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腳下蘊藏的頁巖油,能以億噸級計算。可是,它的滲透率超低,要把勘探數字變為成桶成桶的石油,必須想辦法把油從石頭縫裡『擠』出來,這可是一道大難題!」面對記者,大港油田頁巖油勘探開發研究所副所長官全勝既興奮,又擔憂。
今年35歲的官全勝,此時住在一個鐵皮房子裡。雖然已近中秋,又有風扇在吹,裡面依然悶熱難耐,待一會兒就一身汗。為解決技術難題,保障頁巖油穩產,他全然顧不上這些。
房子外面,是一片被農田包裹的空地。不遠處,採油的「磕頭機」點頭抬頭,日夜不息。高高架起的鑽井「隆隆」作響,不知疲倦地探尋地底的奧秘。
在現場,記者發現兩口油井。乍看上去,並沒有特殊之處。沒想到,這就是大港油田已經投產的兩口頁巖油井——官東1701H井、官東1702H井。如今,兩口井持續穩產400多天,單井日產量15-25立方米,累計產油超過1.5萬立方米。
「大港油田發現陸相頁巖油億噸級增儲,實現兩口頁巖油井穩定工業化開發,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大港油田公司總經理趙賢正自豪地說。
西方地質學家曾給頁巖油開採「扣帽子」:「海相生油,陸相不能生油」。事實上,世界上發現的石油資源大都處在海相地層,陸相地層的潛力不被看好,而大港油田就處在陸相地層。之前,國內多個油田嘗試開採頁巖油,可單井出油有限,一直未能實現工業化生產。
站在辦公室的油田勘探地圖前,大港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周立宏介紹,國際能源署預測,中國頁巖油可採資源量有50多億噸,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排全球第三,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陸相湖盆富有機質頁巖中。「對頁巖油的工業化開採,既然沒有經驗可循,就需要大膽探索,必須有人『第一個吃螃蟹』」。
不同於流動的石油直接鑽取,開採頁巖油必須直接從生油母巖中提取,通俗說就是「在石頭縫裡採油」。而其關鍵,是了解石頭縫隙的構造。如同要分清一個漢堡裡,牛肉、生菜究竟誰在上、誰在下。
走進四五層樓高、有序排列的大港油田巖心庫,從地下取出的圓筒狀巖心層層排列。其中,一段連續500米長的巖心最是特別。抽出一截,放在手中端詳,暗青色,沉甸甸。放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巖石縫隙中油氣「夾心」呈現的螢光清晰可見。
趙賢正說,看待頁巖油開採,理念創新很重要。「頁巖油的儲集能力多用納米級來表徵,根本不具備自然產能。改造之後,便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蘊藏著大量油氣。經過大型體積壓裂後,獲得工業產能。」
為此,大港油田從基礎研究入手,安排了500米的連續取心井。在分析測試基礎上,獨立自主創新研究,揭示出陸相盆地頁巖油高豐度、高脆性控制機理和分布規律,初步形成了19項勘探開發配套技術。通過注水、加砂等方式,增加地下壓力,在巖石中大規模人工造縫,將頁巖油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來。
149天揮汗如雨。當深黑色的頁巖油從井口噴湧而出的那一刻,官全勝和同事們激動得跳了起來:「過去總說有潛力,現在潛力終於變成了實力!」
如今,在大港油田,更多的頁巖油正被開採出來,徹底打破了陸相地層「有油採不出」的尷尬局面。根據規劃,大港油田計劃今年產頁巖油5萬噸,到2025年頁巖油整體增儲3億噸,年產頁巖油50萬噸。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認為:「大港油田的探索是我國陸相頁巖油工業化開採上的一次突破。」
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將一個地區石油產量達到峰值後,不可避免開始下降的自然規律稱之為「鐘形曲線」。鄒才能說,在「鐘形曲線」開始籠罩我國東部老油田的當下,渤海灣、松遼、鄂爾多斯、準噶爾等大型沉積盆地以及許多「小而肥」的中小型盆地,可以將大港油田的經驗作為「他山之石」,實現「老樹發新枝」。
野外的夜晚,滿天星鬥閃爍光芒,猶如無數銀珠,鑲嵌在深黑色的夜幕。偶有微風拂過,帶來絲絲涼意。可這樣美的夜,官全勝也顧不上留戀。他匆匆回家,帶上幾件換洗衣服,又鑽進鐵皮房子,和同事們一道,繼續尋找深藏在石頭縫裡的頁巖油。(記者王明浩、毛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