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利用軌距尺進行測量或全站儀半自動測量等傳統手段相比,北鬥慣導小車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作業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測量成本和外業複雜度。
10月28日,國新辦就2020年前三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介紹,目前,大概有698.61萬輛道路營運車輛已經安裝使用北鬥系統。交通運輸部出臺了交通運輸行業應用北鬥衛星的專項規劃,鐵路、公路等重點領域的政策指導正在不斷加強。
工作人員運用「北鬥慣導小車」對軌道進行精測
此前,來自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五院)的工程師們,與武漢大學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合作,將自主研發的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成功應用在京瀋高鐵朝陽樞紐至順義段施工現場,完成了近50公裡有砟軌道的多回合精測任務。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
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為保軌道平順,需多項數據精準測量
據介紹,乘客可以在以350公裡時速運行的高鐵車廂中「閒庭信步」,在車窗邊上豎硬幣不倒,都有賴於高鐵線路的高平順性。一旦軌道不夠平順,就會導致機車車輛出現系統震動,對輪軌噪聲、輪軌相互作用力以及乘車舒適性、安全性等都會產生直接影響。
為最大限度保證軌道的平順性,工作人員需要精準獲取軌道的三維位置坐標、軌道間距等,實現軌向、高低、軌距、水平等各項幾何參數的高精度測量。
「簡單來說,需要先通過測量確定軌道中心線的實際位置,得出其與設計位置在平面(軌向)和高程(高低)方向的偏差。然後根據這個偏差,計算出調整量。」鐵五院北鬥鐵路行業綜合應用示範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饒雄說。
早期建設和維修鐵路時,技術人員需要使用軌距尺手動測量軌道,作業效率非常低。
後期使用專門的高精度全站儀進行軌道測量。測量人員會在軌道中線上臨時架設一個三腳架,然後將高精度全站儀架在三腳架上,以光電掃描的方式測得選取樣點的信息,進而再推算鋼軌的坐標數據,每根軌枕都要重複一次,一個小時只能測量200米。
隨著高鐵建設的飛速發展,軌道精測技術也在不斷演進。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也叫慣導小車,是目前最為常見的測量方式。
饒雄介紹說,慣導小車上主要包括陀螺儀、加速度計、慣性導航系統以及衛星定位系統等。測量時,工作人員需要在軌道上推動慣導小車,因為小車是在三維空間裡進行運動的,因此可以通過建立空間坐標軸,加上測量過程中收集到的3個方位的各項數據,通過計算機計算出軌道各部分的空間坐標,再進一步計算連續點位數值是否存在非正常偏差。
饒雄說,有了慣性導航技術,用一臺設備就能對任意位置的軌道幾何形位進行精準定位,測量數據實現了一站式集成處理,在保證精度的同時顯著提高了作業效率。這也意味著,將鐵路軌道數據採集模式交給慣導小車後,就可實現自動採集,數據自動處理,基本不需要現場做過多的操作。
北鬥助力,測量精度及作業效率更高
在前期積累的技術和產品基礎上,鐵五院聯合武漢大學共同組成研發團隊,對鐵路普遍採用的慣導小車開展了國產化改造升級。新研發的北鬥慣導小車集成了多項國產技術,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國產北鬥晶片。
「項目集成了支持北鬥三號的國產衛星導航接收機和慣性導航系統,用於替換傳統軌道精測手段。」饒雄說。北鬥導航與慣性導航功能可以形成互補,提高系統的整體導航精度、導航性能以及空間校準能力。
據了解,北鬥的精密定位功能結合慣性導航強大角度和位置推算能力,可以實現連續移動測量,工作人員推著小車一路走一路就能同時進行測量計算,測量效率可以達到步行的每小時5公裡左右甚至更快。因為北鬥系統獨特的星座設計,在中國上空的北鬥衛星數量更多,所以測量精度更高,抗幹擾性和可靠性也更強。
另外,北鬥的高精測量能力還能有效幫助減少測量誤差。常規情況下,慣導系統的數據計算是一個積分過程,整個過程耦合了定位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的誤差,誤差快速累積會對計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採用北鬥或者其他衛星定位技術,可有效抑制誤差的累積,使整套系統在長時間內都維持在一個高精度的水準。」饒雄說,與利用軌距尺進行測量或全站儀半自動測量等傳統手段相比,北鬥慣導小車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作業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測量成本和外業複雜度。
「採用國產北鬥晶片,我們這臺慣導小車核心傳感器完全國產化,變得自主可控,擺脫了對其他導航設施的依賴。」饒雄說。
這些鐵路「黑科技」都與北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