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條件,創造條件,這片森林竟然是從石頭縫裡擠出來的?

2020-09-27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作者/王一汐 文印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在中國廣西、貴州交界處的茂蘭-木論喀斯特森林中,參天大樹硬生生地從石頭縫裡擠了出來,形成了綿延百裡、廣大茂盛的森林,堪稱自然界中「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成長」的自然奇蹟。參天大樹究竟有哪些十八般武藝,喀斯特地貌又是怎麼形成的?就讓我們深入到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去一探究竟。


尋覓喀斯特地貌


20世紀初,歐洲地質學家斯泰勒在地中海沿岸考察時,偶然發現了一處獨特的地貌景觀:高原上裸露的石灰巖山體延綿不絕,規模不大的漏鬥、窪地遍布,各種奇特的山體形態隨處可見。根據其巖石裸露的特性,科學界將其命名為「喀斯特」,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

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景


在地質學中,「喀斯特」作為巖溶地貌的代名詞,不過百來年的歷史。但是中國人對該地貌的記述與研究,卻是源遠流長。早在明代,博物學家宋應星就在其論著《天工開物》中對石灰巖巖溶地貌做了較為確切的描述;大學問家王陽明也將其記錄在《平蠻奏摺》中。最為詳盡的,當屬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其不僅介紹了大量地貌類型(如漏鬥、幹谷、盲谷和天生橋等),還探察了溶洞以及溶洞內各種堆積物的形態和地下河特徵,可謂是中國古代喀斯特巖溶地貌的研究寶庫。

隨著近代研究的深入,喀斯特地貌以更加科學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眼前。原來,喀斯特地區曾經是一片大海,大量含鈣的碳酸鹽類物質在此不斷沉積,形成厚度超過10千米的碳酸鹽巖地層


後來,地殼運動使地層抬升成為陸地,碳酸鹽巖地層露出水面,直接經受外力侵蝕。由於碳酸鹽類巖石為可溶性巖,降水夾雜著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在壓力的作用下,不斷對碳酸鹽類巖進行溶蝕,經過漫長的歲月後,就塑造出不同的喀斯特巖溶景觀類型,如峰林、峰叢、溶洞等。


小「南國」裡的微環境


以巖石裸露和奇峰怪石而聞名的喀斯特地貌,由於土層淺薄、大量的巖石裸露在外,有著脆弱的生態環境。但是中國廣西、貴州交界處的茂蘭-木論喀斯特森林,卻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區倖存連片面積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強的喀斯特森林。今天,這片喀斯特原始森林,分屬於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稱木論保護區)與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轄,共同構成一幅莽莽蒼蒼、珍奇秀麗的壯美畫卷。


木論保護區地處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佔地面積約為108.2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高達97.1%。保護區內喀斯特地貌極為發育,以錐形山、塔形山及其間的窪地構成的峰叢窪地和峰叢漏鬥為主,林林總總,分布於群山之間,還時不時可以一睹喀斯特谷地、盆地以及洞穴的風採。生態系統則為中亞熱帶石灰巖區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石頭上如何能形成如此獨特的森林呢?這就要從土壤的形成說起。土壤的主體由礦物質和腐殖質組成,而礦物質由巖石經過風化、淋溶等外力作用而形成,對於腐殖質來說,則需要植物與微生物長年累月的積累。在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強烈的降水也導致了強烈的淋溶作用,使得土壤中的有機質很容易流入巖石孔隙進入地下水流失,因此土壤形成需要漫長的時間。據科學家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區形成1釐米厚的土壤,需要約4萬年,比非喀斯特地區慢得多。在形成了一定厚度的土壤以後,一些耐旱、耐貧瘠的植物(例如蘭科植物)便能在上面生長,並與微生物一起改造環境,逐步形成稀疏草叢→稀灌草叢→灌叢→喬灌叢→成熟森林的正向演替序列


保護區內,獨特的喀斯特地質和地貌條件形成了許多適合不同植物生存的小生境, 生態學上稱之為「微環境」。由於不同微環境的水分、溫度和光照等環境條件迥異,決定了植物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垂直的地帶性差異,以同一個山體為例,山底窪地水分相對充足、但日照時間較短,以喜溼耐蔭植物為優勢類群,但隨著海拔的增加,土壤水分更為稀缺、但日照充足,優勢植物向喜陽耐旱類群轉變。


就植被生存條件來看,在九分巖石一分土、只見石縫不見水土的山崖上,由於喀斯特地區土壤淺薄、保水性差等特點,環江喀斯特森林植物表現出更為耐旱的特徵,比如更為厚實的葉片、發達的根系等,許多高大的喬木甚至深深紮根於巖石之中,盤根錯節。同樣,在植被組成上,環江喀斯特森林植物類似於季節性乾旱森林,上層常綠闊葉林與落葉林種混生,而灌木、藤木、草本、蕨類、寄生植物生長在周圍


作為重要的物種基因寶庫,木論保護區不僅保存著豐富的植物資源,還是許多古老的珍稀植物的孕育之地。迄今為止,科考人員共發現1064種維管束植物,隸屬183科553屬。「失蹤」半個多世紀的單性木蘭也在此被找到,甚至形成了連片分布。南方紅豆杉、單座苣苔、掌葉木、金毛狗等20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也在這裡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保護區內還生長著數種瀕危的蘭科植物,如麻慄坡兜蘭、白花兜蘭、硬葉兜蘭、帶葉兜蘭、小葉兜蘭,它們的發現使得木論成為了世界所關注的焦點。除了維管束植物外,樹幹基部和巖石表面上更是密布著許多苔蘚和藻類,數十種珍貴的地下菌塊競相生長,使得裸露的喀斯特地貌環境更添一抹別樣的風景。

單性木蘭


長在石頭縫裡的白花兜蘭


複雜的生態環境也為各種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在保護區內,單是被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動物種類就有234種,其中包括金錢豹、藏酋猴、黑熊、大靈貓、穿山甲。除此以外,中國特有種以及廣西特有種的昆蟲更是數不勝數,如環江龍州蝗、管齒食植瓢蟲、小蘭同緣蝽等。


南方的「絲綢之路」 與毛南族


在原始森林深處,暗藏著一條延綿的古代商道——黔桂古道(又名環江漢代古道)。古道全長24千米,東起廣西環江川山鎮, 西至貴州黎明關。自漢代至民國, 古道都曾是黔川地區進入兩廣的咽喉要道,連接相通著川、滇、黔、桂、粵五省,歷代以來都是農、官、商、軍必經之路。公元225年,蜀相諸葛亮在徵發蜀中百姓時,便是經由黔桂古道運送民眾至邊境,而位於木論森林的黎明關則是當年紅七軍由桂入黔的第一關,各部在黎明關下的板寨勝利會師。


毛南族人是木論保護區的土著居民,因為世世代代在大山深處居住,形成了與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民俗文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分龍節」、儺面雕刻和儺面舞


特殊的地質地貌特徵使生活在喀斯特山區的毛南族人對雨水有著特別的情愫,代表降水的龍是毛南族的精神圖騰。每年農曆五月前後,毛南族人都要舉辦聲勢浩大的「分龍節」,以祭祀龍神,祈求風調雨順、降水均勻。在分龍節時,家家戶戶要穿上盛裝、蒸上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折柳枝蘸上糯米飯插在中堂,寓意五穀豐登。


遍地的石山和森林,也催生了毛南族人擅長雕刻的技藝,日常起居的幹欄樓地基和立柱便是選用隨處可見的石材,即便是門檻、豬欄、桌、凳、缸、盆等一些小物件也是由石料壘砌雕刻而成。另外用於雕刻儺面的木雕技藝,也被列為廣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儺面用於節日和祭祀需要,分文、武、善、兇4大類36套72種面相,栩栩如生、製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相關焦點

  • 石頭縫裡「擠」石油
    可是,它的滲透率超低,要把勘探數字變為成桶成桶的石油,必須想辦法把油從石頭縫裡『擠』出來,這可是一道大難題!」面對記者,大港油田頁巖油勘探開發研究所副所長官全勝既興奮,又擔憂。  今年35歲的官全勝,此時住在一個鐵皮房子裡。雖然已近中秋,又有風扇在吹,裡面依然悶熱難耐,待一會兒就一身汗。為解決技術難題,保障頁巖油穩產,他全然顧不上這些。
  • 朱元璋偷吃了地主家的牛,把牛尾巴塞石頭縫裡,牛尾巴拔不出來?
    意思是朱元璋為了誆騙劉德,將牛尾巴特意留了出來,然後插進了地裡,說什麼小牛犢遁地而走,只剩一截牛尾巴露在外面,劉德趕緊去拔牛尾巴,結果卻怎麼也拔不動,牛尾巴反而迅速陷進地裡不見了。這可真是神奇,難道朱元璋為此還做了一個陷阱?所以牛尾巴一拔反而掉進了地裡?
  • 雲南石林網紅水果,石頭縫裡長出的人參果,秋季必備補水神器
    石林人參果是雲南的網紅水果,號稱在石頭縫裡長出來的。雲南石林的西街口鎮被譽為中國的「人參果之鄉」,這裡地處高原,海拔2000米左右,有著溫暖宜人的氣候,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正好符合人參果的種植條件要求。此處出產的人參果不僅口感好,外型佳,最大的特徵便是微量元素豐富。
  • 石頭縫裡小龍—銅蜓蜥
    晴朗的天氣,當你靠近路旁的灌木叢,有時會聽到「窸窣」一聲,卻沒有發現任何動物的身影。這也許是銅蜓蜥在曬太陽,因為它們是變溫動物,基本是通過外部獲取熱量。它們主要以昆蟲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遇到危險尾巴會自動斷掉,但過不久又會自己長出來。
  • 大家有沒有發現,貓咪總是喜歡擠在紙箱裡不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不知道各位鏟屎官有沒有發現,你們家的喵星人總是喜歡往沙發縫、紙箱等一切你抓不到的地方鑽,這可謂是一個世紀難題,但現在已經被烏克蘭德勒支大學的科學家解開了。總的來說,喵星人之所以喜歡鑽犄角旮旯有這三個原因:1、蜷縮在狹小的空間可以減少喵星人的壓力,家裡的紙箱、牆角、沙發縫幾乎都被喵星人霸佔過。科學家們解釋,貓咪們通過這種緊密的接觸,體內會產生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一種天然的鴉片類似物,它能使貓咪情緒放鬆,並給他一種飄飄仙的感覺,就像我們生活中吃的辣,就會產生內啡肽,使人心情愉悅。
  • 廣西來賓:石頭縫裡種「黃金」 脫貧致富領路人
    作為基地負責人的黃劍鋒說當初選擇遂意鄉就是看中了家鄉優良的自然條件,遂意鄉瓊古村種植基地周邊喬木林地面積大、空氣無汙染、水質清潔,為鐵皮石斛貼樹和石縫裡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如今,黃劍鋒和妻子藍海勤用辛勤的雙手和汗水在石頭縫裡開闢出一條鐵皮石斛仿野生種植的致富之路,還帶動附近貧困戶脫貧,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領路人,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幫助更多的貧困戶脫貧奔小康,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
  • 1種野草「個頭小」,名稱是「羊耳蒜」,長在石頭縫裡,植株珍貴
    在農村的山坡下、小路旁甚至是瓦房上,都會有一些特別的植物,就像瓦松這種多肉植物就經常會在瓦房上生長,植株依靠陽光和雨水成活,在瓦房上生長半年,就可以繁殖出來一大片,所以我覺得瓦松的生命力比家裡的一些長壽花、君子蘭、吊蘭、綠蘿、虎皮蘭、龜背竹、富貴竹、蟹爪蘭等花卉盆栽都頑強。
  • 農村老話「清明天晴不下雨,石頭縫裡都結谷」,插秧不下雨的好處
    農村老話:「清明天晴不下雨,石頭縫裡都結谷」是什麼意思?這其實說的是清明時節氣候對人們種植稻穀作物的影響,要是天氣晴朗不下雨,連頭縫裡發芽生長的穀子最後都能結谷了,那將是一個豐收年,若是下雨,收成受到影響,下面具體分析:鄉居小菜是農村的,山區老家每一年都種稻穀,而且這個時候已經耕田了,等清明掃墓後就要忙著插秧了;種水稻一般是先育好秧苗再移種到其他水田的,而水稻是喜高溫的農作物,要是清明時節下雨,水田裡的水變多,溫度是偏低的
  • 石頭縫裡有寶藏,被稱為「千年草」的價值意外驚人
    大自然總是在不經意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如果說石頭縫裡蹦出猴子只是《西遊記》的杜撰,那石頭縫裡長出寶藏,千萬不要覺得不可能。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一種被稱為「千年草」的植物通常就會纏繞著石頭而生,人們看到它有時會將它認作野草,但其實「千年草」的價值並不在露在表面的葉子,而在藏身地底下的根部,這個植物就是醫學名上的何首烏。
  • 恩施大峽谷的雲龍地縫,為啥兩岸地質年代不同?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比如有標誌性的『一炷香』,有谷地,有峰林,有瀑布,有森林,有奇洞,有地縫,有七星寨、有祥雲火炬手,有母子情深,還是世界上最上的觀光電梯等等......通往雲龍地縫的路上,兩岸陡峭,飛瀑狂瀉,地縫怪石遍布,五彩斑斕,古木蒼翠、碧水潺潺,幽深至極。令人震撼而神怡。
  • 小草都是長在泥土中,看到石頭縫裡的小草,會不會有感想呢?
    一張照片是在醫院門口拍的,我們醫院有一個科室離醫院出口很近,有的時候工作之餘,偶爾出來透透氣曬曬太陽。有一天發現在臺階和臺階中間,長出了一排綠綠的小草,覺得很有趣低頭一看,是密密麻麻的一排小幸運草,小小幸運草非常精緻漂亮,覺得挺好看的於是拍了下來。
  • 農村一種「飛魚」,酷似黃辣丁,藏在石頭縫裡,吃過的都說太奢侈
    農村河裡一種野生「飛魚」,藏在石頭縫裡,常誤認是黃辣丁,野生的幾近絕跡,吃過的都說太奢侈魚肉含豐富的微量元素及蛋白質,營養豐富滋味鮮美,自古以來魚就作為食材被做成各種美食,被端上餐桌。關於食物在民間有「吃長腿的不如吃沒有腿的」說法,這沒有腿的食物說的就是魚,如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吃成為很多家庭餐桌上常見的食物。現在我們常吃的魚,比如鯽魚,鯉魚,黃辣丁,鰱魚可以人工養殖,但有更多的魚卻始終無法飼養。有的是因為其個頭太小性價比小,如黃黝魚,沙裡趴魚,有的是因為其習性,像餐條,麥穗魚,石爬鮡。
  • 海邊石頭縫的雞爪螺真多,大哥拿著起子去挖,又是一道美味下酒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退潮趕海去尋找到的海鮮,很多也是非常美味且值錢,像是這位大哥平日裡沒有少趕海,這次也是帶著起子提著水桶來到海邊有著很多石頭的淺灘,準備去搞搞那喜歡生活中這石頭縫中的海鮮,一種屬於海螺的海鮮。
  • 他們,在「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創造奇蹟
    在「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創造奇蹟——最高檢機關「西疇精神」報告會側記「我一直有個信念,就是堅決不能讓懸崖擋住巖頭村的致富路!」脫貧攻堅收官之際,西疇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西疇精神」的支撐,同時也是最高檢與西疇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鬥的成果。在苦幹中創造奇蹟西疇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99.9%的國土面積屬於山區,石漠化面積高達75.4%,曾被澳大利亞地質專家斷言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
  • 石頭縫裡第一次釣這種魚,看著不咋滴,爸爸一句話就知道有多珍貴
    在我們釣魚的時候,經常選擇的釣點都是河釣,江釣或者在農村的野塘裡釣魚,但是你有過溪釣嗎?就是在溪水中有很多石頭的那種,讓我感覺像是從石頭縫裡釣魚一樣;開始和很多人一樣,對於這樣的釣點一點不受待見,但時間久了就知道,原來石頭縫裡釣到的才全都是珍貴的魚,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吧!
  • 這3種花草要注意,石頭縫裡能長,稍不注意就泛濫,謹慎種植
    現在養花的人越來越多,不管是已經開始在家裡頤養天年的老人,還是現在正在外面拼搏的年輕人都是一樣的。在自己的閒暇之餘,不願出門,不願意做無謂的社交。就只想要在自家的院子裡面, 打理自己的花草,看著它們一天天的成長,這就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
  • 沒有這5個產生智慧生命的條件,行星是無法出現生命的!
    科學家一直在宇宙中尋找人類起源的秘密,雖然科學家認為生命在宇宙中應該是普遍存在的,但從上世紀通過發射衛星開始探測其它行星以來,並沒有發現第二顆存在生命的行星,而且其它星球的環境與地球相比較都顯得非常極端,那麼至少有2000億顆恆星的銀河系裡就只有人類存在嗎?
  • 奇石的意境是怎樣產生的,石頭和觀賞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不論是古人賞石還是現代人賞石都非常在意賞石的意境,這也是對賞石較高層次的觀賞需求。國畫對意境刻意追求,西畫也對意境有所追求(抽象油畫),因此可以說意境是人們對藝術作品的高層次追求。國畫大師張大千潑墨畫注重的是意境,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後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也是追求的意境。
  • 開採不易 石油真的是從石頭裡「榨」出來的油
    在很多人眼中,開採石油與打水井是一個道理: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含液體空間,其中滿滿當當儲存著數千萬噸的石油,只要用鑽頭將地層打穿,把石油吸出來就好了,沙特不是還有自噴井嘛。事實上石油是正宗的「石頭中的油」,來讓我們看看石油的原料是什麼樣子的。
  • 長在石頭縫裡的豬嘴魚,只有農村的特殊河裡才有,一般人買不起!
    長在石頭縫裡的豬嘴魚,只有農村的特殊河裡才有,一般人買不起!每年到了雨水多發的季節,一些小河裡就漲滿了水,記得在小的時候,每事河裡漲水的時候是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候,這時候在河裡也可以撈到各種各樣的小玩具,他們都是從上遊衝刷下來的,也可以在水裡玩耍,當然,也有當地的婦女帶著家裡的髒物來到河邊洗衣服,大家一邊聊天,一邊洗衣服,這樣的場景很溫馨。但是現在很少見到了這樣的畫面,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在畫家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