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作家·評述|梁捷:王佔黑小說的故事性、隱喻與蒙太奇

2020-12-05 澎湃新聞

2018年秋天,王佔黑獲得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一舉成名。從此,她成為現在最引人矚目的「90後」作家,獲得無數評論家的關注,也收穫大量粉絲。就在她獲獎以前的幾個月,我還要努力地向一些文學圈的朋友推薦她的書。而在此之後,則變成要把「我的朋友王佔黑」掛在嘴上,別人才肯多看我幾眼。

在王佔黑出名前的幾年,我有幸讀過絕大多數《空響炮》和《街道英雄》裡的故事,也與她聊過幾次寫作。她的世俗視角、人物刻畫、嘉興方言這些寫作特徵非常突出,看過作品的人都有深刻印象。但是她就是總被退稿,打擊很大。我曾拿著她的小說,透過一些文學圈的朋友問了一些編輯,也沒有得到什么正面反饋。聽到最多的批評意見就是,這些小說沒有情節,沒有故事。

這個批評完全不能令人信服。以故事性來要求小說,實在太古老的文學觀。這種文學觀只有在今天這個追求IP的時代才又沉渣泛起。我們能隨手舉出無數國內外名著,都缺乏所謂的故事性。王佔黑熱愛電影,電影所強調的人物、環境、細節反覆剪裁拼貼的手法在她的小說裡比比皆是,這就是她的敘事手法。

她似乎不願意給單篇小說起名,或者她默認每一篇只是群像中的一個角色,所以很隨手對一個個短篇命名「XX的故事」。有讀者說過,裡面似乎只有XX,沒有故事。其實她寫的是一個大故事,也就是她所說的「街道英雄」故事。單個人物抽出來看就令人感動,心有戚戚,拼合在一起看,則是一個讓人只能體驗、無法評述的大故事。

「街道英雄」們確實了不起,幫助王佔黑獲得了大獎,強勢出道。但是在此之後,街道英雄又會往何處去?從我的觀察看,王佔黑確實曾經面臨過只能寫短篇,難以拓展長篇的困境。但是她的工作、生活都發生變化,只要堅持寫作,作品面貌自然也會發生變化。

《街道江湖》

一、出走街道

我知道王佔黑寫得不快,不多,像小火慢燉,要慢慢等。兩年過去,聽說她要出新書,包含了過去兩年寫的幾個中篇,就迫不及待地問她拿來讀了。從短篇到中篇,文本本身就在不斷成長,作者也在成長。作者從在校研究生轉變為職業教師,街道英雄也慢慢走出街道,面對生活中更多的東西。

這兩年的作品裡,王佔黑的小說逐漸體現出所謂的故事性。故事性並不是傳奇性,而是隨著文本的延長,主人公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也就有了故事性。在以前的作品裡,王佔黑只給我們看一個人經歷的橫截面。《空響炮》裡的吳賭也好,美芬也好,一出場就已經是這個樣子,寥寥數語介紹幾點背景,整個人物就已經站住了。這是電影手法,留下很多線索需要我們自己腦補。

這當然與作者自身的經歷有關。王佔黑是個早熟的觀察者,一開始就能準確地把握這些底層各色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每個人都是從小長到大,每個人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成長和轉變經歷。所以王佔黑的寫作,有點像拍了一部電影以後,再慢慢拍電影的前傳外傳,把這些人物成為街道英雄的前史也記錄下來。這就是王佔黑最新的敘事手法。

創作於2018年的《黑魚的故事》明顯帶有轉折期的味道。篇名還是以「XX的故事」命名,表現出與過去街道英雄的聯繫。大黑魚這樣的名字,與怪腳刀、老菜皮等一樣,都是江湖綽號,所以大黑魚與妻子阿三這樣的人物,在街道群雄裡絕對佔有一席之地。大黑魚夫婦原本是雙職工家庭,雙雙下崗,正好有個娘舅懂得賣魚,於是大黑魚夫婦開始賣魚,終於靠著賣魚翻了身。

而等到大黑魚夫婦賣魚多年,有所積蓄後,買了新房,也不用賣魚,不用忍受那難以洗去的魚腥氣,家庭關係卻出現了微妙的裂痕。大黑魚經歷了很多微不足道的事情之後,發現只有在靠近水的時候,接近魚的狀態的時候,才能真正恢復平靜。這就是王佔黑根據每個街道英雄心理創傷設計的怪癖。每個街道英雄都有屬於自己的怪癖,根據怪癖,就能抽絲剝繭地揭示出內心真正的創傷。

而同一年創作的

《清水落大雨》

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轉折,暗示著王佔黑走出街道,走向新環境的意識。在小說裡,主人公小女孩李清水從原生家庭走向婚姻,從小城市走向大城市。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小女孩面對各種細節上的不適,潛在的壓力,最終通過不斷下雨的黃梅天這個背景徹底釋放出來。

所有這些小說的故事情節都很淡,沒有什麼大起大落,也沒有什麼驚人的轉折。但這絕不意味著平淡。作者不厭其煩地渲染氣氛,給文字加上一層層的濾鏡,還有背景音樂,甚至一些象徵意義的特寫鏡頭。作者在環境塑造方面非常執著,可以說得上是不厭其煩,一定在氣氛上做足文章來推動故事進程。這是王佔黑偏愛的試圖與文藝電影對應的美學。

早期的《空響炮》和《街道英雄》裡,書中人物都還活躍在自己原本所處的環境中。即使隨著時代變化,行為中的一些怪異元素凸顯出來,但每個人都還是生龍活虎,令人羨慕。很多年長讀者把王佔黑的作品作為輕喜劇來閱讀。但隨著作者視角轉移,這些英雄不得不出走街道以後,他們身上的生氣似乎頓時消失了。

《空響炮》

但是這些出走街道的人,仍然擁有街道留在身上的烙印,比如李清水這個溼漉漉的名字,比如大黑魚身上總也洗不掉的魚腥氣,他們自己也總是然想通過抓住一些什麼東西,重建自我,重新體驗原本的精氣神。但這是很難的。出走街道以後,他們只有很偶然的在一些城裡人習以為常的環境下,通過本能和直覺,讓自己的某些特質在一剎那甦醒過來。

這裡充滿了無奈,出走街道的英雄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走路都沒有原本踏實。這種隱含的對於現代性的批判,很克制,但力量也很強大。

二、隱喻

王佔黑不願意擺弄懸疑情節,但特別喜歡隱喻。有好幾種隱喻在各個文本裡反覆出現,水的意象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似乎可以視作所有隱喻的母本。她最近的幾個中篇,幾乎每一個都與水有關。《黑魚的故事》、《清水落大雨》就不用說了,《痴子》講述的是河浜邊幾個殘疾人的故事,幾個關鍵情節、關鍵場景,全都發生在水邊。而

《潮間帶》

更是如此,直接以一個水邊的暗喻來命名。這些細節都反映出王佔黑對於水這個意象的迷戀。

王佔黑是嘉興人。嘉興是水鄉,還保留了很多水的痕跡。上海以前與嘉興一樣,也是個水鄉。但是在這一百年的城市化進程裡,河道都被填成馬路,河道上的船也都變成馬路上的汽車。上海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河道消亡史。嘉興的發展落在上海後面,但也正沿著相同的軌跡快速飛奔。王佔黑的生活從嘉興到上海,利用時間差,也許還能從嘉興身上看到一絲上海以前的景象。

而近年來,一些年輕人在楊樹浦邊緣的定海橋組織一些學術和藝術活動,王佔黑也積極參與其中。顯然定海橋對於王佔黑具有類似的吸引力,破敗的街道,強悍的居民,難以預料的未來,以及充滿神秘色彩的水腥氣。我無意在王佔黑的小說細節中去尋找定海橋的痕跡,但眾多作品的色調與定海橋的相關性是非常顯然的。

定海橋區域

王佔黑總是喜歡寫殘缺的人,殘缺不全,似乎是她對於現代人的總體評價。當然現代人個個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殘疾人,身體與心理,多多少少都有些毛病,但總是想方設法遮掩下去。而在王佔黑筆下,大多數人的殘疾都很嚴重,一目了然就能看出,無法遮掩。比如《痴子》裡的嗡鼻頭、瘸腿阿興等等,這些不僅是外號,也是他們的身份象徵。

因為殘疾,所以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受到局限,而他們的正常欲望無從表達,從而產生另一重扭曲。在《痴子》裡,並沒有什麼人真的是病理性的痴,所有人都是由於生理上的疾患,社會上的普遍歧視,對個性的壓抑和扭曲,最終表現為痴。讀者很難對於他們的行為進行什麼評價,因為大家都看到了結果,但也知道如同看待水池裡的東西,光線已經發生扭曲。我們和觀察對象之間就隔著一層水,它是透明的,但也會扭曲我們看到的東西。這層水就像不存在一樣,但看得久了,我們知道,它就在那裡。

所以王佔黑在小說裡反覆利用水這種媒介。水似乎能容納一切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透明,質感,連綿不斷,澎湃有力,輕柔,涼爽,恐怖,膩腥,潮几几,溼漉漉,滴滴答答。人最初是從水中來的,嬰兒時期一直被水所包裹,直到今天,體重裡絕大部分都是水。但是人終究不是魚,不能一直在水裡生活,水在很多時候對人都是一種致命威脅。

所以不管人物需要什麼樣的情感回應,都能從水裡找到答案。王佔黑的大多數作品裡,都有一股水氣撲面而來,有時是中年男人的枯竭,有時是年輕女性的淚,有時則是老年人逝去的夢。似乎所有優秀導演都對水有著深刻的認識,而王佔黑也是用水的高手,不斷調用水的各種形態,給作品添上一層朦朧水汽。

三、蒙太奇

在過去,文字總是先於電影的。很多精彩電影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當然,電影和小說是兩種差異很大的表現手法。文字改編為電影,需要全新的表達語言,兩者的品質高下並沒有絕對關係。但是由電影反哺文學的創作方式並不多見。目前絕大多數文字工作者,最初都是先由文字進入創作的,但在王佔黑這代年輕人的成長經歷裡,電影與文字在生命中一樣重要,電影對於她的寫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閱讀王佔黑最近的小說,同時擁有讀小說和看電影的感覺。每一個細節,都像一幀特寫鏡頭,不停地堆砌,情緒在這過程中逐漸積累和調動。當代人觀影數量遠超前代人,讀者注視事物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現代電影所改造。所以,王佔黑的小說是電影時代的作者寫給電影時代的讀者的作品,一舉打破電影與文字的界限。不太熟悉電影語言的讀者,閱讀中會失去一些東西。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王佔黑的小說就很容易改編成電影。她在小說裡就已經完成大多數電影導演所需要構思的鏡頭,而且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都沒有給電影改編留下足夠的空間。再加上她的人物都是底層民眾,幾乎沒有任何光鮮亮麗的角色,這也註定受眾群體的規模不會太大。

王佔黑的敘事節奏在小說中是比較慢的,因為她的參照系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跟著時鐘一點點移動。而她的敘事也非線性。與其說是現代小說的結構設計,倒不如說是參照了電影裡的拼貼敘事,用各種細節碎片來補充敘事,完善故事情節和動力,慢慢地讓人物立體起來。

但與敘事節奏相關,王佔黑的文字又是非常凝練,簡潔有力。從王佔黑一出道開始,她的文字就已經成熟。她的用詞造句非常用心地融入嘉興/上海方言。現在很多年輕作家只能在普通話的基礎上點綴地嵌入幾句方言,能力不足,但王佔黑的語言能力強得多,她的方言詞彙是整體文本的一個重要支撐點,不僅對話中的語言很地道,在描述中,也在廣泛使用本地方言,調動吳語人士特有的思維模式。我看過王佔黑的一些修改稿,每一版的修改,都在追求更地道、更徹底的方言表述,對抗不知不覺的普通話霸權。所以,王佔黑即使還沒有像金宇澄那樣改造一套滬語寫作詞彙,也已經很成功地將方言融入寫作,遙遙領先於同代人。不熟悉吳語的讀者,閱讀中又會失去一些東西。

大多數電影都是第三人稱視角,因為這是最適合敘事的上帝視角。王佔黑的寫作似乎可以分成兩類,大多數作品也是第三人稱視角,從而可以開啟全能視角,凸顯人物自身的生活經歷;但在少數作品如

《小花旦的故事》

和《潮間帶》中,作者採用了第一人稱視角,把自己暴露出來,通過主觀觀察,塑造了小花旦、母親妙華等形象。當然在這些作品裡,「我」仍然是次要的,小花旦和妙華才是真正主角。

這些主角仍然帶有一貫以來的悲劇色彩,婚姻不幸,遇人不淑,工作事業也都不順利,在底層掙扎,但是主人公也都沒有強烈的怨天尤人的情緒,默默地將這些打擊挫折吞下去,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那樣。王佔黑肯定知道讀者需要什麼,期待什麼,但她似乎從沒有選擇直接滿足讀者的胃口,只是用平靜的文字掩蓋住人物內心的波瀾,讓生活繼續下去。有人說,小說有兩種結局,主人公要麼低著頭,要麼抬著頭,而讀者是喜歡主人公抬著頭的。但王佔黑的小說似乎是例外,主人公既沒有低頭,也沒有抬頭,還是在平視前方。

如果說小說創造了一個個平行世界的話,王佔黑的平行世界恰是對日常生活的復刻,似乎沒什麼新意,但不斷給人觸動。審慎克制對於小說家是一種很稀缺的品質,因為這不利於小說的傳播和改編。這一類的作品也能在市場上走紅,實在是個意外,但是對它的藝術評價將會不斷上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王佔黑《小花旦》:我和小說裡的人,一直「在路上」
    王佔黑說,以前她寫的東西,大家會覺得它們來自她的童年或者上個時代,但她一直希望加快腳步,能寫更現在時的東西。「我也特別願意去處理那種好像需要滯後一段時間才能夠進入的內容。我最近寫的小說,真的就有一種衝在現場的感覺。」
  • 怎樣用隱喻寫一篇小說
    上面一段話裡,我可能涉及到了隱喻的定義,還可能比你搜索到的隱喻定義稍好一些,對文學創作有一些幫助。  在文學創作中,隱喻不只是詩歌的需要,小說也需要它帶來的改變。  小說家懂得隱喻,可以寫出更多的作品。實際上,有些小說家用隱喻手法寫的小說,確實比自己的其他作品更耐讀。
  • 蒙大奇手法:幾種主要表現形式(表意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主要作用不是敘述情節,而是表達某種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緒。從表現蒙太奇的角度來劃分,有幾種主要的形式1、抒情蒙太奇抒情蒙太奇是一種在保證敘事和描寫的連貫性的同時,表現超越劇情之上的情感和思想。抒情蒙太奇,往往是在一段敘事場面之後,恰當地切入象徵情緒情感的空鏡頭。
  • 「蒙太奇」到底是什麼?看完這些例子,你也許就懂了
    不是因為動畫中缺乏蒙太奇的案例,而是因為作為一種常用手法,僅僅點評「這裡用到了蒙太奇」,很難表達有價值的觀點,有很多更嚴謹、更具體的描述鏡頭構成的方式。本文想通過動畫中的那些通俗易懂的實際案例,來介紹一些基本的蒙太奇手法,幫助大家看懂蒙太奇,以後不再被這個「神秘」的外來詞彙所迷惑。什麼是蒙太奇?
  • 意識流與蒙太奇
    (一)意識流1、含義:主要是指作家在設置文本結構時,將人幽晦的潛意識活動狀態作為文本內容展開的邏輯依據加以模擬,從而生成文本結構的一種文本布局方式。A、混亂的時空;B、荒誕、無聊、焦慮的意識;(二)蒙太奇1、含義:法文montage的音譯,本是建築學中的概念,意為「裝配」、「構成」、「組接」等含義。後背引入電影製作理論,意為「剪輯」、「組合」之意。後又被引用到文學創作理論中。
  • 「甘肅90後」鬼魚小說漫談
    【甘肅90後】鬼魚小說漫談陳錦榮「如若沒有黃河穿城而過,我大抵不會在蘭州定居。在這座城市生活與寫作十多年,他用小說虛構了心目中的蘭州,這是屬於他的精神領地,他在其中描繪眾生之相,架起一座個體經驗與世界意義之間的橋梁。由寫詩繼而轉向寫小說,是眾多作家走過的創作之路。這樣的轉變,既是藝術的自覺追求,更是心靈的一種探尋。寫詩是一種試煉,是內心激蕩的情感的爆發,而寫小說是一種沉潛,是鬼魚稱之為「韌」的東西。
  • 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中的科普問題
    奇幻冒險推理的敘事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學幻想小說」取代「科學小說」成為這一文類新的名稱。在「向科學進軍」的時代需求下,「科學幻想小說」被納入科學普及讀物的旗下,確定了向青少年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的歷史使命。
  • 盤點最不該被諾貝爾文學獎遺漏的十大作家
    2博爾赫斯評述:作為「作家們的作家」,博爾赫斯被公認為上個世紀中期顛覆了小說世界,或者如他可能說的那樣,顛覆了世界上的小說。他開創了一種全新小說的寫作路徑,被後人一直模仿,卻不得其神韻。3卡爾維諾評述:與博爾赫斯一樣,卡爾維諾也是「作家們的作家」, 是二十世紀名震世界文壇的一代大師,其作品以獨到的精美構思、深刻雋永的思維方式,對現代小說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被譽為「寓言式奇幻文學的大師」、 「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 「最有魅力的後現代主義大師」。
  • 90後懸疑推理作家郭沛文:用懸疑的方式記錄長沙
    追追是小說的女主人公。這個開頭,立馬就把鏡頭拉到了長沙,拉到了長沙打卡聖地之一的太平街。而樹葉下發出巨大嚷叫聲的蟲子們則像是個隱喻——它們像極了這個城市充滿了活力、充滿了表現欲的年輕人。 一場由年輕人主演的大戲即將架場,幕布後面已經有人躍躍欲試。
  • 蒙大奇手法:幾種主要表現形式(敘事蒙太奇)
    1、平行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是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將同一時間段內、不同空間中屢開的兩條或兩條以上情節線索組接在一起,互相呼應、聯繫,彼此起著促迸作用的蒙太奇。大衛·格裡菲斯認為自己是從狄更斯小說中學到了對場面和段落的有效敘述,既有全局的鳥瞰,又不放棄對事物細部的交代。他用一個個剪輯流暢的鏡頭清晰地講述各種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同時逐漸加快剪輯的節奏,最後達到高潮。當有人說觀眾看不懂用這種跳躍的方式敘述情節,大衛·格裡菲斯把發生在不同空間的故事組接在一起,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每個段落都是回應道:狄更斯不早就這樣做了嗎?
  • 豐乳肥臀的背後,是經典文學奇妙的性隱喻
    作家朱文曾經說過:「善惡、生死、性關係永遠是我最關心的主題」,而弗洛伊德也曾經說過:「你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起源於兩種動機:性衝動以及成為偉人的欲望」。由此可見,性愛,以及善與惡、生與死都是文學的終極命題。
  • 《聖經》類型意象:福克納小說象徵中的人性拯救隱喻
    《聖經》類型意象:福克納小說象徵中的人性拯救隱喻 2018年04月27日 22:33 來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王鋼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抽象動畫《馬茹娜的非凡旅程》用狗的一生隱喻人的三種現實意義
    戲劇蒙太奇戲劇蒙太奇是一個場景或人物心理前後轉變的過程,電影中營造氛圍的重要手段,戲劇蒙太奇在現代影視劇中運用廣泛。一天,他帶著狗狗在街上賣藝,一個人放了一張「月亮馬戲團」的券在他帽子裡,這時出現一組戲劇蒙太奇,在街頭的窯洞下,兩人開始很誇張的動作爭執一番,馬諾牽著狗狗失落並氣憤地離開,來到酒吧買醉。這段蒙太奇其實是把馬諾的驚喜和無奈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隱喻他內心雖然很想抓住這樣寶貴的機會,去實現自己的事業和夢想,但他做不到拋棄狗狗。
  • 作家富豪榜公布郭敬明韓寒無緣十強 兒童文學作家火熱
    榜單中的熱門網絡小說不可忽視。2015年影視圈掀起了IP改編熱潮,多部網絡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位列作家榜第33名的果果憑代表作《花千骨》,斬獲400萬元年度版稅收入。榜單第38名的顧漫,憑藉《何以笙簫默》300萬元年度版稅收入再次上榜。作家丁墨的小說《他來了,請閉眼》拍成熱播電視劇,也讓其賺到200萬版稅,位列榜單第54位。
  • 《燃燒》的原作小說裡,村上春樹寫了什麼
    相較之下,村上的小說裡也充滿了曖昧和不確定的故事,但暗示的故事線索還是明白的。《燃燒》海報假如你糾結的是「故事」,那《燒倉房》給出的線索是這樣的。一個中產作家,認識了一個文藝虛無、生活飄忽的女孩子,後來女孩和富裕男混在一起。
  •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隱喻美學分析
    摘 要: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該片獲獎無數,導演李安憑藉此片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導演,本文將以此電影為研究對象,對其隱喻美學進行分析。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從命名中的隱喻美學﹑圖像中的隱喻美學﹑影像敘事中的隱喻美學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 以日本鬼怪小說為範本,談類型小說的創作
    京極夏彥是日本鬼怪小說的後起之秀。在他的鬼怪小說中,融入了更多能讓現代人接受的結構方式以及思想內涵曾經掀起了一波鬼怪小說熱,還被改編成了漫畫,深受讀者的喜愛。鬼怪小說作家:京極夏彥要去研究寫作特點同樣是神怪小說,每一個寫作者都有他們的寫作特點。20年代初著名的鬼怪小說家小泉八雲,是鬼怪小說的開山鼻祖。寫作特點傾向於日本傳統的文學特色,即「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