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計劃來了!2020年左右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2020-12-03 觀察者網

不久前,在首個「中國航天日」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透露,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批准立項。據人民日報8月12日報導,我國預計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中國的火星計劃終於來了!

許達哲在發布會上稱,「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他說這項機會「是中國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儘管我們的飛行器已經進入了深空,但是在深空進行探測還需要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和實現。」

國新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左)、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中),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右)出席發布會

我國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這種形式在國外從沒有過

我國的火星探測發射目標是想一步環繞、著陸、巡視,這個任務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火星探測要26個月才能遇到一個時間窗口,所以專家們正在嚴密地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發射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據許達哲介紹,儘管我國的飛行器已經進入了深空,但是完成火星探測任務仍不可或缺,探測火星意味著中國從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時代。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有望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項目顧問葉培建院士表示,「與印度『曼加裡安』號探測器只是繞火星赤道軌道飛行不同,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將繞火星進行大橢圓軌道飛行,對火星進行全球觀測,並由進入器載著巡視器著陸火星,巡視器會在火星上『走起來』。」

「每隔兩年或三年,才有一次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機會,在這個時間點上發射火星探測器,對運載火箭來說是最省能量的。考慮到火星探測器的質量,將由我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來完成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宇航部副部長馬志濱介紹說。

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要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這種形式在國外是從沒有過的,國外曾擬一次實現環繞和著陸,但著陸失敗了。

火星探測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多,特別之處還在於,雖然火星車是一個空間探測器,但與一般空間探測器相比,它又具有鮮明的特點。

首先,任務對火星探測器的自主能力要求非常高。考慮到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探測的實際條件和要克服時延等限制,要求火星車具備較強的環境感知與識別、路徑規劃等能力,以及具備較強的任務分析、規劃和實現能力。也就是說,火星探測器要具備確定行駛路線、發現障礙危險的能力。

為了實現巡視探測,火星探測器還要具備較高的環境適應性。除了需要面對普通太空飛行器遇到的真空、低溫、輻射等問題,也需要適應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塵暴、低重力、高低溫、低氣壓等特殊環境,還需要解決遠距離通訊,以及長時間日凌時期的探測器自主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人類希望有朝一日在火星建立居住基地,最終向火星移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龐之浩說,人類之所以對火星探測如此青睞,是因為探測火星具有重要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意義,甚至關係到人類的未來。目前火星已成為除地球以外人類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類利用空間探測器進行火星探測的歷史幾乎貫穿整個人類航天史。

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空間探測,科學家已經確定,火星是與地球最為相似且距離最近的行星,探究火星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可以促進對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火星的自轉速度與地球幾乎相等,自轉一周為24.6小時,公轉周期為687天;火星上有稀薄的大氣,有四季交替的氣候變化;火星地貌同地球地貌差不多,有高原、平原和環形山;特別是火星大氣層中也存在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為火星表面創造有利生物生長發育的條件。因此,人類希望有朝一日在火星建立居住基地,最終向火星移民,把它變成人類的第二家園。

大量跡象還表明,火星以前很可能與目前的地球一樣,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才變成大氣層稀薄、溫度較低、水源枯竭等樣子。不少天文學家推斷,火星是地球的未來。因此,探測或載人登陸火星進行研究,可以為防止地球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第二個火星提出預案。

截至2016年6月,全球共進行了114次月球探測,43次火星探測。不過,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人類共進行了18次火星探測,而月球探測只進行了14次。目前有5個火星軌道器和2輛火星漫遊車在工作,但只有1個月球軌道器和1個月球著陸器在工作。世界航天大國都制定了以火星系統為目標的探測計劃,由此可見,當今的火星探測比月球探測還熱。

在火星探測方面,美國獨佔鰲頭。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開始實施「火星生命計劃」,以確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2001年美國發射了「火星奧德賽」,該探測器首次發現火星上有大量水冰;2003年,美國先後發射了第二代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它們再次證實火星上有水;2013年美國發射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變」是世界首個研究火星上層大氣的探測器。


2003年美國發射的「勇氣號」火星漫遊車

俄羅斯與歐洲航天局合作研製的「火星生物學—2016」在今年3月14日發射成功,用於探測火星大氣中的甲烷含量和驗證火星著陸技術;2020年,俄羅斯還將與歐洲航天局合作執行「火星生物學—2020」任務。

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射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曼加裡安」,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由於印度運載火箭推力較小,所以「曼加裡安」不能靠火箭推力直接進入地火轉移軌道,而是先繞地球20多天,靠探測器自身的發動機多次點火加速才能逐漸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曼加裡安」用於研究火星表面、大氣和礦物特徵,探尋火星上是否有甲烷和生命跡象。

這次任務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只有一次機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的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介紹,火星探測任務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

首先是火星大氣問題。火星大氣氣壓很低,只有地球表面大氣壓力的1%,具有很高的不確定性。有關它的變化和風暴時特性等因素,科學家們還沒有透徹的認識。火星在夏季常形成類似地球沙塵天氣的塵暴,這會導致火星車接收的太陽光能量急劇下降,必須為火星車設計「休眠」模式,讓其耐心地等待塵暴過去。

其次是光照問題。火星距離地球最遠4億公裡,距離太陽更遠。同樣面積下,火星接收太陽光的能量只有月球表面的40%。同時,火星大氣對太陽光照還有削減作用,這為火星探測的能源供給帶來難題。這就要求探測器的太陽翼面積更大,而且需不斷調整,努力對準太陽方向。還有,火星表面重力只有地球的38%,但是比月球表面的重力大多了,因此探測器需要更大的功率。

曾在珠海航展展出的火星車模型

「這次火星探測任務最核心、最難的地方,就是探測器進入火星大氣後氣動外形和降落傘減速的過程,只有一次機會,必須確保成功。」孫澤洲說,由於地球與火星距離遙遠,整個過程無法由地面實時控制,所以必須依靠探測器自主完成。由於沒有那麼多的推進劑來抵消那麼高的速度,所以登陸火星時,減速要依靠火星大氣的作用,然而火星大氣難以在地面模擬。這些問題都給設計師們帶來極大的技術挑戰。

龐之浩說,總體來講,探測火星的方式與探測月球的方式相似,也是「繞、落、巡、回」, 最終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的目標。由於火星距離地球比月球距離地球要遠得多,所以探測火星需要攻克一系列更複雜的技術難關。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或組織通過一次發射就成功完成「繞、落」兩項火星探測任務的先例,而我國將在2020年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繞、落、巡」三項火星探測任務,這將是史無前例的巨大技術挑戰。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2020發射計劃時間表 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中國「天問一號」即將發射,2020火星年,圍觀各國火星探測計劃
    2020 年有短短幾周時間,太陽、地球和火星成一條直線,地球與火星之間的距離最短,不到 5400 萬公裡,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最佳時機,如果錯過這種情況直到 2022 年才會再次出現。此前,已經公布了四大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分別是中國天問一號、美國毅力號、阿聯希望號(由日本 H-2A 火箭發射),以及歐盟及俄羅斯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太空飛行器將在2021年抵達火星
    發布  一步實現繞落巡  據介紹,今年1月,國務院已經批准立項火星探測任務,要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通過長徵五號火箭擇機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計劃2021年到達。  「我們做的是想一步實現繞火的探測和著陸的巡視,這相當有難度」,許達哲說,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因為每一個窗口要26個月才能遇到,中國正在嚴密地制定工程計劃,爭取在2020年這個窗口發射探測和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器。
  • 中國「天問一號」即將發射,2020火星年,圍觀各國火星探測計劃!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盤點一下這四大火星探測計劃—— 一號選手:中國-天問一號 發射時間窗口:2020 年 7 月 20-7 月 25 日 預計抵達火星軌道時間:2021 年 2 月 11 日-24 日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在這一時間點實施火星探測,探測器飛行的路線最短,最省燃料,而2020年7月到8月的窗口期正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有利時機。一旦錯過2020年的窗口期,人類下次火星探測的好時機就只能等到2022年。從早前公布的消息來看,世界範圍內有4個火星專案計劃正在開發和製造的最後階段,擬在2020年發射前往火星。這其中包括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的ExoMarsRosalind Franklin rover、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中國的天問一號發射任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Hope Mars Mission。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升空,中國火星探測進入新紀元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火星探測,難在哪裡?今年7月到8月正是火星探測器發射的窗口期,屆時火星距離地球約5500萬公裡我國早在2011年,就和俄羅斯合作發射了「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隨後我國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準備工作,如組建深空測控和地面接收網等;2014年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出了火星探測環繞器
  • 中國將於7月23日發射火星探測器,展開登陸火星探測
    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消息,近期,由該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按預定計劃,發射將於7月23日左右進行,2021年2月11日抵達火星,2月21日變軌進入停泊軌道,4月擇機登陸。
  •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
    不久前,在首個「中國航天日」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透露,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批准立項。據人民日報8月12日報導,我國預計在「十三五」規劃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中國的火星計劃終於來了!許達哲在發布會上稱,「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他說這項機會「是中國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儘管我們的飛行器已經進入了深空,但是在深空進行探測還需要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和實現。」
  • 天問一號-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
    &34;是中國正在計劃進行中的一項火星探測任務,是隸屬於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一部分。曾經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早在2011年,我國便研製過一顆火星探測衛星&34;,當時是與歐洲航天局以及俄羅斯等國一起進行的國際合作探測計劃。
  • 下一站火星!阿聯希望號發射升空,2020 火星探測大幕拉開
    而阿聯的火星探測任務將為回答這些科學問題尋找依據、為火星大氣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視野,希望號對於人類火星探索的意義由此可見一斑。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希望號研究團隊將其視為火星上的第一顆「氣象衛星」。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一顆合格的「火星氣象衛星」,具體參數如何?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今年12月前後,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面著陸並採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 中國將於2020年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關於取什麼名字網友吵翻了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院士介紹,中國將於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並計劃在2021年降落在火星。資料圖:葉培建院士為什麼要選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據了解,大約每隔26個月就會發生一次「火星衝日」,屆時,太陽、地球、火星位於一條直線上,在這一時間點實施火星探測,探測器飛行的路線最短,最省燃料。
  • 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 2020年將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火星探測 一舉實現 繞落巡7月23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在火星表面開展區域巡視探測。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文一號」發射升空,搭載火星衛星、火星著陸器、火星車將一次實現火星環繞和火星著陸、火星巡視探測。時機成熟後,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進行火星表面採樣返回,開展火星構造、物質成分、火星環境等科學分析與研究。2013年9月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官方披露,我國將2030年前將進行火星探測、深空太陽觀測、小行星伴飛和著陸、金星探測、木星探測和火星取樣返回等多個深空探測項目。
  • 中國開始探測火星計劃,模擬基地確定
    在4月24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誌正式公布。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國的行星探測計劃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意為寓意探求徵途漫漫。
  • 中國航天延續「超級模式」我國將在2020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
    來源:央視網不少人將發射次數高、重大任務多的2019年稱為「中國航天超級2019」。而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航天將進一步延續「超級模式」。都有哪些大事呢?上個月,國家航天局首次公開了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在明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而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日前也首次亮相。
  • 從「螢火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即將成行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任務的一部分,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立項,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螢火一號原計劃是為了參與中國國家航天局、歐洲宇航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等國合作的探測火星計劃,以此計劃為藍本中方可附帶一顆小型衛星,於是加速開發出迷你探測機螢火一號,原預計於2009年順便搭載俄羅斯的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2012年10月注入火星軌道,進行環繞火星的探測任務。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航天發射任務?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們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情,這段時間我們又飽受洪水的折磨。雖然今年波折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
  • 火星探測首戰告捷:日本H-2A火箭搭載阿聯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一切順利的話,「希望號」將歷時7個月,飛行4.935億公裡,2021年2月進入火星軌道,5月前後正式在軌運行,屆時正值阿聯成立50周年。「希望號」有望成為第一顆真正的火星氣象衛星,為科學家首次提供火星每年每季每天的全球氣候變化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