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由「芯」生的太赫茲傳奇 | 賽先生天文

2020-12-27 賽先生


電磁波譜圖,圖片來源:新原理研究所


導言:「天問」取火、「嫦娥」奔月,2020這一年,人類與蒼穹之間的互動要比過往更加頻繁。而在更早的2019年4月,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在長久的期盼中橫空出世!拍下那張照片的,是散布在全球不同區域的毫米波/亞毫米波望遠鏡連接而成的虛擬望遠鏡EHT(事件視界望遠鏡)。那麼,在EHT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在拍攝神秘的「宇宙之瞳」呢?還是今年10月,人類首次在月球光照區探測到分子水的存在。實現這一壯舉的是一架飛機——SOFIA(平流層紅外天文臺)。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這架飛機,一年多前,曾在一片行星狀星雲中首次探測到號稱「宇宙最早化學鍵」和「最強酸」的HeH+(氦合氫離子)。那麼,在SOFIA上,又是什麼找到了浩瀚宇宙中的「檸檬精」,飛著飛著就「酸」了? 事實上,無論EHT還是SOFIA,都與太赫茲、超導、晶片……這些或高冷、或流行的名詞有關。這些不同的概念,也因這一連串「星辰大海」的天文學問題,走到了一起,牽引出一段「像」由「芯」生的宇宙傳奇。


SOFIA和它首次探測到的HeH+,圖片來源:NASA


撰文 | 李婧(紫金山天文臺)

責編 | 韓越揚 呂浩然


太赫茲:電磁波的迷之「間隙」, 天文學的未解「窗口」


在電磁波譜中,太赫茲波段包含部分毫米波、全部亞毫米波和部分遠紅外,其波長從3毫米到30微米,頻率覆蓋0.1THz至10THz。太赫茲位於微波和紅外之間,其研究手段也處於電子學向光子學過渡的區域,因此展現出某些重要特性:


  • 1)指紋性:許多物質的晶格振動和分子轉動等引起的能級躍遷都對應在太赫茲譜段,而不同物質的光譜位置、強度、形狀均有差異,具有指紋般的唯一性,常被稱作為太赫茲「指紋譜」。


  • 2)穿透性:太赫茲輻射對不同物質的透射性有很大區別,因此太赫茲成像可以有效區分不同的材質。尤其是對可見光不透明的物體進行太赫茲成像,可探知材料內部或被遮擋的區域。


  • 3)安全性:太赫茲波只有毫電子伏特(meV)量級的光子能量,並且水對它具有強烈的吸收,因此不會對物體尤其是生物組織產生有害的電離反應。


大爆炸(The Big Bang)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以及之後的宇宙歷史中形成的所有恆星和星系發出的光子能量中有約一半落在太赫茲/遠紅外波段。太赫茲天文學的研究對於理解宇宙狀態和演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太赫茲頻段很適合觀測宇宙早期遙遠的天體,首先,它們的輻射因宇宙膨脹和星際塵埃吸收後再發射都落在太赫茲頻段;其次,太赫茲頻段的星際介質遮擋明顯弱於可見光/近紅外波段,所以它也是研究星際塵埃和氣體分子雲內部星際介質和恆星物理狀態的獨特頻段;其三,太赫茲頻段包含豐富的分子譜線和精細結構原子譜線「森林」,是研究星際分子氣體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理想診斷工具。


然而,太赫茲頻段仍然是一個尚未被全面研究和理解的電磁頻率「窗口」。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兩方面:首先,地球大氣中水的強烈吸收是天體太赫茲信號地面探測的「攔路虎」,迫使天文學家不停尋找即高海拔又乾燥的「不毛之地」;其次,太赫茲高靈敏度探測技術的嚴重匱乏更一度讓天文學家缺少「金鋼鑽」。直到基於低溫超導器件的高靈敏度探測技術出現,才推動了太赫茲天文學的快速發展。


低溫超導探測:冷酷之「芯」,靈敏之「芯」


超導現象最早由荷蘭科學家H. K. Onnes於1911年發現。不過,直到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Leon Cooper、John Schrieffer建立了低溫超導理論(即BCS理論),才完美解釋了超導電性的物理本質。後來,Ivar Giaever實驗發現了超導體中的「隧穿效應」,Brian Josephson則預言了「約瑟夫森效應」,基於隧穿效應的低溫超導探測技術研究的大門也從此開啟。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美國物理學家John Tucker建立了基於光子輔助的準粒子隧穿效應混頻理論,之後隨著貝爾實驗室發明了建立於光刻工藝的鈮基超導隧道結製備技術,使超導探測器晶片的製備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此,太赫茲超導探測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也隨之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並推動了太赫茲天文學的快速進步,引領了一系列重大天文科學的新突破與新發現。


ALMA及其科學發現:原行星盤精細結構,圖片來源:ALMA


與半導體探測器相比,超導探測器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冷和靈!


由於低溫超導的材料特性,超導探測器通常需要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度下工作。根據探測器種類的不同,工作溫區會在幾十mK到幾K的範圍內有所不同(K:開爾文,溫度單位)。而正因為超導探測的低能隙、低溫區等特點,使它具有遠高於半導體的探測靈敏度。


除了高靈敏度的優點以外,太赫茲超導探測技術還具有平面工藝製備、本振(泵浦)信號功率需求低、高動態範圍和快響應時間等諸多優點,使得該技術正在向著更高頻率、更高靈敏度和更大規模陣列等方向快速發展。


左:太赫茲超導探測器晶片;右:超導探測器的低溫工作環境。圖片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成像還是譜線?小孩子才做選擇題,天文學家都要!


根據科學目標的不同,天文學家對觀測技術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有時會需要大天區的多色成像,有時也需要高頻率解析度的譜線觀測。太赫茲超導探測技術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相干探測和非相干探測。


太赫茲相干探測器可以同時探測信號的幅度和相位信息,主要應用於高頻率解析度的分子和原子譜線觀測,以及具有高空間解析度的天線幹涉陣列。目前,主流的太赫茲超導相干探測器有:超導隧道結混頻器SIS和超導熱電子混頻器HEB兩種。前者多應用於1THz以下頻段,後者則應用於1THz以上頻段,相干探測的靈敏度已經可以突破5倍量子噪聲。


超導隧道結混頻器SIS晶片實拍圖,每個結區(圓形區域)的尺寸是直徑1微米,圖片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超導熱電子混頻器HEB晶片實拍圖,中心微橋尺寸2微米×0.2微米,圖片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太赫茲非相干探測器則只能探測信號的幅度信息,而不獲取其相位信息,主要應用於連續譜成像觀測和寬頻帶中低解析度譜線觀測。目前,主流的太赫茲超導非相干探測器有:超導動態電感探測器MKIDs和超導相變邊緣探測器TES,兩種非相干探測技術均已實現背景極限的探測靈敏度。


超導動態電感探測器MKIDs晶片,3英吋襯底上的1024像元陣列晶片,圖片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超導相變邊緣探測器TES晶片,圖片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上述四種太赫茲超導探測器技術中,SIS混頻器和HEB混頻器相對已經發展成熟並廣泛應用。本文導言中所提到的「黑洞成像」便採用了超導SIS混頻器技術,而SOFIA的「HeH+發現」則是採用的超導HEB混頻器技術。相較而言,另外兩種探測器MKIDs和TES則更加新型。總體來看,基於低溫超導器件的太赫茲探測技術已經或正在快速發展著,但仍在以下三個方面具有突破空間:更高的探測靈敏度、更大規模的陣列、更高的探測頻率上限。


因此,未來太赫茲/亞毫米波望遠鏡探測終端的發展趨勢必將包括:

  • 1)靈敏度達背景極限的超大規模連續譜成像陣列,用於進行遙遠宇宙的亞毫米波/太赫茲成像;
  • 2)帶寬覆蓋可達百GHz量級的寬頻段三維成像譜儀,且同時具備大視場覆蓋能力,用於精確測量天體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學紅移及距離);
  • 3)靈敏度接近量子極限、突破百像元的多波束接收機,用於高頻譜解析度譜線的天體成像探測。


敢問路在何方



太赫茲以及高靈敏度超導探測,不只在天文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其他學科亦具備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價值;不只在嚴苛的微弱天文信號探測中有用武之地,在其他領域中亦具有重要且廣闊的應用舞臺。比如:信息科學、大氣科學、生物醫學、量子計算等等。


我們期待,前沿科技的快速發展,能夠成就未來我國的亞毫米波/太赫茲望遠鏡,實現天文科學的新發現,助我們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我們更期待,更多的先端科技,能夠如詩歌般從遠方向我們走來,走進我們的衣食住行、生命健康裡來。


單口徑亞毫米波望遠鏡示意圖,圖片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作者簡介:李婧,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博導,2019年獲得國家基金委傑青科學基金資助,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得主。主要研究領域:太赫茲探測,天文技術與方法。




名詞注釋

EHT:Event Horizon Telescope

SOFIA: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

THz:Tera-Hertz

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SIS:Superconductor-Insulator-Superconductor

HEB:Hot Electron Bolometer

MKIDs:Microwave Kinetic Inductance Detectors

TES:Transition Edge Sensor




參考文獻和連結:

1.李婧,張文,繆巍,史生才,中國光學,第10卷,第1期,2017年2月.

2.史生才,李婧,科學通報,第64卷,第20期,pp.2067-2069,2019。

3.J. Tucker and M. Feldman, Rev. Mod. Phys., 57, 1055, 1985.

4.https://mp.weixin.qq.com/s/CzoDJprHvaO3aPhN7ukCCA

5.https://mp.weixin.qq.com/s/uLF4iOU4DXKvgngS7PfO5Q

6.https://mp.weixin.qq.com/s/UUPaQP4C_MWWLxd_NjzhKA

註:封面圖來源:紫金山天文臺 & Alain Riazuelo/IAP/UPMC/CNRS,背景為探測器陣列晶片,陣列中間做出了黑洞的示意效果。

相關焦點

  • 「像」由「芯」生的太赫茲傳奇
    事實上,無論EHT還是SOFIA,都與太赫茲、超導、晶片……這些或高冷、或流行的名詞有關。這些不同的概念,也因這一連串「星辰大海」的天文學問題,走到了一起,牽引出一段「像」由「芯」生的宇宙傳奇。低溫超導探測:冷酷之「芯」,靈敏之「芯」超導現象最早由荷蘭科學家H. K. Onnes於1911年發現。不過,直到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Leon Cooper、John Schrieffer建立了低溫超導理論(即BCS理論),才完美解釋了超導電性的物理本質。
  • 專訪天文奇才James Gunn| 賽先生天文
    Gunn:為何能在觀測、理論、儀器同時取得矚目成就 | 賽先生天文2020年9月,他通過Zoom接受了《賽先生採訪文字分上下兩篇 ,上篇主要談他的成長經歷和斯隆巡天的由來與趣事,下篇則聚焦中國天文及天文學未來發展的主要挑戰。此為上篇。
  • 賽先生 伸手不見五指
    它由無數極其纖細的碳納米管組成,每根管子只有人類頭髮的萬分之一那麼細。由於照射在上面的光線都被碳管之間的細小縫隙所吸收,所以它幾乎不反射任何光線(反射率僅為0.035%),只讓你看到一片黑。「我們的研發和測試過程花了兩年時間。Vantablack是在鋁合金的薄片上培育出來的。我們發現,當材料漸漸變皺,形成微型山丘和峽谷時,肉眼居然無法分辨出這些輪廓。」
  • 出格者弗雷德·霍伊爾 | 賽先生天文
    曾用這樣的評價自嘲的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傳奇人生?他又為什麼與諾獎擦肩而過呢?這可能是第一篇以作者姓氏首字母縮寫這種方式來指稱的重要天文論文,發表63年來已經被引用2400餘次。在B2FH橫空出世後,恆星核合成不再是大爆炸原初核合成上一個微小的修正,而是幾乎產生全部比氫、氦更重的元素——這些天文意義的金屬元素——的主要核合成機制。
  • | 賽先生天文
    | 賽先生天文比鄰星 b真可能存在生命嗎?| 賽先生天文09-02 16:04 (圖片來源:Ricardo Ramirez & James Jenkins,智利大學天文系) 其中南門二雙星由兩顆質量分別為1.1和0.9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組成,它們的相互繞轉周期為80年,相比遠處的比鄰星,雙星之間的最近距離僅為11個天文單位,而最遠距離也不過36個天文單位。所以將比鄰星納入南門二統稱它們為三體系統,似乎有些勉強。 對於喜歡夜觀天象的北天天文愛好者來說,在星空中直接看到比鄰星還是很有難度的。一方面,它比肉眼可見的最暗星還要暗個(約)100倍。
  • 石墨烯將為下一代太赫茲天文探測器奠定基礎!
    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由石墨烯製成的探測器,這種探測器可以徹底改變下一代空間望遠鏡中使用的傳感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除了超導體之外,很少有材料能夠滿足製造天文用途的超靈敏和快速太赫茲(THz)探測器所需的要求。Chalmers研究人員已經證明,工程石墨烯為THz外差檢測增加了一種新的材料範例。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皮布爾斯和物理宇宙學 | 賽先生
    宇宙學曾經主要是一些簡單的哲學思辨、高度簡化和抽象的數學理論,加上一點經驗性的天文測量。而在皮布爾斯等人的努力下,它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有大量實驗相互驗證的物理理論。而在70年代,對星系的觀測表明,星系可見邊緣部分的旋轉速度並不像預期的那樣會降低,而是基本保持不變,暗示在星系可見的部分之外還有不可見的暗物質。
  • 是科學還是流言,聽「賽先生」怎麼說
    科學這位賽因斯(Science)先生,最講究潔身自好。但凡不能滿足這些條件的,都不能稱為科學。由是觀之,7月「科學」流言榜上榜流言,都不是科學而是謠言,經不起任何實證的檢驗。科學告訴我們,天文上每年都會發生一些特殊天象,有的年份自然災害確實偏多,但兩者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至於兒童青少年近視,主要是由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視疲勞和使用姿勢不當造成的。
  • 可攜式太赫茲光源來了 了解一下
    太赫茲射線可能有一系列令人眩暈的應用,從高速無線網絡到檢測癌症。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能最終發明了一種可攜式、高功率的太赫茲雷射器。太赫茲波(也稱為亞毫米波或遠紅外光)介於光波和微波之間。從0.1到10太赫茲的頻率範圍內,太赫茲射線可以在成像中找到許多應用,例如醫學成像、天文觀測、環境監測、材料分析等軍事和民用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西華師大青海冷湖賽什騰天文觀測基地天文望遠鏡成功投用
    C平臺上,由西華師範大學與國家天文臺合作的天文望遠鏡通過調試正式啟用,並成功得到首幅科學圖像。「科學圖像證明了冷湖賽什騰天文臺址具備世界一流的視寧度,非常令人振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西華師範大學物理與空間科學學院天文系主任鄧李才興奮地說,將儘快藉助該天文望遠鏡開展天文觀測與科學數據搜集,同時未來也會有更多的西華師大學子前往該觀測基地進行實習與見習。
  • 太赫茲高速通信系統前端關鍵技術
    之前較少利用太赫茲波來進行無線通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實現無線通信系統所需的關鍵電路[13-14]。因此,我們將對作為太赫茲無線通信技術重要組成的幾項固態太赫茲關鍵技術開展深入研究,從核心電子器件建模、關鍵電路實現到系統集成應用研究全覆蓋,為太赫茲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 科學家發現南極冰穹A觀測宇宙的太赫茲遠紅外新窗口
    千龍網北京12月13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史生才團隊與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等合作研製了國際上首例以無人值守工作模式運行的超寬帶(0.75~15THz)太赫茲傅立葉光譜儀(見圖1),於2010年1月由第26次中國南極內陸科考隊成功安裝於冰穹A,並投入長達19個月的連續運行。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中國科學院院士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不過,知道太赫茲技術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並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麼,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麼?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一系列問題。 近日,記者獨家採訪了我國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及從事太赫茲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 青海賽什騰山天文臺址冬季晴空條件GPS探空試驗成功
    李萬花 攝中新網西寧1月15日電 (孫睿 李積傑)「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天文大科學裝置冷湖臺址監測與先導科學研究』項目日前在冷湖賽什騰山天文臺址進行冬季晴空條件GPS探空試驗並成功,為研究賽什騰山氣象要素條件對天文觀測的影響提供了科學依據。」青海冷湖天文臺址氣象基本觀測及維護項目負責人樊萬珍15日對中新網記者說。
  • 可能引發科學技術革命性發展的太赫茲技術
    目前太赫茲波技術正在從理論走向實際,在包括雷達通信、安全檢查、生物醫學、空間物理和天文考古等眾多領域內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彰顯出巨大的研究潛力。《太赫茲技術與應用》(府偉靈,張陽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8)一書系統總結了太赫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本文摘要分享如下。
  • 太赫茲技術及其應用詳解
    但隨著研究的開展, 太赫茲頻譜與技術對物理、化學、生物、電子、射電天文等領域的重要性逐漸顯現, 其應用也開始滲透到社會經濟以及國家安全的很多方面, 如生物成像、THz 波譜快速檢測、高速通信、穿牆雷達等。 太赫茲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主要得益於其光譜分辨力、安全性、透視性、瞬態性和寬帶等特性。
  • 青海冷湖賽什騰天文觀測基地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
    中新社西寧12月21日電 (孫睿)「通過我們多方調試,青海冷湖賽什騰天文觀測基地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且具備世界一流視寧度,標誌著這個臺址可以承載中國天文觀測設備未來的發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鄧李才21日對中新社記者說。
  • 太赫茲量子波對早期癌症的預防與應用
    用太赫茲量子波照射防治早期癌症,最早由日本太赫茲專家新納清憲先生發明並加以運用,大量臨床數據表明:太赫茲量子波在早期癌症防治領域能起到積極作用!即選擇特定波長的太赫茲量子波對患者進行照射,利用太赫茲量子波與機體內生化酶、DNA、有機分子以及體內水產生共振,從而增強細胞活性。
  • | 賽先生天文
    而這些正是我們天文選址初期最想要知道的內容。左邊這張圖片是由美國航天局Terra衛星上的中分辨成像光譜輻射計(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於2005年7月11日獲取的。右邊這張圖片則是地球三圈環流的示意圖。
  • 【海西州】冷湖賽什騰天文觀測基地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
    12月21日,經過多方調試,青海冷湖賽什騰天文觀測基地首架天文望遠鏡安裝成功,且具備世界一流視寧度,標誌著這個臺址可以承載中國天文觀測設備未來的發展。 經過前期多次調研勘察,中外天文界一致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鎮所處地理位置、氣候、空氣潔淨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對天文觀測研究具有獨特優勢,具備世界級優良天文臺址的發展前景,是中國天文學的核心戰略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