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儘管大多數巨大動靜脈畸形(AVM)患者在獲診時都很年輕,但也有患者在老年時才出現症狀。本文就報告了一例由AVM所致腦卒中樣表現患者的診療經過,提醒臨床醫生應將AVM納入急性腦卒中樣表現患者的鑑別診斷。
病例簡介
患者為男性,75歲。因突發失語和右側肢體無力而就診。查體顯示其存在右側肢體偏癱及偏身感覺減退、右側忽視症、完全性失語症(global aphasia)、肌腱反射活躍,以及定向功能受損。因為還存在上肢肌陣攣,經治醫生初步疑診其為:可能有癲癇成分的缺血性腦卒中,並給予了地西泮靜脈注射治療。
患者既往曾接受過膀胱上皮癌切除手術,其後無復發。此外,還有慢性腎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以及外周和冠狀動脈疾病史,並於數年前接受了四重主動脈-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出人意料的是(考慮到患者的年齡),腦部和頸部CT血管造影顯示患者左腦半球內存在一個引流向上矢狀竇的巨大AMV(圖1),而沒有腦缺血或出血的證據。考慮到該患者較高的顱內出血風險,醫生取消了原定的溶栓計劃,並將其收入重症監護室。
圖1 顯示左腦半球廣泛的動靜脈畸形,以及從腦幹擴展到整個左側半球的多發性動脈瘤樣擴張;以左側視皮層區最嚴重
隨後的腦電圖(圖2)顯示其右腦存在α波活動,以及具有節律性δ波活動的癲癇灶;左側額顳葉和額葉也存在多處疑似癲癇樣放電。但沒有發現癲癇持續狀態存在。
圖2 腦電圖顯示右側為正常的α波節律;左側存在局灶性慢波
經過左乙拉西坦抗癲癇治療後,患者的感覺和運動障礙,以及失語症等逐漸消失。
次日的MRI檢查證實其整個左腦半球存在巨大的AVM。懷疑患者的初始病變位於左側視皮質區,而病灶周圍的神經膠質增生提示其存在慢性盜血現象,並最終導致了左側基底節假性動脈瘤的形成(圖3、4)。相關病灶由大腦後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的M1分支供血。且未發現腫瘤相關證據。因此,AVM內的進行性動脈瘤擴張應是該患者突發急性症狀的原因。
圖3 MRI圖像,顯示左腦半球廣泛的動靜脈畸形
圖4. MRI圖像,顯示左側視皮層區廣泛的動靜脈畸形
又經過一系列後續治療,該患者順利出院,並繼續接受長期抗癲癇治療。
討論
AVM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病變,其特徵是擴張的動脈和靜脈異常聚集。這種畸形與血管結構缺陷和毛細血管缺乏有關,但確切的病理機制仍不完全清楚。通常,這類病變只有位於腦部時才會導致嚴重的臨床表現。
1. AVM的原因及分級
AVM的發生很可能是由血流動力學力量的高變異性所致。並有學說認為,在這種高變異性條件下,內皮細胞的表觀遺傳因子被觸發,進而引起血管發育改變,並最終導致了血管表型的變異。
AVM患者診斷時的平均年齡為31.2歲,男、女發病率相似。癲癇發作、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或頭痛等,是提示AVM的最常見症狀。
AVM通常依據Spetzler-Martin分級法分為6級。其中,I級為小、淺,位於皮質的非重要部位病變,而VI級為不可手術的病變。此外,該分級系統還能有效評估AVM病變的手術切除風險。本文病例被診斷為腦部非重要區域的Spetzler-Martin分級Ⅱ級病變。
2. 治療
通過顯微手術,96%患者的AVM可以完全閉塞。如果手術切除不可行或存在禁忌,放射治療是其一種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可使40%患者的AVM實現完全閉塞。第三種選擇是血管內栓塞治療。但該方法一般不能使AVM完全閉塞,因而主要用作顯微手術切除的支持和輔助治療。總之,顯微外科切除術仍然是治療AVM的金標準,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放射治療是其一種有效的替代選擇。
在預後方面,一項薈萃分析報告其病死率為1.1例/100患者年,且顯微手術切除和血管內栓塞治療後的患者死亡率相似。但接受放射治療患者的死亡率只有上述死亡率的一半。此外,男性,僅通過深靜脈引流,以及較小的AVM等,似乎與患者較低的死亡率相關。
在一項多中心研究中,有65%的60歲以上AVM患者接受了顯微手術治療,且其中1/3的患者接受了支持性的術前栓塞治療。而在所有AVM患者中,選擇放射外科、單純栓塞或保守治療方案的比例均為10%。
儘管在各種治療方案中,顯微手術切除的效果明顯最佳。但無論何種方案,均能使2/3的患者取得滿意結果。
經過AVM介入治療後,年齡不再是患者繼發出血的危險因素。但在未經治療的AVM患者中,年齡被認為是出血的危險因素,且分別有研究顯示年齡較大或年齡較小與較高的出血風險相關。
儘管大多數AVM患者在獲得診斷時都很年輕,但也有患者像本例一樣,僅在老年時才出現症狀。這也提示人們,無論急性卒中樣患者的年齡如何,都應將AVM納入其鑑別診斷。而CT血管造影是提高這類患者診斷準確性和預後的重要首選工具。
醫脈通編譯自:Massiv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ith Stroke-Like Presentation. Case reports in neurology. 2018 Sep-Dec; 10 (3): 332-33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