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專家共識指引臨床診療
《綜合醫院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症狀診斷治療的專家共識》
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症狀在綜合醫院十分普遍。在綜合醫院此類患者多以疼痛、無力、全身不適、異常感覺及心血管、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主要臨床主訴而就診,情感症狀往往隱匿不易被綜合醫院醫師所察覺。為此,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心理與行為神經病學組組織相關專家按照循證醫學原則,參考歐美國家相關專業學會指南,結合我國臨床診療實踐,形成了《綜合醫院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症狀診斷治療的專家共識》。該共識從綜合醫院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的特點、篩查與評估、診斷、治療等方面進行詳細的總結,形成了一套從篩查到治療的全面診療方案。學組開展了該共識的全國宣講,推動了綜合醫院廣大臨床醫師在識別、治療焦慮、抑鬱與軀體化的能力和意識。
《卒中後認知障礙管理專家共識》
卒中已成為中國首位致殘/致死性疾病,其不僅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而且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已成為嚴重影響患者生命質量及生存時間的重要因素。認知障礙是卒中後常見表現,給患者、家庭、社會均帶來沉重負擔,但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神經心理與行為神經病學組成員參與了中國卒中學會組織多位卒中和認知領域專家多次討論並共同撰寫了《卒中後認知障礙管理專家共識》。該共識明確定義了卒中後認知障礙概念,並與血管性認知障礙的概念進行了詳細比較,概念的明確化有助於對卒中後認知障礙的早期識別和管理,臨床的操作性和識別度更高。共識也詳細介紹了卒中後認知障礙篩查和評估方法,推薦了一套標準化的篩查和評估流程及工具方法。
《卒中後抑鬱臨床實踐的中國專家共識》
卒中後同時引起情感障礙十分常見,其中卒中後抑鬱最為常見。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心理和行為神經病學組成員參與了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神經心理與情感障礙專業委員會撰寫的《卒中後抑鬱臨床實踐的中國專家共識》。共識強調了卒中後多個不同階段進行抑鬱篩查的重要性,建議採用簡便易行的問卷以篩選可能的抑鬱患者;對於確診的患者,根據病情程度選用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聯用。該共識形成了一套針對卒中後抑鬱的系統診療過程,對於神經內科醫師在臨床實踐操作過程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認知評估工具的修訂與應用
漢化基礎版蒙特婁認知評估測試(MoCA-BC)
蒙特婁認知評估測試(MoCA)是被多國循證醫學驗證的認知功能損害篩查量表,已被驗證可有效區分正常老人和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但由於對教育水平有一定的要求,MoCA不適用於文盲和低教育水平者。最近,國主要用於文盲和低教育水平者。郭起浩團隊對基礎版蒙特婁認知評估測試進行漢化修訂形成MoCABC,他們利用MoCA-BC評估了280例正常老人,264例MCI患者以及160例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發現MoCA-BC具有較高的效標效度(與簡易精神狀態量表的相關係數為0.787)和穩定的局部一致性(信度係數為0.807)。對於小學及以下教育水平的被試者,建議診斷界值(cutoff值)為19;初中及高中教育水平者,cutoff值為22;高中以上教育水平者,cutoff值為24。MoCA-BC是一個可靠的認知評估工具,適用於所有教育水平的中國老年人。
主觀認知下降測試
主觀認知功能下降(SCD)是由德國學者Jessen等首次提出,是指患者自身感覺認知水平較前下降,客觀檢查卻沒有達到MCI或痴呆的程度。神經心理學檢查方面多採用主觀認知下降量表和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學院主觀認知評價量表,兩者在鑑別SCD和健康人群中皆具有效性,但需大樣本試驗支持,目前國內無對應的常模數據,缺乏統一診斷標準。最近,韓瓔團隊比較了兩種SCD診斷標準。ADNI2標準和Jak/Bondi標準,他們發現應用ADNI2標準,60~80歲人群中診斷SCD大約佔18.8%,而Jak/Bondi標準大約有14.4%。此外,該團隊漢化修訂9項SCD問卷(SCD-Q9),漢化版SCD-Q9具有較好信度和效度,並分析了正常人、SCD、MCI、AD患者中呈現遞增趨勢,提示SCD-Q9在認知障礙中具有潛在的參考價值。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篩查量表(RBDSQ)評估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RBD)一種最常見的睡眠行為障礙,發作時喪失正常快速眼球運動睡眠時伴有的肌張力抑制,而代以和夢境一致的運動活動。常伴有精神壓抑、過度飲酒、腦血管疾病和帕金森病(PD)等神經變性系統疾病,也可見於任何年齡段的正常人。目前RBDSQ是廣泛採用的篩查量表,但是其對於RBD的診斷效力如何,目前仍不清楚。陳海波團隊系統評估了RBDSQ對於不同人群的診斷效力,他們發現以cutoff值為5時,RBDSQ對於普通人群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但對於特殊疾病人群,尤其是帕金森病人群,RBDSQ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差。
自動化認知功能評估系統
目前國內常用的認知功能評估多半是紙質版的評估量表,同一認知領域所採用的評估工具也有所不同,且多數工具均需依賴於評估員,每個評估員之間的評估結果缺乏一致性。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外相繼發展出多個自動化認知評估系統,包括劍橋大學神經心理學自動化評估系統、自動化神經心理學評估指標等。國內郭起浩團隊開發出原創性的「華山自動化認知功能評估系統」,該自動化認知評估系統具有11個分測試,涵蓋9個認知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