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成為繼美俄外唯一獨立擁有全球導航系統的國家。
截止2019年底,中國高鐵營業總裡程達到3.5萬公裡,居世界第一,佔全世界高鐵總裡程的2/3以上。
據人民網消息,近日世界首座設計時速350公裡的單洞雙線海底隧道——汕汕鐵路汕頭灣海底隧道正式進入實施性施工階段。汕汕鐵路汕頭灣海底隧道設計為世界首創,堪稱「世界之隧」。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
截止2016年底,超過3400名科學家和2700名研究生參與該項目的國內研究項目,他們將為我國自主建造「人造太陽」奠定基礎。
……
近來,欣喜地發現國人對科技愈加關注,網友也對科學人員也抱以愈高的尊重。同時,也在網上看到國內很多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或獲得成果的訊息,中國正在很多領域(甚至是零基礎領域)追趕國際先進科技水平。
無論是從國內外環境,還是從這些年經濟、科技等方面厚積薄發後的集中爆發來看,中國都進入了一個從「量變」發生「質變」的關鍵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國科技開始各領域集中爆發階段,如北鬥導航、中國晶片、新冠疫苗等取得喜人成果;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轉向中速高質量發展階段,例如規範房地產、金融等市場,推進高新科技落地民生領域等;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力量,例如積極參與全球新冠疫情防治,向多個國家提供人員、物資、技術援助等。
而最值得一說的是,國內開始全面梳理、升級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3月,中國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2020年5月,政府報告指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新基建,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
而基於兩新一重大背景下,各城市也制定了各自的發展邏輯,例如上海致力於發展智慧城市建設,杭州著力打造特色小鎮與未來社區等。各城市的城市發展戰略涉及到5G、AI、大數據、雲計算等高端科技的運用,將大程度地梳理城市痛點,突破城市發展瓶頸,將讓城市發展進入下一階段。
未來,城市將有以下特徵:
1、全面感知
通過遍布城市角落的傳感設施,實現對城市的全面感知,實時監測城市的環境、狀態等,並能做出智能響應,促進城市各系統和諧高效運行。
2、萬物互聯
實現城市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讓城市的各個環節「活起來」,增強城市的自適應能力。
3、城市大腦
基於雲計算平臺的城市大腦,實現「雲」、「端」結合,並通過技術融合,從技術上解決城市建設與管理中的難點、痛點。
4、以人為本
未來,我們要構建的是一個以人為本,市民參與、協同管理的城市,通過豐富的線上、線下工具表達訴求,並強化市民參與城市建設管理。
可以說,這只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近來發生的諸如北鬥全球組網、時速350公里海底隧道實質性施工等都是一種跡象,我們的城市、我們的生活將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數字時代的到來,未來生活離我們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