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放射科醫師 , 陳鑫每天的工作是對著電腦閱片、寫報告。
陳鑫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醫師
6 月 14 日 ,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放射科醫師陳鑫穿著藏藍運動襯衫裙 , 扎著馬尾 , 套上包頭膠質雨鞋 , 出現在記者面前。為了配合採訪出鏡 , 那天一早還特意讓同事幫忙化了淡妝。
" 她挺純粹的 , 不愛逛街、買漂亮衣服、化妝品 , 就愛學習、看文獻。" 她的同事、放射科主任醫師郭永梅形容道。在科室裡 , 陳鑫是很特別的存在。別人如果問起最近她忙什麼 , 會發現她總有做不完的課題。那些枯燥的文獻 , 並不讓她覺得乏味 , 她喜歡這種挑戰一個又一個難題的成就感 , 拿下頂級期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 出國訪學 …… 不斷地解鎖新的可能。
" 想做好的研究 , 不會一帆風順 "
放射科醫師不直接跟病人接觸 , 很多人對他們並不了解 , 但實際上 , 影像診斷直接影響到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
自碩士階段起 , 陳鑫一直從事磁共振功能成像和醫學圖像信息挖掘相關研究 , 其中關於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放射學領域頂級期刊《Radiology》上。
關於這項研究 , 她解釋說 , 人體組織主要由水分子組成 , 正常和病變組織中水分子的運動規律不一樣 , 因此可以通過無創檢測水分子的微觀擴散運動 , 來發現病變。一開始這項技術運用在腦部 , 隨著快速成像技術的發展 , 使其在腹部的臨床應用成為可能。掃描圖像之後 , 可以計算出一些定量值來描述病灶。
但在腹部 , 有呼吸運動、胃腸運動等生理性運動的存在 , 會對這些定量值的可重複性有一定影響。臨床上有幾種呼吸運動控制的方法 , 在導師的建議下 , 陳鑫開始對這些呼吸控制方法的效果進行全面的比較分析。
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量 , 陳鑫工作日在定點培養單位省人民醫院寫報告 , 跟著科室的技術員學習如何掃描。周末找來志願者 , 進行數據收集 , 掃描一個人要花一個多小時。進行了三個多月 , 收集了 40 多個志願者的數據 , 才開始分析。
當時她想著 , 能不能找到一項效果好的呼吸門控技術 , 但再怎麼分析 , 都分析不出結果。師兄建議她把所有數據列印出來貼在牆上 , 盯著數據看。看數據、讀文獻 , 日復一日 , 看多了 , 思路慢慢開闊起來。最後陳鑫發現 , 其實自由呼吸下掃描的效果也不差 , 用時還短。
" 挺有意思的 , 如果真的想做好的研究 , 一般都不會一帆風順。" 上學期間 , 陳鑫沒有休過一天假 , 專心做科研。
千人千面 , 提高診療精確度
進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之後 , 當時還沒有博士學位 , 也沒有高級職稱的陳鑫 , 憑藉著之前紮實的科研底子 , 在 2016 年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結合醫院膠質瘤病例比較豐富的特點 , 她將 AI 磁共振成像技術應用到膠質瘤診療中 , 當時研究這個領域的人寥寥無幾。
作為一名放射科醫師 , 陳鑫每天的工作是對著電腦閱片、寫報告。比如面對一個病例 , 醫師要看的胸部 CT 圖像可能有 100 多張 , 影像上分布著細密的血管、軟組織 , 從中找出小的病灶 , 難免會疲勞。
" 醫生用 AI 技術閱片 , 比如現在已經比較成熟的肺結節檢出 , 儀器檢出病灶 , 醫生再針對性篩查 , 減輕了醫生的負擔 , 加快了出報告速度 , 也不容易漏診。"
此外 , 陳鑫舉例說 , 以前判斷病變是否均勻 , 有沒有強化 , 邊界是否清晰 , 都靠醫生主觀評判 , 結合 AI 技術可以定量地提出很多特徵 , 幾個特徵綜合計算一個數值 , 比如高的數值代表惡性腫瘤 , 低的代表良性病變 , 能更客觀地對病變進行定性 , 儘可能地降低人為因素的幹擾。
醫生甚至可以結合病人自身的特點 , 比如性別、年齡、家族史等 , 對病人進行個體化評估 , 結合多因素計算出的數值 , 預測病人病情的發展情況 , 給出風險係數、個性化治療方案、隨訪間隔的建議 , 而不是籠統地根據治療指南來 , 提高了治療的精準性。
" 如果有些病人的情況是低危的 , 就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檢查。但受到數據標準化、共享程度的影響 , 這種個性化預測還沒有在臨床上應用。"
因為涉及計算機技術 , 需要尋求跨學科的合作。陳鑫在南方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專業讀博期間 , 得以跟有計算機圖像處理背景的同學合作 , 慢慢地將這項技術發展起來。
多學科協作當中 , 磨合是個很關鍵的環節。
" 比如說我們很多時候想當然 , 覺得一個技術很容易實施 , 可是真正實施會存在困難 , 或者他們因為臨床知識比較薄弱 , 覺得做的事沒什麼意義 , 我們就跟他們詳細講臨床知識。"
追逐 " 又快又好 "
陳鑫的微信頭像是電影《瘋狂動物城》裡行動遲緩的樹獺 " 閃電 ", 這跟她的風格正好相反。她講話語速很快 , 蹦出的詞像豆大的雨滴吧嗒吧嗒 , 劈頭蓋臉。好友開玩笑說 , 她應該跟樹獺學學慢下來。
這個從小生長在山西運城黃土地的女孩 , 蹦躂慣了 , 慢不了 , 停不下來 , 她有無盡的生命力在揮霍。上小學時 , 陳鑫只有語文、數學兩科 , 作業很少。放學寫了作業 , 她就跟班上十幾個同學一起 , 用棍子支個方便麵袋子 , 飛馳在麥地上捉知了 , 十幾隻攢到一起 , 把麥稈一點 , 知了肉很快就熟了。她很早就體會到了因為專注而得到的獎賞。後來 , 陳鑫考研離開了黃土地 , 來到了廣州上學 , 追逐著科研路上的一個個 " 知了 "。
2018 年 , 陳鑫經單位同意 , 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 , 到美國哈佛大學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做一年的訪問學者。" 那邊的導師只給一個大概方向 , 我就看文獻找方向 , 每次跟老師討論完要怎麼做都特別興奮 , 定了課題方案之後就收集病歷 , 每周去匯報一次。"
陳鑫回國之後 , 單位裡有人去了同一個課題組 , 她跟陳鑫說 :" 我們每次開組會 , 老師都會提到你 , 說你當時做得又快又好。" 她不喜歡拖沓 , 習慣專注、麻利、乾脆地把事做好。
純粹的熱愛
在同事郭永梅眼裡 , 陳鑫真的很熱愛做研究 , 不是為了評職稱等功利的目的 , 才臨急抱佛腳去做。
她放鬆的方式是偶爾去家附近的流花湖公園逛逛 , 看看那裡的花開了沒 , 或者在家種個植物 , 最近種的是番薯苗。除此之外 , 每天兩點一線 , 一心撲在文獻堆裡。每天上班 , 陳鑫都會背著電腦 , 中午不著急去吃飯 , 也不午休 , 就想著趕快完成手頭的工作 , 爭取時間去實驗室或者看看文獻。
" 能找到一個新的想法 , 就非常興奮 , 實施的過程中有新的結果 , 每天或者一段時間都有新的小突破、發現 , 這很刺激。我一個東西做完以後 , 就想著下一步要做什麼。" 陳鑫說 , 自己對科研的熱情可能是興趣驅使。
起初 , 陳鑫選擇學醫只是因為高中同學之間開玩笑說 , 以後要一起 " 開個醫院 "。而讀影像科也只是為了做個在電腦前工作的白領 , 作為一個農村孩子 , 這是她一直以來的樸素願望 , 她真正對科研產生興趣是受到了碩博期間導師的影響。
" 我跟著導師 , 他做研究特別熱情 , 我就覺得我也可以做出一些東西 , 老師的引導挺重要的。"
同時 , 在陳鑫看來 , 青年科研人員在起步階段一般都會比較難 , 最重要的是平臺支持。年輕人有很多想法 , 沒有平臺支持就沒辦法實現。所以要先做好自己 , 平臺和個人是互相選擇的 ,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得好的話 , 大家都能看得見 , 在平臺上就能得到更多資源。
" 另一方面年輕人也比較缺錢 , 比如我們做臨床檢測 , 買耗材 , 都需要資金 , 所以也很感謝青託工程給我們的資助。"
■策劃 : 新快報記者 張英姿
【來源:新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