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跑得這麼穩 竟和天上的北鬥衛星有關

2020-11-06 中國青年網

視覺中國供圖

工作人員正在利用北鬥慣導小車進行軌道精測 受訪者供圖

10月28日,國新辦就2020年前三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介紹,目前,大概有698.61萬輛道路營運車輛已經安裝使用北鬥系統。交通運輸部出臺了交通運輸行業應用北鬥衛星的專項規劃,鐵路、公路等重點領域的政策指導正在不斷加強。

在此前10天左右,來自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五院)的工程師們,與武漢大學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合作,將自主研發的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成功用在京瀋高鐵朝陽樞紐至順義段施工現場,完成了近50公裡有砟軌道的多回合精測任務。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

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保證軌道平順 要進行多種數據精準測量

據介紹,乘客可以在以350公裡時速運行的高鐵車廂中「閒庭信步」,在車窗邊上豎硬幣不倒,都有賴於高鐵線路的高平順性。一旦軌道不夠平順,就會導致機車車輛出現系統震動,對輪軌噪聲、輪軌相互作用力以及乘車舒適性、安全性等都會產生直接影響。

為最大限度保證軌道的平順性,工作人員需要精準獲取軌道的三維位置坐標、軌道間距等,實現軌向、高低、軌距、水平等各項幾何參數的高精度測量。

「簡單來說,需要先通過測量確定軌道中心線的實際位置,得出其與設計位置在平面(軌向)和高程(高低)方向的偏差。然後根據這個偏差,計算出調整量。」鐵五院北鬥鐵路行業綜合應用示範工程項目技術負責人饒雄說。

早期建設和維修鐵路時,技術人員需要使用軌距尺手動測量軌道,作業效率非常低。

後期使用專門的高精度全站儀進行軌道測量。測量人員會在軌道中線上臨時架設一個三腳架,然後將高精度全站儀架在三腳架上,以光電掃描的方式測得選取樣點的信息,進而再推算鋼軌的坐標數據,每根軌枕都要重複一次,一個小時只能測量200米。

隨著高鐵建設的飛速發展,軌道精測技術也在不斷演進。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也叫慣導小車,是目前最為常見的測量方式。

饒雄介紹說,慣導小車上主要包括陀螺儀、加速度計、慣性導航系統以及衛星定位系統等。測量時,工作人員需要在軌道上推動慣導小車,因為小車是在三維空間裡進行運動的,因此可以通過建立空間坐標軸,加上測量過程中收集到的3個方位的各項數據,通過計算機計算出軌道各部分的空間坐標,再進一步計算連續點位數值是否存在非正常偏差。

饒雄說,有了慣性導航技術,用一臺設備就能對任意位置的軌道幾何形位進行精準定位,測量數據實現了一站式集成處理,在保證精度的同時顯著提高了作業效率。這也意味著,將鐵路軌道數據採集模式交給慣導小車後,就可實現自動採集,數據自動處理,基本不需要現場做過多的操作。

有了北鬥助力 測量精度更高作業效率提升20倍

在前期積累的技術和產品基礎上,鐵五院聯合武漢大學共同組成研發團隊,對鐵路普遍採用的慣導小車開展了國產化改造升級。新研發的北鬥慣導小車集成了多項國產技術,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國產北鬥晶片

「項目集成了支持北鬥三號的國產衛星導航接收機和慣性導航系統,用於替換傳統軌道精測手段。」饒雄說。北鬥導航與慣性導航功能可以形成互補,提高系統的整體導航精度、導航性能以及空間校準能力。

據了解,北鬥的精密定位功能結合慣性導航強大角度和位置推算能力,可以實現連續移動測量,工作人員推著小車一路走一路就能同時進行測量計算,測量效率可以達到步行的每小時5公裡左右甚至更快。因為北鬥系統獨特的星座設計,在中國上空的北鬥衛星數量更多,所以測量精度更高,抗幹擾性和可靠性也更強。

另外,北鬥的高精測量能力還能有效幫助減少測量誤差。常規情況下,慣導系統的數據計算是一個積分過程,整個過程耦合了定位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的誤差,誤差快速累積會對計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採用北鬥或者其他衛星定位技術,可有效抑制誤差的累積,使整套系統在長時間內都維持在一個高精度的水準。」饒雄說,與利用軌距尺進行測量或全站儀半自動測量等傳統手段相比,北鬥慣導小車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作業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測量成本和外業複雜度。

「採用國產北鬥晶片,我們這臺慣導小車核心傳感器完全國產化,變得自主可控,擺脫了對其他導航設施的依賴。」饒雄說。

相關連結

這些鐵路「黑科技」都與北鬥有關

在今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頒布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率先完成智能化鐵路網;高鐵列車將擁有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5G通信技術的空天地一體化的「超級大腦」。事實上,看起來遠在九霄之上的北鬥,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多項已經成功運用於鐵路建設的「黑科技」,都與北鬥有關。

精準定位中歐班列

中歐班列的運距都在1萬公裡以上,很多時候會經過無人區,那些地方沒有移動通訊信號,以前列車經過這些區域的時候,信號就丟失了,沒有辦法保存。現在安裝了北鬥定位系統以後,可以實時把列車的運行數據記錄下來,等到列車運行到有移動通訊信號的地方後,再回傳給中歐班列運行服務中心,確保了信息的完整性。目前,中歐班列聯通21個國家72個城市,北鬥衛星能夠跟蹤中歐班列運行軌跡,定位精準到10米以內。

全天候發布預警信息

北鬥基礎設施監測應用可對鐵路設備設施及沿線環境全天候,進行實時自動化高精度監測,採集原始監測數據,並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實現監測數據的解算分析、預警信息的發布等功能。例如,浩吉鐵路沿線5座重點橋梁及6個重點邊坡就採用了基於北鬥的高精度位移和形變監測技術,對基礎設施進行長期監測,既能夠保證監測的實時性和連續性,有效獲得趨勢信息,又能夠保證高精度和自動化,為線路安全增加保障。

及時掌控機車狀態

中國機車遠程監測與診斷系統(CMD系統)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可實時將機車故障、報警信息、機車位置信息等及時傳輸到地面系統,完成車對地、地對車數據的採集處理傳輸。職能部門可以及時掌握機車故障、報警信息、機車位置信息和機車工作質量狀態。機車乘務員對機車質量控制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大大提升。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高鐵跑得穩和北鬥衛星有關 還有這些「黑科技」
    中國高鐵跑得這麼穩 竟和天上的北鬥衛星有關與利用軌距尺進行測量或全站儀半自動測量等傳統手段相比,北鬥慣導小車在保證測量精度的同時,作業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大幅度降低了測量成本和外業複雜度。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 中國高鐵跑得這麼穩,天上的「北鬥」功不可沒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有了北鬥助力,測量精度更高作業效率提升20倍在前期積累的技術和產品基礎上,鐵五院聯合武漢大學共同組成研發團隊,對鐵路普遍採用的慣導小車開展了國產化改造升級。新研發的北鬥慣導小車集成了多項國產技術,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國產北鬥晶片。「項目集成了支持北鬥三號的國產衛星導航接收機和慣性導航系統,用於替換傳統軌道精測手段。」饒雄說。
  • 中國高鐵跑得穩竟和北鬥衛星有關 還有這些「黑科技」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  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 中國高鐵跑得穩,天上「北鬥」功不可沒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直接服務於軌道精調,確保軌道的位置和平順性嚴格達到設計標準。那麼,距離地球幾萬公裡的北鬥系統,如何給鋪設於地面的交通幹線「把脈」?又能達到怎樣的測量精度呢?
  • 中國北鬥衛星打造天地「兩張大網」
    2018年是中國北鬥衛星組網的「大年」,今年已發射了6顆北鬥三號衛星,還將在年底前發射10多顆北鬥三號衛星,以便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提供服務。除了加快編織天上那張逐漸覆蓋全球的北鬥衛星網絡之外,為了更好地將高精度時空信息應用在社會各個層面,中國正在著力打造一張可以實現釐米級、毫米級定位精度的地基增強網。
  • 自此,天上的星星參「北鬥」
    楊長風無不動容地說,「從那以後,我們的北鬥關鍵的器部件,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國產化,這些關鍵的核心的東西,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上。」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徹底打破了他國壟斷。「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這10個字,得來不易、字字千鈞。換道超車後發不意味著跟跑,八萬北鬥人換道超車,採取了一套與其他任一導航系統都截然不同的思路。
  • 你的旅途,竟然和「北鬥」有關!
    在今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頒布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率先完成智能化鐵路網,高鐵列車將擁有基於北鬥衛星導航系統、5G通信技術的空天地一體化的「超級大腦」。不久前,被稱為「北鬥慣導小車」的測量儀成功用在京哈高鐵朝陽至順義段施工現場。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高鐵軌道精測
    近日,在京瀋高鐵朝陽樞紐至順義段施工現場,來自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五院)和武漢大學的工程技術人員用一臺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對上述路段雙線合計49.6公裡的
  • 北鬥、5G助力,中國高鐵的「超級大腦」有多牛?
    2035年,中國高鐵將擁有「超級大腦」通過「北鬥」導航+5G技術列車追蹤間隔將縮短到2分鐘兩車發車間隔也將大大縮短極大提高了線路使用效率2035年,高鐵將擁有「超級大腦」近日,《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出臺,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現代化鐵路網,全國鐵路網20萬公裡左右,其中高鐵7萬公裡左右;列車將擁有利用北鬥衛星導航技術、5G通信技術等構成空天地一體化的「超級大腦」。
  • 北鬥衛星:中國「天眼」看世界
    發射成功不久的第17顆北鬥導航衛星,是中科院承擔的首顆長壽命、高可靠業務星。它的研製只用了3年零3個月。在未來的導航衛星研製上,中科院將會承擔更多的任務。 ■本報記者 黃辛 王珊 大部分人的五一小長假過得不亦樂乎。
  • 新聞辦就《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等情況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發表《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並於當日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白皮書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有關情況。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言人胡凱紅和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出席,並答記者問。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
    10月10日,在京瀋高鐵朝陽樞紐至順義段施工現場,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鐵五院)和武漢大學的工程師們使用北鬥慣性組合導航鐵路軌道幾何狀態測量儀(俗稱「北鬥慣導小車」),對路段雙線合計49.6公裡的有序軌道進行了多回合精測任務。
  • 一文讀懂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華為們都在用 和GPS不相上下
    目前,只有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和中國的北鬥,這四大系統才能被稱為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因為它們實現了全球覆蓋。但是我們國家還需要專門建北鬥系統,俄羅斯還要建GLONASS系統,北鬥系統從1983年提出到現在,已經走過30多年,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建北鬥系統呢?
  • 中國最頂尖科技成果:天眼、北鬥落選,不是晶片和高鐵,而是量子
    眾所周知,在過去地七十年時間裡,中國對於科技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而確實科技的發展是強國之本,不單單是中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大力的發展科技,而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雖然起步會比美國這些國家晚,但是卻毫不遜色。
  • 北鬥穩了!55顆衛星100%發射成功,力壓GPS開啟全球模式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系統的收官之星,它的發射勝利,意味著北鬥穩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從地區模式切換到全球模式!北鬥衛星系統的精準高效令人印象深刻,不少國家和地區直接拋出了橄欖枝。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37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籤下了北鬥系統合作協議,具體包括電信、農業、定位服務、民航運輸、地質勘測、城市服務等領域,覆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專家:北鬥系統≠北鬥地圖 地圖好壞與手機有關
    原標題:北鬥地圖不等於北鬥系統 地圖好壞與手機有關 據媒體報導稱,北鬥地圖APP將於5月1日正式上線。其導航功能可精確到1米以內,能夠清晰定位到具體車道。北鬥系統科學家徐穎對此回應稱,此APP和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沒有直接聯繫,二者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大家不要被名字迷惑。並且,地圖軟體到底好不好用主要取決於其它的因素。
  • 北鬥:天上好用,地上用好
    8月27日,北京市北鬥產業創新基地在北京合眾思壯北鬥產業園正式啟動運營,基地將面向上下遊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服務,推動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北鬥衛星導航產業園。如何讓北鬥「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在啟動儀式上表示,發展獨立自主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北鬥建設唯一出路就是『標新』和『立異』。」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天上的星星參「北鬥」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由我國自主建設運行的重要空間基礎設施,是中國定位導航設施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北鬥」引領科技創新不斷深入。
  • 北鬥問蒼穹: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重啟
    從上世紀80年代提出設想,到1994年正式啟動北鬥一號工程建設;從北鬥一號向中國提供服務、北鬥二號覆蓋亞太地區,到北鬥三號完成全球組網,30多年時間裡,幾代北鬥人按「三步走」戰略,奮起直追、並跑超越,先有源、後無源,先區域、後全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道路。
  • 北鬥+5G下,中國高鐵將獲「超級大腦」:2035年實現7萬公裡覆蓋
    作為中國在國際上一張閃亮的名片,中國高鐵實現了"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近日,中國高鐵又傳來好消息。根據中國科技網8月13日消息,中國國際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國鐵集團)出臺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規劃綱要)中提出,至2035年,高鐵將達成7萬公裡覆蓋;在北鬥衛星導航及5G技術的加持下,中國高鐵將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超級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