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13世紀和14世紀的捲軸手稿上,通常留有很寬的邊緣和空白區域,讀者通常會在這些邊緣和空白處做筆記和畫畫。人們偶然發現,一份13世紀晚期的捲軸手稿邊緣處,畫滿了圖畫,其中一幅描繪的是騎士在與巨大的蝸牛戰鬥。
這幅畫引起了歷史學家們的興趣,後來,他們在更多的哥德式手稿邊緣發現了類似的圖畫。有時騎士騎著馬,有時沒騎。有時蝸牛體型大得驚人,有時又很小。有時蝸牛在頁面的另一端,有時就在騎士的腳下。通常,騎士們在面對蝸牛時都表現出了擔憂和害怕,仿佛這些蝸牛對手強大到足以令他們恐懼。
蝸牛與騎士對峙,這種奇怪又可笑的圖畫意味著什麼?直到現在,歷史學家們也沒能給出統一的答案。
復活
1850年,巴斯塔德伯爵提出了一個想法,他認為這些畫的隱喻是復活。因為在一個講述拉撒路復活的捲軸上,描繪拉撒路重新站起來的微型畫附近,有一幅騎士戰蝸牛的圖畫。
拉撒路是《聖經·約翰福音》中的人物,他是耶穌的朋友,患了重病請耶穌救治,耶穌說會用神跡將他復活。拉撒路死了以後,耶穌吩咐人把他墳墓前的大石頭挪開,然後向神禱告,拉撒路果然又站了起來,證明了神跡的存在。
倫巴德人
20世紀60年代,著名藝術史學家莉莉安·蘭德爾對這種奇怪的現象進行了一番嚴肅的研究。她從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初期的29份手稿中發現了約70幅蝸牛和騎士戰鬥的圖畫,認為蝸牛代表的是8世紀入侵義大利的日耳曼蠻族倫巴德人。
倫巴德人在中世紀被認為是一個不俠義的群體。高貴的騎士對戰不忠不義的蝸牛,好像是正義的場景,可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什麼騎士會表現得如此害怕呢?
一個笑話
蘭德爾又提出了另一種假設:圖畫代表的是一個中世紀時期的幽默笑話。
騎士的某些敵人是可以隨時回到保護罩中的可怕對手,蝸牛身上背著硬殼,隨時可以縮回殼裡隱藏起來,指代騎士的那些敵人。因為太害怕那些敵人,造成騎士連蝸牛這樣 「全副武裝」 的對手都害怕,看起來就很愚蠢可笑。
不過,莉莉安·蘭德爾的理論還是無法解釋為什麼騎士總是輸掉和蝸牛的戰鬥。
死亡
中世紀研究學者麗莎·斯潘根伯格提出了另一個想法。她認為,身著戰甲的騎士與蝸牛作戰,意味著死亡的必然性。《聖經》第58篇中說:「願(邪惡的人)像蝸牛融化成粘液一樣死去,像未出世就死去的孩子一樣見不到太陽。」
斯潘根伯格說,與騎士戰鬥的蝸牛是這句話的圖形表現,是對邪惡之人的審判。
其他理論
一些學者提出了其他的解釋,包括:
1. 這些圖畫是階級鬥爭的一種體現。蝸牛代表貧窮階級,騎士代表貴族。圖畫的作者把勝利授予了窮人,即使只是在紙上。
2. 蝸牛象徵的是趨炎附勢向上爬的人,他們緩慢但堅定地攀登,以在上流社會取得一定的位置。
3. 蝸牛隱喻女人。
4. 蝸牛就是蝸牛,是花園裡惱人的害蟲,很難除掉,沒有什麼其他的含義。
蝸牛與騎士的圖案在14世紀消失,15世紀末又重新浮出了水面。圖案在不同的時代可能會有不同的象徵意義,所以給後人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我個人更傾向於階級的說法,蝸牛代表老百姓,看似軟弱可欺,實則隨時可以變得堅強。騎士代表統治者,看似強大,其實是紙老虎。
我是夭之沃沃,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的關注,評論和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