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學習系列之四-擴散加強成像(DWI)

2021-02-13 酷跑影像

一、擴散(diffusion)的基本概念

分子熱能激發而使分子發生微觀、隨機的平移運動並相互碰撞,也稱為分子的熱運動或布朗運動

DWI是目前能夠無創檢測活體組織水分子擴散運動的唯一方法

自由擴散

水分子擴散運動不受任何約束

在人體中,我們可以把腦脊液、尿液等水分子擴散運動視作自由擴散

限制性擴散

在生物體中,水分子由於受周圍介質等約束,擴散運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人體一般組織中水分子的擴散運動屬於限制性擴散

DWI通過檢測人體組織中水分子擴散運動受限制的方向和程度等信息,間接反映組織微觀結構的變化

在人體組織中,如果水分子在各方向的限制性擴散是對稱的,稱為各向同性擴散

如果水分子在各方向上的擴散是不對稱的,稱為各向異性擴散

各向異性擴散在人體組織中普通存在,最典型的是腦白質神經纖維束

二、DWI的臨床應用

DWI可以顯示水分子由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細胞膜通透性的變化、細胞膜去極化功能受損等產生的影像變化,還可以反映組織內細胞的密度。

超急性腦梗塞的診斷

急性腦缺血缺氧造成的細胞毒性水腫,在DWI表現為高信號

其他一些腦組織病變:部分腫瘤(例如淋巴瘤)、血腫、膿腫、表皮樣囊腫

體部的應用


彌散張量成像(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是在DWI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成像技術,都是基於水分子在不同結構的擴散方向和速度差異

可以顯示神經纖維束走向

包含了方向信息的向量圖,主要用於評價組織結構的完整性,用於腦、脊髓、心臟、及骨骼肌等具有規律走形的纖維束結構。

相關焦點

  • MRI系列|(三)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參數
    往期磁共振系列推送請參閱:MRI系列|(一)磁共振原理MRI系列|(二)彌散張量成像原理1.磁共振成像原理簡介組織間弛豫時間上的差別,是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基礎。磁共振成像的過程:與CT 相似,把檢查層面分成Nx,Ny,Nz……一定數量的小體積,即體素 ,用接收器收集信息,數位化後輸入計算機處理,獲得每個體素的T1值(或T2值),進行空間編碼。用轉換器將每個T值轉為模擬灰度,而重建圖像。圖1 實現整個人體成像的步驟是:首先用數學方法將整個人體分成若干個體積單元、然後在每個體積單元內進行信號累加,從而得到一系列呈現不同灰度的體素。
  • [The Basics of MRI 5.5]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5.5
    網站:https://www.cis.rit.edu/htbooks/mri/index.html原著:Joseph P. Hornak, Ph.D.在此給出了一些在磁共振成像中非常有用的傅立葉變換對。由於磁共振成像與傅立葉變換對的振幅係數相關不大,因此在示例中我們暫且忽略傅立葉變換對的振幅係數。
  • 新型DWI-MRI方法在乳腺影像上的前景
    該方法,即多路復用靈敏度編碼(MUSE)DWI,可將單發成像採集分成多發,從而有助於降低該技術對運動的敏感度。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此前曾通過15分鐘的MRI掃描產生高質量腦部圖像探索MUSE-DWI的潛力,但此技術尚未應用到乳腺成像上。
  • 深度學習下的醫學圖像分析(四)
    對與深度學習相關的醫療保障工作而言,2017年的「Nvidia GTC大會」絕對是一個絕佳的信息來源。在大會上,有諸如Ian GoodFellow和Jeremy Howard的深度學習專家分享了他們對深度學習的見解;還有一些頂級醫學院(例如西奈山醫學院、紐約大學醫學院、麻省綜合醫院等)和Kaggle在大會上介紹他們的建模戰略。
  • 剪切波彈性成像普及系列之九:「KPa」還是「m/s」?
    在日常工作中,剪切波彈性成像分析組織和病變時是選用彈性模量值好(單位是KPa)還是選用剪切波傳播速度(單位是m/s)更好呢?在上一講中已經提到,現在大部分的廠商提供的剪切波彈性成像系統能夠直接顯示彈性模量值和剪切波傳播速度值。
  • AI讓MRI成像快了4倍,核磁檢查再也不用排隊了
    目前,這種技術可以達到,讓AI從收集到的四分之一的原始數據中,自己創建完整的圖像。也就是說,如果完整的檢查需要20分鐘,那麼利用這個技術,病人只需要躺著儀器中5分鐘,fastMRI 就可以通過這五分鐘收集到的數據,自己創建出一個完整的圖像。這比傳統的 MRI 快了四倍。
  • MRI成像基礎(1)--MRI發展簡史
    Carr)論文發表,描述了在磁場中使用梯度的第一個技術,是磁共振成像的第一個例子,並獲得了第一幅一維MR圖像。1958年,穆斯堡爾發現了Ir原子核在低溫下的r射線的共振吸收,即原子核基態與激發態之間發生的核共振現象。穆斯堡爾在196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醫學影像學資料:MRI血管成像
    磁共振引起無創性和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其成像原理複雜,核磁相關題目難度普遍偏高,要求我們掌握的知識也是相對偏難,偏多。除去需要我們掌握的基礎理論,如成像原理、成像序列等,我們還需要了解MRI的功能成像,其中血管成像是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兩種形式,第一種不用對比劑即可顯像,第二種是利用毒性小的釓對比劑成像,因其獨特優勢在臨床獲得了廣泛應用。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學習一下MRI血管成像。
  • 英飛睿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
    英飛睿(睿創微納全資子公司)正式發布XSENTRY系列紅外成像全景雷達系統,該系統核芯採用紅外熱成像晶片,基於大數據、光電、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科技研發,並融合先進的光學穩像和圖像處理技術,完美實現快速360°廣域實時監控,同時具備智能目標探測、識別和跟蹤功能,實現廣域監測。
  • EEG vs MRI vs fMRI vs fNIRS簡介
    什麼是MRI(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提供了提供了大腦圖譜-在設定的時間點它的外觀。這種結構信息可用於確定某些大腦區域的大小如何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比較或者特定大腦(例如腫瘤)是否存在異常。MRI如何工作?
  •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
    概述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99806.htm  磁共振成像(MRI)系統能夠提供清晰的人體組織圖像
  • 科研人員實現甲醇制烯烴分子篩催化劑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中科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和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合作,採用多尺度反應-擴散模型與超分辨結構照明成像技術結合,實現甲醇制烯烴工業級別SAPO-34分子篩晶體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可直觀獲取反應過程中客體分子、積碳物種以及酸性位點的時空分布與演化。
  •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學習資源匯總
    q=fmri&t=&u=簡介:這裡存在大量的學習資源,包括fMRI資料,但是請認準資源的可靠性。1、fmri4newbies網址:http://www.fmri4newbies.com/lectures簡介:該網站由喬迪·庫勒姆(Jody Culham)  在2000年代初創建,旨在提供資源,以教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實驗設計和分析
  • MRI原理
    MRI原理--簡介  MRI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簡稱,中文名稱為磁共振成像。它是斷層成像的一種,主要是通過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  其實MRI同PET和SPECT一樣,用於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於物體本身,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
  • MRI成像生物標誌物:如何落實實踐,精準管理慢性腎臟病_MRI成像生物...
    因此,臨床亟需診斷、預後特異性更高的檢測方法,提高生物標誌物的檢測,明確病因或病理生理過程。而腎臟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的進展可很好的彌補這些缺陷。MRI可生成定量成像生物標誌物,對腎臟血流量,組織灌注,氧合和微結構(包括炎症和纖維化)的變化十分敏感。
  • 核磁共振MRI成像原理
    前面我們所討論的是處在均勻恆定磁場B0中的樣品,在射頻脈衝的作用下產生核磁共振,此時接收到的信號來自整個樣品,並沒有把它們按空間分布區分開來,無法用來成像。為了實現核磁共振成像,必須把收集到的信號進行空間定位。定位方法常用的主要有3種:投影重建法、二維傅立葉變換法(2DFT)和三維傅立葉變換法(3DFT)。以下主要介紹2DFT法。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它採用靜磁場和射頻磁場使人體組織成像,在成像過程中,既不用電子離輻射、也不用造影劑就可獲得高對比度的清晰圖像。
  • 深度| 變革的開始,深度學習將如何改變醫療成像領域?
    選自IEEE Xplore機器之心編譯不久之前,IEEE Xplore 出了一期 Guest Editorial 探討深度學習在醫療圖像中的應用。點擊閱讀原文可查看英文原文。導語深度學習在數據分析方面正在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並被稱為 2013 年的 10 項突破性技術之一 [1]。
  • [The Basics of MRI 6.5~6.6]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6.5~6.6
    網站:https://www.cis.rit.edu/htbooks/mri/index.html原著:Joseph P. Hornak, Ph.D.磁共振成像中的選層是指選擇被成像物體的一個層切面(有一定的厚度)內的所有自旋塊。選層的原理可以用共振方程來解釋。選層的獲得是通過在施加射頻脈衝 RF 時同時施加一個一維線性梯度磁場。一個 90o 脈衝與一個梯度磁場協同作用將可以使被成像物體的某一特定層面內的自旋塊偏轉 90o 。這一過程可以用下圖來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