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以《鴨綠江畔新「桃花源記」》為題,報導了丹東寬甸河口村幾十年間,村民從「吃不上飯」到「富得流油」,鄉村從「無問津者」到遊客「欣然規往」,變化就發生在一年年桃花開落間。
鴨綠江畔新「桃花源記」
新華社瀋陽7月7日電(記者於力、高爽) 鴨綠江水綠如碧,一岸桃花豔百裡。三面環水一面傍山的遼寧丹東寬甸河口村,景致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幾分相似。幾十年間,村民從「吃不上飯」到「富得流油」,鄉村從「無問津者」到遊客「欣然規往」,變化似乎就發生在一年年桃花開落間。
河口村的故事,大嗓門的村黨支部書記冉慶臣最愛講。
「我們村最早就是個富裕村,有富根兒。」200多年前,河口村是寬甸最大的集鎮和水旱碼頭,內地貨品集中於此、外埠客商紛至沓來,忙碌的碼頭常年桅杆林立,聚集著大小字號近百家,鼎盛時期人口達2萬人。
汽艇在鴨綠江上行駛,200年前帆船如梭的場景早已找不到痕跡,可岸邊的豔紅桃樹卻如昔年林立的桅杆,帶來了新的商機。
「最開始村民不認這外來的樹。」冉慶臣說「,20世紀80年代,果樹技術員李景和外出學習時帶回幾根桃枝,最後活了2個芽。經過多年培育、嫁接,村民柳景清種植了40多棵豔紅桃樹,一年下來成了『萬元戶』,村民才認了這『致富果』。」
沉寂百餘年的老碼頭,在桃樹梢上煥發新顏。
可桃紅也怕巷子深。每家零散種植桃樹,秋天桃子成熟了,也只能賣給過路人,換個油鹽醬醋、麵包火柴錢。辛苦種出的桃子只能賣幾毛錢一斤,看得人著急上火。為了提升附加值,2005年河口村成立了豔紅桃協會,2008年又成立了合作社。10多年過去,如今大桃子已賣到十幾元一斤。
河口村現有豔紅桃樹20000畝,年產量4000萬公斤,年產值約1.52億元。「我做了20多年村支書,這次俺們河口村可真算交了『桃』花運。」冉慶臣說。
「從我爸手裡接下桃園,又在果園中建起了農家院。」43歲的村民吉洪洲家有100多畝豔紅桃樹,每年售賣桃子就有幾十萬元的收入。桃子好吃,桃園更好看,看到商機的不僅吉洪洲一人,河口村家家戶戶在桃樹的簇擁下開起了農家院。
「拆掉自家好好的院牆,那不是糟踐嗎?」「郎大嫂農家院」經營者程淑華最初對拆掉院牆開農家院很牴觸,心裡盤算著:如果第一年能賺6000元錢就拆院牆接著幹。
第二年,年近60歲的程淑華恨不得自己掄起大錘砸牆。「不僅砸了院牆,我還在後院蓋起客房。轉年不僅還清蓋房欠下的外債,還剩了3萬多元。」
就這樣,村裡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留在村裡開起了農家院。經過幾年的發展,河口村的農家院從最初的17個增長到現在的200多個。一到旅遊旺季,農家院外街道整潔、彩旗招展,院內貼著的鐵鍋燉江魚等菜品表讓人食慾大增,村裡好不熱鬧。
「現在河口村有千八百萬存款的人不少。老百姓兜裡不差錢了,素質也跟著提高。」冉慶臣說,去年村裡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白天給村民開完會,晚上一個92人的志願者團隊就成立了,每周兩次清理村裡垃圾。遊客來了評價說,村裡的小道比城市的大馬路還乾淨。
「疫情防控期間,大家不著急開門迎客,積極配合封道,證明兜裡不差錢了。」質樸的冉慶臣,把河口村的一切美好都歸結為「老百姓兜裡不差錢了」。
如今的河口村,春賞桃花,夏遊江,秋品鮮桃,冬捕魚。農家院外花團錦簇、瓜果飄香;鴨綠江畔,遠觀桃樹氣勢磅礴、如海如潮,近看桃花俏麗嫵媚,似少女初妝。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每次有客人來,冉慶臣總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歌曲唱的就是我們這裡。」面對一些人的質疑,他總是不屑一顧。
如今,冉慶臣與客人關於歌曲的「爭執」還時有發生,可兩個桃芽、一抹花香,確實讓河口村成了新「桃花源」。
【來源:東北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