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我們來了: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ASO-S將在2022年發射
IT之家1月11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布,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明年發射。2018年,備受矚目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它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並已經獲取一定的成果。在這場太陽的探索之旅中,我國在太陽探測衛星方面一直缺席,直到 ASO-S 的出現!
-
太陽,我們來了!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明年發射
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
-
...專訪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鄧孝慈】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預期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
-
「太陽,我們來了!」——專訪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鄧孝慈】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預期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
衛星即將發射!太陽,我們來了!
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及相互關係。大約46億年前,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之處的螺旋臂上,一團分子雲開始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坍縮,並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太陽。圖片素材:銀河系:NASA-JPL。
-
向太陽「出發」!中國將發射首顆太陽探測器,能全面監控太陽
在地球上,科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作「太陽風」,當它爆發的時候,雖然會讓地球出現美麗的極光,但是同時也幹擾地球的通信設備,各類人造天體、太空活動的太空人等,也都可能會被摧毀或者是喪命。
-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2020年左右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不久前,在首個「中國航天日」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透露,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批准立項。據人民日報8月12日報導,我國預計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中國的火星計劃終於來了!
-
太極計劃,中國發射衛星探測宇宙引力波
在最近的中國航天大會上,我國公布了「太極計劃」的最新進展,「太極計劃」就是發射三顆圍繞太陽運轉的衛星,用來探測宇宙空間中的引力波信息。第一顆衛星在2019年8月份已經發射升空,第二顆衛星預計在2024年發射升空,直到2033年將完成三顆衛星的部署。人類最是在2015年9月14日發現引力波這種時空漣漪的信息,通過地面上的大型引力波探測器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一個值得被載入史冊的日子,並且這一年正好是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一百周年整。
-
中國預計2022年發射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中山大學官網 圖中新社廣州12月4日電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12月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2022年中國將測試第一顆人造月亮,晝夜交替的規律從此將會改寫!
如果太陽和地球都是帶電體的話,太陽在旋轉的時候,會受到宇宙中心的影響,產生一個很強的旋轉電流,這個電流就會產生一個旋轉的電磁場。這時的地球也會跟著產生一個感生電磁場,來阻礙太陽電磁場的旋轉,這個感生電磁場就推動了地球的旋轉,形成地球的自轉。
-
彈指五十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搭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從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進入預定軌道。21時50分,中國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
-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太陽,我們來了!
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
-
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11月26日:中國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圖)
1956年11月26日,第1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舉行。這是首次在歐、美兩洲以外的地區舉辦奧運會。蘇聯隊首次獲獎牌總數第一。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至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
-
中國將於2020年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關於取什麼名字網友吵翻了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介紹,中國將於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並計劃在2021年降落在火星。資料圖:葉培建院士為什麼要選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據了解,大約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火星衝日」,屆時,太陽、地球、火星位於一條直線上,在這一時間點實施火星探測,探測器飛行的路線最短,最省燃料。
-
俄羅斯第一顆北極氣候監測衛星推遲至2021年發射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3日消息 俄航天集團拉沃奇金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發言人表示,俄羅斯第一顆北極氣候和環境監測衛星「北極-M」號推遲至2021年發射。該公司總經理弗拉基米爾∙科爾梅科夫5月曾向俄新社透露,該星計劃於2020年末發射。這名發言人在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院「航天科學日」活動期間指出,「我們準備在2021年初發射『北極』衛星。」
-
2019-2023年中國衛星發射動態規模狀況
2018年2月2日,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2018年2月12日,北鬥三號M3、M4由長徵三號乙/YZ-1自西昌成功發射 2018年3月17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勘查衛星四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中國將於7月23日發射火星探測器,展開登火探測
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消息,近期,由該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按預定計劃,發射將於7月23日左右進行,2021年2月11日抵達火星,2月21日變軌進入停泊軌道,4月擇機登陸。
-
太陽,我們終於來了!
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