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王小波說,雙目失明的彌爾頓為什麼還坐在黑燈瞎火裡頭寫十四行詩?那就叫「自我」。
而梁宏也是這樣一個「自我」的人,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以後,他做過普通工作,投資過實業,幹過美股交易員。最後一步步成為雪球大V、私募基金經理,每一步都出奇制勝。
如果說梁宏有什麼成功的秘訣的話,那就是對股票的熱愛。就是與生俱來的「自我」。
很長時間,梁宏在雪球上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他時而在市場暴漲時,提示風險;時而在市場跌出價值時,提示買入;更多時候,他會在雪球上分享對各行各業、各個公司的看法,與各個大v大戰上幾百回合,引來一眾球友圍觀。
梁宏在雪球初露鋒芒是在14年,當時許多財經kol正在忙著樹立自己高大上的形象,而梁大溼的日常就是炒炒股,扛扛鼎,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
15年,對於梁宏來講,是極其重要的一年。憑藉在牛市期間,優異的投資收益。他在這一年,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希瓦資產。
牛市轟然倒塌之時,各路基金開始爆虧、清盤、裸泳。而梁宏的希瓦資產成立僅一年,就收穫了相對於大盤100%的超額收益,一舉成名。
之後,梁宏拿各種獎項拿得手軟,成為各大私募頒獎典禮的座上賓。
除此之外,他也有很多爭議,有人說他成功靠運氣,有人說他炒樂視虧了不少錢,有人說他是個交易型選手。不遭人妒是庸才。
秀哥與梁宏也有過一面之緣。
深秋的廣州,在19年嘉年華雪球之夜上,秀哥邀請梁大師領取雪球十大影響力用戶獎。
穿過保利世貿博覽館各個過道,秀哥見到了正在閉門路演的梁宏。只見他,慵懶地坐在第一排,還是那身不羈的行頭。但講起自己投資理念時,他滔滔不絕,目光堅定。
之後,進入頒獎會場,所有的目光和話題都聚集在他身上。秀哥瞬時明白,原來大家都非常喜歡這位濃重雪球特色的基金經理。
也就是在那個秋天,秀哥給梁宏打了今天這個標籤——雪球熱心網友。
最近,秀哥又一次邂逅梁宏,想用文字的形式,把一幀幀人物畫面,展示給大家。你眼中的他和這個他一樣嗎?讀下去,在文中找尋答案。
一、一頓潮洲菜讓我明白:還是股票適合我
秀哥:你是如何在股市裡賺得第一桶金?
@梁宏:對我來說,第一桶金和第二桶金我都要說一下。第一桶金是我2005年到10年在股市做美股T+0交易,四五年我做下來,收入就有幾十萬美元到百萬美元,這是我的第一桶金。但是後來我投資一些實業,這些錢都虧的差不多了。所以,第一桶金沒啥意義。第二桶金,是13年,雪球大部分球友其實都知道,做蘇寧的股票,從100萬投入,最低跌到了70萬,最終大概四五百萬出來的,我當時滿倉,還用了融資,五六塊的成本,十幾塊出來,中間還做了T0,還加了槓桿,從此以後,就一帆風順了吧。其實我第一桶金也是一帆風順,只是後來不務正業,去做了些實業給虧沒了。
秀哥:你用500萬做個三個創業項目,都失敗了,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特別適合做投資的?
@梁宏:對我11、12年的時候,500萬先後投了三個項目,有的是純財務投資,有的是自己投自己管,但最終結果都是失敗了,剩下來沒多少。這時候我一個朋友對我說:你既然過去做股票是賺錢的,錢都是從股票上賺來的,你為什麼要放棄自己擅長的事情去做一個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呢?把自己的通過股票賺了點錢,通過實業虧掉了。
他問我還有多少積蓄?我說「100多萬」。他說,你這100多萬,你應該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那天跟他在吃一個潮洲菜。
一個小飯館裡,他跟我這麼一聊,我就突然恍然大悟了。因為那段時間我還沒挺迷茫,也挺鬱悶的。我說,行吧,那就回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吧。然後拿了100萬,2013年的時候又重新開始做了,後來就一直2013年,2014年,2015年上半年,做兩年半時間。也通過一定槓桿迅速地有了一個大概十五六倍的收益,之後就開始做私募基金了,就是這麼個過程。實業不適合我啊,投資也不適合,還是股票適合我。
秀哥:A股港股,美股,你覺得那個市場最容易賺錢,為什麼?
@梁宏:三個地方的市場哪個比較容易賺錢?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個人資金加上我運營基金整體來看,我自己覺得最容易賺錢是港股。
A股的話,說實話要賺錢賺的多,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是起點的問題,第二個是估值要便宜,或者說邏輯沒被發掘, 然後它就會有比較大的彈性。A股的話,更多的是你要賺快錢,賺地快是要以投機角度去賺很多錢。
只要很重的倉位話,A股賺大錢就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投機角度賺快錢,第二種是大牛市,這種時候用槓桿會來錢快。2014年,2015年就是,我持有券商股以及一些創業板的股票,當時賺了挺大的利潤。但是總體來說:我自己相對還是喜歡投資以投機為主,結合點圖形結合點趨勢這種,所以港股的話會更加好一點啊,有很多的大機會,可能也會在很短時間內漲很多。而且如果本身基本面比較好支持的話,這種情況就可以比較重的倉位,我自己會更喜歡港股一點。A股的話還是投機性太強了,散戶太多了,很多漲得好的都是投機性標的。
美股的話,我以中概股投資為主,但投資美股的話要熬夜啊,相對來說資金也沒那麼容易出去,所以A股港股美股這三個市場,我個人的話更加喜歡港股一點。
二、我賺錢賺最多的是長期持有的一些標的
秀哥:怎麼去理解自己的投資體系?
@梁宏:我自己投資體系的話,從一開始的做個人投資到做私募基金的前面一兩年,管理三個億以內資金的時候還是投資投機相結合的,以基本面為核心,結合點技術圖形結合點擇時的判斷。
但是到後面資金規模上來到五到十個億,到現在管理50個億的規模的話,投資體系還是以基本面選股為主,大部分資金配置在我長期邏輯比較看好的一些標的上。相對來說,對收益率的要求沒有一開始那麼高了,就像我一開始做投資的時候,收益率要求追求的可能會是40%~50%的一個年化的收益率,因為這時候就會做資金少,可以做的靈動一點,做點擇時那是能達到我的要求的。
現在階段的話,我覺得我的收益率要求基本上是年化25%,這種時候我就有些長線標的。它們有確定性的話,我拿著它們就能達到我的預期收益率。其實就是追求一些基本面的確定性,未來成長的確定性。所以目前來講,投資更多的是偏向於分析公司基本面長邏輯、核心競爭力、市場空間、天花板等等這些方面的因素了。
當然這是核心策略,還是有一部分資金做一些輔助策略的。比如做一些短周期的一些投投機交易,或者說是擇時,或者說是衍生品,或者一些債券,期權等等。但是這些都是輔助策略,核心策略還是在價值投資這一塊,一些基本面長邏輯的公司,一拿拿兩三年,甚至三五年,所以坦白講其實在雪球中,大部分人還是不太了解我的,都覺得我是跑得快。但實際上,我核心的利潤,和過去大部分應該說超過十幾億的利潤都是來自於長期持有一隻公司獲得的,他們以為我都是一個就是滑頭,這樣來定義我。
我說基金以價值投資為主,但是跟傳統價投還有差別,價投喜歡買便宜的,但我還是喜歡有成長性、有確定性、有空間的龍頭公司,我是不喜歡買這種便宜貨的,稍微貴一點沒問題,為什麼要怕貴呢?
秀哥:怎麼看待持倉能力這個東西?
@梁宏:對我來講,經歷了從投資,投機相結合往投資方向轉型這樣一個過程。此外,資產規模也是其中一方面。你想,我管50個億,你讓我頻繁調倉,那也不現實。另外一方面來講,深度研究了一些上市公司基本面後,對未來幾年的業績和利潤的確定性都是非常強的,我如果能夠對公司的競爭力、天花板空間以及未來利潤增速都非常有信心,那我就可以不受市場的那個擾動而來的堅定持股了。
秀哥: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價值投資者還是交易型選手還是趨勢投資者?
@梁宏:一開始的時候我剛做基金的時候是基本面加趨勢結合,結合點技術也會做點擇時。發展到現在的話,我大部分資產就是純粹基於基本面投資,但是我不喜歡把自己稱為價值投資,因為我覺得因為雪球上也好,傳統價值投資也好,我看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買便宜貨,整天在看PE估值多低,然後等估值修復把它賣了,這不是我提倡的投資模式。我喜歡的公司,都有很大空間,很大想像空間,有成長確定性,有行業龍頭的競爭力,它是能幹過其他對手,能夠不斷地奪取市場份額的,這個我比較看重。
至於估值,它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便宜的,都可以。稍微貴一點也可以,我不是看便宜的。就像我常說,這個公司比那個公司優秀10%,但是這個10%也是有複利,能累積。每年比競爭對手優秀10%,那十年下來比競爭對手優秀多少呢?所以我為什麼要去買那個便宜的呢?我比你貴個50%去買一個龍頭公司不好嗎?為什麼要便宜50%去買一個那個競爭力弱一點的公司呢,所以我寧可買那個貴一點的龍頭公司。
我不喜歡把自己稱為價值投資,我是基本面選股,但是我更加偏重於成長一點。如果非要問我,我說我是基本面投資者,我不喜歡說價值投資,因為價值投資在我這裡,我覺得他們太注重價格了,太注重便宜與否了。
三、我認同「屌絲逆襲」這個說法
秀哥:從普通職業工作者,到美股交易員,到私募基金經理,到爸爸,每個角色的專變背後的初衷是怎麼變化的?
@梁宏:我的職業轉變,我大學畢業第一個職業就是一個普通工作者,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找個工作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當時自己還是喜歡做股票的,當時雖然沒做過股票,但是我因為以前看港片對那種大時代,創世紀這些港片以後,對投資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歡。自己會比較喜歡房地產、股票這兩個行業,就是受TVB這些港劇的影響。所以,我在做一個普通工作後,2001年到2005年做的是其他一些工作,像軟體諮詢或者顧問這種工作,並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後,後面偶然有機會就進入股票這一行。2005年入行,做了美股職業交易員。
我是通過短線交易入門的,經過後來五六年裡幾十萬筆交易,鍛鍊了自己在盤感和技術分析的功底,趨勢交易也奠定了一些基礎。
這份工作是一個入門,隨著長時間做短線交易,了解股票市場。自己也開始慢慢轉向有現金流的工作,因為做T+零交易,我沒法進行複利滾動,時間久了以後,認識到這個東西也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因為交易員可操作的資金是有限的,賺的錢是沒法複利往上滾的。從這以後,我才慢慢的轉型到趨勢加基本面這方面的一個轉變,持倉從很短到越來越長。
再到後來那個2014年的時候,在雪球上,我也是受了王一平的一些啟發,因為他當時做了私募,所以我也想嘗試。從一個自己做個股投資做個人交易到變成一種職業,一份工作,有一定的責任來管理投資的錢,這樣的一個轉變。
其實這種轉變有兩方面,一方面經濟因素上可以管理更多的資金,可以讓自己財富來得更快。第二方面是一種感覺上的滿足(一種社會地位和職業的認可)。相對來說我自己管錢,個人做股票感覺像個股民。然後我變成一個私募基金的老闆或者基金經理,感覺上會一種,一定的社會地位的提升,就這種這方面也是有這個因素。
這也是一種轉變,就像我現在,自己財務自由以後,我管的規模起來以後,更多的注重,一是跟隨我的公司的員工,我想讓他們能賺到更多的錢。跟著我也不少時間了,很多人我想讓他們也能夠實現財富自由,第二方面原因是,其實是一種社會地位或者我做到什麼業績。
我拿到金牛獎,我做到資產規模多大,這其實已經不是我太在意的問題。當前階段,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既然做一件事情,我把它做好,做的優秀。
從這個基金經理到爸爸這個角色,我覺得這個不衝突。這兩個都是同時存在的,畢竟自己年紀也40歲了,有小孩子,也是必須的嘛,對吧。我自己怎麼說呢?之前對小孩子可能沒有那麼喜歡吧,覺得自己對孩子沒有太多概念。但真當女兒出生以後,有種感覺就是:確實只有當自己有了自己的小孩,才能理解很多事。比如以前覺得小孩子為什麼要去什麼買學區房給他很好的讀書啊什麼的,我就不能理解,現在自己有小孩以後就能理解了。
爸爸這個角色可能和現在這個私募投資經理的角色同樣重要,但是爸爸的角色會是我一輩子的角色,未來幾十年都是我角色。私募投資經理,也許未來五年十年可能是做這個,但是以後也會退休嘛對吧,畢竟自己到年紀以後啊,精力上可能會有一些跟不上,那以後覺得如果有優秀的人能夠接我的班,那自己可以放手嘛,對吧?
秀哥:如果提取你身上的三個關鍵詞,你會說什麼?
@梁宏:你說我身上三個關鍵詞吧,從投資角度,選公司我是看三方面,第一個是想像力,第二個是確定性,第三個的話是大局觀。你可以認為這三個詞,在我選股中佔比較大的作用。
秀哥:有人講你是屌絲逆襲的最成功的大V,這種說法你認可嗎?
@梁宏:屌絲逆襲可以這麼認為,這個沒問題啊,本來之前是屌絲啊,最窮的時候房子也賣了,車子也賣了對吧?住在地下室裡拿了100萬炒股,這就是最低谷的時候,2005年的時候,那時候買蘇寧我用了融資,我淨資產當時只有70萬呢,如果再往下跌,有可能爆倉有可能。
當時我如果寫文爆倉,就是按百分之多少倍的槓桿啊,就是跟元衛南那種風格差不多了,我是屌絲逆襲,對,沒問題,就是屌絲逆襲。
四、我還是會有一些夢想股,夢想是必不可少的
秀哥:你曾經持有過樂視和三泰這種夢想股,現在持倉配置中,還會有配置夢想股嗎?
@梁宏:三泰這隻股,我個人做股票的時候做過;樂視的話,我個人做股票的時候做過,基金在第一年的時候也曾經持有,到後來出事我就清倉了,虧了五個點。
大概作為夢想股,我覺得這個夢想其實就是一種想像空間,那麼作為想像空間的話,基本面肯定是很不錯的。但想像空間來講,這個想像空間可能是10倍,甚至20倍。
我在我的雪球也提到過,比如說中國沃爾瑪呀,或者說是中國蘋果啊,還有就是大陸臺積電啊,這種這些標的,它目前的市值相比海外的龍頭公司,它的那個市值作為中國的龍頭和海外龍頭相比,它的市值差距有20到30倍。那這些的話,我就可以定義為它就是一個想像空間巨大的一些標的,你也可以認為這是夢想股。
像我一個標的,我現在的市值相比海外的市值對吧,有20倍30倍的空間,那麼它本身在國內也是龍頭公司,競爭力也比較大,在做一些國產替代或者做一些市場滲透率,當然他達不到海外那個公司的市值,但是三五倍肯定是可以憧憬的,因為它本身的市值相比海外的龍頭公司有20到30倍的空間,就像就剛剛我提到了一些,所以我還是會有一些夢想股的,夢想是必不可少的,我前面講的我也講到了我的很多投資,我是要看天花板的,看行業空間。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我是經常會想的啊,這公司到底有多少空間?如果空間不是很大的話,只有比如說50%-100%的空間的話,那當然我確定強烈我也會做,但是我更喜歡夢想的空間大的公司啊。
秀哥:你好像對正合看好的的地產公司不太認可,能說說你的觀點麼?
@梁宏:那個你問到我跟正合的觀點是,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說實話正合喜歡的公司,我在2017年的時候也階段性的投機過,因為利用回購,這就像推土機一樣,但是隨著我慢慢的對地產行業的一些深入了解以後,我是不太信任這家公司的。因為我覺得就像這次股價從底部起來翻倍,更多的是就是回購。
那麼你從投機角度,你說利用它回購我賺一大筆那是沒問題的,但是從公司本質來說,我認為這種行為還是有點像是一種莊股的行為。因為這家公司本身的話,流通盤就不多,大部分股份在一個大股東手裡,而且還有一部分流通盤還在。所以,真正的市面上流通的股份是非常少的,那麼這個公司本身就是強控股的一家公司,流通盤非常少,還利用回購不斷的來抬升股價,正常情況來講一般公司回購是有個區間的,你比較低的位置,不要往上百分之二三十一個回購期間我覺得是也是正常的。
這家公司本來流通籌碼就少,而且利用這種回購持續的往上像推土機一樣往上推。股價翻了倍以後還在回購,那我認為目前的估值,已經超過一些同行了。我認為這種方式相對來說,是有點類莊股的行為,所以我是不認可的,所以它股價並不是市場決定的股價。
莊股和非莊股什麼區別呢?就是有些公司股價大部分都是市場決定的,對吧,當然在特別低的時候它會有個增持,回購特別高的時候會有些減持,這是一些市場化的行為,但是一個公司股價如果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令靠一些外力,有自己的一些外部資金的力量,或者公司自己一些力量把股價全部控制在他們自己的手裡,那麼這種行為我在我眼裡就是一種類莊股的行為了。
這是我是不太認可的,還有就是這個公司本身的利潤的一個因素,怎麼說呢?每年多少利潤?利潤到底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它本身一種高負債的一種行為,總之來說,我是不太認可這家公司的,當然很多投資人會喜歡,反正不在我的一個喜歡範圍內,所以我是不會去買。2017年,我是階段性的投機過,我承認,但是之後我再也沒碰過這家公司,哪怕它現在翻倍,我也不會羨慕,不是我所要賺的錢,因為我覺得賺這個錢,更多的像一種一種跟莊的行為。
秀哥:曾經說過不做周期股,為什麼19年三季度埋伏進牧原呢?
@梁宏:我自己對周期股確實沒什麼研究,我喜歡基本面這種長期成長股投資,我自己確實是這樣的情況。豬股的話,在我們我眼裡是一個周期成長股,他有周期性,也有成長性,成長性在於每年產量的增長,周期性在於最佳的波動產生的一個周期性,那麼我前面講的不做周期股是在我個人而言。那麼其實從2015年,2016年,2017年的上半年這些年,確實我的私募基金都是我一個人運營,一個人負責投研,然後就是到2017年我的規模起來以後,我們也成立了自己的一個研究部,從最早的時候,幾個研究員到現在有差不多研究團隊有十個人。
覆蓋行業覆蓋大部分的成長行業和部分周期行業,那麼我不擅長的並不代表研究員不擅長嘛對吧,所以豬股的話是更多是聽從研究員的建議介入的,也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秀哥:樂視交易是你個人戰役中比較有名的一場了,能否展開聊聊?
@梁宏:聊樂視啊,樂視的話更多的是我個人做股票的2014年,2015年。2014年下半年我主抓了券商股華泰證券。當時雪球上也跟大家分享了,所以也不錯的,用了槓桿,到了2015年以後券商股太高位了。
當時樂視的話是這樣,我展開說下樂視吧,當時是賈躍亭出去了,後來股價跌到18,後來賈躍亭回來,回來以後就是說明他沒事了。具體的情況我就不說了,然後28的時候我沒有介入,當時可能有人抄底了,後來漲到38塊,當時來講,是自己一個人研究,覺得它的空間挺大的。說實話樂視這種版權攤銷方式我是知道的,因為作為A股上市公司,如果它完全去按照愛奇藝這種方式去攤銷的話,就沒法上市了,那它只能去做一些線性攤銷。那我知道它本身一個現金流,淨利潤是通過財務做出來的,因為只是因為攤銷折舊方式的變化,這個我是認可的。
說句實話,你要上A股只能這樣,我看到的並不是內容這一塊,當時就基於樂視整個電視,做的也是智能電視,也是行業第一,後來做手機方方面面這些業務,包括做一些其他智能終端,這些業務都是認可的,只是後面對汽車是並不是這麼認可啊,因為投資太大了。對它基本面方面來講,就覺得它有內容加硬體的一個想像空間,就像現在的一個小米這種模式。
那為什麼小米成了而樂視倒了呢?其實說白了我自己認為是賈躍亭,後來飄了,後面的投資越來越多了,其實後面還有幾百億投資,真是亂投,比如投汽車的那些,收購易到,買TCL股份,買酷派股份等等,至少200到300億的錢是完全亂投的。他只要把核心的那個硬體做完,就把手機和電視做開對吧,然後把內容做好了,他視頻加上後面他創新做的體育對吧,把生態東西做好就硬體加內容啊,核心做的的硬體,那麼做出來以後就不是現在的小米嗎?而且比小米還多了內容對吧,他完全是可以做開來的,但是他後面去搞各種各樣的幾百億亂燒,那麼沒有正向現金流,完全靠融資的情況下,後來把現金流燒斷了就倒閉了。
當時樂視高管增持價格在45左右,同時45也是很多定增的價格,所以股災當中了,等到45那個位置我就插進去了。然後我就拿了大概一年左右時間,他中間要經歷很長的停牌,復牌以後樂視還有漲,我沒走啊。一直到後來我還曾有過有浮盈,我還是沒走,我還是想拿一拿的。但是後來樂視跌破45這個價位,網上傳言它資金鍊出問題了。所以我就進行了一些調研,去採訪了他的一些經銷商、供應商。
後面了解到,資金鍊確實有點問題,一些供應商貨款拖欠非常時間久,所以我覺得這個公司資金鍊問題很大,所以我就清倉了。持有一年做基金虧了5%啊,樂視當時只有10%幾的股份吧,就是在我這基金持倉的10%幾,我就清倉了,後面就再也沒介入了,因為我覺得這公司後來就沒有機會了。
五、自信背後的焦點是有不錯的科學歷史業績和江湖地位
秀哥:你有分享過,說自己做私募不把回撤做第一目標,這是一個很自信的事,這份自信背後的支點是什麼?
@梁宏:不把回撤作為目標,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基於基本面來選股了,當然我在一開始做基金的時候確實是注重收益,所以注重回撤這個會做的,因為規模小嘛?你錯你也容易躲,對衝不對的時候你可以減倉,覺得錯了,還加回去,可以不斷試錯。但是規模上來以後就沒那麼容易做錯了,而且我的很多選股都基於基本面來選了,那我不能說我最大回撤控制10%吧,然後跌到百分之九了,我把倉位減下來嗎?然後改天漲起來我就把它買回去嘛,回去它又跌了,我又把它減下來嗎?
那我不可能這樣操作啊,所以我之後覺得當然跟我投資理念有改變有關係啊,本身就是偏重於基本面選股了,那基本面選股的時候,我選公司看好長期,我有資金的話,逢低我應該是加倉。而不是說為了回撤去減倉對吧,我高位的時候覺得轉折位判斷出來,我是可以減,但是我不能說為了控回撤,跌多了再去減倉。那跌多的地方,我肯定是加倉的。
第二個當然是一個業績好了,江湖地位上升了以後啊,那我當然可以更多是把投資收益作為一個相對目標,把絕對收益目標作為我的目標,把投資理念和這個結合起來,那回撤是一個結果,並不是一個目標啊。我只能這樣子說,因為我做基本面的投資了,這公司還是很好的,前期看好的,我為了控回撤把它賣掉嗎?對吧,很低的位置不可能的。
我這份自信背後的焦點當然是有不錯的科學歷史業績和江湖地位啦,可以這麼認為吧,而且我目前策略是基本面,對,這可以就是背後的字典吧。
秀哥:之前有基金經理吐槽:投資不難,銷售最難,這個說法你怎麼看?
@梁宏:不對,投資不難銷售最難是扯淡的,如果你投資業績只是還可以,那你銷售確實挺難做的,但如果你投資業績做的非常出色,持續出色,那銷售根本不是問題啊,這個肯定是這樣子的,你如果有三年五年八年的業績,那就像我五年業績我都排到大私募裡面的前幾名的。對吧,你如果能拿出五年業績能排到前幾名。那你銷售怎麼會難呢?你只是偶爾一年業績好,或者你總體業績是平平庸庸的還行,那你沒知名度,你業績只是還行,你銷售當然難了。所以關鍵我自己認為肯定是把投資做好啊,我覺得銷售肯定不是最難的,我們公司也是一個投資為導向,投資業績為導向的公司。
銷售方面,隨著規模起來,業績越來越好,銷售方面我們會越來越不重視啊,越來越不重視。
我們做好投資及客戶服務就行了,銷售方面我們是不會去花大精力的,我們公司沒有一個專職的銷售人員。
秀哥:你覺得一個基金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梁宏:一個基金經理的核心競爭力不就是投資業績嗎?投資業績啊,就是看業績啊,這個東西你的策略可以很多樣化,你可以做短線,做趨勢,做價投,做什麼都行,你做那種中心量化策略也行對吧,你做期貨也行,做期指也行,做汽車也行,什麼金融產品都可以做,什麼策略都可以做的,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可信服的一個長期業績。有可信服的長期業績,你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成功的投資經理基金經理,如果你業績策略做不出一個好的投資業績,或者不穩定,如果策略還要漂移業績也沒有說服力,那你就沒法成功啊,就是業績說話的這一行。
秀哥: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頓小燒烤——做基金經理有時候壓力蠻大的,壓力來的時候都是怎麼和自己和解的?
@梁宏:做基金經理壓力確實會有點大的,確實有點大了,相對來說我心態也好一點吧。有壓力怎麼辦,有壓力的話,現在在學打高爾夫放鬆放鬆。跌的時候不是綠油油的嘛,那我索性去看看大自然,看看球場也是綠幽幽的一片,打打幾場球放鬆放鬆啊。
其實2018年是壓力最大的一次,2018年以後從高點下來,當時最大回撤有20幾個點了,還有就是當時也有兩個基金,可能0.8就到清盤線了。所以壓力非常大,壓力最大的時候,之後應該沒遇到特別大壓力的時候,就放鬆放鬆吧。這個東西沒法避免的,還是要自己找方法去規避。個人管理做股票和基金經理確實不一樣,關於投資的錢有競爭壓力,有排名壓力啊,有贖回壓力,這個沒辦法,這個只能自己找辦法去放鬆啊,心理素質差的人做不了這個啊,那我的話就通過一些運動啊,通過一些。
或者壓力大的時候去去去度度假去旅遊,放鬆放鬆吧,只能這樣子啊。
秀哥:做私募也有幾年了,這些年做了基金經理,也當了父親,你覺得自己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快樂嗎?
@梁宏:做私募這幾年自己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一個是投資策略上面的,從我個人角度來講,我有想像空間,有對大局的判斷,但是對公司的深度研究以及調研跟蹤這方面來說,我自己肯定是不行的,那麼我有團隊,這樣我可以對基本面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他們能夠是因為他們是研究員。畢竟咱們做研究的,研究更加深更加透,所以讓我從一個半技術,半基本面結合的一種方式,炒了純粹的,更多的往基本面增加確定性方面的轉變的一個過程,原來的基本面在我眼裡是想像空間和大局觀,但是現在有了投資研究員以後,就增加了一個確定性這個要素。
這個是一個投資方向的轉變,第二個轉變肯定是自己財富上的一個轉變啊。快樂嗎?這個怎麼說呢?我覺得總體來說應該是快樂的吧,可能中間會壓力有點多,快樂肯定是有的,從做基金以來,大部分時候我的業績還是不錯的,這五年以來業績也是不錯的。獲得的褒獎獲得的獎勵,也是遠遠大於批評的。同時,我也獲得了財富,所以說肯定是快樂為主的,唯一不快樂的就是感覺時間過得太快了,自己一下子就40幾歲了,快要老了,已經老了,其實就自己這方面有點擔憂,怎麼老這麼快時間過這麼快
作者:雪球達人秀連結:https://xueqiu.com/1876906471/151899951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