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滿堂
特邀編輯:董學仁
我以前的一個鄰居,一位普通大媽,看著一群孩子跑過她的面前,自言自語地說:「小羊羔子在草地上跑啊跑,白天跑到黑天,黑天跑到白天,跑著跑著就長大了。」如果是評價一個好人做事總是被人誤解,她就不緊不慢地說:「房前一堆灰,來風四下吹,好事沒少做,壞話一大堆。」那時候我只是喜歡聽她說話,覺得特別生動,後來才知道,她用了一種修辭方式,叫做隱喻。
在剛才的示例中,那種用語言描述的事物,都可以離開被比喻的事物獨立存在。只是我恰好處於那個語境之中,能夠確定大媽說的是那些孩子和那個做了好事又不討好的人。
如果換了一個人,寫一篇觀賞廬山的短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沒有說他的山嶺山峰用來比喻什麼,甚至沒有說這些是不是比喻。我們猜他的詩歌裡隱藏著比喻,可能是他想到的抽象哲理:如果人們沒有開闊的視野,就看不到全貌,容易被一些現象蒙蔽。
像這樣的一個隱喻,不同的人看了可能有不同的啟發,比單純講道理容易讓人接受。
比他更早的年月,早了一千多年呢,有人在吟詠他離開又歸來的情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也是隱喻,以景寫情的隱喻。他當年離開時的依依難捨,此刻歸來的心緒茫茫,用兩種景物表現出來就夠了,不用他再直白我離開時心情如何,歸來時心情怎樣。
按我對「隱喻」這個詞語字面上的理解,那可能是隱藏起來的一種比喻,不是擺放在明面上的,效果有可能比放在明處還好。因為它利用了兩個想法之間隱藏的相似性,通過提及另一事物來指代一件事物。這樣一來,有些不能明說的內容可以說了,有些可以明說的換個方式,或許會變得新穎,增加深度和魅力。
上面一段話裡,我可能涉及到了隱喻的定義,還可能比你搜索到的隱喻定義稍好一些,對文學創作有一些幫助。
在文學創作中,隱喻不只是詩歌的需要,小說也需要它帶來的改變。
小說家懂得隱喻,可以寫出更多的作品。實際上,有些小說家用隱喻手法寫的小說,確實比自己的其他作品更耐讀。
我想了又想,如果要我推薦一篇小說,在標題、語言、情節、結構等方面都用了隱喻,因此成為世界經典的,應該是瑞士作家迪倫馬特的《拋錨》。
主人公是一個著名紡織品品牌的銷售部主任。他開的豪車在郊外拋錨,引發了那個夜晚的故事。
他投宿一個鄉間別墅,在那裡參與了由退休的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和劊子手組成的聚會。他們邀請他享受著一道道美味佳餚,打開一瓶瓶生產年份越來越早的珍貴葡萄酒,同時做一個快樂的開庭遊戲。老檢察官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是清白的。這個銷售部主任說他清白,樂於充當這個遊戲中的被告。而辯護人一直提醒他,不要把自己做過的事情都說出來。可是大家越喝越興奮,情緒越來越高,小說主人公說出他現在的位置得來不易,他的前任心臟病猝發死亡,他才獲得了機會。檢察官一聽,興高採烈地說:好啦,好啦,現在有了一個死者。
在快活的酒宴和遊戲氣氛裡,主人公說出他勾引前任上司妻子的事情。退休檢察官經過一步步推理分析,指控他精心安排了對上司的報復,有意讓他聽到妻子偷情的消息,導致心臟病復發而死。在酒宴的高潮時,老法官宣布,宣判被告這位可敬的成功人士、這位可愛的朋友死刑,雖然這並不是具有證據的謀殺,而事發那一天的燥熱氣候,也可導致死者的心臟病復發,但他利用前上司的心臟病史,巧妙地造就了其意外死亡。
遊戲雖然結束,故事極速反轉。這個宣判是一場遊戲的一部分,至多也就是個道德審判,不能當真。可是我們的主人公當真了,吊死在房間裡,自己執行了自己的死刑。他重新理解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罪過,以死謝罪。
《拋錨》全篇充滿了隱喻。
人物設計方面,那四個退休司法人士的年齡加在一起三百多歲了,他們的穿著和語言,他們的生活方式,隱喻的是古老的生活傳統和公道正義,他們開庭遊戲的核心,更像是直指人們心靈的道德審判。
概念使用方面,主人公所在的公司名為赫菲斯託斯,這是希臘神話中火神的名字。《拋錨》中提到火神抓住妻子偷情的事,這也隱喻著小說主人公自己的偷情故事。此外,這位火神還製造了開啟人間災難的潘多拉和潘多拉魔盒,可以用來隱喻二戰後普遍的道德災難。
結構方面,作為主體的是那場遊戲。遊戲是對現實的模仿,也可能是未來的現實。我們現在回頭閱讀這篇寫於1955年的《拋錨》,你不覺得那場遊戲中人物的沉溺狀態,它本身的不可控制以至於娛樂至死,都具有很強的隱喻意義嗎?
小說的標題,有不止一個隱喻。其一,主人公遇到汽車拋錨,他自己卻被拋出原有的生活,再也不能回來。其二,在一個廢除了死刑的國家裡,幾個退休人士的審判模擬遊戲致人死亡,也就此拋錨無法繼續。其三,如果退後幾步像看一幅油畫那樣看著這部小說,我們會看到它的整體效果:拋錨的還有人類道德在現代社會裡的困境。這就回到了小說開篇的議論:「一場微不足道的災難會觸及人的普遍真理:公道,正義,甚至是人的品德。」
我們現在的寫作練習題,與培養我們對隱喻的感覺有關。
第一步:思考一下,文學作品中的隱喻,真的那麼重要嗎?
提示:直到1980年,才有第一部系統研究隱喻的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到了2015年,這部書有了中文譯本出版。這本書中說,隱喻不僅是語言中詞彙的問題,還是人類思維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參與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
第二步:回想你讀過的小說,哪一篇用了隱喻手法?找來再看一遍,你有沒有新的感受?試著分析一下,用了隱喻的小說和普通小說有什麼不同?
第三步:構思一篇作品,從主人公搭錯車開始,用隱喻手法表現相繼而來的人物和事件。
不要求完成這篇小說,寫出1000字以內的提綱即可。
【責任編輯:宋寶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