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編者的話
《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傳入中國,產生廣泛的影響,催生了中國第一批共產黨人。2020年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面世一百周年,在「七一」建黨日來臨之際,回望百年歷史,再一次翻開那些革命仁人志士傾注心血和信仰的紅色啟蒙讀物,回顧它們在黑暗中給中國照亮前路的故事。
首譯《共產黨宣言》
20世紀初,中國處於風雨如晦的艱難時刻,各路精英紛紛尋找救國之道,中國最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正是其中之一。
1920年1月,化妝成商人的陳獨秀從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他打算物色一個合適人選將其翻譯成中文。陳獨秀的密友、孫中山的秘書戴季陶也希望找人翻譯《共產黨宣言》。戴季陶找到《民國日報》的主筆邵力子,邵力子脫口而出:「能擔任此任者,非陳望道莫屬!」就這樣,精通外語、國學功底深厚,同時又具備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陳望道成為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的首譯者。
陳望道是何許人也?1891年,陳望道出生於浙江義烏一個農民家庭。由於父親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能夠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這使得陳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陳望道先後就讀於義烏繡湖書院、金華中學、浙江之江大學,後到日本留學。
陳望道留學日本期間,正趕上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興起,他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河上肇的《貧乏物語》等宣傳社會主義的讀物,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陳望道回到祖國,並接受著名教育家經亨頤的邀請,前往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擔任國文教員。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下,陳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師進行新思潮宣傳,對整個浙江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反動當局責令一師對陳望道革職查辦,這受到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反動當局隨即出動警察包圍學校,從而釀成著名的浙江「一師學潮」。這一學潮得到全國的聲援,最終迫使反動當局收回成命。
「一師學潮」讓陳望道認識到,倡導改良是無濟於事的,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因此,當陳獨秀邀請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任務時,他毫不猶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陳望道回到浙江義烏分水塘老宅開始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老宅已經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氣寒冷,條件十分艱苦。陳望道不以為意,專心投入到翻譯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親幫著打理並送到房間來。看著兒子因連續工作而身體消瘦,陳母包了些粽子,讓他蘸紅糖吃以補身體。陳母在屋外問紅糖甜不甜時,陳望道連連回答「甜夠了甜夠了」。等陳母進來收拾碗筷時,發現兒子滿嘴墨汁。原來,陳望道全神貫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還感覺不到異味,實在是太過投入了。陳望道蘸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流傳至今,每每提及,都讓人們充滿了敬重之情。
1920年4月,經過幾個月連續奮戰的陳望道終於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中譯本在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後,很快就公開出版,並迅速被搶購一空。魯迅當時評價說:「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到1926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已印行17版,可見流傳之廣。1936年,毛澤東在和國際友人斯諾談話時說,有三本書建構起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
在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後,陳望道應陳獨秀邀請,前往上海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陳望道主持《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後,不僅譯介了大量的革命論著,還開闢了「俄羅斯研究」專欄,介紹蘇維埃俄國的變化和成就,影響很大。陳望道還通過邵力子將《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爭取過來,並擔任編輯,使其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又一個重要陣地。
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也稱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成立,最早成員有陳獨秀、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5人,陳獨秀擔任書記。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與各地共產主義者建立聯繫,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在上海小組的一系列活動中,陳望道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青年》被改組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理論刊物後不久,陳望道就開始主持編務工作。此外,陳望道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籌建、《共產黨》月刊的創刊等一系列工作。他還一度擔任勞工部長,在組織和發動工人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可以說,陳望道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正式誕生。來自全國各地代表共13人出席成立大會,作為中國共產黨最初的五人之一的陳望道並不在其中,實在是讓人有些遺憾,更讓人費解。其實,早在一大的籌備工作中,陳望道就出了大力,也被推選為上海地區出席一大的代表。但是,由於對陳獨秀家長制領導作風的不滿,再加上因為陳獨秀根據不確實的事實,做出了有損其名譽的行為,陳望道憤而提出脫離黨組織的請求。在這種情況下,陳望道自然無法參加黨的一大了。
陳望道雖然提出脫離黨組織,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離開黨組織,還在黨的一大之後擔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1923年,陳望道最終退出了黨組織。之所以做出如此選擇,主要還是陳望道對主要領導家長製作風不滿,再加上一些年輕黨員採取了一些過激行為。陳望道認為,只要自己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決心忠貞不渝,在黨外也一樣能作貢獻。當然,這也體現了陳望道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但是,陳望道對共產主義的忠誠經過了時間的檢驗。1957年,根據陳望道的請求,經中共上海市委報請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直接吸收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陳望道重新回到黨內,實踐了他「願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誓言。
與復旦的半世情緣
陳望道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更是著名的教育家。從1923年出任上海大學學務長,到1977年逝世於復旦大學校長任上,陳望道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早在1920年組織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時,陳望道就接受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邵力子的聘請前往任教,開設文法、修辭等課程。1923年秋季,陳望道到上海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並親自講授修辭學和文學概論等課程。1925年,陳望道代任上海大學校長,為共產黨培養了大批幹部,陽翰笙、丁玲、李碩勳、楊尚昆等人都曾在上海大學學習。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大學被國民黨當局查封,陳望道開始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從而正式開始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復旦情緣。
1927年,陳望道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後,創辦了新聞學專業,成為中國最早的新聞學教育單位之一。1942年,陳望道更是親自擔任新聞系主任,制定了「宣揚真理,改革社會」的辦系方針和「好學力行」的系銘。上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中,上海市高教局以蘇聯只有黨校才能辦新聞係為由,要停辦復旦大學新聞系,陳望道兩次專程到北京,先後拜訪教育部和周恩來總理,最終保留了復旦大學新聞系。今天復旦新聞學院大樓前,豎有陳望道的半身銅像,這是復旦新聞人對他永久的紀念。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毛澤東主席親自任命陳望道為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是新中國復旦大學首任校長,同時也是復旦大學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他為復旦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復旦大學剛經歷過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很多方面還沒有走上正軌,上任之初的陳望道組織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學校制度的根本改革、學校行政制度的改革、學校教學制度的改革等。從此以後,復旦大學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穩步的發展,為成為全國一流名校打下堅實的基礎。
1977年10月29日,陳望道因病逝世於復旦大學校長任上。從1920年在復旦大學任教開始,他與復旦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情緣,其中擔任校長長達25年。他為復旦大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現在,陳望道依然得到復旦人的極大尊崇,復旦校園內的望道路、任重書院(陳望道字任重)、望道銅像都是人們緬懷老校長陳望道的重要場所。
永遠的學者本色
儘管陳望道有著多重身份,但是他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學者本色,他撰寫的諸多學術著作依然是各個學科的必讀書目之一。
陳望道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語文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32年,陳望道出版了《修辭學發凡》一書,得到學術界的極大好評。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著作,陳望道的好友劉大白在序言中如此說:「中國人在說話的時候,修了幾百萬年的辭,並且在作文的時候,也已經修了幾千年的辭,可是竟並不曾知道有所謂的修辭學。直到1932年,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出來,才得有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的兼顧古話文今話文的修辭學書。」直到今天,《修辭學發凡》依然是修辭研究者案頭必備圖書之一。
陳望道還是語文改革的積極主張者和實踐者。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陳望道就積極提倡新文字運動,並組織和領導當時上海的語文運動。他主編《每日譯報》的《語文周刊》,並發表了大量論文,編制了《拉丁化漢字拼音表》,對語文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1949年以後,他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和普通話推廣工作,在現代漢語規範化工作中,他為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的科學概念,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80年,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整理出版了《陳望道語文論集》,這對發展我國語文科學和語文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陳望道在學術上另一個重要貢獻則是主編了大型工具書《辭海》。作為工具書的《辭海》,早在1936年就出版了由舒新城擔任主編的版本,在當時產生極大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後,決定對老版《辭海》進行修訂,由陳望道擔任主編。從1963年出版內部版本、1965年正式出版到1979年,陳望道主編的《辭海》發行量至少超過了100萬部,這在當時可謂是奇蹟。新時期以來,《辭海》經過多次修訂,但是陳望道在《辭海》的編修過程中功不可沒,這是他作為學者的又一個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