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兩朝:薩利克法蘭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居住在萊茵河口,後遷至高盧地區的羅亞爾河和塞納河沿岸(今法國北部地區)
墨洛溫王朝(486-751):481年,克洛維成為薩利克法蘭克人的首領,486年在蘇瓦松戰役中擊敗羅馬軍隊,確立了自己的王權,定蘇瓦松為首都,開創了墨洛溫王朝。
克洛維執政期間的措施:① 將沒收的大批羅馬皇室土地分給親兵和大臣,同時又保存了許多羅馬大地產者,使他們在政治上和法蘭克貴族合流,形成新的地主階級 ② 剪滅政敵,統一全國 ③ 496年率3000親兵在蘭斯接受洗禮,皈依了基督教,511年,召開宗教會議,把教會變為封建上層建築的一部分 ④ 編纂《薩利克法典》418條,偷盜,殺人放火,不遵守國王命令都要受到制裁
法蘭克的封建化過程:第一階段公元6-7世紀法蘭克自由農民的農奴化和大地產的形成,土地私有造成了一個廣大的小自由農民階級,而天災人禍和封建主的壓迫又使得自由農民紛紛破產,將土地獻給大封建主以求保護,久而久之形成了依附農奴,封建大地產不斷擴大
第二階段是公元8世紀宮相查理·馬特的採邑制改革,採邑連同土地上的農民的一起分封的,加強了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性
第三階段是公元9世紀世襲領地的出現,,查理大帝時代加速了公社成員的破產和農奴化,為了取得大封建主的支持,查理廣泛授予他們「特恩權」,使眾多封建領地成為國中之國,加劇了封建割據,總之,自由農民的進一步農奴化,封建特權的興起,世襲領地制的出現,標誌著法蘭克封建制度的確立和封建化的最終完成。
加洛林王朝(751-843)751年,矮子丕平在教皇的幫助下建立加洛林王朝
丕平獻土:為了報答教皇對自己爭奪王位的支持,丕平兩次出兵義大利,打敗了教皇史蒂芬二世的敵人倫巴德人,並將奪來的一塊的土地(羅馬和拉文那總督區)獻給教皇,這是歷史上羅馬教皇國最初的淵源。
查理在位時期:① 對外擴張,全盛時期除了西班牙的整個西歐 ② 加冕稱帝,教皇立奧三世於800年為查理加冕,授予他皇帝和奧古斯都的稱號 ③ 加強對內的統治,劃全國為98個郡,任命伯爵管轄,邊區設馬克,由邊侯管理 ,年滿12歲以上的人要宣誓向皇帝效忠 ④ 發展社會經濟,統一貨幣,限制物價,頒布有利於農業生產和管理的「莊園敕令」 ⑤ 維護教會利益和神權統治 ⑥ 大力提倡文化教育事業,「加洛林文藝復興」
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籤訂《凡爾登條約》,瓜分了查理曼帝國
西歐五國:英國:① 公元前1世紀,羅馬人徵服了不列顛,公元5世紀,羅馬人撤離
② 公元7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不列顛島,並先後建立了七個小國,稱為「七國時代」
① 公元8世紀,在反抗丹麥人的鬥爭中,七國聯合起來,有了英格蘭的名稱,阿爾弗列德國王統治時期,達到全盛
② 1066年,法國諾曼公爵率5000人渡海進攻英國,在哈斯丁斯打敗英國軍隊,入主英國,諾曼徵服加速了英國的封建化進程,威廉下令在全境內進行廣泛的土地調查,稱「末日審判」
③ 1125年,反對國王約翰的貴族聯合騎士,教士,和城市市民發動叛亂,強迫約翰籤署了《自由大憲章》63條,教會有選舉自己主教的自由,世俗國王不得幹涉;不經貴族會議同意,國王無權徵稅;保障自由人合法的財產和權利;承認城市的自治權。,被譽為「英國自由的奠基石」
④ 1154年,亨利二世建立金雀花王朝(1154-1399)
⑤ 1258年亨利三世於倫敦召開徵稅的大會議,封建貴族全副武裝來見亨利,提出了改革綱領「牛津條例」規定組成由15位貴族組成的貴族委員會,國王採取任何措施須取得他們的同意,1261年,亨利三世得到教皇的支持,宣布廢除牛津條例,挑起了內戰,1264年王黨戰敗。
⑥ 1265年貴族西門·孟福爾召集一次全國性會議,除貴族外,每郡兩名騎士,每城市兩名市民參加,被認為是英國國會最早的原型
⑦ 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為籌措戰爭經費,模仿1265年的模板召開一次新的會議,此後經常召開,確定了英國的國會制度,這屆國會被被稱為「模範國會」。1343年,國會又分上下兩院,上院由僧侶大貴族組成,下院由騎士和市民組成,一直延續至今。
法國: ① 843年,禿頭查理分得的查理曼帝國西部疆域逐漸演變為法蘭克王國,987年休·加佩被推舉為國王,法國開始了加佩王朝(987-1328)的統治,諾曼第公爵,弗蘭德爾公爵,勃艮第公爵分割王國,僅保留國王名義而已。從9-11世紀法國一直處於割據狀態
② 12世紀後,國王同城市結盟,開始了反封建割據和加強王權的鬥爭,分為三個階段:
⒈ 1202年,法王腓力二世宣布剝奪英國在法的全部領地,1214年又打敗了英國,法國從此成為西歐強國
⒉ 法王路易九世(1226-1270)改革,加強國王法庭的地位,建立常備軍和貨幣統一制度
⒊ 同教皇的衝突,1296年,法王腓力四世下令對教會財產徵收20%的所得稅,得罪了教皇卜尼發八世,教皇宣布廢除腓力的教籍,腓力則派兵至義大利囚禁了教皇,下一任教皇是法國人,教皇的駐地遷至法國小城阿維農,法王扣押教皇作為人質達70年之久,史稱「阿維農之囚」(1308-1378)
③ 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開法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三級會議(一﹑僧侶 二﹑貴族 三﹑城市富裕農民),三級會議的召開在法國確立了等級君主制,是法國政治權力從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步驟,新興市民階級成為法國政治中的重要力量。
德國:① 843年,日耳曼路易分得查理曼帝國東部,逐漸發展為德意志帝國
② 911年,薩克森公爵亨利被選為王,開始了薩克森王朝的統治(919-1254)
③ 961年,德國國王奧託一世幫助教皇鎮壓了羅馬貴族的叛亂,962年,教皇在羅馬為奧託加冕,奧託建立的帝國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今天德國和義大利中部,北部),但這個帝國有名無實,1806年為拿破崙軍隊所滅亡
④ 「主教授職權之爭」,1075年,教皇格裡高利下令廢除世俗的授職權,德皇亨利四世針鋒相對,宣布罷免教皇,雙方衝突越演越烈,1077年,亨利冒雪在卡諾莎城堡外跪了三天哀求教皇的寬恕,教皇才恢復了他的教籍,史稱「卡諾莎覲見」,是王權屈服於教權的開始,1122年,籤訂「沃姆斯宗教協定」,所有主教由教士選舉,但皇帝和他的代表可以列席會議,發生爭執時由皇帝裁決
① 政治的分裂和王權的衰落,12世紀後,封建割據進一步加劇,1358年,查理四世頒《黃金詔書》,規定皇帝由七個教俗諸侯選舉產生,皇位虛懸時由薩克森公爵和萊茵伯爵攝政,教皇不得兼任皇帝,把德國封建割據的局面以法律形式固定了下來
義大利:①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962年神聖羅馬帝國建立,先後遭受哥特人,倫巴達人,法蘭克人,拜佔庭人的入侵,形成封建割據局面
② 962年到1270年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徵失敗,羅馬教皇與德皇的對抗成為政治鬥爭的主流,經濟上城市興起和發達
③ 1270到1494年義大利戰爭,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共和制度和專制制度的鬥爭,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佛羅倫斯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西班牙:① 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一帶建國到711年阿拉伯人徵服,開始了封建化進程
② 711年到1031年阿拉伯人統治時期,一度出現繁榮
③ 1031年到13世紀下半期收復失地時期,1212年基督教王國(以卡斯提和阿拉岡為代表),在託羅薩徹底擊敗阿拉伯軍隊,這一收復失地的過程又稱為「再徵服運動」
④ 13世紀下半期到15世紀末,西班牙統一國家形成時期,1479年卡拉提和阿拉岡王國合併,1492年攻佔了阿拉伯最後一個據點
五制一特:採邑制度:法蘭克墨洛溫王朝宮相·馬特推行的土地分封制度,查理把分封給貴族﹑騎士﹑教士的土地稱為採邑,凡是得到採邑的人有權向領地內的人農民徵稅,並享有行政管理權,領地不能世襲,死後歸還國家,受封者要為國王服軍役。採邑制的實施把過去無條件的賞賜和完全私有的封建土地佔有,改變為有條件的分封。
社會意義:① 採邑是連同居住在土地上的農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強了農民對封建主的依附性 ② 採邑鞏固了中小封建主階層的勢力,奠定了中世紀西歐騎士制度的基礎 ③ 採邑所建立的以土地為紐帶的封主與附庸之間的關係,也成為後來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萌芽。
農奴制度:農奴是西歐封建社會主要的生產者,他們領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產工具耕作,有獨立的財產和家庭。農奴的特性在於除耕作自己的份地外,還要耕種莊園中領主的自營地,受勞役地租的剝削,為自己的勞動和為領主的勞動在空間上和時間是分開的,封建主與農奴在生產中的支配與服從關係以法律形式和其他經濟手段固定下來,體現為封建主對農奴的超經濟限制。
與羅馬隸農制的區別:隸農對土地的使用權不如農奴穩定,甚至沒有生產工具和財產權,隸農的發展受奴隸制生產方式的制約,有重新變為奴隸的可能。
莊園制度:莊園也叫採邑村莊,是中世紀西歐封建農業經濟的基本組織形式和封建制度的基礎,莊園的領主可以是國王,大貴族,也可以是一個騎士,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其顯著特徵,在一個莊園中,一般包括領主的城堡住宅,教堂和神甫住宅,農奴住宅區,各類手工作坊,每個莊園有一個管家,代表領主主持莊園的一應事物。
典型的莊園採用勞役地租的剝削方式,領主自營地由依附農奴耕種,收穫全歸領主,農奴則靠自己份地的收入為生。莊園是將一個政治,宗教,軍事,經濟等多種性質綜合在一起的社會。中世紀後期,隨著城市的興起和國家權威的再現,莊園制度逐漸衰落下去。
等級制度:中世紀西歐各封建主之間結成的政治關係,土地的封受使得封建主之間結成了一種上下級關係,封臣對封君承擔許多義務,一為「效忠」 ,二為「幫助」,三為「勸告」,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主要是保護維持封臣,不得傷害其榮譽,財產和生命,二者的關係與重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相聯繫,結成關係時要行臣服禮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關係一旦結成,終身不變。對西歐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騎士制度:中世紀的西歐廣義上凡能以馬匹裝備為封主參戰並接受冊封者可稱為騎士,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整套培養騎士的制度和有關騎士的道德規範,騎士的品格是忠誠和勇敢,騎士作為封臣應嚴守自己的效忠誓言,竭盡全力為封君服務,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誠實,禮貌,榮譽也是騎士十分看重的東西,14世紀以後,火藥的出現使戰爭方式發生了變化,騎士制度逐漸崩潰,但騎士精神去流傳下來,成為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