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跑得穩竟和北鬥衛星有關 還有這些「黑科技」

2020-11-23 央視網

  工作人員正在利用北鬥慣導小車進行軌道精測 受訪者供圖

  與利用軌距尺進行測量或全站儀半自動測量等傳統手段相比,北鬥慣導小車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作業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測量成本和外業複雜度。

  10月28日,國新辦就2020年前三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介紹,目前,大概有698.61萬輛道路營運車輛已經安裝使用北鬥系統。交通運輸部出臺了交通運輸行業應用北鬥衛星的專項規劃,鐵路、公路等重點領域的政策指導正在不斷加強。

  在此前10天左右,來自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五院)的工程師們,與武漢大學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合作,將自主研發的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成功用在京瀋高鐵朝陽樞紐至順義段施工現場,完成了近50公裡有砟軌道的多回合精測任務。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

  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保證軌道平順 要進行多種數據精準測量

  據介紹,乘客可以在以350公裡時速運行的高鐵車廂中「閒庭信步」,在車窗邊上豎硬幣不倒,都有賴於高鐵線路的高平順性。一旦軌道不夠平順,就會導致機車車輛出現系統震動,對輪軌噪聲、輪軌相互作用力以及乘車舒適性、安全性等都會產生直接影響。

  為最大限度保證軌道的平順性,工作人員需要精準獲取軌道的三維位置坐標、軌道間距等,實現軌向、高低、軌距、水平等各項幾何參數的高精度測量。

  「簡單來說,需要先通過測量確定軌道中心線的實際位置,得出其與設計位置在平面(軌向)和高程(高低)方向的偏差。然後根據這個偏差,計算出調整量。」鐵五院北鬥鐵路行業綜合應用示範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饒雄說。

  早期建設和維修鐵路時,技術人員需要使用軌距尺手動測量軌道,作業效率非常低。

  後期使用專門的高精度全站儀進行軌道測量。測量人員會在軌道中線上臨時架設一個三腳架,然後將高精度全站儀架在三腳架上,以光電掃描的方式測得選取樣點的信息,進而再推算鋼軌的坐標數據,每根軌枕都要重複一次,一個小時只能測量200米。

  隨著高鐵建設的飛速發展,軌道精測技術也在不斷演進。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也叫慣導小車,是目前最為常見的測量方式。

  饒雄介紹說,慣導小車上主要包括陀螺儀、加速度計、慣性導航系統以及衛星定位系統等。測量時,工作人員需要在軌道上推動慣導小車,因為小車是在三維空間裡進行運動的,因此可以通過建立空間坐標軸,加上測量過程中收集到的3個方位的各項數據,通過計算機計算出軌道各部分的空間坐標,再進一步計算連續點位數值是否存在非正常偏差。

  饒雄說,有了慣性導航技術,用一臺設備就能對任意位置的軌道幾何形位進行精準定位,測量數據實現了一站式集成處理,在保證精度的同時顯著提高了作業效率。這也意味著,將鐵路軌道數據採集模式交給慣導小車後,就可實現自動採集,數據自動處理,基本不需要現場做過多的操作。

  有了北鬥助力 測量精度更高作業效率提升20倍

  在前期積累的技術和產品基礎上,鐵五院聯合武漢大學共同組成研發團隊,對鐵路普遍採用的慣導小車開展了國產化改造升級。新研發的北鬥慣導小車集成了多項國產技術,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國產北鬥晶片。

  「項目集成了支持北鬥三號的國產衛星導航接收機和慣性導航系統,用於替換傳統軌道精測手段。」饒雄說。北鬥導航與慣性導航功能可以形成互補,提高系統的整體導航精度、導航性能以及空間校準能力。

  據了解,北鬥的精密定位功能結合慣性導航強大角度和位置推算能力,可以實現連續移動測量,工作人員推著小車一路走一路就能同時進行測量計算,測量效率可以達到步行的每小時5公裡左右甚至更快。因為北鬥系統獨特的星座設計,在中國上空的北鬥衛星數量更多,所以測量精度更高,抗幹擾性和可靠性也更強。

  另外,北鬥的高精測量能力還能有效幫助減少測量誤差。常規情況下,慣導系統的數據計算是一個積分過程,整個過程耦合了定位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的誤差,誤差快速累積會對計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採用北鬥或者其他衛星定位技術,可有效抑制誤差的累積,使整套系統在長時間內都維持在一個高精度的水準。」饒雄說,與利用軌距尺進行測量或全站儀半自動測量等傳統手段相比,北鬥慣導小車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作業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測量成本和外業複雜度。

  「採用國產北鬥晶片,我們這臺慣導小車核心傳感器完全國產化,變得自主可控,擺脫了對其他導航設施的依賴。」饒雄說。

  相關連結

  這些鐵路「黑科技」都與北鬥有關

  在今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頒布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率先完成智能化鐵路網;高鐵列車將擁有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5G通信技術的空天地一體化的「超級大腦」。事實上,看起來遠在九霄之上的北鬥,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多項已經成功運用於鐵路建設的「黑科技」,都與北鬥有關。

  精準定位中歐班列

  中歐班列的運距都在1萬公裡以上,很多時候會經過無人區,那些地方沒有移動通訊信號,以前列車經過這些區域的時候,信號就丟失了,沒有辦法保存。現在安裝了北鬥定位系統以後,可以實時把列車的運行數據記錄下來,等到列車運行到有移動通訊信號的地方後,再回傳給中歐班列運行服務中心,確保了信息的完整性。目前,中歐班列聯通21個國家72個城市,北鬥衛星能夠跟蹤中歐班列運行軌跡,定位精準到10米以內。

  全天候發布預警信息

  北鬥基礎設施監測應用可對鐵路設備設施及沿線環境全天候,進行實時自動化高精度監測,採集原始監測數據,並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實現監測數據的解算分析、預警信息的發布等功能。例如,浩吉鐵路沿線5座重點橋梁及6個重點邊坡就採用了基於北鬥的高精度位移和形變監測技術,對基礎設施進行長期監測,既能夠保證監測的實時性和連續性,有效獲得趨勢信息,又能夠保證高精度和自動化,為線路安全增加保障。

  及時掌控機車狀態

  中國機車遠程監測與診斷系統(CMD系統)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可實時將機車故障、報警信息、機車位置信息等及時傳輸到地面系統,完成車對地、地對車數據的採集處理傳輸。職能部門可以及時掌握機車故障、報警信息、機車位置信息和機車工作質量狀態。機車乘務員對機車質量控制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

相關焦點

  • 中國高鐵跑得穩和北鬥衛星有關 還有這些「黑科技」
    中國高鐵跑得這麼穩 竟和天上的北鬥衛星有關與利用軌距尺進行測量或全站儀半自動測量等傳統手段相比,北鬥慣導小車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作業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測量成本和外業複雜度。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 中國高鐵跑得這麼穩 竟和天上的北鬥衛星有關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 中國高鐵跑得這麼穩,天上的「北鬥」功不可沒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因為北鬥系統獨特的星座設計,在中國上空的北鬥衛星數量更多,所以測量精度更高,抗幹擾性和可靠性也更強。另外,北鬥的高精測量能力還能有效幫助減少測量誤差。常規情況下,慣導系統的數據計算是一個積分過程,整個過程耦合了定位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的誤差,誤差快速累積會對計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採用北鬥或者其他衛星定位技術,可有效抑制誤差的累積,使整套系統在長時間內都維持在一個高精度的水準。」
  • 中國高鐵跑得穩,天上「北鬥」功不可沒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 中國最頂尖科技成果:天眼、北鬥落選,不是晶片和高鐵,而是量子
    眾所周知,在過去地七十年時間裡,中國對於科技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而確實科技的發展是強國之本,不單單是中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大力的發展科技,而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雖然起步會比美國這些國家晚,但是卻毫不遜色。
  • 北鬥AR、天眼,中國的這些科技,真的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了嗎?
    北鬥AR、天眼,中國的這些科技,真的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了嗎?這些年中國在高科技發展方面一日千裡,高鐵、J-20、5G、嫦娥探月等領域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突破。在眾多的科技領域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殊項目,這套系統工程的研發成功,讓所有中國人都感覺吐氣揚眉,也成為了中國一張重要的國際名片。這套重要的科技項目就是備受世界矚目的北鬥導航系統。
  • 這些中國黑科技,你知道嗎?讓國人自豪
    NO.2量子衛星這些年,中國在「量子衛星」領域再次取得第一,中國量子衛星「墨子號」又圓滿完成了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早在量子衛星發射之初,就曾有美國媒體報導稱「該通信系統可能將無法被破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的軍事網絡牢不可破,抵擋任何入侵企圖。」通過這項保密力度極強的科技應用,能大幅度提高解放軍的指揮和控制能力,使得中國在信息戰方面的能力超越美軍。
  • 科技知識-與北鬥三號有關的科技常識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鬥」衛星成功發射,自此「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這是一件令國人振奮和驕傲的大事情。所以,與「北鬥」有關的考題也隨之變多。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總結下與「北鬥」有關的科技常識吧:一、從哪裡來——我國的四大衛星發射中心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了44次北鬥發射任務,任務成功率達到100%。
  • 科技知識:與北鬥三號有關的科技常識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鬥」衛星成功發射,自此「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這是一件令國人振奮和驕傲的大事情。所以,與「北鬥」有關的考題也隨之變多。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總結下與「北鬥」有關的科技常識吧:一、從哪裡來——我國的四大衛星發射中心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了44次北鬥發射任務,任務成功率達到100%。
  • 你的旅途,竟然和「北鬥」有關!
    在今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頒布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率先完成智能化鐵路網,高鐵列車將擁有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5G通信技術的空天地一體化的「超級大腦」。不久前,被稱為「北鬥慣導小車」的測量儀成功用在京哈高鐵朝陽至順義段施工現場。
  • 「高分+北鬥」黑科技為蕪湖「水清岸綠」保駕護航
    據了解,目前,高分蕪湖中心基地一期建設面積約2000平方米,為科普教育及行業應用展廳,展示內容主要涵蓋通信、高分、北鬥、地面調查、地下勘查、信息化平臺等相關前沿技術應用場景,形成「天上看、地面跑、地下探」的城市綜合監管平臺。
  • 中國!「量變」到「質變」關鍵時期,高鐵駛向海底,北鬥全球布網
    北鬥三號全球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完成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成為繼美俄外唯一獨立擁有全球導航系統的國家。
  • 最新北鬥衛星上天成功,科技改變生活,你所不知道的知識
    昨天南昌成功發射了兩顆人造衛星,這次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成功意味著中國的航天科技又進了一大步。現在人們已經離不開北鬥導航衛星了。首先使用最廣泛的是手機,大家的手機定位導航都需要使用這個導航衛星。手機可以接收北鬥衛星導航給你發送的衛星系統示意圖,還可以GPS精準定位位置,再準確給你推薦一些路線,供用戶自主選擇。
  • 我國北鬥科技再度突破,好消息不斷,35顆北鬥衛星投用
    我國北鬥科技再度突破,好消息不斷,35顆北鬥衛星投用中國早期研發技術較為落後,因此曾受歐洲邀請加入這一高端技術的研發之中,不料在中國投資了2.3億歐元之後,歐洲卻宣布中國&34;。受此刺激,中國萌生了獨立建設導航系統的決心。
  • 【2020 ·指尖城市】「高分+北鬥」黑科技為蕪湖「水清岸綠」保駕...
    據了解,目前,高分蕪湖中心基地一期建設面積約2000平方米,為科普教育及行業應用展廳,展示內容主要涵蓋通信、高分、北鬥、地面調查、地下勘查、信息化平臺等相關前沿技術應用場景,形成「天上看、地面跑、地下探」的城市綜合監管平臺。
  • 新聞辦就《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等情況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發表《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並於當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白皮書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有關情況。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和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出席,並答記者問。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高鐵軌道精測
    近日,在京瀋高鐵朝陽樞紐至順義段施工現場,來自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五院)和武漢大學的工程技術人員用一臺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對上述路段雙線合計49.6公裡的
  • 中國北鬥導航黑科技曝光一款國產自主研發的表讓北鬥成世界第一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北鬥導航系統已經成功發射了53顆衛星升空,根據相關的規劃,在2020年上半年,還將會發射最後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可以說在目前全球四大導航系統中,美國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英文名稱: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 北鬥+5G下,中國高鐵將獲「超級大腦」:2035年實現7萬公裡覆蓋
    作為中國在國際上一張閃亮的名片,中國高鐵實現了"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近日,中國高鐵又傳來好消息。根據中國科技網8月13日消息,中國國際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國鐵集團)出臺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規劃綱要)中提出,至2035年,高鐵將達成7萬公裡覆蓋;在北鬥衛星導航及5G技術的加持下,中國高鐵將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超級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