街頭髮廊100倍暴利灰產:448元燙染成本僅5元,9元洗髮水可洗100人

2020-11-26 騰訊網

採編:網際網路的一些事(imyixieshi)

來源:新商業要參(xinshangye2016),文:黃曉軍

已授權「網際網路的一些事」,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回歸到最真實的消費者關係,社區店經營是美發甚至所有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2016年前後,一位朋友從騰訊離職,並在老東家辦公大樓旁的咖啡館創業。

他們註冊了一家美業服務商。商業模式很清晰,通過成熟的騰訊系技術免費為美業商家提供SaaS系統,幫助他們管理會員、產品分銷甚至員工提成。

在這個系統中,商家還可以在線採購物料,比如洗髮水、護髮素、吹風機等日常耗材。這家公司就靠這些產品的銷售,賺取上下遊的差價。這有點像零售通、中商惠民的生意。

模式在深圳還沒跑開,團隊就布局到了創始人的老家重慶。在一次吃飯時他聊到:沒想到這塊市場這麼頑固,特別是那些髮廊們的供應鏈,太可怕了。

他舉了一個例子:

之前重慶團隊招到了一個應屆畢業生,這個小妹妹在外面跑一天回來後哭了。她說,人家髮廊有穩定的供貨商,他們在朝天門的批發市場裡,可以用9元每桶的價格拿到高仿洗髮水。

「你們不知道,這桶洗髮水,足夠洗100顆頭。」

沒有底氣再和那些商家斡旋,這個小妹妹3個月的試用期沒有到就主動離職了。

如今,這位朋友的公司轉型做外包公司。他說,他這次創業最大的價值,就是摸清了一個草根行業背後的東西。

那是一本厚厚的街頭髮廊生意經。

VIP卡並非髮廊唯一生意,截圖自屌絲男士

01

理髮店那些陌生的洗髮水品牌

在洗髮店洗頭,當你被摁到水裡後,耳畔總會傳來一個問題:你要用什麼價位的洗髮水?

30元的,50元的,還是80元的?當你起身環顧這些洗髮水時,似乎沒有海飛絲也沒有清揚,而是一些之前沒有見過的品牌。

Why?

業內人士給出了兩個解答。

第一,我們日常在超市裡能買的到洗髮水產品,屬於日化用品。但理髮店裡的洗髮水,屬於專業用品。這就像卡片機和單反的區別,普通消費者無法發揮出單反的功能,就只能用簡易便捷的卡片機。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高端的理髮店,和我們聊的「街頭髮廊」似乎相去甚遠。當這些街頭髮廊正在使用那些陌生洗髮水品牌時,你就得注意了。

專業技師手裡的專業產品,圖片來自TantanNews

在溫州電鍍廠包裝線上的小琳,此前就在老家的一個髮廊為客人洗頭。她說,到了冬天,雙手腫痛,然後皮膚就開始爛。醫生說那是皮膚過敏和真菌感染,並建議用硫磺軟膏。

只是這樣的症狀好不了幾天,然後又是反覆發作。

後來,小琳發現髮廊的洗髮水幾塊錢一公斤,然後灌進逼格頗高的包裝盒子裡。而那幾年電視上常有報導,這種洗髮水重金屬超標嚴重。

就算是這兩三年,街頭髮廊老闆們也大多按著這本生意經走。

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你所在的行業,有哪些外人不知道的?一位匿名用戶就回答到,理髮店洗髮水進貨價4元/公斤,質量差或含重金屬。

網友@機智八是一家街頭髮廊老闆的孩子,他以更專業的角度在知乎上為大家科普。

他說,按公斤買的理髮店大多是連鎖門店,有統一的進貨渠道。而他們自己家那種低端理髮店,也就是街頭髮廊,只有批發大桶洗髮水,比如上文提到的9元/桶。

連鎖與散戶的進貨渠道,截圖自知乎

按公斤賣的還是大桶散裝,這些洗髮水交易在理髮店、洗浴中心,甚至酒店賓館都很常見。淘寶上,我們能找到一家安徽合肥的鑽級賣家10年老店,他們家的桶裝洗髮水比市面上稍微貴些,大約3元/斤。

這個價格,是建立在5000ml產品包郵的情況下。數據顯示,這家門店累計評價14個,但30天內成功交易只有1單。

小琳表示,一般髮廊不會在網上買這些的。他們有穩定的供貨商,沒有貨打個電話就能送來,如果有新品上市,也會主動與老闆聯繫。

大桶散裝洗髮水,截圖自淘寶

除了將散裝洗髮水DIY,不知名的仿洋貨三無品牌也常出現在街頭髮廊。

2018年7月,深圳衛計委曾發布文章披露這些令人陌生的品牌。當時,深圳石巖衛生監督所開展了美發行業專項檢查,對石巖片區50多家美髮店進行了專項監督抽查,最終有3家不合格。

他們用的洗髮水是怎樣的呢?

有的瓶身上寫滿外語,就是沒有中文;有的除了有個產品中文名字,其他的信息都沒有。這些洗髮水外包裝看似時尚簡約,但這實際上均是三無產品。

三無洗護產品,圖片來自[深圳衛生監督]微信公眾號

然而,這些產品就是街頭髮廊們暴利的主要來源。

@虞美人在理髮店做兩個月前臺後,開始知乎上揭幕。

他表示,身在五線小城市,染髮418元、燙頭448元,但一支染膏進價只需要5元,毛利近100倍。而那些598元/套的護理,進貨價20元包郵。198元的洗髮水,進價也只需15元。

02

髮廊單品的產供銷一條龍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未來五年內,我國美容美髮行業市場規模將維持4.56%的複合增速增長。到2022年,這個行業的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

當然,這其中專業美發企業佔行業全部單位數的55%。但這個行業就像那些街頭髮廊一樣,過於分散和粗放,以至於行業前20大企業合計佔有的市場份額不到2%。

滿足這個螞蟻市場的需求,上遊供應鏈可能會參與到整個市場90%左右的規模創建中去。一條由髮廊往上遊走的洗髮水、護髮素等產品製造鏈,已然浮現。

中國警察網報導:去年5月,長沙、邵東兩地警方16個行動小組展開行動,查封假冒日化生產銷售窩點26個、大型倉儲庫房6個、運輸網絡物流公司4家、日化品流水生產線6條和制假原料20餘噸、半成品10餘噸。

制假窩點內堆放的大量原材料,圖片來自FM90.5

就算是在當下監察如此嚴格的市場環境下,國內還是有如此大的制假集團。側面來看,下遊市場的需求該有多旺盛?

據悉,這次打擊行動扣押了20多萬張假冒註冊商標標識標籤、1.6萬多件假冒日化用品,涉及20多種國際國內品牌日化用品,涉案金額共計1.6億元。

整個產業鏈的開端從回收包裝開始。

廣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制假已經是圈子裡的常態,10多年他參加工作時就已經存在了。

當時,地下工廠主要是回收舊盒,然後在河北、廣東、浙江等地分別採購生產原料、塑料包材以及商標標識,最後進行灌裝。

據稱,這些產品一般會流入酒店用品商行,或是通過批發市場到達髮廊。而那些裝填普通日化包裝的產品,甚至能夠直接消費者手中。

去年3月22日長沙查封的涉案物品,圖片來自FM90.5

令人震驚,這麼冗長的產供銷鏈條如何建立起來的?

以5月查封的團夥為例,其中一人負責原料採購、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人管理帳務,一人負責發貨,生產窩點則選在某農村的數棟民房內。

「根本不需要推廣,搶手得很。」翻看近幾年新聞報導,你會發現這些產品都在被批發商推薦,甚至有髮廊老闆主動尋找。

《360化妝品網》曾援引一位批發店主表示,「新開張的美髮店,一開始還是要用些正品的東西,等到客戶相對穩定了,就可以動動腦筋。如果一直用正品,就沒什麼利潤空間了。」

話雖在理,但一個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如果一直用正品,那些髮廊就真的沒利潤空間了嗎?

03

你們誤會街頭髮廊了?

重慶渝北大竹林片區,這裡是以金竹、銀竹、慈竹等苑區劃分的大型還建房集結地社區。

老張此前是剃頭匠,搬到這裡來後夫妻開了一家理髮店。據他介紹,理發生意做了至少15年了,一直都是社區鄉鄰老顧客。就算是搬到還建房,很多以前的老朋友也會老遠過來找他理髮。

像這種街頭髮廊,大竹林片區不下20家。老張介紹,都是熟人回頭客,不會有人取用那些不正規的東西。「夫妻倆一個月做下來,照樣還是吃得起飯的。」

回歸到最真實的消費者關係,社區店經營是美發甚至所有行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除去像老張這種夫妻店,50-100平米左右的社區型優質門店也將是這個行業的增長點。

經營鄉鄰回頭客的小髮廊,圖片來自@H澍先生

「你們誤會街頭髮廊了!」在走訪中,老張連續多次講了這句話。

誤會了什麼?大致是不賣假貨就不賺錢。

凡是商業皆有競爭,小小髮廊逃不出這個規律。隨著90後、00後新一代年輕人逐漸成為社會主力消費群體,個性化、悅己化的消費習慣倒逼著市場服務更加細分。

以往髮廊的生意,正在被各種衍生的業態所取代。行業裡最常見的段子是:

髮廊的化妝早被影樓搶走了,髮廊的洗頭業務被頭療館搶走了,髮廊的洗剪吹被快剪搶走了,髮廊的染色被植物染髮搶走了,就連髮廊的造型也被戴森捲髮棒搶走了……

在百度貼吧「髮型師吧」的400萬帖子中,從事美髮業28年的@天城夢都就曾髮長文吐槽:「快剪模式,業界毒瘤」。他表示,快剪模式是美發行業引進的洋垃圾,正在以低廉的價格摧毀美發行業的價格體系。

快剪模式由QB House於1996年在日本推出。當時,43%的人群願意10分鐘花1000日元理一次頭髮。到2018年,QB House已經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開出500多家店,平均每月服務超過125萬人次,年收入40億日元。

價格戰打到了街頭髮廊。

國內,模仿QB House的快剪品牌不少,包括快發QC House、FCS臺灣快剪、易客快剪等。這種新業態只需人流較多的地方搭個小廳,就搶走了不少髮廊、精品理髮店的客人。

2018年i黑馬報導,快發QC House是目前快剪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4年開出800家連鎖,單店平均3個月實現正向現金流,2017累計服務超過2000萬人次。

街頭髮廊面臨勁敵。

快剪模式代表QB House,截圖自官網

外患之下,內憂不斷。囿於之前一些街頭髮廊總有妙齡少女迎賓,這個領域想再招實實在在的洗頭妹則成本巨大。「現在都是理髮小哥了,女生都不太願意」。

行業普遍數據,這些理髮小哥每個月拿到的工資也就3000-4000元。對於理髮店老闆而言,自己帶徒弟還發這麼高的工資,其實加上房租和耗材後不虧本就是萬幸;而在理髮小哥看來,提成不穩定還工作時間長,這也不過是門苦差事。

到最後,徒弟出師自立門戶,這家髮廊又多了一家競爭對手。

這些對手要麼在直接搶客戶,要麼就在砸美發行業的品牌。在這個人人認為暴利的行業裡,中低價位髮廊倒閉的聲音卻不絕於耳。整合網絡各路消息,2018年倒閉的大小理髮門店,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中低價位大店,至少達到了10000萬家。

這些門店有真死的,也有詐死的。去年1月,大連一家的理髮店關門倒閉,老闆不知所蹤。而門店裡,張女士投放了2.4萬元的化妝品才上架4天就消失了。與張女士一同去報警的,還有200多名辦VIP卡的消費者。

類似的事情,去年2月江西發生一例、4月石家莊發生一例、5月福州發生一例、8月濟南發生一例……現在你到髮廊聽到推薦VIP,估計剪到一半都想跑。

正規髮廊深受其害。

被髮廊老闆欺騙的VIP會員,圖片來自華商網

講完這些行業故事,那位大竹林的老張坐在躺椅上,指點當學徒的侄子收拾地上的頭髮。他說,都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但這種社區小髮廊並不受影響。

「生意好多賺點,生意差多耍點。」當髮廊從宏觀再一次回歸到生意上時,一切灰產、競爭者甚至那些行業人渣都不足為道。

我問那位學徒怎麼看。

他嘿嘿笑道,還是想自己開店當老闆,搞連鎖多賺錢。

學徒的想法更貼近商業和資本。至於會不會參與這些行業潛規則?

我想,這是人品而非商業問題.但它又更貼近商業,畢竟商業的目的是獲利。

人性與利益之間的較量,唯有自知,他人永遠看不透。

溫馨提示

相關焦點

  • 業內人士揭假牙暴利 2500元烤瓷牙成本僅160元
    某生產商透露,醫院或診所賣2500元的純鈦烤瓷牙,成本價僅為160元「牙好才能胃口好。」中國人向來把吃與健康的關係看得格外重要,而要想吃得好,必須有一口好牙。但現在如果牙壞了,想換一顆假牙,其價格卻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假牙製售就是暴利的行業」、「醫生裡,最賺錢的是口腔科的」,這些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風言風語究竟是真是假?
  • 青島珍珠市場很暴利:標價120元批發價僅7.5元
    青島珍珠市場很暴利:標價120元批發價僅7.5元2013-08-08 14: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青島早報        瀏覽量: 22439 次 我要評論   記者連日來深入珍珠市場探訪發現不少藏在美麗珠光背後的秘密  每年進入旅遊旺季,珍珠飾品就成為島城各大旅遊紀念品商場的主角,成為商家們推薦的重點。
  • 9.9元的新藥西地那非,對比60元金戈、100元萬艾可,質量療效靠譜嗎
    了解枸櫞酸西地那非片枸櫞酸西地那非片是全球首個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ED)的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劑,最早於1998年獲得美國FDA批准,2000年在中國進口上市。多年的臨床實踐顯示枸櫞酸西地那非片安全有效,被推薦為ED一線治療選擇。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揭秘眼鏡行業背後暴利
    本次IPO,公司計劃募集5.68億元資金,其中4.4億元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其餘部分則用於市場營銷及研發支出。 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暴利」。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然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
  • 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本次IPO,公司計劃募集5.68億元資金,其中4.4億元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其餘部分則用於市場營銷及研發支出。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 「暴利」。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然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
  • 媒體揭眼鏡店暴利:進價十幾元標價上千元(圖)
    眼鏡,如今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很多顧客發現,近年來,眼鏡的售價逐漸上漲,居高不下;鏡架、鏡片的名稱和功能逐漸在增加,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近日,新京報記者以導購員、學徒工身份,應聘北京多家眼鏡店、加工車間,發現其中暴利與貓膩:在生產地批發價幾元至幾十元的鏡架、鏡片,在商店櫃檯上,身價翻了幾十番。個別商家對消費者,有一整套的推銷貓膩。
  • ...成本卻只有32元,造就兩位百億女富豪,暴利神話還能維持多久?
    想想一隻成本為32元的玻尿酸可以賣到1萬塊,果然是女人更了解女人,當然,下手也更狠!1暴利高達90%的玻尿酸女明星最愛的玻尿酸,號稱為「上帝的粘土」,江湖上一直流傳著其祛皺,打造蘋果肌、臥蠶、隆鼻、墊下巴等諸多神秘功法,引得愛美女性們前僕後繼加入玻尿酸僵臉大軍中。
  • 廢品收購是暴利行業?70元收購的舊冰箱究竟能賣多少錢?
    冰箱中的空氣壓縮機賣了40元;廢鐵賣了36元;塑料泡沫和其它塑料廢品賣了16元;銅管賣了24元。70元收購的舊冰箱經拆解後一共賣了116元,扣掉收購成本,一臺舊冰箱一共賺到了46元。由此可見收購舊冰箱的利潤還是不低的,可以說廢品收購是暴利行業也不為過。
  • 博士眼鏡上市引行業暴利之爭:30元鏡片賣240元但淨利不足10%
    10%】很多人眼裡,眼鏡是十大暴利行業之一,幾十元的鏡片價格能賣到幾百元,甚至更高。  ●售價高出進價5倍多  根據招股書,2016年博士眼鏡的單副鏡架和單片鏡片的平均採購成本分別為89.06元和28.82元,對應售價分別高達434.23元和241.23元,即一副採購成本不過147元的眼鏡,在博士眼鏡的直營門店櫃檯進行售賣後,價格一躍飆漲至916.69元,進價與售價相差了5倍多。
  • 手機貼膜暴利全靠炒概念 抗藍光膜、防爆膜成本六七元
    幾年前智慧型手機雙面玻璃設計,更是一度讓街邊貼膜成為發家致富的新途徑,巨大暴利產生的很多街頭貼膜攤也曾成為馬路上的一道風景。但北京商報記者日前走訪發現,以往天橋上、十字路口、地鐵口手機貼膜攤隨處可見的場景已然漸漸消失,而這種現象並非手機貼膜無利可圖,只是隨著企業擠壓和網購的發展,轉移到了線上,整個行業不僅暴利依舊,同時也延伸出更多的市場亂象。
  • 電影票的秘密:100元的票為啥只賣9.9?
    他買電影票花了100多元,而比他位置更好的鄰座只花了9.9元,老張感覺吃虧了。同樣一家影院同一張電影票,櫃檯購買價格高達100元,線上購買卻只需一半的價格甚至更低;春節期間,線上購票網站出現了許多9.9元、19.9元等超低價的電影票。一張小小的電影票的價格背後,蘊藏著什麼樣的秘密?電影票價格到底怎麼確定的?為何會出現這麼多超低價的電影票?
  • 一副眼鏡背後的暴利,售價上千元,成本只有幾十元,錢究竟去了哪
    成本均價在幾十元左右的鏡片,市場售價卻能達到百元甚至千元的價格,眼鏡行業究竟有多暴利?近日,明月鏡片準備上市,在其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我們發現,鏡片的平均成本價居然只有6.23元,這讓許多眼鏡使用者感到大受打擊,如此低廉的成本價格,為何買到手卻需要成百上千元呢?
  • 博士眼鏡上市引行業「暴利」之爭:30元鏡片賣價超240元
    ●售價高出進價5倍多  根據招股書,2016年博士眼鏡的單副鏡架和單片鏡片的平均採購成本分別為89.06元和28.82元,對應售價分別高達434.23元和241.23元,即一副採購成本不過147元的眼鏡,在博士眼鏡的直營門店櫃檯進行售賣後,價格一躍飆漲至916.69元,進價與售價相差了5倍多。
  • 充1萬賺1000元 充10萬送8888元!他充了100萬……
    在網絡平臺充值1萬元賺1000元,充10萬送8888元、這樣的「好事」,落在了重慶人李先生的頭上。李先生隨後又往裡充了100萬,這一次,錢沒回來,卻牽出了一起特大網絡詐騙案。11月26日,重慶警方公布了近日重慶黔江警方在公安部打擊「殺豬盤」專項指揮部、重慶市公安局刑偵隊指導下成功偵破的一起公安部督辦特大跨境「殺豬盤」電信網絡詐騙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02人,扣押涉案資金2000餘萬元,摧毀黑灰產業窩點6個。
  • 2000年的100元,相當於2020年的多少錢?
    2000年的100元還是非常「值錢」的,如今100元似乎也買不了什麼,一頓飯的功夫幾百元都花出去了。那麼,2000年的100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如果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角度來說,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六;到2019年,我國GDP已經高達14.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20年時間GDP增長了11.9倍。
  • 複利魔力驚人 詳解100元怎樣變成一百萬元
    如果你讓錢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增長,100元就可以變成一百萬元。怎麼才可以達到呢?通過組合。  複利的魔力  如果你是對數學課程不感興趣,對於利用X解決乘坐一架時速650公裡的飛機從北京到廣州需要多少時間的問題感到困惑的人的話,你就會對這個部分感到頭痛。
  • 辛巴燕窩事件被曝猛料,40元的燕窩成本僅4元,其中的水有多深?
    辛巴燕窩事件持續發酵中,有爆料出了這個真實成本,而且還有詳細的配料圖片。知情人士曝光的這款這個燕窩,它的成本價格只有四元。對於這個燕窩來說,這簡直就是一一款暴利產品。現在這個市面上的這個燕窩,即使使用的100克和40克兩種,而大部分100
  • 為什麼電水壺有的30元有的100元?原因在這6點
    即便內膽處於100℃的高溫狀態,水壺外部接觸人體的部分也僅有40℃,不必擔心會燙手。米家電水壺將於明天(9月5日)上午10點開售。我們知道,市面上的電水壺質量也參差不齊,有些「不知名」企業生產的電水壺僅售30元,有些則售價100元,這其中的差價是從哪裡來的嗎?
  • 一支成本32元的醫用級玻尿酸 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是10800元
    做研究非常不易,就凌沛學來說,他到處去搜集臍帶,產科醫生接生完,把洗乾淨的臍帶泡到丙酮溶液的罐子中,宛若泡蛇酒,凌沛學再定期取回那些罐子,帶到實驗室裡研究提取的方法。相比起來,雞冠、豬眼和牛眼搜集起來就費勁多了。凌沛學只有跑到山東當地的肉聯廠,穿上殺豬的工作服和水鞋,自己到產線上把豬和牛的眼睛挖下來,牛眼像一個水杯口那麼大,很難操作。
  • 上千元的眼鏡鏡片採購均價僅28元
    記者通過查閱招股書發現,近千元的鏡片採購均價僅28元,且採購成本在2014年-2016年間還在逐漸降低,分別為43、32、28元,行業之暴利可見一斑。  外籍「實控人」+對賭協議  根據招股書顯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是兩位澳大利亞國籍人士,為 ALEXANDERLIU 先 生 和LOUISA FAN女士,分別擔任公司董事長和董事、總經理,合計持股比例為67.11%。通過向博士眼鏡內部人士核實,二人正是劉曉、範勤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