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原作小說裡,村上春樹寫了什麼

2020-12-01 澎湃新聞

因為電影《燃燒》的關係,讀了村上春樹的原作《燒倉房》,也順便讀了村上的幾個短篇。都很喜歡。

《燒倉房》收錄於《螢》。原名為《螢,燒倉房及其他》,創作於1982年至1984年之間,1984年結集出版,是村上春樹第三部短篇小說集,收有五個短篇,是村上篇數最少的短篇集

在電影《燃燒》裡,因為李滄東在故事表述上的多義,讓很多人大呼「看不懂」。正向的評論是,李滄東在影像和故事上的豐富性,讓整部電影充滿了神秘的氣氛和社會性議題。負面評論則簡單粗暴,這不就是故弄玄虛嗎?

相較之下,村上的小說裡也充滿了曖昧和不確定的故事,但暗示的故事線索還是明白的。

《燃燒》海報

假如你糾結的是「故事」,那《燒倉房》給出的線索是這樣的。一個中產作家,認識了一個文藝虛無、生活飄忽的女孩子,後來女孩和富裕男混在一起。在三人的關係裡,富裕男提起自己有「燒倉房」的愛好,就是點燃廢棄的倉房,這引起了作家的追蹤興趣。

故事結局是女孩忽然消失不見了,但作家發現富裕男並沒有燒掉什麼倉房,於是作家記錄了整個過程。暗示的線索也擺上了臺面,富裕男把無人關愛的女孩,視作了廢棄的無用倉房,殺死了她。

故事就是如此,而這個小說, 以及改編成電影的《燃燒》,重點則不是講故事,而是「故事性」。

劉亞仁飾演鍾秀

村上春樹在小說裡,使用了富裕男是否殺死女孩作為懸念,但這並不是一個偵探故事,村上也沒興趣給出標準答案。在整個事件中,村上鋪陳了這條暗線,實際是從人物及其言行的描寫中,由讀者理解和想像完成的。

故事角度看,這是個簡單明確的故事,故事性角度看,村上春樹反覆利用書中敘述者的想像和暗示,讓這部短小的作品非常耐咂摸。

在女孩表演的啞劇「剝橘子」段落裡,村上有一個點題的描寫。女孩說假裝剝橘子的關鍵,是忘掉這裡沒橘子。與此同時,小說中的作家視角寫到:我漸漸覺得現實感被從自己周圍吮吸掉。

全鍾淑飾演惠美

你可以把它當作理解「故事性」的一把鑰匙。

「什麼是真相」這件事,關乎女孩是否被殺死的嚴肅問題,但就好像「剝橘子」的現實抽離感覺,你隱約分不清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富裕男殺死女孩」是隱線給出的故事,在整個小說裡處處都有暗示,但村上沒有明確給出「事實如此」的結論。結果是我們不知道富裕男是否殺死了女孩,但能確信的是,他「可以」殺死這個女孩。

真相對個人是重要的事,對故事而言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富裕男「可以」殺死女孩。這個似是而非的「可以」,給讀者大片的留白,我們只有以自己的想像去還原整個事件。這個還原的過程,才最終完成了小說創作,而這個讀者創作的啟發,恰恰是村上春樹的高明之處。

這種曖昧的無真相,其實是村上限制了記錄者的視角。以小說人物「作家」作為事件的觀察和記錄者,讀者沒辦法看到整個事件,只能跟著他去聽和去追問。你甚至可以理解為,女孩所說的那些經歷故事都是假的,因為那只是她自己的描述;又或者你可以理解為,根本沒什麼殺人事件,這是作家關於富裕男和漂泊女孩關係的想像。

史蒂文·元飾演本

李滄東在電影《燃燒》裡,就把這種多指向的真相,用影像給呈現出來。在電影裡富裕男可能殺死了女孩,第一視角的作家(被定位成一個底層男,而非村上的中產男)發起了暴力復仇。李滄東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曖昧的把幾個段落剪輯起來,你可以理解為底層男的復仇是真實的,或者是自己根據想像的創作。

相較於小說,影像是更具有說服力的呈現方式,但李滄東仍然使用了村上式的豐富暗示。於是故事的含混不清,就帶來理解上的多義,這讓很多讀者(觀眾)有一種「未獲取確定真相」的不飽足,但正因為這種不飽足的饑渴感,讀者(觀眾)也更有意願去想像完成自己的故事線。

對於「看不懂」的讀者(觀眾)來說,可以把小說和電影就當作簡單的故事,而對於看進去了,有想像了的受眾而言,你才是完成創作的最終環節。

假如你想要理解李滄東的開放性多義結局,不妨讀一讀《燒倉房》,村上春樹給出了更明確的隱線暗示,儘管仍然是曖昧不清的。假如你的滿足感不限於此,那你就中了李滄東和村上春樹的圈套,被他們激勵去想像完成你理解的真相。

《燒馬棚》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與193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1939年獲得歐·亨利獎

在我看來,李滄東可以說很忠實於村上春樹的《燒倉房》,我指的不是故事。相較於李滄東的社會議題和階級反動(受另一部作品《燒馬棚》影響很大),村上式的悠然中產審美,可沒有興趣。從「故事性」的角度,這兩位創作者用限制視角的方式,啟發觀眾(讀者)去解讀和想像,這才是真正的創作方式上的忠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寫《且聽風吟》為了表達什麼?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的文字特點作家的風格,基本上在成名作中就奠定了。村上春樹1978年發表的《且聽風吟》(《風の歌を聴け》),除了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蜚聲文壇的敲門磚。這本書寫滿了「距離感」。當我們通讀村上春樹的著作,其實他大部分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如此,總是欲言又止,充滿心事。《且聽風吟》跟村上春樹的其他作品一樣,人物間的對話十分簡短,每個人都惜字如金,很少吐露自己的心事。他們心事重重,只能藉助比喻、景物描寫來反映腦海最深處的心思,或者直接讓角色開一個玩笑,提出一個疑問,使聽話的人陷入沉默,以「終結交流」的方式來表現無法被說或不願說出的感受。
  • 村上春樹幹嘛22歲就結婚?《且聽風吟》開始是用英語寫的?
    村上春樹幹嘛22歲就結婚?《且聽風吟》開始是用英語寫的?時報出版社表示,村上春樹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首度回顧自己30多年來職業小說家的生涯,全書分成十二回,從入行、到工作的邏輯、乃至於小說的發想創意,可以看出村上春樹工作上的心路歷程。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村上春樹首次介紹了為何自己在22歲就結婚。
  • 72歲的「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但村上不是這樣。 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 1949年1月12日,村上春樹出生於日本京都市,爺爺是個寺廟住持,父親則是一名語文老師。村上春樹12歲時,他父親和家附近的書店打了招呼,讓他能夠去書店自由地賒帳買書,每月給他結算一次。 在如此優渥的閱讀條件下,孤獨又敏感的少年村上,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閱讀。 雖然喜歡讀書,但在學校裡,村上春樹卻成績平平。
  • 村上春樹:72歲,身高五尺七寸,有恐高症,愛打麻將,祖父是和尚
    上世紀90年代,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被引進到中國,掀起了一陣喧騰的「村上春樹現象」。他在小說裡擁有多樣的氣質,既會大談葡萄酒、龍蝦的妙處,也會生出各種玄妙而哲學化的沉思。他溫和親人,曾經在網上給網友回復過7728 封信,愛在車裡刷牙,為了省事每年買兩次川久保玲男裝。
  • 村上春樹:別害怕當笨的人
    兩種人裡,你是哪一種?村上春樹覺得自己是後一種。還不忘把大部分同行都拉下水,他聲稱大半的小說家,幾乎都是這種個性。《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片,很多人看了當時很感動。片子裡,那些一輩子圍著古老文物打轉的人,看起來似乎和村上故事裡那個腦袋不太靈光的人,有著類似的氣質。
  • 村上春樹昨晚罕見在東京演講:翻譯是我的愛好
    2017年才過去4個月,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已經已經出版了三本書,分別是長篇小說《殺死騎士團長》、與另一位日本女作家川上未映子的長篇對談集《貓頭鷹在黃昏起飛》以及剛剛出版的《村上春樹 翻譯(幾乎)是全部工作》。
  • 村上春樹因何受歡迎,御用翻譯林少華:這4個特點,常人模仿不了
    村上春樹自出道以來就仿佛被上帝親吻了一樣,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自1989年出版以來,已發行了百萬冊,近30年來他的所有作品出版量幾乎是同時期所有日本文學作品的總和,以致於村上春樹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符號,至今仍是大中學生和白領階層等都市青年的讀書熱門話題。
  • 村上春樹作品的英譯者回憶,村上如何成為世界級作家?
    《村上春樹和我》內容簡介本書寫了傑伊·魯賓和村上春樹因書結緣的種種趣事,一切從村上春樹打給魯賓的一通電話開始,延及兩位的文學交往,比如兩位的初次見面竟是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上,第一次拍到的照片竟然只拍到了魯賓的兩隻腳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魯賓在翻譯村上小說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也有文學觀的交流、翻譯技巧的探討等。
  • 雷蒙德·錢德勒:被村上春樹頂禮膜拜,小說常銷不衰
    阿城說,錢德勒因自己的小說而不死。學者止庵說,關於錢德勒,真是用不著說他怎麼好,他就是好。村上春樹則表示,他每每陷入困境,便打開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而讀者也能從《尋羊歷險記》和《1Q84》等作品中感受到村上敘事的「錢德勒式文風」。自2006年起,村上春樹幹脆親自開始翻譯錢德勒的7部長篇,帶動錢德勒閱讀熱潮。
  • 對談集《貓頭鷹在黃昏起飛》中文版問世,村上春樹:作家「必須和...
    這是村上春樹迄今接受過的最長訪談,總共歷時四次、11個小時,總計13萬字。這部深入探析村上春樹藝術和內心世界的訪談記錄,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中文版,近期與讀者見面。「後記」中,村上春樹如此描述這次訪談——川上未映子把過去從未有人問過的那類問題迎面砸來,並且毫不膽怯地從各個角度反覆提問,一直問到心滿意足為止。「而在一個個回答那樣的提問當中,我在自己心中發現了我本身迄今從未想到的意味和風景。」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直白的情慾,扯開當代孤獨成癮的遮羞布
    倘若提起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邁不過去的作品。這本打破日本文壇沉寂的書,不僅一躍成為日本銷售總量最大的書籍,更創造了所謂「村上春樹現象」和「《挪威的森林》現象」。作為村上春樹人生當中最暢銷的一部現實小說,《挪威的森林》取得的成就,倒也不辜負他為之付出的心血。
  • 遠方到底有什麼?——評村上春樹《假如真有時光機》
    乍看《假如真有時光機》封面,覺得這是一本科幻小說。實際上,它是作家村上春樹的全新旅行隨筆集。該書的日文名直譯為《寮國到底有什麼》,緣於村上春樹乘飛機前往寮國途中,在河內中轉時,被當地人一臉不解地問道:「寮國到底有什麼,會是越南沒有的呢?」這句無意中的問話讓彼時的村上春樹無言以對。
  • 村上春樹:假如真有時光機
    假如真有時光機,且只能使用一次,你會用來做什麼呢?村上春樹的回答是:回到1954年的紐約,在那裡的爵士俱樂部盡情聽一場克利福德·布朗和馬克斯·羅奇五重奏的現場演奏。《假如真有時光機》是村上春樹寫的一本旅行隨筆。
  • 但又不是村上春樹…
    如果你常年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的賠率,你會發現,今年的榜單跟去年、前年乃至大前年,都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村上春樹依然是獲獎的大熱門比如今年賠率榜排名前十的作家,「千年陪跑王」村上春樹自不必說,恩古吉(Ngugi Wa Thiong'o)、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奧茲(Amos Oz)、阿多尼斯(Adunis)都是老面孔了。
  • 村上春樹與諾貝爾 誰更需要誰
    撰稿|張 生  村上在西方世界的走紅  最近關於村上春樹的新聞比較重要的有兩則,一是前段時間全球最大的博彩公司英國的「立博」(Ladbrokes)預測今年10月中旬開獎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排名,村上排在榜首,賠率也最低。二是在近期中日圍繞釣魚島的爭端展開後,北京有書店把日本作家的書從櫃檯裡撤掉,村上主動對此現象發言。
  • 村上春樹: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讀懂了《挪威的森林》
    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表了自己的長篇愛情小說《挪威的森林》。一經問世就在日本銷出760餘萬冊(1996年統計),這在只有一億多人口的日本是一個奇蹟,平均每十五個日本人就有一人有這本書。這是一本關於戀愛的小說。
  • 書單|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中尋找他的私人閱讀書單
    村上春樹的小說中慣於羅列各種各樣的歌曲、畫作、電影和文學作品,也往往通過作品中人物之口不加掩飾地說出自己對於某一作品的好惡。2020年1月12日,正值村上春樹71歲生日,筆者特地翻了村上目前發表的所有長篇小說(也包括處女作中篇小說《且聽風吟》),整理了村上小說中出現過的所有文學作品以及相關的段落(《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與《天黑以後》中沒有出現文學作品,故未列出)。
  • 硬核致敬 | 當音樂人遇見村上春樹,他的「讀後感」是這樣的
    村上春樹最愛的節日  村上春樹很多作品裡都提到對平安夜的喜愛,所以這次在一個溫暖的節日選了一些符合主題的曲目。聖誕節、爵士、文學、村上春樹這四者本身是融合在一起的。  "一開始選曲的時候有三四十首曲目,但是我們最後精選出來十幾首。"  音樂會選曲幾乎都出自村上春樹的作品,原著的文字會滲透入樂曲中,變成爵士經典作品的一部分,以旁白、朗讀等形式出現。
  • 提起村上春樹只聽過《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可能更厲害
    但小李子在2016年已經獲了奧斯卡獎,現在陪跑屆只剩下村上春樹一人了。而村上春樹最著名的作品當屬《挪威的森林》,很多小夥伴即便是沒有讀過也一定聽說過。可今天讀書君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則是和《挪威的森林》其名的一本書,那就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村上春樹又陪跑,他本來就是跑步的
    還是不知道,哈哈,所以和她相比,我們還不如聊聊號稱一直陪跑諾貝爾文學獎的村上春樹。畢竟這是我們僅剩的能看懂、有話可聊的科目了,你總不能沒事和別人去聊什麼數學、理綜之類的科目吧!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村上春樹的很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