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太空中存在著兩種衛星,一種是像月球這樣的天然衛星,另一種是人造衛星。人類最早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嘗試發射人造衛星,前蘇聯和美國作為當時世界上國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各自都創造了衛星發射的成就。如今全球擁有發射衛星能力的國家已經超過10個,地球軌道上也分布著密密麻麻的人造衛星,中國的人造衛星數量也佔到了一定的比例。
根據報導,近日全球地理信息開發者大會如期舉行,我國地球科學家郭華東在峰會上作為代表發言,宣布我國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首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目的是運用地球大數據技術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據了解,「廣目」衛星最快會在明年發射,它將對我國許多領域的工作提供高水平的技術支持。
什麼是地球科學衛星?
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國能夠研發人造衛星,但是對研發出來的人造衛星沒什麼概念,分不清它是什麼類型的衛星,能夠做什麼。根據用途和功能的不同,人造衛星通常可以分為技術衛星、通信衛星、科學衛星、氣象衛星等等,其中科學衛星的功能是進行空間物理環境的探測,地球科學衛星指的就是在太空中對地球的物理環境進行探測的衛星。
地球科學衛星會裝配許多專業的科學儀器和設備,然後穿過大氣層去到外層空間,就位後就開始對地球進行監測。美國歷史上發射的第一顆衛星就是地球科學探測衛星「探險者」號,它能夠對地球的大氣層、電離層和高空磁場等進行探測。蘇聯也曾成功發射了自主研發的「電子號」科學衛星,主要目的是對進入地球內外的輻射粒子進行檢測。
「廣目」項目有何特色?
根據中科院院士郭華東的介紹,「廣目」項目的最大特色就在於運用地球大數據技術。目前世界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行為習慣都可用於大數據分析。除了服務人們的生活之外,大數據技術還可用於金融、地理監測、社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此次「廣目」項目將集合信息科學、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等多種學科,從而構成一個大數據體系。
這個體系主要是對國內的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的建設進行評估和監測,例如監測國內自然災害發生的情況、全國綠地覆蓋的情況、「一帶一路」的建設情況等等。之所以要綜合如此多領域的技術,是因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項任務中原本就夾雜著許多複雜的因素,因此中國的地球科學衛星有別於美國和前蘇聯上個世紀的科學衛星,更注重於綜合分析。
「廣目」會給中國未來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希望?
作為我國第一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的重點雖然不是在地球大氣層上,也不在地球的磁場上,但它的重點更貼近中國未來的發展需求。2015年的時候,中國作為上百個締約國之一和其他國家一同籤署了《巴黎協定》,並承諾到了2030年實現碳排放標準,將新能源消耗佔比提高到20%以上。
從中國目前的發展情況看來,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國家更加強調生態環境建設,更加推廣新能源消耗。同時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需要一些專業的方法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審查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行得怎樣了,地球科學衛星就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廣目」衛星將對中國各領域的情況進行分析,然後給出建設評估。
這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方向,它會讓我們知道哪方面做好了,哪方面還有待改進。儘管「廣目」號聽起來十分專業且高級,但它與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