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雜誌《Nature》子刊:這種男人用的藥竟能防癌

2020-11-25 健康界

說起「偉哥」(商品名:西地那非,俗稱「偉哥」),男人女人們都會露出意味深長的微笑——

不過等等,這種藥的藥效除了廣為人知的雄風和心血管作用,最新的研究發現,西地那非還能降低患癌風險。

一、研究究竟說了啥?

西地那非是一種PDE-5抑制劑。2020年6月24日,一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論文,PDE-5抑制劑能降低男性大腸癌患者的死亡風險[1]。

西地那非為什麼能減少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呢?

這要從大腸癌患者的死亡原因說起:

大腸癌殺傷力很大、殺傷範圍廣。在中國,在男性患者中,結直腸癌發病率佔第4;女性患者中佔據第3名;但結直腸癌是死亡率排名第2的癌症(第一是肺癌)[2]。

一旦確診大腸癌,首選的治療方案依舊是手術切除。但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也普遍不理想。而引起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是轉移。

為什麼大腸癌手術切除後,大都會轉移呢?有沒有什麼方式能減緩這一過程?

科學家提出了很多理論和假說,其中比較主要的一條是——手術後,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得到抑制,促進了腫瘤轉移。

在進行了大腸癌手術的患者中,可以觀察到這種變化:



於是研究人員認為,MDSC細胞的聚集,使得機體的免疫功能得到抑制,從而誘導腫瘤轉移。

如果抑制了MDSC細胞的聚集,是不是就抑制了腫瘤轉移呢?

這或許也是西地那非能減少死亡風險的原因——

先前的實驗已經表明,PDE5抑制劑可能有抗癌作用,通過西地那非可以通過阻止MDSCs的募集來抑制結腸腫瘤的發生。

研究發現,西地那非能抑制MDSCs的募集,從而抑制這一過程。

不過以上的理論都是基於動物模型,但是沒有人體實驗,於是研究人員就查詢了癌症患者相關的資料庫,發現了在人類數據支撐。


  • 診斷後使用PDE5抑制劑可降低大腸癌特異性死亡率。

  • 在診斷後使用PDE5抑制劑可以減少確診為大腸癌的男性患者中轉移的發生率;

  • PDE5抑制劑的抗癌作用在接受開放手術的患者中更強。


這些數據顯示了:西地那非確實能降低癌症風險。

二、好好的男性用藥,為什麼能抗癌呢?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問,好好的男性用藥為什麼會抗癌呢?

究竟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神奇的作用。

這一切都與西地那非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縮的能力有關。

我們體內一切生命活動都與某些酶、信號分子等有關係,我們體內血管的擴張/鬆弛也是。

體內NO分子的釋放會讓血管擴張,而西地那非作為一種PDE-5酶抑制劑(這種酶是NO產生所必須的一種酶),減少了NO的產生,從而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縮。

所以身體內所有PDE-5的地方,都會接收到西地那非的信號。

在1991年,西地那非作為一種PDE-5酶抑制劑的新藥,正在進行臨床試驗,但是多次試驗後發現效果不理想,當年4月,西地那非的臨床研究正式宣告失敗。

原因是PDE-5在陰莖海綿體內表達水平極高,而在人體其他組織和器官中則表達較低,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1991年4月,西地那非的臨床研究正式宣告失敗,研究員發現,治療者在領過試藥之後都不願意交出餘下的藥物。追查之下,發現這一種藥對病者的性生活有改善。在經輝瑞高層許可後,研究人員就西地那非對陰莖海綿體平滑肌的作用展開了研究。

性刺激後,神經衝動在海綿體中釋放神經遞質,引起內皮細胞產生NO分子,導致血管擴張和陰莖血流量增加。

經過了7年之久,並於1998年3月27日獲得美國FDA上市許可,之後迅速獲得商業上的成功,200年輝瑞公司藉此獲利19.34億美元,成為令該公司名聲大噪的一個產品。

如今勃起功能障礙的問題已變得極為普遍,最新數據估計,到2025年將有約3.2億人罹患該疾病[3]。

西地那非也稱為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主要藥物在全世界上市推廣——

多國指南中,治療勃起功能障礙,PDE5抑制劑一直是一線療法[4]。

但是此之蜜糖、彼之砒霜。這在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中的描述尤其貼切。

由於PDE5在身體內的廣泛分布,當服下西地那非的時候,隨著血液循環進入身體的多個部位,所以與治療作用無關的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目前發現,可能的副作用有:輕度頭痛、消化不良、低血壓、頭暈等。

不過這些不良反應的發生頻率較低。

三、對西地那非的研究才剛開始……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對西地那非的開發和研究遠遠沒有結束。

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2020年,西地那非已於2020年2月5日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成人肺動脈高壓,這也填補了國內治療該疾病的空白,是國內首個被批准用於治療肺動脈高壓的5型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劑。

在全球,目前PDE-5抑制劑已經獲批的適應症為:高海拔疾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後的陰莖康復、抗心絞痛等。

PDE5 在我們身體的多個器官發揮作用,這成為PDE5抑制劑們未來的想像空間。

已經有研究顯示,西地那非可能有作用的疾病為:

心力衰竭、中風、周圍神經病變、改善生育能力(研究顯示,口服PDE5Is已顯示可增加患有少精症的不育男性精子的活力,但令人驚訝的是,它並未影響正常患者)[3]。

不過這些療效都還沒有確鑿的證據。

不過說到最後啊,藥物沒有所謂好不好,之後最合適。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與我們的生命相關,只有在根據說明書或者醫囑服藥最好。

參考文獻:

[1]Huang, W., Sundquist, J., Sundquist, K. et al. Phosphodiesterase-5 inhibitors use and risk for mortality and metastases among mal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Nat Commun 11, 3191 (2020).

[2]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18 Nov;68(6):394-424.

[3]Dhaliwal A, Gupta M. PDE5 Inhibitor. In: StatPearls .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0 Jan-

[4]Andersson KE. PDE5 inhibitors -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20 years after sildenafil discovery. Br J Pharmacol. 2018;175(13):2554-2565.

彩蛋:

一名中年男人為了追求好的效果,就吃了24片西地那非,結果……發生了暫時性視野缺損和環形隱窩性病外,還存在短暫的視覺併發症。

—— 所以,是藥三分毒,千萬別亂吃啊!

題圖來自千圖網

相關焦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期刊不用過多介紹,出版集團為英國的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世界上最負盛名科技期刊之一,只有《Science》能與其比肩。《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為多收版面費 <醫學信息>雜誌竟出"鴛鴦刊"
    今年6月,想在9月評上職稱的朱明傑通過網際網路相中了《醫學信息》(中旬刊)。  「之前聽同事提起過這本雜誌,網上轉載也挺多,感覺比較權威。」朱明傑說。  選中雜誌後,朱明傑將論文發到了網站上公布的編輯部郵箱。3天後,他便接到了「可以刊發」的回覆,另有一位編輯通過電話通知他「需要交納600元」。
  • 解藥|多項新冠潛在藥物已啟動臨床試驗 老藥新用加速
    2月10日發表於Nature子刊的一篇論文探討了這一問題。作者盤點了其它抗病毒藥物治療新冠病毒「老藥新用」的可能性,提示了尋找新冠病毒潛在有效藥物的路徑。(參見「解藥|清華大學藥學院院長剖析新冠『神藥』」)  這篇題為《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治療選擇》的文章發表在nature旗下雜誌「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上,第一作者李廣迪是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新設計的有機分子可快速產生兩種激子,這兩種激子比目前最先進工藝產生的激子壽命更長,這將使每個光子產生的電能都可被太陽能電池吸收,這對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非常關鍵。
  • Nature子刊:CAR-T療法治療實體瘤新發現|Nature|PAK4|母細胞瘤|黑...
    11月30日,Nature子刊Nature Cancer發表文章揭示CAR-T療法聯合PAK4抑制劑對實體腫瘤效果更佳。之後,研究人員將PAK4抑制劑與EGFRvIII靶向CAR-T細胞聯合給藥,發現同樣有效,可使試驗動物腫瘤生長減少80%。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該項聯合研究成果於近日登上了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題為《人體類固醇II型5a還原酶與抗雄激素藥物非那雄胺的結構研究》,由南科大生物系魏志毅副教授課題組與匹茲堡大學張誠教授、新加坡 A*STAR 研究所範昊研究員、騰訊 AI Lab 黃俊洲博士帶領的研究小組合作完成。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Nature雜誌1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Nature子刊:解析關鍵細菌蛋白或有望開發出新型抗生素doi:10.1038/nsmb.3346細菌細胞往往有著保護性的外層結構—細胞壁,而動物細胞則沒有,組裝這種堅硬的護甲往往需要多個步驟,但有些細菌的「盔甲」往往能夠被抗生素靶向作用,比如青黴素和萬古黴素等。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使用石墨烯電極進行DBS-fMRI研究示意圖(左)及GF截面SEM圖(右) 腦深部電刺激(DB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聯用,對理解複雜的大腦網絡連接、解析DBS治療各類神經疾病的機理和效果都有重要意義。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