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

2020-12-06 新京報

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本次IPO,公司計劃募集5.68億元資金,其中4.4億元用於樹脂鏡片的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其餘部分則用於市場營銷及研發支出。

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鏡片相比,明月鏡片出產的鏡片的生產成本只有幾塊錢,行業堪稱 「暴利」。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然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每副最低銷售價格為228元。與之相伴的是公司線上自營零售的成鏡毛利率為74.58%。

不過從綜合毛利率上看,2019年明月鏡片的綜合毛利率為51.24%,似乎遠未超出大眾預期。出廠價上,明月鏡片去年鏡片出廠價為13.5元/個,遠低於市面上的鏡片零售價。這意味著,眼鏡市場絕大部分利潤被零售環節攫取了。明月鏡片近年在發力電商直營渠道,其未來毛利率或將進一步提升。

2018年開始,明月鏡片推出「價值回歸工程」——提價。隨著提價,公司淨利潤每年近乎翻番。

另一方面,公司砸錢營銷,提升品牌影響力。自2017年末開始,明月鏡片在市場上大規模投放廣告,除請來了明星陳道明做代言人外,又陸續與《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等諸多綜藝節目進行廣告合作。對應招股書的則是銷售費用的水漲船高。2017年-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928萬元、7682萬元、1.04億,短短三年增加了1倍。

而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其研發費用率連續下滑,2019年已經跌破3%。

然而記者注意到,儘管在宣傳力度上,明月鏡片處於一線,但技術實力上,公司相比於國外如依視路、蔡司等一線品牌仍處於劣勢。隨著公司產品提價過程持續,明月鏡片已出現產能利用率明顯下滑、經銷商數量負增長等問題。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作為一個家族制企業,明月鏡片曾發生財務內控問題。

謝公晚、謝公興和曾少華是明月鏡片實際控制人,三人互為親屬關係,其中謝公晚擔任董事長。2017年1月,謝公晚的妻子金曉華曾利用自己帳戶收取公司銷售貨款,且這筆款項中有近41萬元直到2018年11月才收回。

暴利的鏡片市場:

出廠價不到15元/副,京東最低價228元,線上零售成鏡毛利率70%

招股書顯示,我國目前近視患者高達6億人次,權威統計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53.6%,高中生近視比例甚至達到了81%。另據全球調研機構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數據,2018年,我國眼鏡產品市場規模為833.28 億元。

除了市場前景以外,眼鏡行業的利潤率也是極高。早在數年之前,其行業的「暴利性」就已經在資本市場曝光過。

2017年,博士眼鏡作為「國內眼鏡第一股」登陸創業板上市。相關公告顯示,2016年,博士眼鏡毛利率曾高達75.74%,即便這些年有所下滑,到2019年,其綜合毛利率依然維持在70%以上。

博士眼鏡是一家從事眼鏡銷售的連鎖企業(即眼鏡連鎖店),主打零售端。明月鏡片則是上遊供貨企業,主打生產端,毛利率相比零售端稍顯遜色。

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0.45%、44.78%和51.24%。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鏡片收入,2019年的毛利率為53.76%。

招股書顯示,明月鏡片的成本可謂相當廉價。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單位成本價僅6.23元,鏡架為20.91元/副,成鏡也僅有56.09元/副。招股書中另外顯示,明月鏡片單個鏡片出廠價約為13.5元。

然而在市面上,這些鏡片被提價數倍甚至十數倍售賣給消費者。8月28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詢問北京地區的潘家園某眼鏡市場部分門店工作人員了解到,門店折射率1.60的眼鏡片配上中檔鏡框最低價格要在300元(單位:副)以上。而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明月鏡片標出的最低價格為228元/副,較高端的則在千元以上。

由此可見,明月鏡片作為眼鏡生產頭部企業之一,只獲得了整個鏈條中的一小部分利潤。公司未來要想進一步提升利潤率,發力零售端將會是不錯的選擇。

事實上,明月鏡片已經在開始著手拓展線上零售業務。招股書顯示,公司2017年以來已經在天貓、京東、小米有品等平臺開設了線上自營旗艦店銷售成鏡及鏡片,相關收入已連續兩年大幅增長。其2019年電商自營零售業務收入1768.27萬元(銷售商品為成鏡),同比2018年增長442%,佔當年營收比例為3.2%。

通過線上銷售,明月鏡片減少了中間商賺差價的環節,相關業務毛利率也提升巨大。2019年,公司線上自營零售銷售的成鏡毛利率為74.58%,而線下直銷毛利率僅為12.38%。而在京東平臺上,明月鏡片折射率在1.60的眼鏡售價多在300元左右,價格高的可以達到1000元以上,遠遠超過其2019年平均出廠價格。

招股書中,明月鏡片表示,當前眼鏡消費的市場已逐步滲透到線上銷售,不少眼鏡生產、經銷、零售企業通過線上運營壓縮中間銷售環節以節約成本,公司還將繼續增加線上零售業務投入。因此,明月鏡片未來的利潤率可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提價扮靚了業績?2017年-2019年淨利潤累計增2.7倍

除發力線上零售端外,明月鏡片提高利潤率的另一大法寶是提價。

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實現營業收入4.26億元、5.09億元、5.53億元,營收累計增幅約30%;淨利潤則分別為2169萬元、4185萬元和8057萬元,累計增幅271.5%。

在線上零售業務剛剛發力還未形成規模情況下,公司營收增速緩慢同時利潤大幅增長主要得益於近年來的提價戰略。

據新華社此前報導,2018年前後,明月鏡片開始啟動「價值回歸工程」。並於當年先於全行業率先提價;2019年1月,公司在其年度戰略發布會上宣布將永久退出價格戰,並透露2019年主要產品將再次提價。

招股書則詳細顯示了詳細價格變動情況。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平均售價為10.22元/片、11.16元/片、13.48元/片。兩年間提價幅度為31.11%。其原料(明月鏡片也生產一部分鏡片原料)、鏡架同樣連續兩年提價,提價幅度接近36%。

經銷商數量減少、產能利用率下滑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在提價同時,明月鏡片銷量也出現減速甚至下滑局面,其鏡片銷量由2017年的3544萬片下滑至2019年3321萬片。這背後折射出的或是公司的品牌護城河仍未達預期,如茅臺般「量價齊升」效果短期內恐難以實現。

除此之外,公司產能利用率也開始出現下滑。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5.72%、99.43%、83.02%。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2018年公司鏡片提價幅度不高,因此產能利用率有所上升,但當2019公司售價提高20%以後,其產能利用率下滑了12個百分點。

更重要的是,伴隨著明月鏡片相關產品提價,明月鏡片渠道端的經銷商數量也開始減少。

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經銷商數量分別為105家、95家、91家,三年新增數量分別為1家、2家、0家,2019年無新增經銷商,但有4家退出。

公司在招股書中稱,經銷商數量穩中有降主要系公司進一步優化經銷商結構所致,但為何公司2019年甚至沒有新增經銷商,提價與經銷商數量減少之間是否有關?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致電並發函公司董秘辦,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

專利數較國外巨頭有明顯差距,研發費用率下滑

圖片來源:官網截圖。

為實現上面提到的「價值提升」,明月鏡片近幾年展開了一系列「營銷造勢」行動,以期讓"國產鏡片第一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自2017年末開始,明月鏡片在市場上大規模投放廣告,除請來了明星陳道明做代言人外,又陸續與《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等諸多綜藝節目進行廣告合作。對應招股書的則是銷售費用的水漲船高。2017年-2019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4928萬元、7682萬元、1.04億,短短三年增加了1倍。

一定程度上,營銷手段對品牌建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招股書中稱,經過若干年建設,在鏡片製造企業品牌知名度、產銷規模和營銷渠道上,明月鏡片已與依視路、蔡司等企業並肩佇立在國內眼鏡生產品牌第一梯隊。

然而產品知名度、產銷規模等站在一線,並不代表公司的技術實力也已步入一流。招股書顯示,在中低端領域,明月鏡片技術實力較為成熟,原料工藝均能自給自足,但在行業尖端技術上仍受制於人,與依視路、蔡司等國外品牌之間仍有一定差距。

按折射率不同,鏡片大致可分為1.50-1.74區間共六種,一般而言,折射率越高的鏡片技術要求越複雜,消費者的用戶體驗也更好,因此其產品附加值也相對較高。以明月鏡片折射率1.71的鏡片為例,其毛利率71.23%,遠超其他鏡片大約50%的毛利率。

截至目前,明月鏡片無法直接生產折射率1.67及以上的樹脂單體,原因是受限於上遊精細化工原料供應狀況、生產技術水平以及生產工藝中部分環節的環保要求。因此,公司只得向韓國KOC及其關聯方三井中國、丹陽KOC採購。2017年-2019年,明月鏡片向韓國KOC及其關聯方三井中國、丹陽KOC採購金額分別約為3800萬元、5200萬元、4200萬元,主要採購內容為高折射率鏡片樹脂單體。

從眼下來看,明月鏡片似乎對高端產品被「卡脖子」並不在意。相比於提升技術實力,明月鏡片將重心更多放在了營銷上。

招股書顯示,自2014年研製出折射率1.71的鏡片後,明月鏡片再沒有其他核心產品問世,而報告期內,研發費用率連續下滑,2019年已經跌破3%,且在個別年份甚至低於競爭對手依視路,2019年大幅領先依視路則是因為依視路會計政策變更所致。

依視路集團官網顯示,目前依視路在全球範圍內有5個研發中心,超過500名科研人員,迄今為止擁有超過9500項專利(含申請中專利)。相比之下,明月鏡片公司擁有技術人員104人,包含外觀專利在內的專利數僅有78項。無論是從研發人數還是專利成果上均遠遜於依視路。

董事長夫人用個人銀行帳號截留公司貨款?

明月鏡片2002年9月註冊成立於鎮江丹陽,由溫州商人謝公晚所創。謝公晚、胞兄弟謝公興、謝公晚妹夫曾少華三人直接間接控制公司高達83.93%的表決權,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此外,謝公晚和謝公興目前還分別擔任董事長、總經理職務,手握公司管理大權。

家族制企業常常容易出現內控問題。

2017年1月,謝公晚的妻子金曉華將公司的廢品鏡片賣出,且用自己的個人銀行卡收取了合計123.63萬元貨款。這筆123.63萬元貨款在到達金曉華銀行卡中後,短時間內並沒有被劃轉到公司帳戶,招股書顯示,其中的82.58萬元銷售款,金曉華在較短時間內還給了公司,但剩餘的41萬元直到2018年1月才還清。為何這筆錢拖了一年?公司方面對此並未做解釋。

金曉華究竟當時在公司所任何職,又是否得到公司授權代銷公司這部分廢品鏡片?對於金曉華截留公司貨款行為,公司又是否給予相關處分?就上述相關問題,貝殼財經記者致電並發函給上市公司,截至發稿,尚無進一步回應。

員工減少,靠裁員壓縮成本?部分員工未繳納社保、公積金

本次IPO,明月鏡片擬募資5.68億元,其中3億元用於高端樹脂鏡片擴產項目,1.41億元用於常規樹脂鏡片擴產及技術升級項目,剩餘部分則分別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營銷網絡及產品展示中心建設項目。

招股顯示,高端樹脂鏡片擴產項目主要產品為1.71 折射率鏡片、超韌非球面鏡片、定製片等高端樹脂鏡片產品。通過該項目,公司將新增高端樹脂鏡片產能1650萬片/年;常規樹脂鏡片項目主要產品為 1.60、1.67 等折射率的常規樹脂鏡片產品,項目完成後將形成850 萬片/年的新增產能。二者合計新增2500萬片/年的新增產能,相當於當前產能的65%。

根據上文提到,由於提價等原因,明月鏡片產銷量均有所下滑,其產能利用率去年僅有83.02%。在產能利用率明顯下滑情況下,公司還在積極擴產,表現出對行業前景的看好。

然而正在公司預備大舉擴張同時,明月鏡片員工卻在減少。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末,該公司員工總數1497人,而在一年後的2019年末,明月鏡片員工人數已為1298人,以此計算,減少199人,減員比例高達13%。

擴產在即,公司員工卻在減少是否會影響新項目順利投產?此外,公司是否在靠裁員壓縮成本,是否意味著明月鏡片管理層對未來收入增長空間並不看好?對於這兩個問題,貝殼財經記者試圖聯繫上市公司,截至發稿,同樣未得到回應。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明月鏡片還存在不為員工繳納社保住房公積金的行為。其2018年繳納社保人數僅835人,而員工總數為1497人,繳納住房公積金人數僅為208人,而2017年繳納住房公積金人數僅有155人,當年員工總數為1452人。

直到2019年,公司才大幅提高了繳納社保及公積金的員工人數,但仍有部分員工未繳納社保及公積金。對此,公司方面表示,除外籍、返聘、新入職的員工外,仍有部分員工因個人原因自願放棄繳納公積金及社保。

對此,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所在地相關部門已針對存在在冊員工的公司已出具證明,確認公司不會因此受因違反國家社會保險、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律、行政法規而受到行政處罰的情形。

貝殼財經記者 彭碩 李雲琦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賈寧

相關焦點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具體什麼情況?終於真相了,原來是這樣!
    原標題:明月鏡片的暴利生意: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陳道明代言營銷費翻番繼博士眼鏡(300622,股吧)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
  •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 揭秘眼鏡行業背後暴利
    【明月鏡片成本6元零售價上百】繼博士眼鏡之後,近日,由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月鏡片」)也向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或將登陸創業板上市。 明月鏡片來自「眼鏡之都」江蘇丹陽,主打眼鏡鏡片生產,是國內鏡片頭部生產企業之一。
  • 陳道明代言的明月鏡片5億年營收背後的「近視度數」
    未來,明月鏡片的營收能力不僅體現於應收帳款、存貨餘額的控制力度,還需要從成本端考慮。明月鏡片的主要原材料價格成本也在上升。2017-2019年,直接材料成本佔主營業務成本分別為53.69%、55.16%和56.74%,主要原材料價格波動對公明月鏡片產品生產成本影響較大,長遠看,這將影響到未來明月鏡片的盈利情況。
  • 小小一對眼鏡片,單只鏡片成本不足7元,如何一年賣出6億元?
    同期,博士眼鏡高毛利、低淨利問題也成為外界熱議的話題,被曝出30元左右的鏡片賣價超240元、售價高出進價5倍多等「暴利」行為。日前,又有一家眼鏡鏡片生產商向創業板發起進擊。7月23日,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月鏡片」)創業板上市申請獲受理,計劃募資約5.68億元。
  • 一副眼鏡背後的暴利,售價上千元,成本只有幾十元,錢究竟去了哪
    成本均價在幾十元左右的鏡片,市場售價卻能達到百元甚至千元的價格,眼鏡行業究竟有多暴利?近日,明月鏡片準備上市,在其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我們發現,鏡片的平均成本價居然只有6.23元,這讓許多眼鏡使用者感到大受打擊,如此低廉的成本價格,為何買到手卻需要成百上千元呢?
  • 銷售費用三年翻兩倍,明月鏡片退出價格戰闖關IPO
    從2017年聘請陳道明為代言人、2018年在行業中率先提價,到去年正式宣布退出價格戰,一系列動作,不啻為明月鏡片決意進軍眼鏡行業高端市場的宣言。然而,公司業績增長之下依然存在隱憂:業績預期未達標、重營銷道路是否可行、存貨周轉率放緩等問題,都是橫在明月鏡片IPO路上的絆腳石。
  • 博士眼鏡上市引行業暴利之爭:30元鏡片賣240元但淨利不足10%
    原標題:博士眼鏡上市引行業「暴利」之爭:30元鏡片賣價超240元,但淨利率不足10% 摘要 【博士眼鏡上市引行業「暴利」之爭:30元鏡片賣價超240元 但淨利率不足
  • 眼鏡價格監測:成本幾十售價上千,線上價格戰搶份額
    近日,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遞交了招股說明,即將上市。眼鏡行業的「暴利」內幕再次曝光,成了熱門話題。與市面上動輒售價上百元的價格相比,鏡片的生產成本基本只需幾塊錢,是名副其實的暴利行業。就拿明月鏡片來說,2019年,明月鏡片生產的鏡片成本價為6.23元/個,成鏡約為56元/副。
  • 想請問一下,什麼東西出廠價幾十塊,零售價可以達到500以上?
    但是這些眼鏡片眼鏡架的進貨成本其實是非常低的。在中國眼鏡之鄉江蘇丹陽,很多眼鏡配件價格都很低,比如記憶合金眼鏡架的價格大概是十幾二十塊錢,但是眼鏡店可以賣到兩三百塊錢,純鈦的眼鏡架進貨價格也就幾十塊錢,但眼鏡店可以賣到五六百塊錢。再比如折射率1.56加綠膜樹脂鏡片,每副批發價大概是10元到20元之間。
  • 博士眼鏡上市引行業「暴利」之爭:30元鏡片賣價超240元
    近日,記者走訪博士眼鏡線下門店,採訪多位眼鏡行業從業人士及專家,以期揭開博士眼鏡的「暴利」之謎。  ●售價高出進價5倍多  根據招股書,2016年博士眼鏡的單副鏡架和單片鏡片的平均採購成本分別為89.06元和28.82元,對應售價分別高達434.23元和241.23元,即一副採購成本不過147元的眼鏡,在博士眼鏡的直營門店櫃檯進行售賣後,價格一躍飆漲至916.69元,進價與售價相差了5倍多。
  • 零售價是成本幾倍甚至十幾倍,為什麼眼鏡店卻說自己不賺錢?
    在公眾的認知中,眼鏡店又是一個非常暴利的行業,一副眼鏡的鏡片與鏡架的成本可能只需要幾十塊錢,而眼鏡店轉手就能賣出幾百甚至幾千元的,因此在許多人看來,開眼鏡店的應該能非常賺錢才對,那麼真的是這樣嗎?一副眼鏡的成本有多低中國的丹陽是全球第一眼鏡鏡片生產基地,世界上大約一半的鏡片都出自丹陽,而在丹陽,最低花10塊錢你就能買到一對鏡片,據說在那裡的工廠,鏡片不是按片數賣而是稱重賣的。
  • 宣布永久退出價格戰,明月鏡片的底氣來自哪裡?
    1月17日,中國鏡片行業領導品牌——明月鏡片在上海中心舉辦了主題為"重構行業新動能"的2019年戰略發布會。會上,明月鏡片發布了2018年經營成果,以及2019年全新戰略規劃。在本次發布會上,明月鏡片董事長謝公晚宣布,明月鏡片永久退出價格戰。
  • 「暴利」背後的成本究竟是多少?
    眼鏡行業歷來被人們稱為「暴利」那麼一副眼鏡生產成本究竟是多少?江蘇天潤光學鏡片有限公司董事長 湯浩宇:一般普通鏡片折射率相對低一些,同樣度數的鏡片會厚一些,高檔鏡片材料更貴,做出來的鏡片更加美觀,比較薄、比較輕。工廠生產成本,一副在10元到50元左右。記者在眼鏡架生產廠裡了解到,一副眼鏡,眼鏡架成本通常佔60%,眼鏡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分為塑料板材和金屬。
  • 明月鏡片登頂珠峰,國產品牌揚眉吐氣
    明月鏡片此次脫穎而出,在「親身」登頂珠峰背後,更是表明該國產品牌在鏡片行業內的攀登,也有了新的突破。明月鏡片從何而來作為明月鏡片的創始人,謝公晚如今早已功成名就,但他和鏡片結緣時,他還只有18歲。上世紀80年代,他背起行囊來到東北,擺了個眼鏡攤。這個「攤子」一擺,就擺到了現在。
  • 2020年中國眼鏡鏡片行業白皮書
    其中,依視路是全球最大的視光企業,在中國鏡片市場同樣穩佔首位,市場份額超過20%;卡爾蔡司憑藉其高品質、高單價的鏡片產品緊隨其後,市場份額為15.1%;萬新光學與明月鏡片作為較為突出的國產鏡片廠商,是國內中端鏡片市場的主力軍,在銷售額方面分列第三、第四位,市場份額分別為8.2%與6.6%。目前國內鏡片市場上,國際知名廠商仍然佔據優勢,依視路和卡爾蔡司是僅有的兩家份額超過10%的廠商。
  • 好鏡片的四大標準:材料、膜層、實用功能、視覺效果
    近日,作為中國鏡片行業領導品牌的明月鏡片在上海召開戰略發布會上發布了首個鏡片白皮書——《鏡片消費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並且宣布了新的戰略定位,宣告鏡片行業進入了消費者品牌時代。同時,明月鏡片還在本次的發布會上推出了2018年的新品鏡片——1.71系列產品,推動國產鏡片品質更上一層樓。
  • 博士眼鏡30元鏡片賣價超240元 竟然不賺錢
    在很多人眼裡,眼鏡是十大暴利行業之一,幾十元的鏡片價格能賣到幾百元,甚至更高。有「A股眼鏡零售第一股」之稱的博士眼鏡(300622,SZ)於3月15日正式上市交易,其單只鏡片的平均採購成本在30元左右,平均售價則達到240餘元,因此公司近三年主營業務毛利率都超過了70%。
  • 眼鏡行業暴利驚人 一對鏡片從七八塊漲到千元
    記者在玻璃窗上看到了各式眼鏡的售價,1.56非球面抗輻射的鏡片標價是五百多元,相對於當初的出廠價來說已經漲了不知多少倍了,「我們這還算是比較便宜的,你到那些大品牌去看看,同樣的材質、品牌的鏡片,在那些地方的價格比這裡還要貴,有的地方都能到一千多元。」
  • 售價上千元的眼鏡,出廠價可能只要幾十元!錢被誰賺了?
    眼鏡行業歷來被人們稱為「暴利」,而在明月鏡片的招股說明書裡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鏡片的平均成本僅為6.23元。 那麼一副眼鏡生產成本究竟是多少? 1 江蘇丹陽:一副鏡片成本10元 眼鏡架為30元 視頻來源:央視財經《正點財經》 江蘇省丹陽市,一直有著眼鏡之都的美譽,每年生產的鏡片達4億多副,佔全國總產量的7成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鏡片生產基地,也是國內的最大的眼鏡交易集散地
  • 上千元的眼鏡鏡片採購均價僅28元
    記者通過查閱招股書發現,近千元的鏡片採購均價僅28元,且採購成本在2014年-2016年間還在逐漸降低,分別為43、32、28元,行業之暴利可見一斑。  超高毛利坐實「暴利」?  博士眼鏡是一家專業從事眼鏡零售的連鎖經營企業,是國內銷售規模、門店數量領先的眼鏡連鎖零售企業之一。截至2016年6月末,公司擁有292家連鎖門店,其中直營門店289家,加盟門店3家。  招股書顯示,從產品類別來看,其鏡片的毛利率高,鏡架的毛利率次之,隱形眼鏡及隱形護理液的毛利率相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