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紅魚乾,一口鹹香鴻運來!

2021-01-13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編者按

  家在海島,海貨的豐富自不必說,大海是一個慷慨的給予者,源源不斷地提供美味。有人好的是「一口鮮」 ,於是享受美味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但海乾貨卻是另闢蹊徑,勤勞智慧的漁民,在冷凍保藏技術落後的年代,選擇與時間達成和解,他們嫻熟地運用陽光、海風、海水、海鹽,再加上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對海貨的了解,用一雙雙巧手,創造出海貨半邊天的漁家美味。本期《海南周刊》關注海南的海乾貨,看看在海乾貨的大「PK」中,您最鍾意哪一種。

  魚自深海來 加工多考究

  12月初的儋州市海頭鎮,溫潤的海風從北部灣吹來,帶著一絲涼意。沿著港口走,便能見到一條條平躺在架子上「享受」日光浴的紅魚乾,待身上的水分幹透,它們將被送往各地的市場。

  紅魚學名紅鰭笛鯛,又名紅魚曹魚,在分類學上屬笛鯛科笛鯛屬。這種魚體呈橢圓形,稍側扁,體長20釐米至40釐米,體重約2公斤至3公斤。頭較大,體披中大櫛鱗,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眼間隔寬而突起。

  來源於深海的紅魚,喜歡生活在水深50米至90米處。若無氣候突變,一般每年10月至11月間開始懷卵,次年四五月底產卵。紅魚一般可以存活4年多,長壽的可存活7年之久,在市面出售的紅魚中,要數儋州出產的紅魚乾和臨高出產的紅魚筒最為出名。

  「它是吃魚長大的,所以肉很好吃。」提起紅魚乾,海頭鎮漁民陳茂豐讚不絕口。紅魚掠食小型魚類,個體細小的紅三魚、銀米魚等都是它的食物,紅魚肉厚刺少,肉質鮮美,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十分豐富。

  捕獲到新鮮的紅魚後,將其製成紅魚乾的方法頗為講究。

  據當地漁民介紹,紅魚基本上一出水面就會死亡,過去保鮮技術不成熟,所以漂泊在海上的漁民捕到紅魚後,會直接在船上剖肚攤開,曬成板形的紅魚乾;或是在魚腹內塞滿海鹽,做成「鹹魚粽」,待靠岸後曬乾。

  如今,隨著保鮮技術的發展,漁民捕撈紅魚後會立即將其放入船載大型製冷設備中冷凍起來,待靠岸後再解凍加工。

  被運送上岸的紅魚,去鱗洗淨,切開去內臟,用海水淨魚身,用刀將魚劃出均勻的長條,暴曬成幹……對於紅魚,在新鮮的魚肉與魚乾之間,人們還是更偏愛於聞之清香、吃之鹹香的紅魚乾。

  淡淡鮮香味 一口解鄉愁

  「你摸摸,這個魚鰓不是特別幹,因為它不容易曬到太陽。」近日,儋州漁民羊麗英十分忙碌,即便中午烈日當頭,午飯後她也一刻沒有歇息,來到港口邊忙著給紅魚乾「翻身」。

  羊麗英的這批紅魚乾有40多條,每間隔兩小時,她就要逐條翻動它們,確保在陽光充足時能將魚乾的每一面都曬到。

  魚乾晾曬至何種程度才算好?已晾曬30多年紅魚乾的羊麗英毫不掩飾地說,晾曬程度全靠經驗——用手觸摸魚肉,偏幹而非全乾即可。切記要及時將曬好的魚乾收好,否則魚肉會變得過硬,烹飪時口感不好,營養成分也會流失。

  羊麗英告訴記者,這批紅魚乾要趕在春節前上市,到時候肯定是一批搶手的佳品。

  「都說紅魚紅魚,鴻(紅)運當頭,年年有餘(魚),過年了在家裡掛一條紅魚,多喜慶。而且春節大魚大肉,吃點紅魚乾配稀飯,開胃解膩。」儋州市民周琳說。

  儋州文化人吳啟養曾撰寫過的一副楹聯,「儋耳龍門激浪千秋多記事,紅魚灣海洶濤萬丈幾經人」,由此可以看出紅魚在當地人家食譜上重要的地位,而儋州及周邊地區自古以來就有著「無魚不成宴」的說法。

  紅魚乾可油炸可幹炒,還可以用來熬製紅魚粥、包粽子。不僅可單獨成菜,紅魚乾與不同食材搭配,還可製成各具風味的美味佳餚。

  紅魚燉五花肉是儋州人繞不過的一道菜。從業43年的廚師孫紹仁告訴記者,將醃製好的紅魚用130攝氏度的熱油下鍋爆鱗,再搭配切成方形小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按6:4的比例將紅魚和五花肉放入砂鍋,不放鹽油,保持原汁原味,慢火燉20分鐘便可食用,「這種原始的烹飪方法最能釋放魚和肉的新鮮味道,依靠海鹽的鮮味就足夠了。」

  一提起紅魚,土生土長的儋州市木棠鎮人張運傑話匣子就關不上了:「小時候,吃上紅魚是最高興的事,一小塊紅魚可吃上幾大碗飯,一點一點地吃。過年過節,我父親常常買回一隻大紅魚,家裡孩子多,切下巴掌大的一塊清水煮熟就可吃上三餐。從外地回來的人吃一口,鄉愁就被消解了!」

  遊出海南島 聲名俏海外

  在產地儋州,紅魚是當地人過年時必買的年貨。近些年,逢年過節送紅魚乾在海南其他地方也流行了起來。

  「我第一次吃紅魚乾是海南朋友送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魚乾,吃了一次後感覺味道很好,後來有機會都會託人寄過來。」來自四川德陽的範錦輝告訴記者,如今想吃紅魚乾不用再像過去一樣託朋友郵寄,直接在網上下單就能購買到。

  1985年將紅魚乾賣到廣東,1987年賣到香港,1992年賣到臺灣,2002年做全國市場,開始銷往國外。提起儋州白馬井鎮的紅魚乾銷售產業鏈,不得不提起「菊姐」。她是儋州創華實業有限公司老闆吳錦菊。「菊姐」總說,紅魚乾賣得好,那是因為儋州紅魚乾品質真的好。

  早在1987年,漁民吳錦菊發現,香港客商看中儋州紅魚乾良好的品質,給出的收購價要高過本地市場收購價,她開始萌發經營漁業產品的想法。後來,她與丈夫成立公司,對紅魚等魚乾進行粗加工再出售。

  除了能對紅魚乾進行加工出口,如今「菊姐」的公司裡,還建起了吸納貧困戶工作的扶貧製冰廠。在當地,像「菊姐」這樣藉助豐富的漁業資源改善生活的漁民還有很多,

  紅魚乾產業鏈也成為儋州扶貧的一把利劍。海頭鎮港口居委會的一片海漁業專業合作社加工廠,通過加工生產各類海產品效益逐年提高,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增收。

  記者了解到,這個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目前已經實現從生產加工到包裝一體化,設有針對儋州紅魚乾的加工生產線等,產品主要銷往國內,供不應求。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7月上旬,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體晶瑩、像柳絮般柔軟的小傢伙突然現身。  「它是『水中大熊貓』,我在新聞上見到過。」最先發現這群生物的什會村村民小柯,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很快證實了他的猜測: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天空點亮明黃「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當下暮春,黃花風鈴木花期的尾巴尚存,海口觀瀾湖、新埠島等地的馬路邊上花影搖曳,花瓣明黃暖絨。  這一開在春天裡的小黃花,又稱黃鐘木或毛黃鐘花。它顏值高、花色美,引人側目。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一時間,全省廣大醫務工作者堅決響應號令部署,在一張張請戰書上摁滿紅指印。從1月27日至2月21日,先後有7批海南醫療隊、865人逆行出徵,奔赴湖北抗疫的最前線。  作為支援湖北醫療隊堅實的大後方,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終關懷前線隊伍的動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園一業深化三產融合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走進澄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探究澄邁現代農業發展特色。  立體植物園 增產又吸睛  10月20日,在澄邁縣金棕櫚特色景觀植物產業園,工人們正背著噴壺穿梭在苗圃地噴藥除草。放眼望去,立體種植的高大貝葉棕、大葉龍船花、九裡香交相輝映,鋪成一幅巨大的彩色熱帶植物景觀圖。
  • 海南日報數字報-伍氏兄妹:邀你《來三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奕霖  「come on baby一起出發,椰風海韻等著你呀,愛TA就快帶TA來三亞……」近期,這首由三亞伍氏兄妹——伍志偉、伍志潔進行詞曲創作並演唱的《來三亞》MV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傳播。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自熱帶的馨香
    海南伴手禮  ■ 本報記者 趙優  「第一次喝香草蘭茶,就愛上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拼搏最幸福彩虹來相映
    5月18日8時許,晴空萬裡,在「奔跑海南」2019環島全民健跑(瓊海站)活動激情進行時,賽道上卻突然出現道道彩虹,引來在終點區休息的眾多跑友拍照記錄。  當天的瓊海,天氣晴朗,天空中見不到半朵烏雲。那麼,沒有經歷風雨,為什麼能看到美麗的彩虹呢?  「這得『歸功』於我們準備的3臺噴淋車。」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