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千秋巨筆 首譯宣言

2020-12-06 海南日報數字報
  2020年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面世一百周年。作為《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首位翻譯者,陳望道再次走進大眾視野。他早期投身五四新文化運動,積極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之一。同時,他還是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曾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復旦大學首任校長。

  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編者的話

  《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傳入中國,產生廣泛的影響,催生了中國第一批共產黨人。2020年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面世一百周年,在「七一」建黨日來臨之際,回望百年歷史,再一次翻開那些革命仁人志士傾注心血和信仰的紅色啟蒙讀物,回顧它們在黑暗中給中國照亮前路的故事。

  首譯《共產黨宣言》

  20世紀初,中國處於風雨如晦的艱難時刻,各路精英紛紛尋找救國之道,中國最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正是其中之一。

  1920年1月,化妝成商人的陳獨秀從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他打算物色一個合適人選將其翻譯成中文。陳獨秀的密友、孫中山的秘書戴季陶也希望找人翻譯《共產黨宣言》。戴季陶找到《民國日報》的主筆邵力子,邵力子脫口而出:「能擔任此任者,非陳望道莫屬!」就這樣,精通外語、國學功底深厚,同時又具備一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陳望道成為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的首譯者。

  陳望道是何許人也?1891年,陳望道出生於浙江義烏一個農民家庭。由於父親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能夠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這使得陳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陳望道先後就讀於義烏繡湖書院、金華中學、浙江之江大學,後到日本留學。

  陳望道留學日本期間,正趕上社會主義思潮在日本興起,他閱讀了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河上肇的《貧乏物語》等宣傳社會主義的讀物,對馬克思主義有了較多的了解。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陳望道回到祖國,並接受著名教育家經亨頤的邀請,前往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擔任國文教員。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下,陳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師進行新思潮宣傳,對整個浙江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反動當局責令一師對陳望道革職查辦,這受到全校師生的堅決反對。反動當局隨即出動警察包圍學校,從而釀成著名的浙江「一師學潮」。這一學潮得到全國的聲援,最終迫使反動當局收回成命。

  「一師學潮」讓陳望道認識到,倡導改良是無濟於事的,必須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因此,當陳獨秀邀請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任務時,他毫不猶豫接受了。

  1920年早春,陳望道回到浙江義烏分水塘老宅開始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老宅已經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氣寒冷,條件十分艱苦。陳望道不以為意,專心投入到翻譯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親幫著打理並送到房間來。看著兒子因連續工作而身體消瘦,陳母包了些粽子,讓他蘸紅糖吃以補身體。陳母在屋外問紅糖甜不甜時,陳望道連連回答「甜夠了甜夠了」。等陳母進來收拾碗筷時,發現兒子滿嘴墨汁。原來,陳望道全神貫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還感覺不到異味,實在是太過投入了。陳望道蘸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流傳至今,每每提及,都讓人們充滿了敬重之情。

  1920年4月,經過幾個月連續奮戰的陳望道終於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中文翻譯工作。中譯本在經過陳獨秀、李漢俊校閱後,很快就公開出版,並迅速被搶購一空。魯迅當時評價說:「把這本書譯出來,對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到1926年,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已印行17版,可見流傳之廣。1936年,毛澤東在和國際友人斯諾談話時說,有三本書建構起他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

  在完成《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後,陳望道應陳獨秀邀請,前往上海參與《新青年》的編輯工作。陳望道主持《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後,不僅譯介了大量的革命論著,還開闢了「俄羅斯研究」專欄,介紹蘇維埃俄國的變化和成就,影響很大。陳望道還通過邵力子將《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爭取過來,並擔任編輯,使其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又一個重要陣地。

  1920年8月,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也稱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成立,最早成員有陳獨秀、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5人,陳獨秀擔任書記。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與各地共產主義者建立聯繫,起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重要作用。在上海小組的一系列活動中,陳望道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青年》被改組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理論刊物後不久,陳望道就開始主持編務工作。此外,陳望道還積極參與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籌建、《共產黨》月刊的創刊等一系列工作。他還一度擔任勞工部長,在組織和發動工人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可以說,陳望道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正式誕生。來自全國各地代表共13人出席成立大會,作為中國共產黨最初的五人之一的陳望道並不在其中,實在是讓人有些遺憾,更讓人費解。其實,早在一大的籌備工作中,陳望道就出了大力,也被推選為上海地區出席一大的代表。但是,由於對陳獨秀家長制領導作風的不滿,再加上因為陳獨秀根據不確實的事實,做出了有損其名譽的行為,陳望道憤而提出脫離黨組織的請求。在這種情況下,陳望道自然無法參加黨的一大了。

  陳望道雖然提出脫離黨組織,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離開黨組織,還在黨的一大之後擔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第一任書記。1923年,陳望道最終退出了黨組織。之所以做出如此選擇,主要還是陳望道對主要領導家長製作風不滿,再加上一些年輕黨員採取了一些過激行為。陳望道認為,只要自己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決心忠貞不渝,在黨外也一樣能作貢獻。當然,這也體現了陳望道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但是,陳望道對共產主義的忠誠經過了時間的檢驗。1957年,根據陳望道的請求,經中共上海市委報請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央直接吸收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陳望道重新回到黨內,實踐了他「願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誓言。

  與復旦的半世情緣

  陳望道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更是著名的教育家。從1923年出任上海大學學務長,到1977年逝世於復旦大學校長任上,陳望道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早在1920年組織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時,陳望道就接受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邵力子的聘請前往任教,開設文法、修辭等課程。1923年秋季,陳望道到上海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並親自講授修辭學和文學概論等課程。1925年,陳望道代任上海大學校長,為共產黨培養了大批幹部,陽翰笙、丁玲、李碩勳、楊尚昆等人都曾在上海大學學習。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大學被國民黨當局查封,陳望道開始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從而正式開始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復旦情緣。

  1927年,陳望道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後,創辦了新聞學專業,成為中國最早的新聞學教育單位之一。1942年,陳望道更是親自擔任新聞系主任,制定了「宣揚真理,改革社會」的辦系方針和「好學力行」的系銘。上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中,上海市高教局以蘇聯只有黨校才能辦新聞係為由,要停辦復旦大學新聞系,陳望道兩次專程到北京,先後拜訪教育部和周恩來總理,最終保留了復旦大學新聞系。今天復旦新聞學院大樓前,豎有陳望道的半身銅像,這是復旦新聞人對他永久的紀念。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毛澤東主席親自任命陳望道為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是新中國復旦大學首任校長,同時也是復旦大學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他為復旦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復旦大學剛經歷過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很多方面還沒有走上正軌,上任之初的陳望道組織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學校制度的根本改革、學校行政制度的改革、學校教學制度的改革等。從此以後,復旦大學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穩步的發展,為成為全國一流名校打下堅實的基礎。

  1977年10月29日,陳望道因病逝世於復旦大學校長任上。從1920年在復旦大學任教開始,他與復旦結下了半個多世紀的情緣,其中擔任校長長達25年。他為復旦大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直到現在,陳望道依然得到復旦人的極大尊崇,復旦校園內的望道路、任重書院(陳望道字任重)、望道銅像都是人們緬懷老校長陳望道的重要場所。

  永遠的學者本色

  儘管陳望道有著多重身份,但是他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學者本色,他撰寫的諸多學術著作依然是各個學科的必讀書目之一。

  陳望道畢生從事文化教育和語文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修辭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32年,陳望道出版了《修辭學發凡》一書,得到學術界的極大好評。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修辭學著作,陳望道的好友劉大白在序言中如此說:「中國人在說話的時候,修了幾百萬年的辭,並且在作文的時候,也已經修了幾千年的辭,可是竟並不曾知道有所謂的修辭學。直到1932年,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出來,才得有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的兼顧古話文今話文的修辭學書。」直到今天,《修辭學發凡》依然是修辭研究者案頭必備圖書之一。

  陳望道還是語文改革的積極主張者和實踐者。早在上世紀30年代,陳望道就積極提倡新文字運動,並組織和領導當時上海的語文運動。他主編《每日譯報》的《語文周刊》,並發表了大量論文,編制了《拉丁化漢字拼音表》,對語文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1949年以後,他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和普通話推廣工作,在現代漢語規範化工作中,他為確定「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的科學概念,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80年,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整理出版了《陳望道語文論集》,這對發展我國語文科學和語文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陳望道在學術上另一個重要貢獻則是主編了大型工具書《辭海》。作為工具書的《辭海》,早在1936年就出版了由舒新城擔任主編的版本,在當時產生極大影響。新中國成立之後,決定對老版《辭海》進行修訂,由陳望道擔任主編。從1963年出版內部版本、1965年正式出版到1979年,陳望道主編的《辭海》發行量至少超過了100萬部,這在當時可謂是奇蹟。新時期以來,《辭海》經過多次修訂,但是陳望道在《辭海》的編修過程中功不可沒,這是他作為學者的又一個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吹浪打漁歌歡
    海南南部的疍家鹹水歌,西部的軍話漁歌是海南漁歌中的重要部分。此外,海南島其他漢族地區的歌謠中,也有許多以海洋生活為背景的,比如海南島東部僑鄉的歌謠中,以趕海和送親出海到南洋的內容居多。海南最南部的回族也有自己的漁歌,三亞市的《搖籃曲》:「妹挑飯到海邊等,看見哥船帆順風,目送哥船捕魚去,去也一帆回一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文脈潤萬州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從空中俯瞰萬寧大地,蜿蜒的河流跨過重重大山,奔騰向東匯入大海,構成一幅青山秀水、壯麗絕倫的美麗畫卷。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魚乾,一口鹹香鴻運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編者按  家在海島,海貨的豐富自不必說,大海是一個慷慨的給予者,源源不斷地提供美味。有人好的是「一口鮮」 ,於是享受美味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伍氏兄妹:邀你《來三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奕霖  「come on baby一起出發,椰風海韻等著你呀,愛TA就快帶TA來三亞……」近期,這首由三亞伍氏兄妹——伍志偉、伍志潔進行詞曲創作並演唱的《來三亞》MV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傳播。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周氏瞼虎隱含的生物密碼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孫慧  這是一場可遇不可求的幸運——於成千上萬年之後,剛好趕上時空的站點,發現物種新紀錄,為之命名,證明其與人類共同存在於此時此刻的地球上。  80後周潤邦撞上了這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