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後,碳排放將超過5600萬年前「生物大滅絕」?

2020-11-24 前瞻網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為了提高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在公眾心目中的重要性,媒體常常給相關行動附加「拯救地球」的崇高意義,但是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看來,這種說法高看了人類。

2017年,丁仲禮在接受柴靜採訪時談到了這個話題,他表示,人類拯救的只是自己,地球不需要拯救,「地球二氧化碳濃度比現在高10倍的時候有的是」。縱觀地球歷史,早在人類20萬年前走出非洲之前,這塊大地上早已經歷過一輪一輪的生物爆發和滅絕。

這種觀點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丁院長遠遠低估了人類技術爆炸創造的巨大成就,和它對生態的破壞程度。

研究稱,只需要再經歷5代人,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會超出著名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而這已經是5600萬年前發生的事,比智人的出現早了5000萬年。

公元前5600萬年,也就是白堊紀恐龍滅絕1000多萬年以後,地球再次迎來了一場物種大滅絕。由於伴隨著全球急劇變暖,且發生在古新世(距今6500萬年-距今5300萬年)和始新世(距今5300萬年-距今3650萬年)之間,事件被命名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

在整部地球地質史中,PETM是被發現變化最劇烈、強度最大的全球變暖事件,據科學手段驗證,當時全球氣溫升高5℃,高緯度地區溫度上升7℃,就連在大海中,深海的溫度也上升了5℃,淺層水面溫度上升了3-4℃。

上世紀80年代,全球地質學家掀起了考察南極洲沉積物的熱潮。1991年,科學家在測量浮遊生物化石殼中的化學同位素後發現,在距今5600萬年的化石中,氧-18的含量比氧-16高,這是溫度上升的明顯標識。

與此同時,這些化石中的碳-12含量也相對碳-13含量要高,很可能是海洋突然吸收了大量碳-12所致。目前,主流觀點基本認同,當時的世界出現了二氧化碳排放急劇升高的現象,但對二氧化碳的來源仍有爭議。

不管來源如何,PETM的災難性後果我們是知道的。在氣候變暖伊始,現在保存在南極洲沉積物中的微生物物種就開始大片死亡,30-40%深海有孔蟲類滅絕;水蒸氣增加,進入高緯度地區,北極雨量大幅增加;海洋地殼溫度升高,也推動巖漿向上運動。最終,這場持續了不到10萬年的全球變暖,通過滅絕部分生物、變換地球地質條件,確定了古新世和始新世生態系統的分野。

起源於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表現在溫度大幅上升,這相似的2點,讓氣候學家們經常以PETM時期作為現代氣候變化比較研究的基準。最新研究則顯示,今天,全球變暖的速度遠超恐龍滅絕之後的任何氣候變化,人類正以超出之前所有預想的速度,朝足以曾經導致生物大滅絕的碳排放量衝刺。

按照現在的勢頭,最快只需到2159年,自人類開始燃燒化石燃料以來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就能趕上PETM那數萬年間的排量。2159年看似遙遠,畢竟我們肯定看不到了,但是簡單一算,以1代人相隔25-30歲算,2159年也就是隔著差不多4代人而已。

猶他大學地球物理學家鮑恩(Gabriel Bowen)表示:「如果人類行為保持不變,即使是有PETM這樣的事件作為參照物,當今世界的碳排放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在研究世界會因為這種幹擾產生何種變化方面,我們沒有什麼例子可以借鑑。」

範德比爾特大學古生物學家德桑提斯(Larisa DeSantis)認為,雖然地球環境已經和千萬年前天差地別,但氣溫升高仍可能導致許多物種滅絕,只有幸運的物種才能適應氣候變化,或遷移到宜居地區。

她另外提到一點:人類用幾百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要花上幾千年,才能重新沉積到地殼中。

前面提到,PETM時期是現代氣候變化比較研究的基準,但之前一直有一個問題——科學家只知道一個大的時間框架內的變化情況,至少是以千年為尺度,並不具備分析年均排放量的條件。這就讓這個基準的實際效用大打折扣。

在研究報告中,作者金格裡奇(Philip Gingerich)稱他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尺度上,用數學方法比較今天和PETM時期的碳排放。沒有給出具體方法,但是他聲稱,目前的碳排放量是PETM時期的9-10倍。

到2016年為止,人類已經累計排除了1.5億噸碳,按照目前碳排放加速增長的趨勢,到2159年,人類總碳排放量就會達到PETM時期最低估計值(30000億噸)。繼續下去,到2278年,累計碳排放量將達到恐怖的71260億噸。大氣中含有2倍於生物大滅絕時期的溫室氣體!到時候大氣層、氣溫、空氣品質會變成什麼樣,難以想像。

如果過多二氧化碳進入海洋,會導致海洋酸化,這一現象在今天全球可見。事實上5500萬年前也有過海洋酸化現象。隨著海水PH值的下降,酸性物質會溶解掉構成骨骼的碳酸鈣,導致深海生物的物種滅絕。同時,海洋酸化也會影響海洋中的淺水生物生存,特別是珊瑚礁,它們正遭遇5.5億年前進化至今來,最為嚴重的一次生存危機。

另外,現有證據顯示,40%的哺乳動物群的體型在PETM時期會逐漸變小,並且沒有一種動物群體形變大。比如,成年始祖馬在13萬年之後縮小到體重只有3.9公斤的地步,僅和如今一隻家貓體重差不多。這種現象可能可以用伯格曼定律解釋,即恆溫動物在溫暖地區體形會相對變小,而在寒冷地區體形會相對變大。但是,伯格曼定律常常被用來解釋熱帶地區生活的動物比高緯度地區生活的動物體形要小,而不是用來解釋為何動物會因為全球變暖而生長成不同體形大小。

也有人認為,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升高,植物的葉子和嫩芽中的營養會流失、變硬,不利於食草動物消化。在PETM期間,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動物生長速度減慢,食草動物數量減少,結果導致食肉動物捕食體形更小的獵物。

當然,這篇科學報告還是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說,現在的地球和過去已經完全不同了,今天的氣候比那時候冷得多,就算現在的碳排放量超過當時,全球氣溫會如何變化還很難說;2011年的一篇報告認為,PETM時期的碳是在約20000年時間中逐漸釋放出來的,速度遠比今天緩慢,很可能是火山間隔性爆發的結果,這和如今持續不斷地排放增長有何區別,也有待研究。

最關鍵的一點是對人類的影響。PETM時期氣候變化的過程和結果,對我們如今應對氣候變化毫無幫助,畢竟,根據2013年《自然》網站發表的中科院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等人的成果,類人猿的祖先要等到PETM 100萬年以後才出現。

除此以外,研究探討的未來只是基於一種前提——人類社會碳排放按目前的趨勢加速增長。事實上,無論是從民間的輿論氛圍,還是從政府方面的國際共識來看,扼制碳排放將是未來的主要基調。只要沒有更多的川普上臺,碳排放增長停滯乃至下降,都是可期之事。

今年1月,國際著名諮詢機構發布了《2019全球能源展望》,其中提到,「歸功於燒煤排放的下降,全球碳排放量將在2024年到達頂峰,且在2050年回落20%」。

根據這份報告,麥肯錫認為,從2035年開始,全球主要能源需求曲線將開始變得平坦,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發展,服務業佔比將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在工業領域,由於技術進步,能源利用效率上升,終端使用產品消耗的能源也會逐年下降。在2大因素會抵消人口膨脹帶來的能源需求。

在諸多能源形態中,電力需求將在2050年翻番,值得慶幸的是,到時候,50%的電力將會由可再生能源發出;天然氣將成為化石能源中唯一一種需求增長的能源,到2035年會佔據全球能源消耗的23%左右,此後呈緩慢下降趨勢,到2050年下落至22%;石油需求將在30年代早期到達頂峰,2035年約佔能源總需求的32%,2050年下滑至29%;排放量最大的煤炭需求下降得最快,到2035年,只有20%的人還在燒煤,到2050年繼續下降至14%。

值得一提的是,在報告中,麥肯錫對新能源汽車的前景相當看好。他們預計,只需要5-10年,電動汽車價格就會降下來。尤其是電池組價格的下降(2017-2030,220美元-73美元),將帶來汽車造價的大幅下滑。屆時路上跑的都是新能源車,碳排放的重磅來源一下子就少了不少。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2159年大氣中碳總量可能達到5600萬年前PETM時期的水平
    科學家經常將PETM作為比較現代氣候變化的基準。但新的研究表明,由於今天的變暖速度遠遠超過了自恐龍滅絕以來發生的任何氣候事件,因此我們與這一基準持平的速度比之前預想的更快。猶他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加布裡埃爾·鮑恩(Gabriel Bowen)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但他說:「如果一切照常,即使有PETM作為背景參照,現在的碳排放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 如果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它們會進化成什麼樣?
    恐龍的崛起與統治根據已發現的恐龍化石看,最早的恐龍出現在三疊紀距今約2.3億年前,它就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小型肉食恐龍-始盜龍。它們的祖先應該是早期的二足掠食性動物。而且它們之所以有了進化的空間,是因為在三疊紀的大滅絕事件中有超過95%的物種都滅絕了,大多數物種的滅絕給了原始二足動物足夠的生態位,於是,恐龍正式登場。
  • 5500萬年前火山大爆發導致深海生物大滅絕 但遠不及人類破壞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導英媒稱,科學家說,5500多萬年前,大規模火山噴發使海水溫度升高,並可能由此導致了大規模深海生物滅絕。但他們警告說,這一自然事件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這一事件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期」(PETM),發生在大約5560萬年前。研究人員說,它所引發的化學反應導致海水的酸性極高,導致許多海洋生物死亡或受傷。但他們警告說,目前由人類造成的碳排放向海洋釋放二氧化碳的速度是這些火山的8倍。
  • 5500萬年前火山大爆發導致深海生物大滅絕 但遠不及人類破壞
    英媒稱,科學家說,5500多萬年前,大規模火山噴發使海水溫度升高,並可能由此導致了大規模深海生物滅絕。但他們警告說,這一自然事件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9月14日報導,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出,5500多萬年前,以今天冰島為中心的火山噴發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 5500萬年前火山大爆發導致深海生物大滅絕,但遠不及人類破壞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科學家說,5500多萬年前,大規模火山噴發使海水溫度升高,並可能由此導致了大規模深海生物滅絕。但他們警告說,這一自然事件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這一事件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期」(PETM),發生在大約5560萬年前。研究人員說,它所引發的化學反應導致海水的酸性極高,導致許多海洋生物死亡或受傷。但他們警告說,目前由人類造成的碳排放向海洋釋放二氧化碳的速度是這些火山的8倍。
  • 5600萬年前的全球變暖 竟然也是碳釋放惹的禍
    5600萬年前的全球變暖 竟然也是碳釋放惹的禍  新解  當前,人類社會正面臨著由於大量碳排放所導致的全球溫度上升。在古新世-始新世之交,也就是距今大約5600萬年前,地球上也發生了一次全球溫度快速上升事件。
  • 30年後考拉將滅絕,澳洲保守派總理:山火和碳排放無關
    由於它們原本的食物藍桉樹已經在火災中毀滅殆盡(超過800萬公頃的桉樹燃燒了近六個月),米歇爾不得不訓練它們改吃其他本地植物,然後再將它們放歸野外。除了考拉,其他倖存下來的動物同樣面臨著沒有食物和棲息地的問題。輝鳳頭鸚鵡賴以為食的木麻黃樹(She-oaks)需要15-20年才能重新結出果實,而失去遮蔽物以後它們也完全被暴露在獵食者面前。
  • 近在眼前的末日危機-生物大滅絕!
    自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以來,地球上總共發生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而現在,生物學家推測,我們很可能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距今4.5至4.4億年前,奧陶紀末期,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海洋無脊椎動物22%-26%的科,49%-61%的屬和約86%的物種滅絕。公認的原因是銀河系內一顆超新星爆炸引發的伽瑪射線暴餘暉掃過地球,將地球大氣帶入太空,導致氣溫下降6—8攝氏度,南極冰蓋形成,進而導致海平面下降100至150米,淺海區大面積減少,最終大量海洋無脊椎動物消亡。
  • 150萬年前的巨齒鯊還沒滅絕?7年前在南非海域,它們曾襲擊漁船
    即便在此期間,地球的自然環境幾經變化,甚至還發生了小行星撞擊事件以及生物大滅絕。也沒有妨礙一部分動物從中勝出,最終成就了我們如今看到的生機勃勃。不過,這其中也有巨齒鯊這樣兇猛的動物,它們一度被稱為海洋霸主,甚至還被很多影視劇復原,圍繞它們展開了險象環生的情節。
  • 地球將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珊瑚出現了滅絕的特徵!不能鬆懈了
    球誕生在宇宙這漫長的幾十億年的時光中,地球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曾經地球上也誕生了各種各樣的生命體,但是在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後,地球的生物全部滅絕,而當時作為地球霸主的恐龍也難逃此劫。據了解這五次生物大滅絕分別是奧陶紀生物大滅絕、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和白堊紀生物大滅絕。雖然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可以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但是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大滅絕事件,恐怕再強大的生物都難以避免,還好當時人類並沒有誕生。
  • 1.3萬年前彗星撞地球致史前生物大滅絕
    1.3萬年前彗星撞地球致史前生物大滅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3日 23:21 來源: 來源:生活報  據《揚子晚報》報導 科學界一直將猛獁象等大型史前動物和石器時代北美穴居人的滅絕原因歸結於氣候巨變。
  • 5500多萬年前大規模火山噴發導致大量深海生物滅絕 但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
    實驗室中生長的有孔蟲,一種海洋浮遊生物。為了重建過去的氣候,從深海沉積物中收集了化石標本。(Credit: Bärbel Hönisch/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華社北京9月24日新媒體專電:英媒稱,科學家說,5500多萬年前,大規模火山噴發使海水溫度升高,並可能由此導致了大量深海生物滅絕。但他們警告說,這一自然事件遠不及今天人類活動造成的破壞。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幾千年來,一層又一層的巖漿不斷滲入這塊超大面積的「淤青」,越來越多的氣體從海洋中噴出,像一口沸騰的鍋。 有證據表明,就在整個活動周期當中,地球的平均溫度升高了5攝氏度(9華氏度)。在這一場發生在遠古時代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簡稱PETM)」的「全球變暖事件」期間,陸地遭受了強烈的傾盆大雨,而海洋酸化與溫度升高,導致許多海洋物種滅絕。
  • 100年後層積雲可能破裂消失,全球升溫8攝氏度,二氧化碳很可怕
    1987年,古海洋學家詹姆斯·肯尼特和他的船員在前往南極科考時,在威德爾海的海床上鑽孔,用一個垂直的圓柱體對海洋深處的沉澱物進行取樣。在2.5釐米厚的浮遊生物化石層和其它埋在150多米深的其他地質碎屑中,他們發現了有關地球過去經歷的令人不安的線索,如果這個事件再次發生,未來將會給地球和生命帶來巨大災難。在沉積物的底部,有60種浮遊生物的化石。但是採樣中的橫截面顯示,物種的數量在大約5600萬年前下降到了17種。浮遊生物的氧和碳同位素組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遺蹟,揭示了白堊紀大滅絕慘烈的一幕
    大滅絕之後,哺乳動物逐漸興起。小行星,一直是懸在地球生命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小行星的追蹤和觀測,一直都在進行,2020年,就有數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這個6000萬年前的撞擊坑,掩埋了統治地球億萬年之久恐龍帝國覆滅的歷史。
  • 13.6萬年前滅絕物種再現,消失生物為何頻繁出現?
    作者:文/虞子期在科學之中,科學家們常說生物都是遵循「進化論」,然後地球上卻出現了一些類似「違背」進化論的生物,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根據外媒BGR科學報告指出,在地球上就出現了一種被認為滅絕的生物出現,這可以說完全不符合「進化論」的情況,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難道進化論真的有問題?
  • 非洲大草原恐消失?因二氧化碳太多,非洲近8000種植物將滅絕
    據悉,英國赫瑞瓦特大學萊爾研究中心(Lyell Centre,Heriot-Watt University)的科學家比較遠古及地貌後發現令人憂慮的趨勢,非洲大草原植物在未來數十年可能會面臨的重大滅絕風險比預期來得快,近8000種物種受影響。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火山持續噴發50萬年,90%生物滅絕
    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生物小滅絕事件,比如: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卡尼期洪積事件,雖然我們把這些稱之為生物小滅絕,但每次也有大量生物滅絕死亡。在此之上,的球歷史上還有5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奧陶紀生物大滅絕,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三疊紀生物大滅絕以及白堊紀生物大滅絕。
  • 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火山持續噴發50萬年,90%生物滅絕
    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生物小滅絕事件,比如: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卡尼期洪積事件,雖然我們把這些稱之為生物小滅絕,但每次也有大量生物滅絕死亡。在此之上,地球歷史上還有5生物大滅絕事件,分別是:奧陶紀生物大滅絕,泥盆紀生物大滅絕,二疊紀生物大滅絕,三疊紀生物大滅絕以及白堊紀生物大滅絕。
  • 演化還是滅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開始了?
    地球生物的演化時間表。而在這最後一分半裡,是人類從演化初始開始計算的。人類所屬的智人,其實只存在了短短的20萬年。而智人走遍全球,也是從最近的6萬年前開始的。文明史只有一萬多年的時間。這些時間跟地球的46億年相比,都是非常短暫的。而我們熟悉的陸生脊椎動物,也是較晚出現的。地球生命的演化用24小時來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