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2021-01-13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太陽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呢?除了眾所周知的光照外,甘為群介紹說,太陽的異常活動同樣會衝擊現代生活。太陽距離地球平均達1.5億公裡,但一旦它「發威」,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產生的磁雲會裹挾著大量帶電高能粒子,直奔地球而來,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電磁環境將受到嚴重破壞。例如2003年萬聖節期間,太陽就給地球搗了一次大亂,不但多顆科學衛星遭受不同程度損害,全球衛星通信受到幹擾,GPS定位也大受影響,從太空到地面,各種需要即時通信和定位的交通系統都不同程度癱瘓。這次太陽風暴事件被稱為「萬聖節風暴」。因此持續地對太陽活動進行監測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的設計目標就是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預期在軌運行不少於4年。ASO-S也可以通過監測日冕物質拋射在太陽上的爆發情況,準實時地預報它對地球的可能影響,提前1-3天警示人類做好防護工作。

甘為群還強調說,「ASO-S是科學衛星,不是應用衛星,它首先關注的是科學問題」。大眾對科學往往首先提出「這個東西有什麼用」。但什麼叫科學?科學就是發現和研究自然的規律。太陽是體現物理規律的理想場所,被認為是「天然實驗室」。例如在太陽表面,流體、磁流體、等離子體,全波段輻射,各種波動,各種結構,各種動力學過程,從高溫到低溫,從高密度到低密度,從強磁場到弱磁場,從小尺度到大尺度,從粒子加速和核反應過程……可謂應有盡有,而這些要在天文學科的其他研究對象上進行詳細觀測是不可想像的。

那麼該如何觀測太陽呢?甘為群表示,為避開地球大氣的影響,人類早期曾通過氣球進行觀測。隨著太空時代拉開序幕,完全脫離地球大氣影響的科學衛星成為研究太陽的主力。ASO-S搭載3臺有效載荷,用於測量太陽磁場,以及觀測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它將工作在距離地表720公裡的地球極軌,可以滿足近乎24小時連續觀測太陽的要求。甘為群表示,對於太陽觀測能力的優劣不能以距離太陽遠近來衡量。美國曾在2018年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旨在近距離觀測太陽。它將在2025年運行到距離太陽最近的地方,與太陽中心僅有9.86太陽半徑(約690萬公裡)。但由於沒有哪個儀器可以在數千攝氏度的高溫下正常工作,因此「帕克」衛星上的探測器只能在擋板後面工作,測量太陽附近衛星經過地方的環境參數。從這個意義上看,「帕克」衛星的科學目標與我們ASO-S衛星的目標完全不同。

為什麼ASO-S選擇在2022年發射?甘為群解釋說,太陽磁場活動周期具有11年的周期,下一個太陽活動周期差不多從2021年開始,2022年逐步進入上升期,預期在2024年到2025年左右達到極大峰值。所以ASO-S從2022年發射正好能覆蓋從早期到上升期到極大的全過程。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ASO-S在2017年年底順利正式批覆工程立項。目前衛星工程樣機已經研製完成,進入工程飛行樣前期階段。甘為群表示,衛星初樣性能已通過所有試驗,包括環境模擬和高低溫試驗,預計今年1月底前完成整機轉正樣即飛行樣機研製階段,今年年底完成飛行樣機研製,2022年上半年擇機發射。

相關焦點

  • ...專訪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
    針對無數天文愛好者們提出的「為什麼要離開地表,去往空間探測太陽」、「如何與太陽保持安全的探測距離」、「探測太陽的實際價值」等問題,ASO-S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甘為群研究員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一解答。
  • 「太陽,我們來了!」——專訪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
    針對無數天文愛好者們提出的「為什麼要離開地表,去往空間探測太陽」、「如何與太陽保持安全的探測距離」、「探測太陽的實際價值」等問題,ASO-S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甘為群研究員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一一解答。
  • 太陽,我們來了!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明年發射
    太陽,是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一顆恆星,也是唯一一顆可以詳細研究的恆星。它為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但同時也會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於2022年發射升空,揭示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一磁兩暴)的形成及相互關係。
  • 太陽,我們來了: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ASO-S將在2022年發射
    IT之家1月11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布,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明年發射。2018年,備受矚目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它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並已經獲取一定的成果。在這場太陽的探索之旅中,我國在太陽探測衛星方面一直缺席,直到 ASO-S 的出現!
  • 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 ASO-S 將在 2022 年發射
    IT之家1月11日消息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宣布,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明年發射。 2018 年,備受矚目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升空,它以前所未有的近距離對太陽進行觀測,並已經獲取一定的成果。在這場太陽的探索之旅中,我國在太陽探測衛星方面一直缺席,直到 ASO-S 的出現!
  • 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為什麼要到天上去
    為捕捉暗物質粒子湮滅或衰變後留下的痕跡,為尋找宇宙起源,科學家們一直都在盡力尋找這些夜空中最「暗」的星」。在SELF x 墨子沙龍的舞臺上,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為我們講述,探究暗物質粒子的科學歷程。常進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以下內容為常進演講實錄:我叫常進,目前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首席科學家。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近日在文昌航天基地接受《新民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這次面臨的新挑戰包括「兩次發射起飛」「兩次著陸」「近月空間無人交會對接」「對月壤和月巖碎片的採樣返回」等,這些都是中國探月的「第一次」。
  • 中微子探測,瞥見太陽的靈魂
    藉助全球最敏感的中微子探測器,一支國際物理學家團隊第一次向全世界報告,他們已經直接探測到了在太陽內核發生的、由「基礎」質子—質子(PP)融合過程產生的中微子。   主報告人安德瑞·波卡爾是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阿莫斯特學院的物理學家,他解釋說,在99%的太陽能源產生的步驟中,PP反應是第一步。
  • 造就獨家專訪 | 麻省理工LIGO實驗室首席探測科學家剖析那些新聞中...
    ……《造就》特約記者帶著種種好奇前往麻省理工學院LIGO總部,希望讓LIGO首席探測科學家來親身敘述那些鋪天蓋地的報導新聞中遺漏的種種細節。 彼得 弗雷斯切爾(右一)彼得 弗雷斯切爾(Peter Fritschel)是MIT的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LIGO實驗室的首席探測科學家。
  • 向太陽「出發」!中國將發射首顆太陽探測器,能全面監控太陽
    地球為何會出現生命?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地球上的一切,都與太陽息息相關。太陽不僅讓地球擁有適宜的溫度、液態水和生命,同時也掌控著整個太陽系,特別是太陽的磁場,它直接影響到太陽的能量釋放和活動爆發,更是關係到人類和地球的安危。
  • 首席科學家詳解暗物質衛星「悟空」
    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圖片來源:中科院國家空間中心即將發射之際,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常進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接受新華社中國特稿社的專訪,詳細解答了如何到太空探測暗物質以及暗物質衛星的相關問題。要找的「人」,還不知長什麼樣記者:天文觀測證據已經基本上肯定有暗物質的存在,我們現在發射暗物質衛星,是為了進一步證明暗物質的存在,還是要弄清它的性質?
  • 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為何各國都要探月
    網易科技重磅推出全新系列欄目《科學大師》,匯聚頂級科學家,暢談科學願景,分享科學智慧。本期上線《科學大師》第09期,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首任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歐陽自遠。
  • 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近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鴻鵠專項首席科學家魏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鴻鵠專項行星光學遙感首席科學家何飛,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以及國家空間天氣預報臺副臺長郭建廣,揭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奧秘。1 為何選取7月23日發射?
  • 飛向太陽!人類為何盯上了這個大火球?
    美國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 圖/中新網  同樣是在最近,中國科學家也公布了一個探測太陽的計劃。不同的是,要發射一顆地球衛星,「躲」在地球的陰影裡,利用「日食」原理觀測日冕。這被稱為「地掩天蝕」計劃。  中外科學家的目標都是太陽。人類為何盯上了這個大火球?
  • 引力波探測新徵程!我國成功發射「天琴一號」引力波探測項目首顆...
    今天上午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執行「一箭九星」發射任務,其中包括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技術的試驗衛星「天琴一號」,標誌著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 中國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科研成果發布
  • 探測空間引力波,「太極一號」來了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沈慧攝求索未知宇宙,逐鹿空間引力波探測。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為我國在空間引力波探測領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礎。作為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近日成功發射的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太極一號」。為何要去遙遠太空觸摸宇宙律動的「脈搏」?
  • 來自旅途的「明信片」- 飛向太陽的探測飛船發回最清晰圖像
    」將飛出「黃道面」,去觀測太陽的南北極區的情況。而在今年6月15日「太陽軌道飛行器」經過了第一次軌道「近日點」,當時距離太陽只有區區7700萬公裡,差不多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一半。歐洲航天局的工程師和科學家遠程操作飛船上搭載的儀器拍攝了迄今為止人類能獲得的,距離太陽最近的高清照片。由於距離太過遙遠,這些圖像和數據花了整整一周才傳回地球的控制中心。
  • 中國深空探測之夢:去月球、上火星、追尋太陽風的邊界
    與此同時,中國的深空探測也將開展,計劃在不久的將來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 更為雄心勃勃的是,中國還希望探索日球層的邊界,也就是太陽風能夠到達的邊界。「那裡距離太陽系中心大約100個天文單位,人類飛行器大概要20到30年的時間才能飛到那裡。我們希望有這樣的機會。」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說。 去遠方,看宇宙!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美國的深空探測任務中科學家團體的意見尤為重要,探測任務以科學目標為主,科學家在任務規劃和實施中扮演重要角色。」郭弟均表示,「但情況正在逐漸轉變,隨著中國深空探測技術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行星科學家將在未來的探測任務中擁有更多話語權,探測任務也因此會有更多科研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