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軍改拉開帷幕。我軍過去軍種經過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其中,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先後成立。然而很多人感到好奇,為何我軍的飛彈部隊要叫火箭軍,而俄羅斯的飛彈部隊,卻被稱為戰略火箭軍呢?區別,就在於這戰略二字。
所謂戰略,也就是影響整個戰爭進程或者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俄羅斯的飛彈部隊,發射的都是戰略彈道飛彈,雖然其射程有所不同,但安裝的都是核彈頭,執行的,也是核打擊這種戰略任務。因此,被稱為戰略火箭軍,是非常合適的。而對於我軍而言,我們的火箭軍,可不僅僅是承擔戰略核反擊/打擊任務那麼簡單,它還要同時承擔戰術打擊或者戰役級支援任務。在火箭軍的武器裝備中,除了如DF-31、DF-41等戰略彈道飛彈之外,還有如CJ-10巡航飛彈,DF-21D反艦彈道飛彈等。
如我軍著名的38軍(現已改革)在作戰時,就可以得到火箭軍的支援。在對我軍火箭軍的介紹中就有這麼一句話,成為了一支核常兼備的戰略力量。
再比如,前不久,我軍在南海海域執行的DF-21D反艦飛彈試射,就是一次對飛彈性能,維護、部隊訓練水平的一次抽檢。類似於美軍俄亥俄級的臨時作戰指派演習一樣。據外界猜測,此次飛彈試射,可能數量不止一枚。這也標誌著,我軍彈道飛彈反艦技術,也就是飛彈打航母技術,形成了戰鬥力。
不過,這種技術事實上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儘管DF-21D對於美軍來說,的確有威懾力。但在海上打擊航母除了如何打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點,那就是怎麼找?只有找到航母,才能實施打擊,這是一個必要的前提。而相比茫茫大海,要找到敵人的有生力量航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也是為何我國需要拼命發展自己航母的原因。因為只要我國有一艘航母,美國就不得不分離出三艘航母來進行圍追堵截,否則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我方航母鑽了空子,打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