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變數學革命

2020-11-23 曾大江

質變數學

曾大江著

序質變數學革命

面對充滿矛盾和質變現象的無垠的宇宙,數學總是躲在演繹的、量變的角落孤芳自賞。無限是吞噬數學的深淵,矛盾是囚禁數學的夢魘。1872年之前數學都在逃避無限,2003年之前數學都在躲避矛盾。數學是一個極端因循守舊的學科。從公元前520年到公元1684年,數學都在迴避無理數和無限的概念。從1545年到1777年,數學都在拒絕虛數。從公元前460年到公元1872年,數學都在迴避無限集的問題。從1684年到1931年,數學都在追求無矛盾性和完備性。18世紀之前,數學是不嚴密的和直觀的數學。18世紀之後,數學才逐漸發展為嚴密的和抽象的數學。20世紀以來,數學逐漸發展為以公理集合論為主體基礎的集論數學。2003年之前,數學是基於演繹邏輯的量變數學,無法處理矛盾問題和質變問題,對於無窮大和無窮小的處理晦澀難懂且不實用。2003年曾大江開始逐漸建立基於矛盾邏輯的質變數學,直接處理矛盾問題和質變問題,簡單直接地量化無窮大和無窮小。演繹邏輯只是矛盾邏輯的無矛盾局部。量變數學只是質變數學很小的一部分。

在人類數學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四個大瓶頸和多個小瓶頸。人類數學第零個大瓶頸是「3」的瓶頸。雖然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但是人類可能在300萬年前就產生了「1」和「2」的概念,但直到10萬年前才產生「3」的概念,最遲在3萬年前產生「3、4、5」的概念。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直到現在也只有「1」和「2」的概念,對於大於2的情況統稱為「多」。由此可見,從「1」和「2」到「3」是一個艱難的跨越。

人類數學第一個大瓶頸是無理數瓶頸。公元前約520年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希帕蘇斯發現無理數。與基督教害怕「日心說」類似,畢達哥拉斯學派害怕無理數。與「日心說」摧毀了基督教「地心說」的世界觀類似,無理數的發現摧毀了畢達哥拉斯學派「萬物皆數」的信條。與宣揚「日心說」的布魯諾被宗教裁判所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類似,發現無理數的希帕蘇斯被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人扔進了大海。直到17世紀,數學界才廣泛接受無理數的概念。1872年戴德金建立實數理論後,無理數被認為「無理」的時代才終結。由此可見,無理數瓶頸耗時2400年才最終突破。

人類數學第二個大瓶頸是無限瓶頸。公元前約460年芝諾提出一系列關於有限和無限的悖論,使數學家無法解釋。17世紀之前,數學界都一直在迴避和排斥無限的概念。1684年牛頓和萊布尼茨用無窮小的概念建立微積分之後,無限概念的爭論更加激烈,但無限仍然是吞沒數學思想的深淵。1821年之後,柯西和魏爾斯特拉斯逐步建立極限論,才使無限的概念得到初步認識。由此可見,無限瓶頸耗時2300年才初步突破。

人類數學第三個大瓶頸是無限集瓶頸。公元前500年人類就開始使用集合的概念,但是無限集常常產生與常識相悖的結論。因此,19世紀之前,數學界一直都在迴避無限集的問題。1872年康託爾建立樸素集合論,提出無限集和超限數的概念,遭到強烈的反對和粗暴的公開攻擊,於1884年發生第一次精神崩潰。樸素集合論在1897年的第一屆數學家大會上得到公開承認。康託爾於1895年發現最大序數悖論,1899年發現最大基數悖論,使樸素集合論的爭議更大。1901年羅素提出羅素悖論,給樸素集合論以毀滅性打擊。1908年策梅洛和弗蘭克爾開始建立公理集合論。1918年康託爾在哈雷精神病院去世。1931年哥德爾提出不完備性定理後,數學不再苛求完備性和無矛盾性,數學才發展為以公理集合論為主體基礎的集論數學。公理集合論是不完備的,不能證明自己的無矛盾性,也不能判定大量命題的真偽,但可以作為大多數數學分支的基礎。公理集合論初步解決了無限集的問題。由此可見,無限集瓶頸耗時2400年才初步突破。

人類數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小瓶頸不勝枚舉。人類在公元前3400年發明十進位,在公元前2000年發明六十進位,但是直到公元前400年才產生「0」的概念,公元100年才產生「負數」的概念。人類在1545年就發現一元三次方程的通解,但直到1777年才接受「虛數」的概念。由此可見,突破「0」、「負數」和「虛數」的瓶頸也耗時數百年到數千年之久。

人類數學的發展既漫長又曲折,人類數學的進步實際上是非常緩慢的。無限分割和極限的思想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經萌芽,但直到公元1684年人類才發明微積分。數學的公理化實際上在1800年之後才開始。人類在公元前3400年就開始大量使用自然數,但直到公元1889年人類才提出皮亞諾自然數公理。雖然歐幾裡得幾何在公元前300年就已經完成直觀的公理化,但是1826年羅巴契夫斯基幾何和1854年黎曼集合的誕生才突破歐幾裡得幾何的牢籠,使得幾何得以抽象的公理化。公元前500年人類就開始使用集合的概念,直到1908年人類才開始建立公理集合論。

曾大江認為人類數學最大的瓶頸是矛盾和質變的瓶頸。雖然人類數學不再苛求完備性和無矛盾性,但是數學仍然對質變現象視而不見,仍然在躲避矛盾。幾乎所有人都仍然頑固地認為矛盾和質變現象不是數學的研究範圍,數學也不應該直接處理矛盾問題和質變問題。公元前700年以來,哲學對於有限、無限、量變、質變、演繹和矛盾等問題總是進行統一的思考,而公元1872年之前數學都在逃避無限,只進行有限、量變和演繹的思考。1872年到1908年,數學對無限的思考也是猶抱琵笆半遮面。1908年之後數學才開始對無限進行毫無顧忌的思考。曾大江認為數學必須對有限、無限、量變、質變、演繹和矛盾等問題進行統一的思考,必須直接處理矛盾問題和質變問題。因此,曾大江從2003年開始逐漸建立基於矛盾邏輯的質變數學。

曾大江認為質變數學是一個偉大的數學革命。曾大江的原創著作《質變數學》由矛盾集合論、質變數論、質變分析、質變代數、複雜質變和矛盾邏輯六個部分構成,奠定質變數學的基礎,實現質變數學革命,敬請見證。

(註:曾大江按照「研發一版,儲備一版,發布一版」的原則,在完成《質變數學-3.0版》後,開始發布《質變數學-1.0版》。《質變數學-1.0版》於2008年12月完成,《質變數學-2.0版》於2014年10月完成,《質變數學-3.0版》於2020年4月完成。由於曾大江的《質變數學-3.0版》已經於2020年4月完成,所以曾大江於2020年5月開始發布《質變數學1.0版》。本文是《質變數學1.0版》,含有一些錯誤,但為了保持1.0版的完整性,這些錯誤沒有糾正。在2.0版和3.0版中,讀者可以看到1.0版的錯誤的糾正和更多原創性的內容。)

第一卷矛盾集合論

矛盾邏輯比較複雜。曾大江本著由淺入深的原則,先論述最簡單的矛盾集合論。在論述矛盾集合論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已有的八種典型的集合論。

第一節八種集合論

(註:曾大江按照「研發一版,儲備一版,發布一版」的原則,在完成《質變數學-3.0版》後,開始發布《質變數學-1.0版》。《質變數學-1.0版》於2008年12月完成,《質變數學-2.0版》於2014年10月完成,《質變數學-3.0版》於2020年4月完成。由於曾大江的《質變數學-3.0版》已經於2020年4月完成,所以曾大江於2020年5月開始發布《質變數學1.0版》。本文是《質變數學1.0版》,含有一些錯誤,但為了保持1.0版的完整性,這些錯誤沒有糾正。在2.0版和3.0版中,讀者可以看到1.0版的錯誤的糾正和更多原創性的內容。)

集合是一個不加定義的原始概念。集合是確定的可區分的對象的總體。這不是集合的定義,而是對集合這個概念的說明。通過給定不同的公理可以提出成千上萬種集合論。本節對八種典型的集合論進行簡單的介紹。八種典型的集合論的簡單對比如下:

樸素集合論含有矛盾,但無法處理矛盾。排除集合論、策梅洛集合論、策梅洛-弗倫克爾集合論、奎因集合論和T型論都在逃避矛盾,即通過各種方式把樸素集合論中會導致矛盾的那些集合排除在集合論之外,從而實現無矛盾(實際上可能存在矛盾,只是沒有發現而已)。諾伊曼-哥德爾-伯奈斯系統在本質上是用「概念質變」的方式來處理矛盾,即把樸素集合論中會導致矛盾的那些集合定義為真類(導致矛盾的集合「質變」為了真類),規定真類既不能作為真類的元素,也不能作為集合的元素,從而實現無矛盾。曾大江提出的時間集合論也是用「概念質變」的方式來處理矛盾,即把矛盾定義為時間,一旦產生矛盾就定義為產生了時間。已有的集合論都沒有直接處理矛盾,而矛盾集合論將直接處理矛盾。

相關焦點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常常得益於物理學提出的問題,而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則往往伴隨著新數學的引入。《返樸》總編文小剛特為此撰文,回顧歷史上幾次物理學革命,從數學的眼光看待物理學,並闡述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在他看來,範疇學、代數拓撲等近代數學理論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意味著,物理學正在進行一場新的革命。
  • 從智慧聯想的發布談人工智慧革命 - 智慧聯想,人工智慧,工業革命...
    在筆者看來,一項技術要引導一次工業(科技)革命,那這項技術必須同時滿足兩項特性,一是顛覆性,二是實用性。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量變的積累可以引起質變,若一項技術想要顛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那這項技術一定要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和完善。
  • 著名的沙丘悖論:量變會引發的質變,但從哪一刻開始發生了質變?
    那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引起質變」,我們這麼多年來一直都關注量變會引發質變,但是從哪一刻開始發生了質變呢?針對於這個問題這麼多年來都爭論不休,哪怕到了現在網上關於這個沙丘悖論的看法也有許多中,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我只談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 六個能讓文明「質變」的科學技術,你知道幾個?
    說起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相信許多朋友都發現了一件事:近幾十年除了IT領域,人類的科技發展明顯緩慢了許多,現在應用技術的進步都屬於量的積累,而並非質變。比如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所提出的兩個基礎理論——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直到現在仍然無法逾越。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每一次的大統一,都可認為是物理學的新革命。而每一次新革命都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許多基本概念和看問題的方式會發生變化,隨之描寫世界的語言、數學工具也會發生改變。」 歷史上的物理學革命,充分說明了這一觀點。
  • 哲學三大規律之一:自然萬物的量變質變規律
    自然萬物無時不刻永恆地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從過程和結果的角度來看,分為量變過程和質變結果,而量變則會引起質變,當事物的量變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導致了它們本質上的變化。地裡的莊稼,春耕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一度周而復始。
  • 不存在「科學革命」,實際上是「漢字革命」
    ……為此他覺得,漢字的「表意」最容易在數學和邏輯上被當作可理解的符號。(Kurt von S.(二)19世紀命名的「科學革命」與事實不符通常所說的17世紀歐洲發生了「科學革命」,嚴格地講,這是不存在的。「科學革命」的否定者指出:「科學革命」(這一說法)是19世紀的發明。(奧爾加·洛莫娃) 早期科學革命的成果已經被誇大了。
  • 趣味數學中,謎題類數學遊戲值得一個個認識
    今天帶家裡小朋友在華東師範大學,參加數學夏令營活動。
  • 數學上下三萬年(四):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開啟
    關注微信:哆嗒數學網 每天獲得更多數學趣文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odaa  從今天起,我們將連載這部數學編年史。本文是翻譯版本,因為工作量巨大,必有疏漏(包括原文也會有錯誤),歡迎指正。
  • 文小剛談物理新革命:萬物起源於量子信息
    「每一次的大統一,都可認為是物理學的新革命。而每一次新革命都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許多基本概念和看問題的方式會發生變化,描寫世界的語言、數學工具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文小剛梳理了歷史上的四次物理學革命,以充分說明這一觀點。第一次是力學革命,英國物理學家牛頓通過萬有引力定律統一了天體和地面物體的運動規律,與此同時,他發展了微積分,以此作為數學工具描述牛頓運動方程。
  • 無水零排放智能生物馬桶實現新的「廁所革命」
    這項發明引發了公共衛生領域第一次「廁所革命」,它有效減少了霍亂、腹瀉等致命性疾病對人類的侵害,挽救了億萬生命。  衝水式廁所依賴於巨大的水資源,並需建立昂貴的排水和汙水處理系統。全世界範圍內,仍有25億人生活在缺少水資源,沒有下水管道,更沒有排汙系統的地區,他們缺乏安全的公共衛生保障,其中有10億人仍每天在露天大小便,還有超過10億人仍然在使用茅廁。
  • 科技革命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總書記指出:「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17世紀的近代科學巨人牛頓於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運動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並且同數學邏輯推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和實驗科學,標誌著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證明了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運動性、運動的規律性、規律的可知性,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科學基礎。與近代科學革命相伴的是英國和歐洲的思想解放、經濟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和勝利。
  • 接力黎曼的革命:他以質疑之聲敲開數學新時代|展卷
    在接力黎曼引領的數學革命中,希爾伯特以極具革命性的精神和洞見提出的問題對20世紀數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就像一個數學魔笛手,笛聲一起,眾人往之。本文選自《悠揚的素數》(人民郵電出版社,2019年9月)。希爾伯特(1862-1943)希爾伯特熱愛自己的家鄉,並看到在哥廷根城牆內,數學之火燃燒得最為劇烈。因為擁有高斯、狄利克雷、戴德金和黎曼這樣的數學大師,所以哥廷根儼然成為數學界的朝聖之地。也許與當時的其他人相比,希爾伯特更敏銳地嗅到了黎曼帶來的一場數學巨變。黎曼意識到,探索及理解數學世界的法則和規律,比專注於公式和繁瑣的計算收穫更豐。
  • 關於科學革命的10本經典(非常值得收藏)
    而近代科學是在16、17世紀的一場「革命」中誕生的,這場革命被很多人稱為科學革命。通常來說,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被看作它的起點,而其完成則以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出版為標誌。那麼,科學革命究竟如何發生?又何以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為什麼有人說,它與我們現代人息息相關呢?
  • 科學革命的根源
    但是題目上的科學革命又是什麼?可能就是大的變化吧,也許還有大的影響。  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原因似乎在於,只有在西方,科學才成為一般社會的組成部分。正是這種科學與社會的聯合,科學家與匠人的聯合,大大促進了科學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榮。
  • 李志民:關於第二次科學革命
    第二次科學革命的主要標誌是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主體部分涉及物理學,使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宏觀廣度和微觀深度都有極大的提高。包括相對論、量子論和量子力學、X-射線、放射線和電子的發現。  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的重大理論突破為內容。
  • [趣味數學]極限法的哲學思考
    這就是數學史上所說的無窮小悖論.英國哲學家、大主教貝克萊對微積分的攻擊最為激烈,他說微積分的推導是「分明的詭辯」.貝克萊之激烈攻擊微積分,一方面是為宗教服務,另一方面也由於當時的微積分缺乏牢固的理論基礎,連牛頓自己也無法擺脫極限概念中的混亂.這個事實表明,弄清極限概念,建立嚴格的微積分理論基礎,不但是數學本身所需要而且有著認識論上的重大意義.
  • 科技革命與世界科學中心的關係
    湯淺光朝認為,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現象與科學革命、社會革命有無可否認的關係。下面從四個角度來討論科技革命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關係。 1. 共生與不一致科學革命與世界科學活動中心轉移之間存在兩個關聯現象:第一,從科學成果的角度看,在科學革命進程中,重大科學理論提出的國家順序與科學活動中心轉移的順序基本一致。
  • 數學強則國強,「組合數學」告訴我們:「人工智慧」時代真的來臨
    今天,「離散數學」的快速發展已經取代了昔日「微積分」的主流地位。如果說「微積分」的發展直接導致了「近代工業革命」的成功,那麼「離散數學」中的「組合數學」的發展就是推動「計算機革命」的原動力。「組合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相結合,使得冷冰冰的機器似乎擁有了思維,一個嶄新的「人工智慧時代」呼之欲出。然而,「組合數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人類簡史》之科學革命,其實是人類承認自己無知的革命
    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切的突飛猛進,包括引爆原子彈和將人類送上月球,這段歷史進程我們稱之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承諾自己無知的革命。2、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在承認自己無知之後,科學家開始通過新的研究方法來發現新知識。科學家發現任何的運動規律都是可以用公式來說明的,想要知道炮彈或是行星的運動規律,只要找出一個特定的公式,把測量的數據往裡一套,答案馬上就出現。這個世界的底層語言就是數學,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規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