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獨家專訪 | 麻省理工LIGO實驗室首席探測科學家剖析那些新聞中...

2021-01-09 中國網科學頻道

2月份,麻省理工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一消息引發了全球關注。直接探測引力波的意義不僅僅只是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更是為人類了解我們所在的宇宙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窗口——由於引力波獨特的性質,我們可以利用引力波觀測探索電磁輻射等傳統觀測手段所無法企及的全新物理現象。而在五花八門的引力波探測器中,為什麼是LIGO笑到了最後?利用引力波,又真的能發現外星人嗎?……

《造就》特約記者帶著種種好奇前往麻省理工學院LIGO總部,希望讓LIGO首席探測科學家來親身敘述那些鋪天蓋地的報導新聞中遺漏的種種細節。

LIGO總部是位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奧爾巴尼街的一棟灰色大樓,外表平平無奇,但附近卻是一個建立在校園裡的核反應堆。這可真夠瘋狂的!

彼得 弗雷斯切爾(右一)

彼得 弗雷斯切爾(Peter Fritschel)是MIT的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LIGO實驗室的首席探測科學家。有意思的是,我們了解到,他已經在引力波探測這個領域工作了差不多30年!即使沒有這次發現,他們整個團隊也會繼續堅持下去,開發新設備、新技術,持續地探測。也就是說,這個科學家耗了近30年去證明百年前另一個偉大科學家一個猜想驗證上,並且,在未來也會耗盡一生專注在成功概率極低的宇宙黑洞、中子波等等物流現象的探尋上。

他認為,這次引力波被成功探測到有兩大意義。第一、這不僅是LIGO,也是國際上其他探測器在幾十年不懈努力後,人類第一次真正探測到想像中的引力波。第二、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是由兩個大質量黑洞產生。這兩個黑洞都相當於太陽質量的30倍左右,且處於同一個二元系統中,相互環繞運行並逐漸靠攏,最終合併為一個黑洞。

這個發現開拓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領域,預計未來還將發現更多類型的引力波來源,而人類通過探索這類引力波來源的特徵,以及黑洞之間的質量差異等等,將會發現更多其他類型的天體系統,比如中子星和超新星等緻密天體。

從2010年開始,LIGO探測器開始升級,到2015年才完成升級的過程。其實探索引力波的工作,是從21世紀初就開始了,但因為早期的探測器沒有探索到引力波,所以LIGO設計了升級版。為了讓設備達到設計水平,LIGO採用增量策略,不斷調試設備、並且在提高靈敏度的漸進過程中順道收集更多的數據。「這個過程(從設計升級到完成升級),基本上花掉了我們本世紀的頭十年。」

  LIGO在2015年9月14日計算機模擬顯示兩個黑洞碰撞到空間和時間的扭曲。

LIGO在讓新探測器運行時,是逐步提升儀器的靈敏度到最大值,但其實尚未達到設計能力,目前儀器只達到設計靈敏度的三分之一。但新的探測器運行第一次進行數據收集工作就探測到了引力波。

彼得微笑著透露了一個細節:升級版探測器的數據搜集的工作是從去年9月開始,持續到今年1月結束。其實升級版探測器探索到引力波信號,是在2015年9月,之後經過反覆確認才公布。

而他們從來都沒有預料到,一開機就會探測到上述的雙黑洞系統。因為多年來,科學家一般都認為引力波來源可能是雙中子星系統。雙中子星系統不像黑洞這麼大,質量小得多。「在那個時候,對於探測到雙中子星的可能性,我們其實並不是很樂觀。要知道,不到50%的把握。」

不過,LIGO一直並未把雙中子星視為引力波的唯一源頭,他們預測引力波源頭應該很廣泛,其中就包括雙中子星和雙黑洞。只要發現一個明確的源頭,就能相當準確地計算出它發射的引力波有多強。

所以,LIGO的探測器被設計為尋找雙緻密天體併合這種具有普遍性的二元系統的目標,他們會尋找二元系統崩潰時的信號波形,然後進行計算……這類系統的基本信號波形是相同的:螺旋部分呈正弦波,其頻率隨時間而增加,幅值也隨時間慢慢增加。信號頻率開始越升越高,而信號幅值也越來越大。最後,二元系統崩潰,兩個天體最終合二為一,信號呈現衰減趨勢。

在尋找這種有普遍性的系統時,LIGO必須得先確定尋找的範圍。比如尋找總質量是太陽質量一百倍以內的二元系統。

由於黑洞本身不會發射任何電磁波。在雙黑洞合二為一的過程中,它們同樣不會發射任何電磁波。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成功觀測到黑洞的碰撞,但人們卻推算出了這一過程。

彼得介紹,LIGO所設計的升級版探測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類似一個麥克風,它能從各個方向接收空間中的波動。他們建造了兩套探測器,對著天空中的某個範圍進行數據搜集,通過比較到達時間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確定某種波動在天空中的方位。也就是說,這次發現其實是個偶然性很大的事件。

《造就》查閱資料發現,目前科學界探測引力波的儀器,是以雷射幹涉儀為原理,代表就是美國的LIGO和歐洲的VIRGO。基本原理是:把引力波掃過導致的長度變化,轉變為雷射幹涉結果的光強變化。不用什麼別的工具,我們能通過手機貼膜貼合不均勻處的「幹涉」條紋,直觀看出貼合間距的微小變化。同理,LIGO也能通過測量兩束相干紅外雷射的幹涉光強,判斷雷射臂長的極微弱變化。

這個原理放到天空上,能得到更長的臂長:長達數萬公裡。這樣引力波導致的變化將更加明顯。所以美歐提出了LISA計劃,中國也提出了天琴計劃,都是打算發射空間衛星,組成幹涉儀網絡,進行長距離的幹涉測量。

LIGO的探測器可以說是一種對頻率~100的信號最敏感雷射幹涉儀——這正是雙黑洞、雙中子星等雙緻密天體併合前的一瞬發出的引力波的頻率。這種雙星併合事件的引力波最有獨特特徵,最容易識別,因此不難理解,是LIGO搶先探測到了引力波。

而LISA、天琴對頻率為~10^-2到~10^-4的信號最敏感。因此它們更適合尋找銀河系中相對慢速繞轉的雙緻密星,以及因身材龐大而轉不快的超大質量雙黑洞。

雖然很多科幻小說中設想,人類將來或許將使用引力波與外星人進行交流,比如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科幻小說《三體》中就有這個情節。但彼得解釋:引力波的特性是它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它能從源頭直接傳出,而且在傳播過程中不發生任何改變。與從前天文探測所依賴的電磁波會跟自己穿透的物質互相作用,當被探測到時,它的特徵已經發生變化,科學家總是得試圖弄懂是什麼扭曲了它。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引力波確實很適用於星際通訊,因為不管它傳播過程中通過了什麼物質,都不影響交流。

但問題在於引力波很難被製造。而且檢測引力波也不容易,「我們使用了像LIGO這樣的大型探測器才檢測到黑洞這樣大的引力波事件。也許我的想像力不夠,但是我認為不太可能(將其實際用於星際通訊)。」

對於未來探測到更多的引力波,彼得還是非常樂觀的。因為現在這套設備的靈敏度,只有設計水平的三分之一。當它達到設計能力時,意味著靈敏度能提高到初始的三倍,就是說,對引力波更加敏感,而且探測距離將三倍於從前,這就是引力波不同於電磁輻射的另外一個特點。

人們通常使用電磁波望遠鏡測量能量,電磁波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它的強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引力波的振幅強度與距離成反比。所以,如果我們把靈敏度提高到原來的三倍,那麼就可以觀測到三倍遠的距離,「這意味著我們可觀測到的空間就擴大到原來的27倍!」

現在LIGO與義大利的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已經開始合作,互相分享數據和技術,「只有大家彼此分享數據,科學才更容易進步。」彼得還透露,日本也在建造一個位於神岡礦場的地下探測器,它還需要好幾年才能以有效的靈敏度投入運轉,但相信最終他們也會合作。目前LIGO有三個探測器,分別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第三個探測器則放在印度,而且是採用LIGO提供儀器,設施將由印度政府建造和運營的合作模式。他非常期待能在中國也建設一個探測器基地。

這位讓人尊敬的科學家,他最想對糾結於收入與愛好兩種選擇中的年輕人說:「你是不是喜歡你的工作?你自己有沒有在做一項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享受其中?你是不是和一群你喜歡的人一起工作。只有這樣,你才會不斷地被激勵。」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可以實現造就自己、造就未來的方法。於他而言,造就指的就是基礎科學研究,對於其他人,可能是藝術或音樂。「如果你被那種創造精神所激勵,你需要找到一個機會,並且積極去追求它。」

造就:致力於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造就小編號:zaojiu7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造就(xingshu100)

來源:中原財經網http://finance.ll.gov.cn/detail/detail_3_38217.html

相關焦點

  • 生物界欠果蠅一個諾貝爾獎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新APP科技英語學習專題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是擁有118年歷史的全球著名技術商業類期刊,近日發布了中英文版APP1.0版本,其中包括《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英文原版雜誌上的全部內容以及更多精選文章,全面整合多方數據源、產業信息、實驗室情報,通過綜合報導和分析拓展讀者的知識縱深。
  • 融資超過1.4億美元,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歷程丨獨家專訪
    他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K. Lu)。2010 年,盧冠達被評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全球 35 位創新青年之一,當時他只有 28 歲。當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給出的評語是:「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創造了第一個成功的商業化應用,是他最大的成就。」
  • 在這一年,麻省理工的實驗室又為我們帶來了哪些創新?
    對於麻省理工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來說,2015年是繁忙的一年——從獲得圖靈獎,到創造算法修復代碼創建,到開創檢測疾病的新方法,再到開發激動人心的新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系統等,麻省理工這一年為我們真帶來了不少新的技術。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誰才是理工屆的扛把子?
    所以,當學生使用麻省理工自己的門戶網站進行申請時,必須指出自己選擇的專業,因為每個專業都屬於特定的某個學院。所以同樣的專業,麻省理工的人數可能是加州理工的兩倍。當然,麻省理工還有一些獨特的課程,包括「城市研究與規劃」、「比較媒體研究/寫作」和「大腦與認知科學」。 因此,大家在挑選學校時,一定要瀏覽課程目錄和主修、副修課程列表,以確保你能夠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及課程。
  • 謝爾頓為何嘲笑霍華德的母校麻省理工
    霍華德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跟普通人比起來也不算差了,不過這個學歷在加州理工學院只能做個工程師。嚴格意義來說,謝爾頓是個科學家,而霍華德只能算是個工程師。除了他倆,還有萊納德和拉傑什,這兩個一個是普林斯頓的博士,一個是劍橋的博士,但從學歷上來說,不輸於謝爾頓,但是仍然會經常被謝爾頓嘲笑。當然了,被謝爾頓嘲笑最多的還是霍華德了。
  • 港理工教授回憶:如果當初暴徒知道參與探月工程的實驗室位置,後果不堪設想……
    更為驚心動魄的是,在去年所謂的「反修例」風波中,曾有示威者對港理工校園內的實驗室進行打砸和破壞……容啟亮在對談會上他對此回應稱不得不低調,並提及去年的社會運動涉及港理工,如果實驗室被曝光,裡面放著很多重要的資料,「承擔著國家給予的任務,(示威者知道位置和研究內容後)第一時間就是拆你的實驗室了」。容啟亮還稱,當時,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就擔心實驗室可能會被人破壞。團隊其他成員也指出,研發過程很艱辛,不希望此前的付出和努力付之東流,因此每個人都保持低調。
  • 「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去麻省理工」,你信了嗎?
    麻省理工學院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而著名,擁有麻省理工人工智慧實驗室(MIT CSAIL)、林肯實驗室(MIT Lincoln Lab)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而該排名的亞洲400強中,將印度理工安排在了第93名的位置上。緊跟其後的,第94名是中國的985名校吉林大學。泰晤士2018年大學排名中,印度理工也在400名開外。
  • 麻省理工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嘗試了
    現在,麻省理工的科學家們正努力讓這一科幻場景變成現實。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技術團隊開發了一套名為Conduct-A-Bot的實驗裝置,這套裝置通過讀取操作員的肌肉信號來控制無人機,以取代現有主要靠控制杆的操作方式。不過目前科學家們能夠嘗試的範圍還局限在小型無人機領域。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到底誰才是美國理工大學屆的扛把子?
    下表簡單概述了Caltech和MIT之間的區別:可以看到,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還是教授數量,麻省理工都比加州理工要多得多。儘管兩所大學的師生比一樣,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可以接觸到的教授人數是加州理工的三倍多。那麼,這裡就涉及到兩個因素:班級規模和校園人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學校。
  • 加州理工VS 麻省理工,到底誰才是美國理工大學屆的扛把子?
    加州理工學院位於西海岸加州洛杉磯附近的帕薩迪納市,而麻省理工學院位於東海岸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郊外的劍橋市,兩校相距甚遠。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還是教授數量,麻省理工都比加州理工要多得多。儘管兩所大學的師生比一樣,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可以接觸到的教授人數是加州理工的三倍多。 那麼,這裡就涉及到兩個因素:班級規模和校園人口。
  • 獨家專訪谷歌CEO:意義堪比萊特兄弟發明...
    來源:格隆匯作者: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來源:DeepTech深科技北京時間 10 月 23 日晚,《自然》(Nature)雜誌在官網上放出了重磅消息:一個月前被 NASA 發表又火速撤下的谷歌「量子霸權」論文重新發表,稱其是量子領域中「Hello World」一樣的裡程碑事件。
  • 謝爾頓為何嘲笑霍華德畢業於麻省理工
    霍華德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碩士,跟普通人比起來也不算差了,不過這個學歷在加州理工學院只能做個工程師。嚴格意義來說,謝爾頓是個科學家,而霍華德只能算是個工程師。除了他倆,還有萊納德和拉傑什,這兩個一個是普林斯頓的博士,一個是劍橋的博士,但從學歷上來說,不輸於謝爾頓,但是仍然會經常被謝爾頓嘲笑。
  • 麻省理工華人終身教授最年輕紀錄保持者既非錢學森,也非張鋒
    :澎湃新聞 前幾天,一則關於「34歲生命科學家張鋒成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上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打破錢學森記錄」的新聞在華人圈傳得熱鬧。
  • 雅禮中學校友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9中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雜誌。它於1899年作為「技術評論」雜誌而成立,隨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開始商業化,開始面向大眾銷售,其針對人群包括:高級管理人員、研究人員、金融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發布!三位浙大人入選!
    1999年始,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35歲以下最具有創新性與影響力的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創業者,他們是:發明家(Inventors)創業家(Entrepreneurs)遠見者(Visionaries)人文關懷者(Humanitarians)先鋒者(Pioneers)這就是許多人知道的
  • ...院論文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The Best of the Physics ar...
    優必選研究院再次獲得國際學術界認可,論文《Evolutionary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The Best of the Physics arXiv」。
  • 麻省理工就有
    在從前,想要在模擬電路中實現可編程,即製造出一臺模擬電路的計算機,這一功能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有一款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全新編譯器,使得針對模擬電路的編程和應用成為可能。在生物信息學領域,利用數字電路系統來搭建細胞生物學模型一直是一件非常痛苦也並不精確的事。
  • 中文字幕完整視頻:LIGO發現引力波新聞發布會
    多年以後,面對浩瀚星海,遠航的星艦文明將會回想起2016年2月11日,人類公開宣布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的那個夜晚,更會想起2015年9月14日,大自然賜予人類禮物的日子。北京時間2016年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攜加州理工、麻省理工和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的專家,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順便說,這同時也是人類首次證實存在恆星級雙黑洞系統。這個事件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對互相旋轉的黑洞併合成一個黑洞的計算相符合,而類似事件的誤報率為203000出現一次。
  • ...今年九月登陸納斯達克,麻省理工學院80後科學家盧冠達的新創業...
    可以先從DNA基礎研究談起,科學家發現,生物特徵的差異性在於DNA的排列不同,把DNA視為是由多個零件組成,各個零件均專注執行特定任務。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改造、調整、拼接這些零件,就可以改造生物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