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4 19:31
中國郵政發行的《丁酉年》生肖特種郵票中雞的形象之一,由韓美林創作
2017年是農曆丁酉年,俗稱雞年。咱們「漢字故事」應個時景,不妨雞年說「雞」。
「守夜循職報曉聲,見食相喚不相爭。冠文距武且兼勇,十二生肖佔有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雞有「德禽」之譽,被賦予文、武、勇、仁、信五種美德。將人的德行投射到動物身上,足見人們對雞的尊崇與喜愛。
「雞」的繁體字有「雞」「鷄」兩種寫法。如今很多權威字詞典都認為「鷄」是正體字,而「雞」為異體字。本人實不敢苟同。這不僅牽涉「雞」字的正異之別,而且涉及雞的生物學屬性問題。茲事體大,故不得不辨析澄清。
為此我們要對「雞」字來一番探源尋蹤。下圖是「雞」的字形演變。
「雞」的甲骨文是一隻肉冠高聳、振翅展尾、昂首啼鳴的公雞形象,為獨體象形字。金文寫作「雞」,為形音合體字,左邊的「奚」表音兼表意;右邊的 「隹」,《說文》釋為「鳥之短尾總名也」,表明「雞」屬於短尾鳥。
「雞」字中的「奚」上為爪(手)、中為糸(繩索)、下為大(人),與 「隹」組合就表示雞正被人用繩子系住馴養。由此可以印證,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時期,先民們就開始馴養野雞了。其實,我國養雞的歷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初期。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河北武安磁山遺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以及三門峽廟底溝遺址等處發現家雞遺骨,有力證明了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就已開始家雞馴養。如今國外仍有許多書籍稱我國的家雞是由印度傳入的,此說最早見於達爾文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原來,達爾文是根據我國明朝《三才圖會》中「雞西方之物也」一語推斷出來的。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雞在十二生肖中屬酉,酉之方位為西,故稱「西方之物」。
「雞」字收在《說文解字》隹部中,許慎解釋為:「知時畜也。從隹,奚聲。」「知時畜」是指雞具有應時而鳴的生物特性,這裡顯然指的是報曉司晨的公雞,而非下蛋的母雞。許慎並註明其籀文從鳥,即寫作「鷄」。關於「鳥」,《說文》釋為「長尾禽總名也」,與「隹」為短尾鳥大異。小篆、隸書又恢復寫作「雞」。楷書則出現了「雞」和「鷄」兩種寫法。簡化字取「鷄」字,將左部的聲符「奚」簡化為「又」,右部「鳥」簡化為「鳥」,這就是現在通行的簡體字「雞」的由來。
「雞」在字形演變中出現了「雞」「鷄」兩種繁體寫法,其義符分別為「隹」和「鳥」。清代桂馥《義證》稱:「隹、鳥異類,短尾為隹,長尾為鳥。」這裡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文字現象:雞究竟屬於長尾鳥還是短尾鳥?動物學家稱,雞屬鳥綱雉科家禽,翅膀短。然而,有些品種的公雞尾羽又長又美,甲骨卜辭中許多「雞」字皆高冠修尾。因此有人認為,長尾的「鳥」指公雞,短尾的「隹」指母雞,此說頗有點類似英語中動物的性別名詞,如cock(公雞)和hen(母雞)。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反映了古人對雞的認知出現了混亂。不過本人根據雉雞的尾羽比家雞長很多,而「稚」字從「隹」;同時參考「雞」的文字發生學依據,其正體字應為「雞」,因此雞當屬於短尾鳥。但簡化字「雞」只能從「鳥」不能從「隹」,這是因為其繁體聲符「奚」變成了簡化符號「又」,如果義符從「隹」,那就不是「雞」,而是「難」字了。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雞年說「雞」(漢字故事)》,原作者楊立新。編輯李雅南)
14852575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