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此,科學一直吸引著我們去走近
炎炎昔日
上海交大出版社帶來
一份
有溫度、懂生活的一份科學書單
書名:《偽科學與超自然現象》
作者:特倫斯·海恩斯(Terence Hines)/著
鄭念/譯 潘濤/校
ISBN: 978-7-313-19767-2
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
特倫斯·海恩斯,美國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紐約醫學院神經學研究的客座教授。長期從事超心理學及信仰心理研究,對迷信、偽科學、靈異現象和超自然的異常現象進行分析和揭露。1988年,他寫作出版了《偽科學與超自然現象》(第一版),世界各地的讀者反響強烈。該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修改。
鄭念,研究員,中國科普研究所政策室主任,《科普研究》副主編。中國無神論協會理事、技術經濟研究會理事、國際探索中心中國分部執行主任。主要從事科普評估理論、科普能力評估等相關問題研究,編輯、出版論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本書系「科學思維書架"之一。對通靈術、死後靈魂、心靈學、佔星術、不明飛行物、信仰療法、「替代」醫學等現象進行了細緻深入的研究;對不明飛行物登陸、外星人綁架事件、鬼屋、與死者交流、宣稱信仰療法具有神奇治癒功效的術士以及「替代」醫學的神奇療效等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當代生活中各種偽科學和超自然現象進行了嚴謹的評論。本書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適合不同層次的讀者閱讀,對於從事科學思維、科技哲學、科學史等研究和教學的人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肯定會讓兩種讀者都非常高興,一種是尋求對超自然無意義事件進行明確反駁的懷疑論者,另一種是對超自然信仰中的認知機制感興趣的科學家。
——《懷疑探索者》(Skeptical Inquirer)雜誌
我發現這部作品讓所有人都大開眼界……海恩斯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簡單平實的寫作文風,讓讀者根據常識就能理解他所描述的現象……我推薦大家認真閱讀這本書並深入思考。
——SFCrowsnest.com
書名:《湍動的宇宙》
作者:保羅·庫爾茨(Paul Kurtz)/著
王麗慧/譯 孫小淳/校
ISBN: 978-7-313-19896-9
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
保羅・庫爾茨(Paul Kurtz,1925一2012),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哲學榮譽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撰寫和編輯出版了50餘部著作,包括《先驗誘惑》、《存在的勇氣》和《擁抱人文主義的力量》等,發表900餘篇文章和評論。他創立了普羅米修斯出版社、科學和人類價值研究所、科學探索中心、世俗人文主義理事會和科學調查委員會等組織機構並擔任主席。多次參與錄製電視和廣播節目,併到世界各地的大學講學。
王麗慧,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科學技術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傳播和科學文化。
本書系「科學思維書架」之一,構建了一種基於科學智慧的全球倫理圖景。通過將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融合起來,作者闡述了一種人文主義的倫理準則,也就是生活中的善與智慧,這是受科學智慧激發的實用的道德選擇。這種新的倫理文明是基於普遍人權的全球倫理、不受教條約束的自由科學探索、對人類潛能充滿期待的態度,以及面對我們時代的艱巨挑戰所擁有的勇氣和決心。正是基於這種全球倫理,人類可以創造性地通過努力找到生存的意義,並對浩瀚的宇宙、自然和人類未來充滿敬畏。
在「新無神論」興起並盛行之前,保羅・庫爾茨是世俗人文主義的代言人,他的作品構成了對生命的意義和如何過一種正面的、有價值的生活的積極思考。我們很幸運,他給我們留下了對人類願景的高度創造性總結,充滿了遠見和智慧。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一場富有感染力的對生活中善與智慧的強烈呼呼,一種基於同情和科學知識的實用主義道德體系……庫爾茨滿懷活力和信心地為我們展示了基於實在和同情的倫理文明願景……這部他最後的作品將會讓讀者進行深入的思考。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書名:《科學素養的反思》
作者:沃爾夫-麥可·羅思
安傑拉·卡拉布列斯·巴頓/著
張鋒 李水奎/譯
ISBN: 978-7-313-20129-4
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
沃爾夫・麥可・羅思(Wolff-Michael Roth),哲學博士,現為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應用認知學和科學教育蘭斯頓教授。在學校科學教育、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情境認知以及語言在學習科學和數學中的作用等研究領域都有所貢獻。
安傑拉・卡拉布列斯・巴頓(Angela Calabrese Barton),哲學博士。現為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公平和正義的教學科學等方面研究。
張鋒,中國科協計財部規劃處副處長、副研究員。先後從事公民科學素質、科學普及與傳播、科技社團發展相關政策、評估理論與實踐研究。參與編撰《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報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實踐探索》等6部著作,發表論文20餘篇。
李水奎,就職於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從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及青少年科學素質相關方面研究工作。
本書系「科學思維書架"之一。本系列出於學習借鑑發達國家科學思維以及科學素養研究成果之目的,為我國的科學傳播與科學理性研究提供支持和參考而引進本書。本書對科學學習作為一種工具的改善有全新的觀點。通過聚集課堂內外的案例研究,作者闡明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與科學的相關性,提供了一個科學素養與社會責任、社區發展難捨難分的新視角。
過在世界範圍內的一系列詳細的個人案例研究,作者對所謂的「科學素養」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聚焦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真正使用科學知識,對教育和全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該書反映了當前在政治學、社會學、科學哲學、教育學及相關領域的爭論,同時還包括原住民文學、現代詩歌等方面。自出版以來,在學者、決策者和公民中引起強烈反響。
——布魯斯·盧恩斯坦(Bruce V.Lewenstein)
康奈爾大學科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兩位世界知名科學教育學者共同撰寫本書,對科學素養進行了全新的審視。這本書鼓勵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拋開對教師和學生的偏見,將正規科學課程教育與課外獲得的豐富知識聯繫起來。本書考查了科學教育與社會正義的關係,並揭示了其作為一種權力,使我們認識到它在種族、民族和階級的邊緣地帶成功或失敗。
——肯尼思·託賓( Kenneth Tobin)
組約城市大學城市教育傑出教授
書名:《科學家與公眾溝通指南》
作者:科妮莉亞·迪安(Cornelia Dean)
譯者:張會亮
ISBN:978-7-313-20543-8
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
科妮莉亞·迪安,《紐約時報》科學記者,科學作家,布朗大學駐校作家,在哈佛大學講授科學傳播講座,撰寫許多關於環境問題和科學政策的文章。曾任《紐約時報》科學欄目的編輯。迪安的第一本書《反對潮流:美國海灘鬥爭》(Against the Tide:The Battle for America's Beaches)是《紐約時報》年度最受關注圖書。
張會亮,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浙江大學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外科學傳播理論與實踐研究。出版的著作、譯著包括《青少年創造性想像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公眾理解科學——科學思想傳播史》等。
本書系「科學傳播書架」之一。氣候變化、醫學研究、太空探索等科學問題都以實際和深刻的方式影響著我們作為公民和人類的生活。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科學,才能做出合理的決定。通常人們很容易受到披著「科學」外套的謠言的影響。為了向公眾傳達事實,科學家必須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他們的工作能夠被媒體和公眾所了解。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建議來改善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公眾和媒體之間的互動,向科學家展示了如何與公眾交流、與媒體打交道,如何在文章裡、網絡、廣播和電視上向公眾闡述他們的研究工作。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任何想要更好地交流的研究者都會發現科妮莉亞·迪安的書是無價的。該書所涵蓋的溝通方式很有啟發性,這也促使研究人員考慮新的途徑。
——凱西·賽克斯(Kathy Sykes)
《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科妮莉亞·迪安認為科學家需要找到某種方式來傳播科學。迪安的智慧,尤其是參與政治領域的智慧,是權威與魅力的結合。
——彼得·卡裡瓦(Peter Kareiva)
《科學》(Science)
這本書應該放在每一位科學家、科學傳播者和大學出版社人員的書架上……迪安關於如何接受記者採訪的建議——紙媒、廣播和電視採訪——非常正確。從你需要做的準備,包括如何著裝,到假設你說的每句話都「記錄在案」,她的書裡充滿了有價值的信息。她還建議如何為網絡製作內容,撰寫著作和新聞稿,以及與政界人士打交道。
——賈·米林諾維奇(Gia Milinovich)
《自然》(Nature)
書名:《聚光燈下的明星科學家》
作者:德克蘭·費伊 著
譯者:王大鵬
ISBN: 978-7-313-17028-6
掃描二維碼購買此書
德克蘭·費伊(Declan Fahy):曾經是新聞記者,現為美國大學傳媒學院的教師。他獲得了都柏林城市大學的博士學位,在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Nature Chemistry, Science Communication, BMC Medical Ethics, Irish Communications Review等期刊發表了多篇文章。在開始學術生涯之前,他做了近十年的專業記者,也是Longford Leader,Irish Daily Mirror和The Irish Times的專欄作者。他最新的新聞作品發表在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s和 The Scientist上。
王大鵬: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家與媒體關係、科學傳播、國外科學傳播理論與實踐、新媒體科學傳播等;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會員。在《中國科學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等主流媒體發表評論文章近百篇,在CS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已出版的譯著包括《實驗室法則》《美國電視上的科學》《科學家傳播能力指南》《彩色口袋自然珍藏圖鑑:鳥》以及Tales of Old Beijing:The Daily Life in Alleys(中譯英)等;參與編著科普圖書多部。
一本書「看穿」科學明星文化現象!
本書是「科學傳播書架」之一。本書聚焦20世紀末西方國家出現的科學明星現象,選擇了八位具有代表性的科學名人進行個案分析,通過追蹤其職業發展軌跡,充分展示了每位科學家如何通過媒體的力量來激發思想、影響政策、引導研究、展開爭議和發起社會運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媒體在科學傳播和名人文化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引導我們更加客觀、理性地看待科學名人和明星文化現象。
科學家的名聲是豐功偉績的必然結果嗎?媒體在科學傳播和名人文化塑造中扮演著什麼角色?明星科學家是如何影響公眾生活和專業研究的?作者通過對20世紀以來從實驗室走到聚光燈下的科學明星的典型案例分析,引人入勝地向我們闡釋了以上問題。
——編輯推薦
這本有意思的著作在一定深度上涉及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並且書中大量的篇章注釋為那些想要更深入地探究他們生活的讀者提供了指導。總之,強烈推薦所有讀者閱讀。
——CHOICE
新的明星科學家破除了科學只是意味著待在實驗室裡或者科學只屬於精英人士的神話。費伊通過正式的鏡頭和個人鏡頭深入地探究了科學界,把驅動科學討論的當代人物帶到了聚光燈下。
——The Eagle
關於頂尖科學家如何在60年代後大眾媒體的狂轟亂炸之下進化、掙紮成為大科學時代的科學名人,費伊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Joshua Brown, University of Verm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