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芬
編輯 |李紅梅
來源 |風雲資本界
「買鏡片,送品牌鏡架」、「免費配鏡,送防藍光鏡片」、「9折直降,每滿300減60」......
眼鏡作為一種兼具視力矯正、視力保護與面部裝飾的消費品,對追求美與健康的消費者而言日益重要。大街小巷中似乎永遠在做促銷活動的門店,不禁讓人好奇眼鏡的「真實價格」。
在傳聞「暴利」的眼鏡行業有這樣一句順口溜: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一種人情,300元賣給你是一種交情,400元賣給你是一種行情。
眼鏡行業盈利空間真的這麼大嗎?
2017年3月,博士眼鏡(300622.SZ)作為「A股眼鏡零售第一股」登陸創業板,一時風光無限。同期,博士眼鏡高毛利、低淨利問題也成為外界熱議的話題,被曝出30元左右的鏡片賣價超240元、售價高出進價5倍多等「暴利」行為。
日前,又有一家眼鏡鏡片生產商向創業板發起進擊。7月23日,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月鏡片」)創業板上市申請獲受理,計劃募資約5.6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於2010年在創業板上市的眼鏡片龍頭公司——旗天科技已於2020年6月30日公告轉讓上海藍圖與江蘇藍圖各51%的股權,轉讓完成後,公司不再從事眼鏡鏡片等相關業務。這也就意味著,若此次上市成功,明月鏡片或成創業板眼鏡片龍頭。
單只鏡片成本不足7元
由陳道明擔任品牌代言人的明月鏡片,一直有著廣泛的知名度。
自2002年成立以來,明月鏡片一直專注於眼鏡鏡片、鏡片原料(樹脂原料)、成鏡、鏡架等眼視光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國際權威市場調研機構Euromonitor(歐睿國際)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明月鏡片均是全國銷量第一的鏡片品牌。
明月鏡片與A股眼鏡零售第一股博士眼鏡的關係也頗為密切。博士眼鏡董事長劉曉曾公開表示,博士眼鏡這些年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明月鏡片的鼎力支持。作為全國銷量第一的品牌,明月鏡片在博士眼鏡的銷售也是遙遙領先。
博士眼鏡上市時招股書顯示,2014年至2016年,博士眼鏡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在75%左右,單只鏡片的平均採購成本只有28.82元,但是平均售價則高達241.23元。招股書中鏡片不一定就是明月鏡片,但也足以看出鏡片行業的巨大毛利。
風雲資本界注意到,在某寶電商平臺明月鏡片旗艦店中,銷量最高的是一款近視配防藍光數脂眼鏡片,以一對400度以內現貨非球面鏡片為例,折射率1.56(較薄)的價格為298元,折射率1.70(超薄)的價格則高達898元。最便宜的一款成鏡價格為199元,價高的成鏡近900元。
但是,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明月鏡片的單只鏡片成本為5.75元、5.81元、6.23元;每片平均售價為10.22元、11.16元、13.48元,售價僅為成本2倍左右。
(圖片來源:招股書)
報告期內,單副鏡架成本為17.97元、23.11元、20.91元,每副平均售價為21.32元、27.94元、29.16元。單副成鏡成本為173.54元、84.03元、56.09元,每副平均售價為136.48元、107.38元、126.05元。
不難看出,鏡片成本確實很低,招股書中平均售價與淘寶店中售價卻差距懸殊。其中緣由,或與銷售結構、銷售模式相關。
電商自營鏡片毛利率近95%
風雲資本界發現,鏡片是明月鏡片的核心產品,收入佔比達總收入八成以上。按折射率分,產品包括1.56、1.60、1.67、1.71、1.74等規格。一般情況下,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輕薄,可以適配更大、更多類型的鏡架,但是色散程度會加劇,視物的清晰度會受到影響。
目前,國內市場主流產品仍是折射率1.56及1.60系列產品。在2017年至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產品也是以上面兩款產品為主,收入合計佔比分別為78.97%、76.42%和73.38%,毛利率在40%至55%之間,低於中高折射率系列產品。
(圖片來源:招股書)
而明月鏡片新研發的1.71超薄高折射率鏡片產品,實現了鏡片產品高折射率、低色散的雙重優點,雖然毛利率增長較快,但收入佔比仍然較小。報告期內,其毛利率分別為55.15%、69.12%和71.23%,收入佔比分別為 4.93%、7.33%和 12.10%。
2017年至2019年,明月鏡片的鏡片產品整體毛利率分別為43.73%、47.90%和53.76%,三年增幅超10%。
明月鏡片對此解釋,一方面是因為公司加大「明月」品牌市場營銷及推廣力度,主動退出行業價格戰,提升大部分品類鏡片產品銷售單價;另一方面是,增加中高折射率鏡片銷售佔比,中高折射率產品單價較高,從而使總體鏡片產品單價提升。
(圖片來源:招股書)
風雲資本界還注意到,明月鏡片的鏡片產品銷售模式主要是直銷、經銷,創造的鏡片收入佔比合計在80%以上。
(圖片來源:招股書)
雖然明月鏡片在天貓、京東和小米有品的電商平臺上開展面向終端消費者的自營零售業務,但以成鏡業務為主,鏡片銷售較少。報告期各期,電商自營業務中鏡片收入佔鏡片總收入比例分別為0.12%、0.21%和0.55%。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商自營業務中,鏡片報告期內的毛利率分別高達98.80%、94.54%、94.88%。
大砸宣傳費做品牌
由此,不難理解,明月鏡片主要以直銷、經銷的方式,將鏡片、鏡框、成鏡等銷售給終端眼鏡門店、眼鏡連鎖企業等機構,其中又以毛利率稍低的折射率1.56及1.60系列鏡片為主。結合博士眼鏡等公司的採購價及明月鏡片披露的售價,可以知道這一價格遠低於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售價。儘管電商自營的鏡片毛利率極高,但收入佔比較小。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眼鏡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問道諮詢首席顧問王翔飛表示,提供給消費者的價格不僅僅是一副眼鏡的產品,真正具有價值是驗光服務。他認為,目前整個眼鏡產業鏈裡面利潤分配並不合理,比如生產端的供應商,利潤就非常薄,更多毛利出現在零售終端,這也導致眼鏡供應商沒有品牌出現,因為沒有利潤做品牌。
明月鏡片在招股書中稱,致力於打造國產鏡片領先品牌,逐步加大鏡片產品的市場推廣力度。
那麼,明月鏡片的是否有足夠利潤支撐做品牌?錢又花在哪裡呢?
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營收、淨利潤均保持穩步增長態勢。營業收入分別為4.26億元、5.09億元、5.53億元,增幅高達19.48%、8.64%;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565.24萬元、4407.19萬元和6592.46萬元,增幅分別高達71.8%、49.58%。
(圖片來源:招股書)
2017年至2019年,明月鏡片銷售費用分別為4928.15萬元、7682.06 萬元和10384.99萬元,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1.56%、15.08%和 18.80%,佔比不斷上升。
明月鏡片坦言,主要系公司加大廣告營銷及業務宣傳力度所致。報告期內,廣告費分別為633.28萬元、2454.38萬元和4171.84萬元,增幅高達287.57%、69.98%;業務宣傳費分別為994.82萬元、1752.21萬元和1972.81萬元,增幅高達76.13%、12.59%。
最後,你配的眼鏡花了多少大洋?你對明月鏡片上市有什麼想說的?歡迎評論區留言與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