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精子裡不僅有遺傳密碼,還有他的人生-虎嗅網

2020-12-03 虎嗅APP


如果你是男孩子,你喜歡熬夜,愛吃垃圾食品,不愛運動,體重超標,吸菸喝酒,吃抑鬱藥,精神壓力還很大,你的人生軌跡會被你的身體,還有精子記住,然後傳遞給你的孩子,你怕不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精子會記住男性的生活習慣,並把這些信息傳遞給他的後代。



直到30年前,不少科學家們還認為,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只有他們的 DNA 而已。特別是父親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是不可能影響孕育中的寶寶的。


隨著表觀遺傳學的興起,這種看法被推翻了。如果說 DNA 是一本記錄著遺傳信息的藍圖合訂本,那麼其中一些藍圖會被拿出來使用,另外一些則會被封存,不過藍圖合訂本裡並沒有記載哪些該用,哪些不該用。


這本藍圖合訂本的使用說明存在於 DNA 以外的地方,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的研究範圍。



早在60年代,波士頓大學的藥學家 Gladys Friedler 就曾拿大鼠做過實驗。她給大鼠爸爸注射嗎啡,然後過了幾天讓它們和沒有被注射嗎啡的母鼠交配,結果生出來的後代不但體重過輕,還發育遲緩。


不過當時,沒有學者相信她的研究,她的前導師甚至建議她別搞學術了。Friedler 回憶:「大家認為,出生缺陷這種事不應該在父親身上找原因。我開始沒意識到這種偏見,我是因為天真才做男性的表觀遺傳的研究的。」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高級流行病學家 Barbara Grajewski 說:「對男性的生殖健康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對女性的研究。」直到80年代,男性表觀遺傳學依舊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地。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男科學家 Bernard Robaire 在80年代曾經被一個腫瘤學家問過一個奇怪的問題。腫瘤學家問他,為什麼接受過化療和放療的睪丸癌患者會不孕不育呢,他們中的許多人的精子還是有活力的啊。


Robaire 也很吃驚。他檢索了文獻,卻得不到確切的答案,因此他擼起袖管開始自己研究。



他和一位主攻出生缺陷的研究者一起寫了研究基金申請,但是卻被打了回來,而且這份申請書得到的評分「是我這輩子最差的」。當時的評委直截了當地寫道:「根本說不通,男性服用的藥物怎麼可能會影響後代?」


當時的科學無法解釋這個問題,因為教科書告訴大家,是女性懷胎10月產下胎兒,父親僅僅提供了他那一份的 DNA 而已。腫瘤學家們也大都認為,在治療睪丸癌的過程中,精子被殺死了,一旦停止治療,精子應該重新恢復活力才對啊。


但是 Robaire 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化療是降低了精子質量,但這些精子依舊能夠使卵子受精,不過,這些受精卵會自行流產。齧齒動物的研究發現,即使這些受精卵勉強發育成胚胎,生出的幼鼠發育也極度遲緩。


Robaire 後來對人類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接受過化療的2年後的睪丸癌患者依舊在產生有缺陷的精子,「化療的損害真的很大。」


這些就是男性生殖的表觀遺傳學的最早證據。


「殺精」兇手



其他學者後來陸續獲得了更多表觀遺傳學的證據,並且錨定了一些導致男性精子異常的「殺精」兇手。


比如,一些早期的研究發現,和從事普通工作的男性相比,如果男性在工作的過程中經常接觸重金屬,那麼他們的妻子流產的可能性就更高;常接觸殺蟲劑的男性的後代也更可能患上白血病。


也有研究表明,如果男性經常接觸染色劑、顏料、溶劑等化學品,他們的孩子患有出生缺陷,或患有兒童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越戰老兵。


越戰老兵的後代患有脊柱裂的可能性就更高,這就是表觀遺傳的另一個鮮活實例。這是因為,越戰老兵暴露在橙劑的可能性遠高於普通人。


除了化工企業工人和越戰士兵,醫療行業的男性也面臨著不孕不育的風險。


麻醉氣體對男性生殖的影響已經得到了確鑿無疑的證據。牙醫、手術室技術員或者麻醉醫師的妻子更可能流產。因此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在官網上對麻醉氣體的危害進行了大篇幅的說明,並建議企業保護員工的健康。



不僅工作中的化學品對精子質量有影響,某些藥物也會導致男性生殖出現各種問題。


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抗抑鬱藥帕羅西汀的男性的精子發生 DNA 碎片化的可能性為普通男性的5倍,這樣的精子更容易導致流產。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康奈爾大學的泌尿學家 Peter Schlegel 表示:服藥男性的「精子在通過人體時發生了異常,因此損壞了。」



胖爸爸,瘦爸爸



即使不和有害化學品接觸,爸爸們的不良生活習慣也會烙印在它們的精子裡。


許多動物研究發現,在交配前經歷食物剝奪的小鼠父親的後代的血糖水平更低。大鼠父親如果飲用酒精,那麼後代出生時體重更低,在迷宮裡的空間學習能力更差。


而吸菸的人類的精子染色體數量更容易發生異常,這容易導致流產或唐氏症候群。



同樣,爸爸的體重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主席,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產科學教授 Haywood Brown 也強調:「受孕前3~6個月的健康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你要確保那段時間你身強體健。肥胖男性的精子數量更少,而母親肥胖是嬰兒患有出生缺陷,比如先天心臟病的高危因素。」



此外,猶他大學醫學院的 Kirtly Jones 生殖醫學教授表示,對父親患有肥胖症的孩子的臍帶血研究表明,這些孩子的控制生長和鈣的使用的一個相關基因的表達發生了變化,這將影響他們未來的發育。


Jones 介紹,這些年還有針對肥胖症男性在減肥手術前後的精子發生的變化的研究。結果發現,減肥手術對精子的表觀遺傳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曾對13個清瘦的男性和10個肥胖症男性的精子進行了比對。他們發現,兩者控制後代胃口相關的表觀遺傳標記不同。


後來,他們又比對了胃旁路手術前後,肥胖症男性精子的變化。他們發現,手術前後,精子的 DNA 平均發生了4000個結構性變化。這項研究發表在2015年的《Cell Metabolism》上。


胃旁路手術示意(左邊)


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學基礎代謝研究中心主任 Romain Barrès 表示,「流行病學早就觀察到了急性營養應激,比如饑荒對後代糖尿病患病率的影響。」例如,瑞典某個村莊在發生饑荒後,第三代人患有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可能性顯著增加。


這種變化可能是表觀遺傳學變化帶來的。Barrès 說:「我們沒料到會發現環境壓力有這麼大的表觀遺傳影響。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會影響下一代的飲食。」



壓力山大的爸爸,壓力山大的寶寶


有意思的是,一些動物研究發現,父親在母親受孕前的精神狀態,也會寫到它的精子裡。


201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壓力山大的小鼠爸爸的精子發生了變化,它們後代的大腦應激反應也不正常。



小鼠要花42天才能產生精子,因此在這42天裡,研究人員一直在讓小鼠爸爸神經緊張,比如給它們聞狐狸的味道,把它們的窩弄溼,把它們關小管子,或者製造奇怪的噪音。在這心驚膽戰的42天裡,這些小鼠爸爸的精子的 DNA 本身沒有發生變化,但是 DNA 的表觀遺傳卻改變了。


2015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記錄爸爸壓力的載體,小鼠爸爸如果壓力很大,那麼小鼠北鼻也會遺傳爸爸的壓力,表現出類似的行為。


996的備孕爸爸們,要注意減壓了。



爸爸也需要備孕


看來,需要做備孕準備的,不僅是媽媽們。2018年4月發表在《柳葉刀》上的3項綜述性研究更同時把劍指向了備孕期的爸爸們。


這三項研究指出,父親在配偶受孕前的健康狀態會影響配偶的孕期健康以及孩子的健康,比如出生時的體重、新陳代謝、免疫系統以及神經系統方面的長期發育。


第二項研究中寫道:備孕期「父母的不良健康狀況、不良代謝和飲食習慣會增加後代患有慢性疾病的可能性。」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兒科學教授 Milton Kotelchuck 表示:「這些研究很重要,它們證明父母雙方的備孕對孩子在出生時以及一生健康的促進作用。」


他說:「大多數重要的表觀遺傳以及胚胎發育在妊娠的頭幾周就定下來了,這個時候許多人還不知道自己懷孕了。你的大腦、你的整個脊椎和神經系統發育都是在那段時期裡形成的。男性的健康會影響精子質量,因此對配偶受孕有影響。父親的基因在胎盤發育,以及胎盤是否獲得充足營養這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發表在2013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對馬騾和驢騾的研究顯示,來自父親的基因在胎盤中佔據主導地位,來自父親的印跡基因在胎盤中得到了更多的表達。


這個器官是精子了解爸爸人生的窗口


那麼,精子到底是怎麼知道爸爸們的生活習慣的呢?


近年的研究發現,精子「偷窺」本體生活的一個窗口,就是男性的附睪。


健康的(左黃色)和發炎的附睪(右橙色)


是這樣的,睪丸產生精子後,精子就開始沿著彎曲而漫長的附睪向前遊動。人類附睪拉直可達6米,精子經過這個管道需要大約2周。


雖然睪丸產生的精子攜帶的 DNA 和已經抵達附睪末端的精子的 DNA 一摸一樣,但是當精子穿越附睪的時候,會加載指導基因表達的信息。你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精子的西天取經——獲取 DNA 的使用說明之旅。


其中一種 DNA 使用說明書,是小RNA。小 RNA 並不包含遺傳信息,但卻能指導基因表達。


2016年,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生物醫學教授 Oliver Rando 的團隊發現,在精子開始附睪之旅時,精子首先被「拆開」,丟失了大部分小 RNA,然後再被植入新的小 RNA 重新組裝好。有意思的是,如果精子丟失了大部分小 RNA,那麼它們產生的受精卵根本無法著床,這可能是某些男性不育的一個原因。


Rando 表示:「附睪是人體中受到最少研究的器官了,結果這個我們不太重視的器官卻在生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馬裡蘭大學的生物學家 Heidi Fisher 認為,這些設計優良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男性不育問題。



半個世紀過去了,科學家們終於發現,父親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習慣也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Friedler 說,對父親的表觀遺傳的研究終於「從痴人說夢變成了研究前沿。」


然而,研究的匱乏依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每年全球有8百萬孩子帶著嚴重的基因缺陷出生在這世上,佔比達到6%。而根據非盈利組織出生缺陷基金會2006年的報導,目前50%的出生缺陷原因不明。


如果來自爸爸的表觀遺傳得到更好的研究,那麼將有更多的孩子平安落地。


「爸,我這麼胖還這麼黑,是不是你在懷我的時候愛喝肥宅快樂水?」


相關焦點

  • 精子裡除了遺傳密碼,還有什麼?
    各位男性朋友們,如果你喜歡熬夜、愛吃垃圾食品、體重超標、吸菸喝酒,那麼你的人生軌跡會被精子記住,然後傳遞給你的孩子,你怕不怕?爸爸的胖瘦也會影響後代即使不和有害化學品接觸,爸爸們的不良生活習慣也會烙印在他們的精子裡。許多動物研究發現,大鼠父親如果飲用酒精,那麼後代出生時體重更低,在迷宮裡的空間學習能力更差。而吸菸的人類的精子染色體數量更容易發生異常,這容易導致流產或唐氏症候群。同樣,爸爸的體重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 爸爸的哪些顯性基因會遺傳給孩子
    有人說,在孕婦的房間裡貼上各種漂亮寶寶,就會讓寶寶出生後變得更漂亮;也有人說,男孩一般長得更像媽媽,女兒會更像爸爸。孩子出生後你會發現,不是像爸爸多一點,就是像媽媽多一些,有的孩子看起來就和爸爸或媽媽一個模子刻出來一樣。 孩子長得像爸爸還是媽媽,究竟由夫妻間的誰決定呢?
  • 基因之謎:一個人的遺傳密碼之書有40層樓高
    為了讓孩子們多了解前沿科技,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他幾乎沒喝一口水,「能多講點就多講點,我以前也受到過老一代的提攜,有責任點燃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  是的,對科學的熱情,改變了陳潤生的研究道路。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開始討論是否有機會破譯人類的遺傳密碼。
  • 人生的那些事-004 生命的底層密碼
    生命的底層密碼到底是什麼呢?故事要從1950年開始,22歲的美國人詹姆斯·沃森,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前往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在那裡,他遇到了對生命的秘密同樣好奇,時年34歲的英國人弗朗西斯·克裡克。在接下來的3年裡,2個年輕人,如痴如狂,廢寢忘食的探討著遺傳的秘密。
  • 爸爸有個基因缺陷,多半會遺傳給兒子,恭喜你家女娃順利躲過一劫
    女兒像爸爸?這些方面不僅女兒像 ,兒子也逃不過爸爸的基因。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女兒的長相確實很容易偏向爸爸,娛樂圈就有很多例子:1、比如小瀋陽和她的女兒,這兩人仿佛就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笑起來的時候,那就更像了。2、還有大S的女兒,似乎並沒有往大S的溫婉氣質長相上靠,反而是和汪小菲神似。
  • 早年想做公務員 如今他發明"人造精子"技術
    「人造精子」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能夠證明這一假說,我到現在都感到興奮。」李勁松研究員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通過核移植重構胚胎,能在小鼠的體外發育成囊胚,但將這些囊胚移入小鼠子宮,僅有3%左右能發育成克隆鼠。國際上有一種假說認為,這是由於克隆囊胚的滋養外胚層裡,存在一類「重編程異常細胞」。然而,這一假說始終未被證實。
  • 現代都市裡的精子保衛戰
    當時有人批評他的研究方法有問題,但環境改變使得精子數量質量下降,這已經在多項研究中得到了證明。印度從1986年到1995年,男性精子數目下降了43%,而這段時間,正是印度GDP和環境汙染程度都同時迅猛增長時候。中國也有學者研究了1981到1996年間的中國男性精液質量,得出了精子數量下降近20%,質量也同時下降的結論。而且,這期間我國男性的精液質量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
  • 隔代遺傳的基因有多神奇?潘長江女兒躲過爸爸遺傳,外孫卻沒跑掉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引言:「隔代遺傳」這個說法,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生活當中存在著很多。很多爸爸媽媽們會發現,比起長得像自己,孩子會長得更像爺爺奶奶那一輩。這樣的情況就屬於「隔代遺傳」。
  • 童年創傷不僅需要一生治癒,還可能遺傳給你的後代
    也就是說,童年創傷不僅會影響人的一生,甚至連子孫後代也會受此連累。與大多數遺傳病不同的是,這種創傷的遺傳不是遺傳密碼本身的突變引起的,而是通過諸如表觀基因組這類生物學要素來調控基因組活動。傳統的遺傳學是指由於基因序列改變(如基因突變等)所引起的基因功能的變化,從而出現可遺傳的改變;而表觀遺傳學是指基因的DNA序列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功能發生了可遺傳的變化,並最終導致了表型的變化。然而,有關創傷經歷的信號是如何植入生殖細胞中的?
  • 遺傳密碼與核糖體結構研究
    引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網站加莫夫是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物理學教授,但也有人說三聯體密碼的提出者是科普作家,其實也沒錯。他一直致力於科普相對論和宇宙論等,代表作有《湯普金斯先生系列》、《宇宙的創造》、《從一到無窮大》等。個人感覺,後者非常符合他的研究對象的尺度。加莫夫的推理很簡單。
  • 人類遺傳密碼97%待解讀
    「最近30年測定人類遺傳密碼以後,迄今全世界科學家可以解讀的遺傳密碼不超過3%。」12月20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的第一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大講堂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表示,還有97%的遺傳密碼可以測出來但還沒有人能很好解讀,當中蘊含著大量原始創新的機會。
  • 遺傳密碼,人類只讀懂3%
    實際上,它們是一個物質的兩種形態,遺傳物質也就是由DNA這個分子組成的染色體裡。 人一共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帶有遺傳信息,如果它變了,人的狀態就會變得不正常。」陳潤生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其他染色體都有兩對,如果看到第13號染色體比別的多出一截,這就是一個先天畸形,導致胎兒一出生就是痴呆。 事實上,只要我們的遺傳密碼即染色體改變一點,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疾病。
  • 遺傳密碼的破譯史
    大體過程如下:①通過簡單的排列組合推測遺傳密碼是三聯體→②遺傳密碼的閱讀方式如何(重疊讀碼還是非重疊讀碼)→③克裡克通過T4噬菌體突變實驗證實了遺傳密碼是三聯體並採用非重疊的讀碼方式→④遺傳密碼與胺基酸如何對應→⑤尼倫伯格和馬太通過體外無細胞體系合成蛋白質的實驗破譯了UUU編碼苯丙氨酸→⑥AAA和CCC也隨之被破譯→⑦通過異聚核苷酸作為mRNA的體外合成蛋白實驗,找出了各種胺基酸密碼子的大體範圍
  • 基因揭秘:孩子身上的哪些基因遺傳媽媽?哪些基因遺傳爸爸?
    孩子生下以後,不管是在外貌、身高,還是在性格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因為他是同時受到父母兩人基因影響的。大家也都知道,基因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就像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常常說:「哎呦這孩子簡直是跟他爸爸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那麼在孩子的基因遺傳方面,到底哪些是來自母親,哪些來自父親呢?
  •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這一"遺傳密碼"可延緩衰老!
    參與這一工作的還有清華大學的頡偉教授和日本筑波大學的Tomoki Chiba教授等。該研究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相關項目資助。核心組蛋白自身有多種修飾,被認為組成可遺傳至下一代細胞的表觀遺傳密碼,即"組蛋白密碼",用以指導特定細胞類型或組織器官中基因的表達。組蛋白密碼的改變常見於各種疾病中,如腫瘤、心臟病及衰老等。因此,探究生理及病理過程中維持組蛋白密碼穩定性的機制至關重要。
  • 薪火相傳的「遺傳密碼」
    作者: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 劉芳、上海市楊浦區委宣傳部副調研員 陳越  紅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性生長同頻共振、相互耦合而形成的價值精神,承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仰、道德規範、價值觀念和人生追求,蘊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是黨和人民的事業薪火相傳
  • 他給諾獎科學家們造了個「精子銀行」,結果生下來的孩子都......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會奇怪,這個老頭為什麼要建一個精子銀行?關鍵是,提供精子的人還是諾獎得主。這種羞羞的事情,怎麼會發生在億萬富翁和諾獎得主之間?其中的原委,還得從格雷厄姆自己的人生經歷說起。。。不過最後還是有三位諾獎得主,提供了自己的精子。
  • 重新揭秘遺傳密碼的規律
    作者說,基因組學數據(基因組和相應的轉錄組)的快速增長推動了遺傳密碼進化領域的發展。因此,「諸如CoreTracker之類的比較/進化生物信息學程序現在不僅可以預測遺傳密碼的偏離,而且還可以提供有關潛在機制的線索。」 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提出,線粒體的遺傳密碼變異實際上是導致其基因組異常化的原因。
  • 父母誰的基因決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神奇的遺傳密碼,後悔晚知道
    「爸爸和我。」真的很像,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在這裡,父母對孩子更多的是「顯性遺傳」。比如單眼皮還是雙眼皮。比如血型。比如人見人愛的小酒窩。對於孩子的相貌,還有一些是「絕對」遺傳。膚色、下顎、雙眼皮、長睫毛、大耳垂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遺傳父母的。
  • DNA,遺傳密碼的攜帶者
    DNA,遺傳密碼的攜帶者 2020-06-05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