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伴著絲絲寒雨來到畢節八中。走進九年級(19)班的教室,引入眼帘的不再是傳統的授課方式,班上54名學生分為9組,每組6名學生圍著桌子坐著,桌上擺放著手工製作的桌牌,上面寫著篤志、奮進、超越、知識......
「這是我們為自己小組取的名字,都是我們商量後決定的,目的就是為了激勵自己向目標前進。」趁著課間空隙,九年級(19)班學生成蕊梅告訴記者,這是學校探索實施新課改以來創新的教學模式。
新課改?改什麼?怎麼改?
畢節八中新課小組改負責人吳冰介紹,自2018年起,學校率先在部分班級實行新課改,摒棄傳統的課堂模式,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誘導式」教學。轉變教師角色,讓教師從課堂主導者變為課堂的引導者與旁觀者。
「不僅是授課方式做了改變,我們還探索設置了『262』高效課堂教學辦法,按照學生學習、性格、成績等因素分組,讓所有小組都處於平均水平線。」課改班班主任薛朝懷老師告訴記者,這樣的組隊方式既保證了每名小組成員都能獲得更好的個性發揮,又保證了小組成員能共同進步。
課改的效果是明顯的,薛朝懷介紹,通過分小組組隊上課的模式,學生之間有了學習競爭性,共同榮譽感,課堂氣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許多內向的學生也能勇敢舉手回答問題。
「學生的變化是我們作為老師最欣喜看到的結果,學生和老師的交流變多了,知識就從單方面的輸出,轉為雙方面的交流,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激發,成績自然就變好了。」吳冰介紹,事實上,進行課改試驗的班級成績較普通班確實好一些,班級均分,最高分基本都出自課改班。
雖然學生的成績提高了,但是課改卻為老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於備課方式不同,教學方式不同,老師同樣需要不斷學習。
「以前我們只需要準備好這節課需要講什麼,說完這節課就算完了,但現在不同,我們需要把課堂分為課前預習、深度挖掘、強化記憶等幾方面,充分讓學生發揮自我學習能力,老師只作為輔助的角色。」薛朝懷說,以前的課堂是先教後學,現在是先學後教,從本質上改變了課堂的性質。
據了解,課改班老師在課前會提前準備好導學案,讓學生先自學,再由教師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學習和鞏固,之後以情景模擬、學生點評等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有趣的體驗中深化對知識的記憶。
為更好的讓老師適應新課改教學模式,該校每周固定一次教學教研活動,針對授課過程中出現的難題、矛盾一一做出優化。
「每當學生對授課提出反饋意見後,我們就會收集起來,在教研活動時統一提出來各科老師充分討論,最後做出針對性的教學調整。」吳冰說。
截至目前,該校52個班級中已有35個班級實行新課改教學模式,佔比超50%以上。吳冰介紹,根據師資配比,學生情況,學校將穩步推進新課改在學校全部實行,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課堂成為學習種子生根發芽的沃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民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