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的朋友都非常想明白宇宙中的各種物質現象倒底是以一種怎樣的形式存在的?想要探究這個問題就得清晰地了解宇宙間物質的存在與有、無狀態間的一些內在關聯了。
有,即是一切存在現象的統稱。有限也屬於有的範籌。可以被量化的、被觀察的稱其為有的或有限的。
物質存在是以「有」的一種形式在體現。當物質存有現象的狀態小到極限時,是未脫離物質有的狀態,它還是在有限的定義區間內。
而概念上的「小到無限」或「大到無限」是一種文字詞組語境表現形式,不能作為文字的標準性定義概念來判定、識別事物的事實狀態和根據使用,否則就會產生認知上的邏輯性混亂現象。
如果當一個物質小到被定義為無限時,那「有」的文字定義邏輯上就會出現自相矛盾的問題。
從有和無的名詞定義界限來作邏輯上的判斷分析,物質再小也是有限的、有盡頭和有邊際的,是在「有」的可定義層面,是能被量化、被觀察和被探查到的,否則就落入「無」的範籌領域之中去了。
無,即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無就應該是什麼都沒有才稱其為無。無邊無際是無的一種特性,無邊無際的無限性也是用來定義「無」的文字概念屬性唯一標準,否則,有和無的定義就會混亂而界定不清。
在文字定義清晰的界定性詞類,認識事物的邏輯上是不能存在「有到無限」和「無到有限」一說的。無,就是不能被量化或無法量化的狀態。
人類的科技技術能力是有限的,對於超出自身認識觀察和探查限度的物質狀態,也是沒有辦法給出客觀定義標準的。
即便是對被觀察到的物質總量多到無法估計時,也是不能胡亂定義為「多到無限」的。
這是一種文字界定物質屬性概念定義上的亂用現象。
物質既使多到無法估量,也還是在有的層面區間,總是可以量測的,它並不會多到完全佔滿空間所有的位置。
用文字給這種有空餘現象下個概念定義時,就可以把這樣的狀態稱之為有限。
有和無的狀態在文字定義上是很分明的,沒有模糊不清的界限爭議。在用量詞和有、無界定性詞彙作配伍時,就會有很多特定不清的語境狀態出現,如「大到無限」「多到無限」之類的。
這種以「有」和「無」界定性詞彙為組合的形容式語境狀態,是不能拿來作為精確判斷、界定清晰狀態的事實根據的,這樣會給認識事物事實真相上造成邏輯性誤導。
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說。這裡的「色」與「空」的關係不是簡單的「有」和「無」的關係。
《心經》裡的「色」與「空」是可以互為轉換的一體性屬性,簡單說,就是能相互聚合轉化的同屬性而不同狀態的存在形式。
佛教經典中常常出現「真空妙有」的詞彙。真空妙有即是真空並不是真正的空無,而是一種不同形式存在的妙有狀態。
色與空是一類「有」(馬克思廣義唯物論的定義),這個「有」是存在著不斷變化特性的,「空」和「無」不屬一類,這是很多學習者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色與空時,常常會產生錯誤理解地方。
科學界對於物質存在的「有」和「無」是什麼樣的狀態還處在不斷地探索研究當中,因各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理解差異不同,走了很多年的彎路。
即使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對於物質的存在形式和屬性概念都有較大分歧與爭議,最終也沒有拿出一個準確的定義來。
(謝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朋友記得點讚加關注哦!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保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