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發射超強衛星,功能領先多國,將於明年發射

2020-09-03 奇點使者

如今太空中存在著兩種衛星,一種是像月球這樣的天然衛星,另一種是人造衛星。人類最早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嘗試發射人造衛星,前蘇聯和美國作為當時世界上國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各自都創造了衛星發射的成就。如今全球擁有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已經超過10個,地球軌道上也分布著密密麻麻的人造衛星,中國的人造衛星數量也佔到了一定的比例。



根據報導,近日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如期舉行,我國地球科學家郭華東在峰會上作為代表發言,宣布我國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首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目的是運用地球大數據技術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據了解,「廣目」衛星最快會在明年發射,它將對我國許多領域的工作提供高水平的技術支持。

什麼是地球科學衛星?

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國能夠研發人造衛星,但是對研發出來的人造衛星沒什麼概念,分不清它是什麼類型的衛星,能夠做什麼。根據用途和功能的不同,人造衛星通常可以分為技術衛星、通信衛星、科學衛星、氣象衛星等等,其中科學衛星的功能是進行空間物理環境的探測,地球科學衛星指的就是在太空中對地球的物理環境進行探測的衛星。



地球科學衛星會裝配許多專業的科學儀器和設備,然後穿過大氣層去到外層空間,就位後就開始對地球進行監測。美國歷史上發射的第一顆衛星就是地球科學探測衛星「探險者」號,它能夠對地球的大氣層、電離層和高空磁場等進行探測。蘇聯也曾成功發射了自主研發的「電子號」科學衛星,主要目的是對進入地球內外的輻射粒子進行檢測。

「廣目」項目有何特色?

根據中科院院士郭華東的介紹,「廣目」項目的最大特色就在於運用地球大數據技術。目前世界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行為習慣都可用於大數據分析。除了服務人們的生活之外,大數據技術還可用於金融、地理監測、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此次「廣目」項目將集合信息科學、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等多種學科,從而構成一個大數據體系。



這個體系主要是對國內的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的建設進行評估和監測,例如監測國內自然災害發生的情況、全國綠地覆蓋的情況、「一帶一路」的建設情況等等。之所以要綜合如此多領域的技術,是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項任務中原本就夾雜著許多複雜的因素,因此中國的地球科學衛星有別於美國和前蘇聯上個世紀的科學衛星,更注重於綜合分析。

「廣目」會給中國未來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希望?

作為我國第一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的重點雖然不是在地球大氣層上,也不在地球的磁場上,但它的重點更貼近中國未來的發展需求。2015年的時候,中國作為上百個締約國之一和其他國家一同籤署了《巴黎協定》,並承諾到了2030年實現碳排放標準,將新能源消耗佔比提高到20%以上。



從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看來,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國家更加強調生態環境建設,更加推廣新能源消耗。同時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需要一些專業的方法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審查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行得怎樣了,地球科學衛星就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廣目」衛星將對中國各領域的情況進行分析,然後給出建設評估。



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方向,它會讓我們知道哪方面做好了,哪方面還有待改進。儘管「廣目」號聽起來十分專業且高級,但它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

相關焦點

  • 中國將發射超強衛星,功能領先多國,明年升空
    人類最早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嘗試發射人造衛星,前蘇聯和美國作為當時世界上國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各自都創造了衛星發射的成就。如今全球擁有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已經超過10個,地球軌道上也分布著密密麻麻的人造衛星,中國的人造衛星數量也佔到了一定的比例。
  • 中國首枚中學生製造衛星明年發射 將提供免費服務
    昨日,記者從中國首個航天日活動獲悉,北京八一學校將於明年發射一顆低軌道中學生科普衛星,這也是我國第一顆由中學主導並發射的衛星。  由航天專家指導中學生設計製造  八一學校副校長朱凱介紹,八一學校學生將在航天專家的帶領下,直接參與這顆衛星的設計、製造、測試、發射、地面站建設等工作。目前,整體論證方案已經完成,學校的十多名學生已經跟隨航天專家聽課。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明年將遷至海南文昌(圖)
    據悉,明年年底,將由幾百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移師文昌航天發射場工作,預計5年以後文昌將發射首顆衛星。今後西昌、文昌將是一個中心(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兩個基地,西昌只承擔應急發射任務。中心要搬家西昌很不舍從197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入駐西昌開始,西昌就被烙上了航天的印記。
  • 中國明年將發射神舟十號、嫦娥三號和近20顆衛星
    中國明年將發射神舟十號、嫦娥三號和近20顆衛星 Shenzhou-10 and Chang'e-3 to be launched in 2013
  • 臺灣首顆自主研發衛星「福爾摩沙」五號明年將發射
    圖: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1月17日電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首顆完全自主研發的「福爾摩沙」五號,及臺灣與美國合作的福衛七號兩顆衛星,明年將發射升空,前者為高解析度遙測衛星,後者每天可提供八千點全球大氣數據,將提升救災與氣候觀測準確率。
  • 中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
    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將在太空向地面發送不可破解的密碼以建立最安全保密的量子通信,並將對微觀...
  • 「大運號」AI衛星:明年發射 將提供空天地一體化網際網路服務
    來源:成都全搜索新聞網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雷茲)8月18日報導「通過衛星影像展現運動場館、城市變遷,全面助力智慧大運,同時兼備直播地球APP這樣的AI衛星網際網路平臺與廣大用戶互動。」今日晚8點,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倒計時一周年活動將在成都隆重舉行,作為活動中的重磅環節,「大運號」AI衛星將在現場揭幕。
  • 日本明年或將發射衛星 為人類帶來人工流星雨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天文現象。當流星雨來臨時,千百顆流星划過夜空,如同綻放的煙火,帶來轉瞬即逝的美麗。流星雨作為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文現象,廣受天文愛好者追捧。但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人類可以人為的製造一場流星雨呢。
  • 中國將於今明兩年再發射4顆海洋衛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 (郭超凱 楊成)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7日消息,中國將在2020、2021年分別發射2顆海洋衛星,合計4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天基海洋遙感作為海洋高新觀測技術手段已廣泛應用於海洋環境資源調查、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經濟、海洋生態、海上安全和國防建設等領域。
  • 中國航天2020發射計劃時間表 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B站回應發射衛星失利:計劃不停 將再次發射視頻衛星
    來源:北京頭條客戶端7月10日,B站回應在酒泉發射視頻衛星失利一事時表示: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嗶哩嗶哩視頻衛星」的發射計劃不會停止,還將再次發射衛星。 中午12時17分,嗶哩嗶哩(B站)視頻衛星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分析排查。
  • 天啟10號衛星成功發射 將服務衛星物聯網
    中國日報7月25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今天中午11點13分,天啟10號(暨「陵水號」)低軌物聯網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衛星順利轉入在軌平臺及載荷測試階段,預計兩周後即可提供物聯網數據通信服務。據悉,該星是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天啟星座的第七顆在軌物聯網數據服務衛星,也是該星座在今年疫情發生之後發射的第一顆組網衛星,標誌著2020年天啟星座部署的全面啟動。
  • 日本成功發射一顆具備雷射傳輸功能的數據中繼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東京11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11月29日下午,日本在位於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一顆具備雷射傳輸功能的數據中繼衛星(DRS)。據NHK電視臺報導,11月29日下午16時多,H2A火箭搭載該數據中繼衛星發射升空,飛行約30分鐘後星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成功。該衛星今後將依靠自帶引擎,最終進入高約3.6萬公裡的地球靜止軌道,將地球觀測衛星的數據及圖像傳輸到地面基站,同時也將負責傳輸「內閣衛星情報中心」的情報。日本H2A火箭的出色表現也備受矚目。
  • 新一代返回式衛星明年發射 可重複使用15次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明年4月我國將發射新一代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明年我國將發射一顆可重複使用返回式衛星,其返回模塊未來十年將可重複使用15次。 所謂返回式衛星(retrievable satellite),是指一種具有返回功能的多用途中型衛星(medium satellite for multiple uses),也是我國衛星工程領域研製起步最早、發展最悠久的衛星系列。
  • 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丨俄羅斯新一代「格洛納斯」K衛星預計明年發射
    王晉朝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11月23日,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來自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格洛納斯系統部的巴依吉爾金娜女士通過視頻電話的形式在大會上進行了發言,發言中她透露代表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最新技術的「格洛納斯-K"型衛星,將在明年擇機發射。
  • 我國成功發射了多模衛星,厲害了👍🏻我的國
    我國成功發射高分多模衛星】什麼是高分多模衛星呢?>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遙感衛星,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其在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遙感衛星技術水平。任務搭載發射了「西柏坡號」青少年科普衛星。高分多模衛星科普視頻——高分多模衛星採用了國家航天局組織研發的中型敏捷遙感衛星公用平臺,運行於太陽同步軌道。
  • 印媒:中國將發射夜光遙感衛星 精度高於美國衛星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印媒稱,中國計劃發射全球首顆專業夜光遙感衛星。據《印度快報》網站2月11日報導,中新社援引衛星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德仁的話稱,「珞珈一號」01星重約10千克,由武漢大學負責研發。該衛星搭載了高靈敏度夜光相機,其精度將達到地面解析度100米。
  • WiFi共享衛星將發射,未來免費上網或成為現實
    又由於進軍全球化的市場,三大運營商的業務更是越漸強大,基本壟斷了中國市場。有很多人都在暢想未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了免費使用網絡。大概這個想法真的可能不久就要實現了。根據相關報導,中國首枚WiFi共享衛星即將發射,以後免費上網或許將成為可能。在近期統計的數據中顯示,儘管網絡早早的就已經覆蓋全球了。但是依然有39億的用戶無法使用到WiFi。
  • 俄羅斯新一代「格洛納斯」K衛星預計明年發射
    王晉朝 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11月23日,在成都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來自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格洛納斯系統部的巴依吉爾金娜女士通過視頻電話的形式在大會上進行了發言,發言中她透露代表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最新技術的「格洛納斯-K"型衛星,將在明年擇機發射。
  • 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 ASO-S 將在 2022 年發射
    IT之家1月11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布,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明年發射。 2018 年,備受矚目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它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並已經獲取一定的成果。在這場太陽的探索之旅中,我國在太陽探測衛星方面一直缺席,直到 ASO-S 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