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派武俠小說不僅僅在內地風靡,各自港臺依據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暢銷武俠小說家寫的名作,拍攝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影視作品,也造就了一大批港臺明星。在創作力極度旺盛的TVB時期,也有很多武俠劇不是採用他們這些小說家的原始IP,而是那些優秀的編劇,獨闢蹊徑,也成為了經典。
這其中有一部戲,就是既不是金庸也不是古龍,反而靈感追溯了千多年前的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拍出了一條不同於同期武俠,探討人性的暗黑版《桃花源記》,名字叫做《魔域桃源》。
今天網絡上有一些人,為了博取流量,黑化桃花源,把它形容成人間煉獄,其實還是小道了。倒不如這一部愛恨交織的《魔域桃源》,說的是恩怨情仇,比的是武功高下,其實,故事裡所有的風起雲湧,無不被人類最古老最隱秘的欲望所牽動。
當年武陵人捕魚為業,意外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最終成為一幫想脫離世俗的人,追尋的目標。可惜,哪裡又能找到。
1984年,香港tvb風頭正勁,武俠劇基本是金庸和古龍,金庸的所以小說都在陸續拍攝,而古龍則基本上選擇楚留香和陸小鳳。其實按理說已經算是非常豐富了。
但是《魔域桃源》就如同亞視拍攝的《琥珀青龍》一樣,真的比較異類。
光看片名還以為只是那種玄幻色彩濃重,妖魔鬼怪亂竄的粗糙製品。你也知道,當年天馬行空的香港,拍起東西來,只管有沒有觀眾,哪裡管你多少思想和回味。不是劇本出眾就是演員出眾。
這部戲的主角應該是雙主角結構,劉德華和吳啟華算一正一邪兩個男主,而趙雅芝則是被稱為魔女,為什麼說是兩個雙男主角。也是當初劉德華算年輕小生,還不是特別大的明星,在發哥四哥面前只能演小弟。而這一次看著給了他一個主角,卻非常不討喜。反而是吳啟華,居然有帥過劉德華的趨勢。
而女性角色,趙雅芝當時跟汪明荃是無線兩大花旦,兩人誰也不讓誰,這部戲趙雅芝不但是女主,而且名氣顯然比劉德華和吳啟華大的多。
二人演繹情侶,說實話,也算當年趙雅芝年輕,儘管比劉德華大,但是還比較般配。
等內地播放的時候,其實他們的名氣已經提升了不少,而吳啟華則一度走下坡路,多年後憑藉張無忌再度翻紅。
劇中正邪分得很清楚,武當派為什麼要打魔域桃源裡的邪派,好像不需要怎麼交代,這就是老觀念,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在印度電影《流浪者》裡曾經給過一個結論,人除了基因遺傳,行為標籤也會遺傳給下一代,所以那個法官告訴強盜,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強盜的兒子永遠是強盜,所以強盜不服氣才把二人調包。
同樣這部電影裡,正派永遠是正派,邪派管你做不做壞事,遇到了就得挨打。這不需要理由,但是又那麼霸道,不講人情。
魔域二當家傅千石所說的一切血腥事件都是以訛傳訛――亦把桃源訛為魔域,那麼名門正派對魔域的仇恨實在沒有根據。階級的產生,就有了鄙視鏈,這個東西恐怕要消除還得經歷很長的時間,也未可知。
這是一部很有誠意的武俠劇,演員的表演很出彩,尤其是慕容白這個角色吳啟華演得很出彩,劉德華的演技也不錯,趙雅芝還沒有到白娘子和戲說乾隆事情的程式化表演風格,總之都還對得起演員二字。雖然兩個男演員經驗並不豐富,反而有很多驚喜給到我。
在我們還在討論,人世間到底有沒有桃源的時候,這部戲已經在質問我們嚮往的桃源到底是世外仙境,還是人間煉獄,反過來說,就是你詛咒他人下地獄的同時,自以為自己生活中的人世間,何嘗不是真正的地獄呢?
魔鬼之域還是世外桃源?完全對立的兩個概念,指的卻是同一個地方。太諷刺了嗎?其實不是,這就是編劇想表達的是一個十分有深度的哲學問題,是啟發人類思考的一部電視劇。
如果你撕開武俠的外衣,這部戲,充滿了禪意,人是佛,佛是人,人也可能是魔,全在一念,天地和地獄都是人性也使然,本劇當中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蛋。人性是多元化的,是複雜性的。每個人都有著多重的面具,天使魔鬼的集合體。為善作惡一念之間而已。
所以當年黃霑寫的《正邪難分界》,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本劇是國內基本少有,壞人活下去,好人命不長的定位,但是卻暗和民間說的,好人命不長,禍害六千年。但是編劇真的是要告訴我這個道理嗎?我個人倒是不這麼認為。
有人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屍骸。認為這部戲太壓抑,完全不考慮觀眾的感受,大團圓的結局,變得無比悲催,這正是本劇的高明之處。
劉德華演的傅青雲雖然了死了,但是卻比活著慕容白更幸運,因為在死之前他懂得世界本無路,走的人多了才有路的道理,就是世界上根本沒有桃源,桃源還是魔域,在人心自求,而不是外在尋找。
慕容白最後被楚煙寒關起來,一起遠離俗世的爭吵,他可能會備受煎熬,但是卻是他最好的歸宿和懲戒。
但是唯一流傳這個故事的唐琪,是不是也算另外一個心魔的傳播者呢?她的講述聽眾或許很多,但是每一個人,最早理解和勾起的心思則不一樣,所以下一個傅青雲和慕容白依然會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