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大湘菜報(記者 達慶璵)從服務員到廣東湘菜頭部企業掌門人,人們眼中頗具傳奇色彩的創業經歷,正是洞庭佬麻雀(廣東)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何威人生軌跡的真實寫照。但對於傳奇,外人看到的只是光鮮的一面,背後的辛酸和付出,非當事人豈能感知?!那麼,作為千千萬萬「闖海」湘菜人中的一名,何威創業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呢?一起來聽聽他的自述。
跟隨南下風潮,賺取人生第一桶金
20世紀90年代初,南下打工成為熱潮。廣州、深圳等開放城市,成為南下者首選地,當時市井最流行的口號就是「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那時我剛過20歲,也正是熱血澎湃的年紀,一心想著要發財,於是頂著廣東人對所有南下人群統一「撈仔」的稱呼,加入南下大軍,到酒店當服務員,學習調酒。
幸運的是,剛好趕上賓館搞承包,我就在大堂不足二十平米的地方開設一間小酒吧,緊接著又將華泰賓館無人問津的地下倉庫改建為「駿馬地吧」,用家鄉犁耙、石磨、蓑衣等具有湖湘風情的物品做裝飾,意外成了客人熱衷光顧的場所,賺到我經營道路上的第一桶金。開這間酒吧前,我白天打兩份工,晚上經常在立交橋下擺地攤,還利用剩餘時間跑市場,尋找湘菜在廣州的發展機會。
精準定位,掀起廣州湘菜風潮
2001年初,隨著南下「撈仔」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們的身份開始改變,被稱為「打工仔」。因為手上資金充裕起來了,所以地位就有所提升。本來一直就想開一家湘菜館,計劃是一定要有特色,要有創新。經過市場調查,我發現廣州湘菜館經營的都是城市菜,於是就結合人們追求清淡菜式的趨勢,把自己的餐館定位在湖南農家菜,創辦了廣州「洞庭土菜館」。從此,「洞庭土菜好吃」的名聲便在湖南打工圈和廣州本地人圈內傳揚開了。
廣東人飲食喜清淡、講求精細,湘菜在他們眼裡辣多、油多、口味重,不可多吃,偶爾嘗嘗鮮的土菜也要口味適中。我琢磨,在廣東做湘菜,不僅要接待湖南人,更要讓挑剔的廣東人改變對湘菜的固有印象,所以必須從廚房開始創新,那幾年因為洞庭土菜館的成功定位,21世紀初的廣州颳起了吃湘菜的風潮。
接連受挫,放棄餐飲經營
21世紀初期是廣東湘菜品牌大爆發時期。走高端路線的湘鄂情當時風生水起,洞庭的發展也十分興旺。這一市場變化,讓我認為做一個高端湘菜品牌的時機已經成熟,2005年我開創了第二個湘菜品牌「瀟湘粵語」,意圖打造高端湘菜,首期投資就有600多萬。然而這筆投資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幾年下來一直虧損。
這還不算,2009年洞庭土菜館東圃分店因為衛生問題被《新快報》曝光,一篇《無良酒樓黑幕再起底》的新聞登上頭版頭條,經營火爆的十幾家店一下子再無人光顧,連續關掉三分之一。當時就不想再做餐飲了,心灰意冷完全失去了信心,因為接連受挫,我中間有大約五六年時間旗下餐飲產業完全放任不管,開始轉行嘗試農貿市場、酒店服務等多元化經營。
回歸湘菜,再領廣東湘菜風
這幾十年來,創新是我一直的堅持,有成功也有失敗,面對一些新興餐飲品牌的不斷湧現,沒有危機意識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迫使我們進行品牌的升級迭代,不斷創新。佬麻雀這個品牌也由此誕生。
縱觀廣東湘菜,剁椒魚頭、辣椒炒肉、血鴨等傳統湘菜在廣東同質化嚴重,如何在這些湘菜館中突出自己,著實讓我思考了很久。一次我突發靈感:菜是不是也能像雞尾酒那樣調製一下?於是,豆漿、魚、丸子等河鮮被「創新」在一起,成為如今單店日均銷量高達150份左右的獨創菜品——「豆漿煮魚」。靠著這一單品,佬麻雀短短3年時間,在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惠州等城市開出30家直營店,成為廣東湘菜的頭部品牌。
創立至今20年的洞庭土菜館,品牌老化制約了發展,但平安渡過此次疫情大考,它頑強的生命力讓團隊看到了希望。為此,我們對它重新定位,升級成為「洞庭土雞館」,目前已有2家門店營業。
我在廣州創業30年,對湘菜堅守了30年,一次次失敗後重新啟航,這正是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的性格特點。我相信,這種「騾子精神」一定會激勵廣東湘菜人闖出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