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技術創新和不斷迭代是陸道培醫療集團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好醫院的標準應該是質量的標杆、是技術的推進器、更是行業人才的孵化平臺!
在河北燕郊地區,有一個知名的「小白村」,常年居住著數以萬計來自全國各地的血液病患者和他們的家人。對他們來說,治療及隨訪的3-5年是人生中最為漫長艱難的時刻。
他們選擇與陸道培醫院並肩抗爭血液病,只為守住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生死就擺在面前,他們活下去的希望就是找到最好的血液病治療方案。
陸道培醫療集團CEO路陽告訴健康界:根據中國腫瘤登記年報,從2003年到2014年這10年間,中國的血液病年新發病例數從6508例增加到27359例,其中淋巴瘤和骨髓瘤發病人數增加了近4倍。同時,從診斷到治療,新型技術在血液病領域得到快速應用,讓醫患雙方看到備受鼓舞的效果。作為中國領先的血液病專科醫療集團,陸道培醫療集團一直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技術為驅動、以服務為落腳點,踐行每一項技術創新,持續改善和解決患者遇到的每一個痛點和難點。
以技術創新驅動醫療集團價值成長
2001年,年近七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在北京正式創建了第一家血液病醫院。陸道培醫院20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中國血液病技術從傳統化療到靶向藥物治療,再到細胞生物治療技術在血液系統疾病的成功應用及不斷迭代的整個過程。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路陽認為,保持技術創新和不斷迭代是陸道培醫療集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吸引患者就醫的持續動力。陸道培院士是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奠基人與開拓者。1964年,他完成了亞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異體同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從而開創了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的先河;1981年,他完成了中國首例「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自2012年以來,陸道培醫院使用中華骨髓庫開展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已五次排名全國領先。
本世紀初,單倍體移植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功解決了造血幹細胞移植供者匱乏的難題。隨著技術發展,單倍體移植取得了與親緣全相合以及非血緣移植相媲美的效果,這個方案就此成為多家醫療機構遵循的血液病單倍體移植的標準。路陽表示,現在的陸道培醫院,70%以上的患者都是採用這種異基因半相合移植方式。這種技術從之前要求捐贈者白細胞抗原(HLA)完全匹配的全相合,發展到HLA配型超過5/10就可以考慮成為骨髓供者。理論上,每一位血液病患者皆有得到治療的可能。
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挽救了無數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截止2020年6月底,陸道培醫療團隊已累計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6422例,其中,2019年成功完成移植1081例,成為目前中國最大的移植中心。作為技術探索者,團隊自2015年起開展細胞和生物治療技術的臨床研究,目前已累計完成細胞和基因治療(CAR-T)914例,成為全球單中心開展例數最多的機構,形成了具有道培特色的CAR-T橋接移植技術,為大量難治復發患者帶來治療的契機。
血液特殊檢查能力是堅實後盾,精準分型幫助臨床醫生開展個體化治療並掌握預後分層。陸道培團隊建有完善的MICM-PP血液腫瘤整合診斷體系,結合細胞形態學(M)、免疫學(I)、細胞遺傳學(C)、分子生物學(M)、病原微生物學(P)、藥理學(P)六項指標體系,對患者病情作出綜合評定。陸道培血液病特檢團隊170餘位專業人員,為全國100多家醫院提供著標本檢測服務,成為血液病檢測市場的行業領袖。
移植後生存率是一條生死線,也是陸道培醫療團隊一直堅守的陣地。腫瘤患者出院之後的規範化隨訪管理,是提升患者長期生存率的重要保障。因此,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成為陸道培醫療集團倡導的個體化診療服務模式。據路陽介紹,陸道培醫療團隊推出了為期5年的」脫白計劃「,除短期指導調整用藥外,還要為移植患者的營養、心理、康復、生活甚至未來的婚育問題進行長期指導和關懷,「直到移植患者的第二代健康出生,我們的醫療服務才真正的告一段落。」路陽表示,隨訪的過程,不僅讓醫生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也讓醫療服務價值不斷的延續和提升。
好醫院是人才的孵化器
「如果沒有人才,醫院只是一棟空的建築。」
自陸院士建院以來,就一直注重培養自身的醫學團隊,許多學科骨幹都是從住院醫師起即加入培訓體系,歷經十年以上梯隊式培養周期,從選拔到任用、從技術到管理,一批批人才實現了集團的人才戰略落地,其中不乏佼佼者已代表陸道培團隊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高質量的大會報告,發表高分SCI論文。
陸道培醫療團隊研究成果與國際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從2018年至今的兩年多時間裡,陸道培醫學團隊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在Cancer、Leukemia and Lymphom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國際期刊發表了研究成果共計88篇。顯示出強勁的團隊科研能力,創新科研技術型人才為臨床團隊不斷賦能,全面推動臨床診療水平的快速提升。
「給青年醫生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給他們提供一個穩定的執業環境,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能夠有充分施展的空間,尊重每個人的權利,給予每個人足夠的展示機會。」路陽舉例說,陸道培醫療集團血液病特殊檢驗團隊,平均年齡才29歲左右。醫院在他們畢業的時候,讓他們加入進來,然後根據專業方向和個人規劃制定出非常規範的、循序漸進的培養計劃。然而,選擇技術難度高的學生,也面臨著成長周期中要歷經更多挑戰。對此,路陽認為,好的醫院平臺值得醫生託付未來,醫院和個人價值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會實現互相促進,同生共榮。
目前,在陸道培醫療集團就職的醫生共分為四個梯隊,最高的是副院級人員,技術及管理崗位均兼任要職;其次是科主任,學科的技術帶頭人,全面負責梯隊培養;第三和第四級分別是主治醫生梯隊和住院醫師梯隊。據路陽介紹,醫院的醫師評審晉級制度力求公平公正,同時採用考評與選聘結合的方式,以保證每一位優秀的醫師都有機會參與年度晉級。在路陽看來,一個健康的人才培養體系,就是要讓不同層級的醫生都能找到不同的支持點和發力點,以激發每一位醫生的自我發展動力。
構建血液病領域生態系統
陸道培醫療集團CEO路陽專訪
(部分影像資料由陸道培醫療集團提供)
20年來,陸道培醫療集團的發展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目前,集團旗下已擁有包括北京、河北、上海三地共四家醫療機構及一家血液病研究院,總設置床位近千張,總移植倉103間,每年造血幹細胞移植例數佔全國總數約10%。路陽認為,步入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患者服務新時代,未來發展的方向一定是將「技術口碑、患者口碑、行業口碑」三個要素緊密結合。路陽認為,口碑支撐起了「陸道培」醫療品牌的縱深傳播,品牌來源於這三個口碑的持續積累和升華。
當前所處的資訊時代造就了智慧一代的就診者,智慧就診者會更加主動的參與醫學技術的選擇,忠於技術、忠於體驗、忠於知識。路陽認為,從技術、服務、管理三個方面去綜合評價一家醫院的好壞,才能夠體現一家醫院的真正價值,好醫院至少要具備四個基本特徵:
首先就是醫療質量。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能夠治好病,有療效,就表明能夠提供有質量的醫療服務,這是最基本前提;
其次是醫院要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要讓患者除了軀體的疾病得到治療以外,心理上也能得到滿足和尊重;
第三是醫院還應該成為員工成長的平臺,是能夠培養人才的地方,醫生在這裡能夠學到知識和技能,得到成長和鼓勵;
最後,醫院還應該通過技術創新,引領新的治療技術和手段進入專科行業,幫助更多的同行熟悉治療方案,推動專科技術整體提升並獲得更廣泛應用,如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正在探索應用於先天性遺傳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研究領域。
站在後疫情時代,陸道培醫療集團希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引導良性資本進入專科、特色醫療實體,以期待的心態與醫療團隊共克時艱。基於此,路陽對健康界表示,陸道培醫療集團將以社會責任為核心,構建整個血液疾病領域的生態系統,加強與技術團隊資源合作,做好第三方支付渠道的管理,積極拓展非政府非盈利組織慈善事業,將醫院視為生命體,充分理解醫療服務鏈中每一個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在合作中尋找攜手未來的共贏契機,推進中國血液病生態系統的探索與創新。
來源:健康界
作者:梁建
小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