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被稱為蒼南縣第二大水庫的吳家園水庫連日來藍藻大規模爆發。蒼南有關部門決定調運40噸鰱魚來治理藍藻。昨天,來自江蘇吳江的首批8噸多鰱魚,運抵水庫進行投放。
藍藻怎麼會爆發?水庫管理方說四原因
吳家園水庫位於蒼南縣藻溪鎮,是蒼南龍港、金鄉、錢庫等平原地區60多萬人的大水缸。
昨天,91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的水庫,大部分區域被藍藻覆蓋。一眼望去是綠油油的一片。
蒼南縣水利局吳家園水庫管理所所長陳奇志說,上月26日,水庫方面就發現藍藻大規模爆發,並向上級部門匯報。
陳奇志分析了藍藻爆發的原因。首先,上遊汙染物帶入水庫,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其次,受天氣因素影響,水庫水溫適宜藍藻大量繁殖。再次,水庫水位目前只有38.5米,遠低於正常水位44.5米,水庫裡面的水長期沒有流動,幾乎成一潭死水;最後,以前每年都會受颱風影響,今年沒有颱風影響到水庫,這些都給藍藻繁殖創造了便利條件。
怎麼治藍藻?請來40噸鰱魚吃掉它
陳奇志表示,從蒼南縣水利、環保等多方考慮,最後決定調運愛吃藻類的鰱魚來吃掉藍藻,這是一種生態無汙染的處理方法。與江蘇吳江一家鰱魚養殖場聯繫後,財政撥款40多萬元,合計購買40噸鰱魚投放到水庫裡。這些鰱魚,將分批在三天時間裡投放完畢。據介紹,2012年10月底,吳家園水庫藍藻小規模爆發,當年投入了10噸鰱魚,一周左右時間藍藻問題就解決了。
昨天上午9時30分,首批8噸多鰱魚運到了吳家園水庫,為了避免魚碰傷後感染細菌,水庫工作人員將這些魚消毒後,投放到水庫裡。
養殖場老闆老楊表示,鰱魚一般是在冬天運輸,最近幾天比較熱,死亡率會比較高。因此,原本一車能裝10噸鰱魚,他們減少數量只運8噸多,為的是讓鰱魚有活動空間。他們還在運輸過程中加冰塊保持水溫。首批運抵的鰱魚存活率約98%。
鰱魚淨水靠譜嗎?以魚養水是治理經驗
對於採購的鰱魚,個頭方面都有講究,每條鰱魚重量是0.5公斤左右,長了1年左右。這樣的鰱魚處於成長期,攝食量大,能吃大量藍藻。初步估算,投放的這40噸鰱魚,可以在一個多月時間裡,消滅藍藻。
大量鰱魚入住水庫,會不會破壞生態環境?陳奇志表示,鰱魚在水庫裡面缺少繁殖的條件,還有水庫洩洪以及一些偷捕行為,都會導致鰱魚數量減少。2012年底投放的10噸鰱魚,目前所剩的數量就很少。
蒼南橋墩水庫管理處吳欽華擔任這次鰱魚投放的技術顧問。在過去三年時間裡,橋墩水庫通過潔水漁業(以魚養水)、閉庫三年(禁止垂釣、捕撈),外界幹預水生態平衡,水質有了明顯改善。通過監測,藍藻含量從2011年的82.6%下降至今年的10%。
吳欽華表示,1958年就建成的吳家園水庫將複製橋墩水庫的治理經驗,接下來還要邀請專家通過對水環境評估,引入更多淡水魚種類,來改善吳家園水庫的水質。
影響供水嗎?若藻毒素超標馬上停止取水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蒼南縣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副站長章嶽蓬說,他們對水樣的PH值、氨氮、溶解氧、總磷、總氮等常規項目檢測,發現酸鹼度失去平衡,水體偏鹼性,以及水體中總氮超標。這兩項超標均與藍藻有關,但對飲用水安全影響不大。他說,藍藻大量繁殖死亡後產生的藻毒素,才會對飲用水帶來安全隱患。
藻毒素是一種肝毒素,這種毒素是肝癌的強烈促癌劑。皮膚接觸含藻毒素水體水可引起敏感部位(如眼睛)和皮膚過敏;少量喝入可引起急性腸胃炎;長期飲用則可能引發肝癌。淡水中藻毒素是全球性環境問題。
負責對藻毒素檢測的是蒼南縣水務集團。該集團總工程師蘇劍平說,吳家園水庫飲用水管道,在位於10米以下水位取水,受漂浮在水面的藍藻影響不大。他們對藍藻密集區域的水質跟蹤監測,有檢測出藻毒素,但沒有超過國家飲用水強制標準。要是藻毒素出現超標,他們會馬上停止在吳家園水庫取水。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