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溫旭|挑戰人類首次穿越地球三極的科學探險家

2020-12-05 騰訊網

2004年登頂新疆慕士塔格峰

創全國登頂該峰最小年齡記錄

2009年作為中國首位大學生

完成越野滑雪到達北極點

2018年登頂珠峰和無助力穿越北極格陵蘭島

多年的探險和科考經歷

讓他看到全球氣候變化對極地和冰川的影響和生態環境危機

由此他發起"<2°C 計劃"

通過穿越地球三極科學探險公益科普項目

呼籲共同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

目前已完成珠峰和北極的挑戰

2019年10月他將再次出發

挑戰南極探險的新紀錄

——單人無補給、無助力穿越南極大陸

點擊下方視頻,收看本期精彩節目!

本期嘉賓:溫旭 。青年探險家。2004年,登頂新疆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創全國登頂該峰最小年齡的記錄);2006年:登頂新疆慕士山(海拔6638米,高難度技術型山峰);2008年:代表天津市參加奧運火炬珠峰傳遞活動,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8米);2008年:創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登山隊(全國高水平運動隊),擔任隊長;2009年:4月22日 越野滑雪到達北極點(中國首位大學生);2011年:登頂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擔任中國科學院慕士塔格峰科學考察項目科考隊隊長,建設高海拔氣象站及自頂峰到雪線的梯度採樣,累計共登頂該山峰10+次;2014年:入選國家登山隊,參加K2攀登集訓;2018年:5月16日登頂珠穆朗瑪峰。

1首先讓我們歡迎溫旭的到來。

2:我是溫旭,從16歲就開始登山,曾經是中國登山國家登山隊的隊員之一,可以說是專業的探險者,我也是一個非常基礎的科研工作者。因為以前一直登山,所以希望把登山或者說賦予自己的登山更多意義。在碩士階段,就拜入世界首屈一指的冰川學家姚檀棟院士門下,在青藏所攻讀第四級地質的冰川方向,所以那會兒曾經一年得有半年都在西藏的冰川和山上,開拓了自己這種科學探險的道路,同時也讓自己的眼界能夠打開。

1最近一直在為下一次的挑戰做訓練。

2:正在準備一個就是單人無助力無後援穿越整個南極大陸的一個挑戰,事實上我們是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事情能夠呼籲更多的人去關注氣候變化。事實上南極的這個挑戰是我們一系列及一系列活動的最終一個挑戰,他是通過對珠峰世界第三極的一個攀登,再到北極的格陵蘭島的一個穿越,最後到珠峰,我們總體會叫做它是一個小於二度計劃。

1小於二度計劃。

2:其實就是通過對於地球三極的這種冰川的探險,做一些科研的一些工作,然後結合在一起的一個公益活動。

1小於二度計劃,現在只剩下最後一項,還有待完成。就是徒步南極,這次徒步南極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呢?

2:徒步南極,它無後援,它無助力,指的就是完全依靠人的力量,就是以越野滑雪的方式,無補給,意思就是中途不會預設埋物資的補給點,然後所有東西都要在初期,然後帶在身上,所以我會帶著200公斤的物資,然後以越野滑雪的方式,去完成南極的整個穿越,對,全程大概有將近3000。將近要有100天到110天的時間去完成。

1你一個人獨立完成嗎。

2:對,是單人去完成的,因為我們知道其實在中國,都已經有多位探險家完成了7+2,就是登頂七大洲的最高峰以及徒步到達南北極,為什麼這次成為人類首次?其實落點還是最困難的挑戰南極。像珠峰登頂是由很多人去完成的,像北極的這些格林蘭,然後也會有很多人去去做,但是最後的挑戰南極,它是可能如果要是能按照計劃完成的話,它是一個新的世界紀錄,因為以前沒有人能夠,沒有人完成過,就是以這種無助力無後援的形式穿越整個南極大陸,從海岸到海岸。所以如果完成這個就是一個新的紀錄。

2:整個我們探險的挑戰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這種科學內容在裡邊,比如說珠峰,我們就沿途採集整個的攀登過程中的表層血樣,並且在頂峰然後測量頂峰冰層的厚度,而且還打了一個淺鑽,把一些冰心的樣品帶回來。再比如說格林蘭我們在完成整個穿越的過程中還會去採集沿途的冰雪樣品,實時的測量整個過程中的溫度的一個變化,比如說汙染物的來源,還有一些這種升溫,全球升溫的這個變化都有一定的數據支撐的一些作用。

1這次南極的挑戰出發是,馬上10月份就要出發了哈。有信心嗎?

2:這個信心我覺得一定是有的,因為我們這個活動從17年就開始籌劃,最終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南極做準備。當時開始有三極的冰川探險的時候,其實是格林蘭特別明確,就是為了給南極做準備的,因為格林蘭它其實是可以說是和南極的氣候,地形是非常像的,在他們國外會說格林蘭是小南極嗎,而且包括在歷史上,阿蒙森他們在嘗試去南極的之前,都會在格林蘭那邊去做一個訓練,這個也是為南極做準備,然後珠峰其實是一個海拔上的一個適應,然後南極平均海拔也在3000米,然後所以到時候這種高反的這種影響可能會影響到穿越的過程中的體能消耗,所以珠峰也是一個在高海拔適應上的一個極致了嗎,在頂峰,因為它世界最高峰嘛,所以也是對後邊的一個準備。

1對,我們知道看到你前期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它畢竟是科學探險嗎,還是有一定的不可控因素在裡面。對這次行程來講,你最擔心的是什麼呢?

2:對任何的一個探險,不管準備得再充分,它都有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對,我先說說我們準備了什麼,除了剛才說的那兩項訓練,我們包括食品,食品我們有一個詳細的計劃,然後每一天然後食品的重量,然後它的卡路裡,然後都會精確到克。每一天的營養的比例也都會根據之後這種體能消耗,微量物質的這種損耗去針對性的去補充這些補劑,從醫學上然後分兩兩個層面,一個是身體上的身體上,我們也跟一家醫院,他們有一個極地研究中心跟他們合作,在整個過程中會去進行一個身體機能上的一個監測,包括在之前的訓練也都會一直在有,還有一個就是心理上的層面,心理層面也會有專業的這些心理老師在之前就會做一些心理上的輔導,因為一個人面對白茫茫的世界沒有任何人,要持續一百多天的時間,他們舉個例子,這種心理素質可能就跟咱們上天太空人的這種心理素質要差不多。而且他們也沒有那麼強的體能消耗,因為我基本上每天可能都在體能的邊緣,然後上去,因為體能消耗很大,每天平均要將近有30公裡的一個距離。

1每天要行進30公裡,然後要持續將近一百天。

2:對,所以這種在心理上的這種有沒有可能說是這種不行了,要崩潰了,怎麼更好的去調整這種負面的情緒?其實在之前也都有訓練,包括在過程中,也會有一些監測,對,然後這兩項身體和心理的在未來我們都會把它形成一個科研成果。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去進行這種大體能消耗的運動,尤其是在極地,極冷的環境,然後高海拔。

1那你當時要每天要去記錄自己的一些事情。

2:是的,都會去記錄。

1你走多少公裡,你的情緒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是煩躁,是愉悅,是出現要謹慎的反應。

2:對,都會,而且還每天要就是以畫畫的形式,然後去做,就畫一幅畫,因為他們會從這幅畫中去分析出當時的一個真實的情緒的感受。因為錄音或者是寫可能是通過大腦,它就是有一個再加工的過程,對,然後把它記錄下來,但是畫可能就是一個相對直觀的一個反應,對,有這些準備,還有我的訓練,訓練根據南極的情況,拖拽的這些物資,現在有一個系統的訓練。

2:還有很多比如說這種科考上的這些準備,我們也會有一些前期搜集一些文獻,對未來可能我們要做的一些事情,會有一個前期的一個準備。另外就是在線路上,線路上我們有幾套方案,對於以往曾經有人走過的地方有一個充分的研究,哪有裂縫,包括南極的風的地圖,這個風的地圖是指什麼時候在哪一個點,以前平均的風向風速大概是什麼樣的,這都會對我會有影響,包括整個溫度的一個變化。這個坡度什麼時候要上坡,都會有一個非常詳細的去研究。

2:所以因為有了這些很多的準備,每完成一項之後都會有一些信心,也會擔心有一些就是不確定性,我們想到的不確定性,比如說前期各種原因就是他走的很慢,可能不一定能完成整個活動。最擔心的是線路上的問題,根據跟這些以前完成過探險家去跟他們了解線路上的過程,但是冰川它是流動的,每年都會有變化,尤其是現在氣候變化在不斷的在加劇,全球升溫的進程也會越來越快,所以它的這種變化會更大。

1你現在臨出發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有沒有想過在出發那一刻,跟孩子講點什麼呢?

2:出發的那一刻,我覺得我估計我會給他寫點什麼,跟他說現在他不一定能記得住,或者是聽得聽得到,我希望告訴他爸爸在做一個至少我認為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對於我們的未來,然後對於我們生存的環境都會有一個正向的促進作用。我也要告訴他,我做這些事情很大的一部分成分,也是因為他,我要給他留下一個更好的未來,然後更好的一個成長的一個環境。所以就要,哎,這一段時間可能不能陪伴他,但是這個還是希望他以後能夠理解。

1你覺得登山可以說是探險,對於人格成長有哪些影響?

2:我覺得探險一定是會對人格有影響的。尤其是我從15歲開始,因為那會是一個性格養成的一個一個過程,而且當時認識的一些這些探險的一些朋友,對我的性格也會有一些影響,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能不能說是叫臨危不亂的,那種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那種,因為在探險的時候,或者是在這種確實會遇到一些可能那會覺得是很大的場面,還是要以一種很平靜的心去面對。

上下滑動查看完整採訪內容

年少時的探險夢

溫旭從來都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儘管在很多人看來,他內向到略顯木訥。初中時期因一部電影愛上高海拔攀登,報名參加第一屆攀登訓練,攀登第一座雪山;高中時期冬天穿涼鞋、翻牆去上課、在圖書館樓頂搭帳篷露營;高考後,拿著攀巖獲獎證書推開北大、地大的門去問是否特招;大學時期立志「傳承地大前輩的登山歷史」重新組建地大登山隊……這些只是他諸多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生經歷中,最不值一提的點。

在過去的人生中,溫旭值得被標榜和豔羨的經歷有很多,而他印象最深的、最先想到的、總是無關輝煌,只關乎某個獨屬於自己的回憶。

15歲的那個夏天,溫旭看電影《垂直極限》時緊張又激動的情緒他至今都難以忘懷。每一個爭分奪秒的救援動作,同頻率的驚心動魄,包括裡邊的專業技術、登山裝備等都成了他對登山最初的幻想。

震撼的畫面帶來的視覺衝擊在那個15歲的叛逆少年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溫旭做事目標導向明確。15歲那年,他決心以登山為夢想,並希望有朝一日登頂珠峰。他從相關文章和資料中得知,高海拔登山需要超強體能素質,還有耐力和毅力。於是,溫旭開始進行專項體能訓練,包括跑步、騎車、遊泳等,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從未間斷。他說:「這和『堅持』沒有關係,因為我的目標明確,所以這些訓練過程我都特別開心。」

大學因攀巖特長被特招到地質大學。入學之後就產生組建登山隊的想法。大一參加各種社團「取經」,時機成熟,大二組建了「地質大學登山隊」。這也是他目標導向明確的體現。溫旭了解到,地大登山的歷史有很長,國內第一批登山老前輩就是從地大選拔出來的,但那一批之後中間間隔了二三十年,地大基本沒有登山隊了。他希望把地大的登山精神繼續傳承下去。這就是溫旭為登山和探險賦予意義的萌芽期。

用溫旭的話說,「認識博格是給自己埋下了一粒極地探險的種子。」只是當時的他,並不自知。

一路走來,溫旭體驗了不同維度的地質地貌、人文景觀、文化歷史等。到達北極,在博格的帶領下去極地。博格被溫旭的熱情與激情吸引,很欣賞他,所以和溫旭的交流了很多。直到現在他們都保持著不錯的關係,博格偶爾會邀請溫旭參加探險活動,他到中國就一定會和溫旭見面。

當時溫旭並不知,未來的他會作為一個極地探險家橫穿格陵蘭,去呼籲更多人了解冰川消融,呼籲人們減少碳排放。為此,他還發起「<2℃計劃」,通過去對世界三極的挑戰,珠峰的攀登、北極的格陵蘭島的穿越,最後到單人無助力無後援的整個南極穿越進行不同項目的探險科考。目前他已經完成珠峰、北極的科考探險,今年10月底他將繼續出發,完成這個項目的最終的挑戰——橫穿整個南極。

<2℃計劃

科考相結合的少之又少。這兩種群體像是完全割裂存在著——前者為了自我挑戰,把探險作為愛好,後者為了科學研究,把探險作為工作的一部分。溫旭是少有的把這二者合而為一、彼此相容的人。

有意識地把登山與公益和科考相結合,是溫旭在登山探險過程中尋找的「大我」。現在再聊起探險與科研的結合,溫旭說,從小就沒有想過要把愛好和工作結合在一起,那樣才能保證愛好的純粹。可是接觸科研之後發現,科研能夠為國家或者為更多人做更多事情,它具有的意義完全超脫了愛好這個範疇。所以反而更願意結合自己的高海拔特長和愛好去做科研。

在2017年5月份的一次江湖源大科考中,溫旭曾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也是這次經歷觸發了「<2℃計劃」。

龍匣宰隴巴冰川,溫旭走在隊伍最前邊,腳底一軟,掉到了一個冰湖裡。當時他的身上背著20多公斤的儀器和裝備,掉進去後身體開始往後仰,溫旭順勢往後,用冰鎬去敲擊冰層,把不能承重的冰層敲碎後,找到了一個支點,翻身上來。全程快到只有不到30秒的時間。

當時本能的自救反應並未讓溫旭覺得害怕。事後他才感到後怕——「沒有自救意識和技能的人很難上來。」幸好,2009年去北極溫旭專門學過冰面落水自救,那種自救意識已經成為他的本能。

「更令人感到恐懼的是,當時是5月份,還沒有入夏,完全不是冰川上溫度最高的時候,在海拔5500米的位置,居然有這麼大的冰湖,我一米八的高度,掉進去之後都踩不著底!這種冰川上的變化是以前從來沒想到過的!」

「我和我所有的朋友,從來沒有說過登山要防止掉水裡,這一次居然被自己經歷到了!」這次事件對溫旭觸動很大。再聯想到自己在慕士塔格峰的11次攀登中,從最開始的要穿特別大的踏雪板,到後來徹底把踏雪板換成冰爪,眼看著慕士塔格峰的雪線在不斷上升,他深刻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嚴重性。

冰川是氣候變化最明顯的指示器。但絕大多數人,身處遠離冰川的城市,看不到這些冰川的變化,很少能夠意識到氣候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有多麼息息相關。回來後,與老婆虎姣佼商量再三,決定發起「<2℃計劃」——通過人類首次穿越地球三極的科學探險來呼籲公眾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共同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繼登頂珠峰和穿越北極後,2019年10月-2020年2月,溫旭將向世界紀錄——單人無補給、無助力、無後援穿越南極大陸發起挑戰。

登頂珠峰&穿越北極

這是溫旭第一次登頂珠峰、帶著4項科考任務,從抵達大本營到登頂僅用了13天的時間。對於攀登過珠峰和了解珠峰攀登的人來說,應該知道13天的周期是什麼概念。

站在珠峰之巔,是他從15歲就有的夢想。可這次從珠峰下來,他感到更多的是懊喪與失落,毫無登頂後的喜悅。他在C2隻喝了一些水,沒有脫衣服就鑽進了睡袋,睡袋側邊拉鏈沒有拉就昏睡過去了。醒來已經是第二天。下到大本營,迅速調整狀態,準備第二次登頂。可影像資料顯示,埋好的裝備已被破壞,第二次登頂已沒有意義。

還未完成的另外兩項任務成了溫旭的心病。

此次儀器總重量有100多公斤,其中有鋰電池,無法乘坐飛機,只能從陸路走。從拉薩開車到吉隆口岸,從吉隆過關,抵達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只有溫旭一個人,他需要一次一次地搬運儀器。到達當地召集了5個夏爾巴,反覆培訓他們使用儀器,做好前期準備。

在6500米處只適應了一天,返回大本營適應了一天,馬上就開始了衝頂的攀登。剛到C1,由於適應時間短,又沒怎麼休息,溫旭的身體出現嚴重的不適——呼吸有雜音,咳得很厲害,肺如果吸滿氣,就會劇痛。溫旭判斷這是肺水腫的先兆反應。

所以從C1再往上出發,他就不敢走得特別快,只能吸半口氣,同時他已經想好了預案。如果真的有更嚴重的反應,五個協作誰來安排他下撤,其他的人怎麼再分配工作,如何繼續把工作幹完,這些已經在心裡形成一個方案。好在8500米左右,溫旭的身體狀態突然恢復了,隨著逐漸接近頂峰,心情變得特別愉悅,步子也開始變大,呼吸也變得順暢了,最終成功登頂了。

溫旭和身邊的兩個協作展開前期的科研工作,採集沿途的高海拔的冰雪樣品,在頂峰用雷達測冰層厚度,這兩項任務完成得很順利。但還有三個協作由於各種原因,落後了一些,還未登頂,他們身上還背著其他的儀器。在最高的地方打透底冰芯和安裝溫度探頭,這兩項任務沒有完成。

溫旭和協作在珠峰頂上一直等了兩個小時,後邊的三個協作還是沒有上來。出於安全的考慮上,不能再等了。溫旭讓另外兩個協作先下去,自己又留在那裡等了一會兒,還是沒有等到。無奈之下,只能把儀器儲存在頂峰,下去安排第二次攀登,再把另外兩個實驗做了。

但從頂峰下來的人的影像資料顯示,儀器已造破壞(或人為或自然),第二次攀登只能作罷。直到現在聊起這次珠峰攀登,溫旭的遺憾依然展露無遺。

從珠峰返回北京沒多久,溫旭又去了一趟慕士塔格峰,完成另外一個科研任務——從頂峰到雪線,每隔100米打一個冰鑽,取一個冰芯。

這次任務持續了近一個月左右。8月中旬,溫旭開啟了為期37天的北極探險之旅。回想起來,溫旭對這次探險最深的記憶有關告別與孤獨。

此次活動共有5位參與者,其中兩位是攝影師,在走到第12天時,他們心理上開始出現不適。最終決定放棄。他們離開的那天,直升機飛過來,駕駛員用挪威語、也可能是英語喊著「快快快!趕緊裝東西!」他們裝得很迅速,裝完就走了。溫旭聽著直升機的轟鳴聲漸漸變小,看著直升機離開,特別失落。周遭突然變得很安靜,回頭看,確認「我們只剩三個隊員了。」人少了,話少了,速度提上去了,似乎也更能適應孤獨了。

每天只是悶頭走,從之前的一天走20公裡,提速到後來每天走30多公裡,最快時達到37公裡。這種程式化的行走開始讓溫旭思考,5個人變成3個人,心理都會有落差,等到南極的時候,只有1個人,又會是什麼樣子。對於溫旭來說,是一次很不錯的個人穿越南極的針對性訓練。

30天,600公裡,溫旭完成了北極探險。任務結束的第一天,溫旭看到了極光。

但真正的挑戰才拉開帷幕。接下來的10月底他將出發完成全球首次單人無助力無後援無補給穿越南極,我們預祝這史無前例的偉大科考探險項目可以順利完成,等待青年探險家溫旭的平安歸來!

本期圖片來源:溫旭

相關焦點

  • 青年科學探險家溫旭:探尋「地球界限」
    溫旭,中國探險協會探險家、國家登山隊隊員、國家科考隊隊員、「<2℃計劃」發起人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氣候變化的嚴重性,在中國,有一位青年極地科學探險家,在他過去的攀登經歷裡,結合科考和公益,為登山賦予了更多意義和價值。他就是溫旭。
  • 剛剛:中國探險家溫旭「獨步南極」1400公裡58天抵達南極點
    北京時間2020年1月10日凌晨1:50,中國探險協會會員、青年科學探險家溫旭成功抵達南極點,歷經58天,行程1400多公裡,成為首位從南極海岸出發、單人無助力無補給抵達南極點的中國探險者。多次擔任國際和國內探險隊、科考隊隊長,他以出色的科學背景、探險經驗成為地球三極獨一無二的挑戰者。
  • 溫旭成為首位從南極海岸出發單人無助力無補給抵達南極點的探險家
    中國地質大學青年教師兼科學探險家溫旭,2019年10月23日從北京出發,到智利。隨後飛到南極大陸,2019年11月29日乘坐伊爾—76運輸機抵達南極聯合冰川營地。之後,獨自一人無助力無補給拖著180kg的雪橇從伯克納島開始滑向南極點。伯克納島上的風力15—18米/秒,陣風23米/秒,前行異常艱難,強大的風力颳走了溫旭的羽絨服,只好自己用睡袋改裝了一件羽絨服。
  • 登頂七大洲最高峰和到達南北兩極的「探險家大滿貫」知多少
    2016年5月27日,他在139天內完成了這項挑戰,成為最快完成這項挑戰的男子運動員。2017年4月12日,20歲的Marin Minamiya成為最年輕的完成「探險家大滿貫(最後一度)」的人。完成「探險家大滿貫」的人物1.
  • 院士科學家進校園 | 親近地球三極 走進科學世界
    很多人都知道,地球有南北極,但你是否知道,地球還有「一極」?「地球三極」又蘊藏著什麼科學奧秘呢?一起到市金禧中學,聽聽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高登義教授「親近地球三極」的專題科普講座,揭開「地球三極」的神秘面紗。高登義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也是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科學考察的研究人員,曾40多次赴地球三極進行科學考察。當高教授向同學們表示,地球除了「北極」和「南極」,還有「第三極」的時候,很多同學都感到意外和陌生,開始發揮想像,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 歷時200天,穿越1萬公裡!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歷時200天,穿越1萬公裡!地球第三極品牌形象宣傳片發布 2020-12-02 1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球第三極·西藏新名片」驚豔亮相 西藏正式邁入大品牌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則從科學角度介紹了地球第三極相較於南北極的不同特點與全球氣候影響力,以及西藏作為地球第三極核心區域的重要作用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也在現場表示,命運第三極才是地球第三極品牌打造的最為重要的著力點。在地球第三極品牌打造過程中,要牢牢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是最根本的精神價值體系。
  • 「三極」地區科學研究離不開學科交叉
    「我國對三極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由來已久,經歷了從單一學科研究到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合作研究的跨越式發展。許多科研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學科交叉。」12月12日,在第二屆「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趙俊猛從自己30多年的青藏高原研究體會出發,強調了學科交叉對於地球三極研究的重要性。所謂「三極」,是指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
  • 抵達深淵之底的海洋探險家——維克多·維斯科沃
    抵達深淵之底的海洋探險家 ——維克多·維斯科沃熱愛探險的土豪按照科學家的統計,海洋的面積佔地球面積的70%,僅僅只有5%的海洋世界被人類探索過。其中,海洋的最深處——那些深達數千米甚至上萬米的海溝,更是無人涉足過的神秘地域。
  • 犛牛背上的地球第三極
    就連犛牛的糞便也是高原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在樹木匱乏的地球第三極,幹牛糞是藏族人生活中最好的燃料。正是像這樣無處不在的聯繫,讓犛牛成為了生活在地球第三極上的藏族人最好的夥伴。有意思的是,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同樣告訴我們,相比人類來說,犛牛在地球第三極上生活的資歷確實要老得多。早在數百萬年以前,犛牛的祖先就已經適應了地球第三極的高寒氣候,成為這裡的常住居民。而從目前考古發現的情況來看,人類最早在地球第三極上的活動則是在距今4萬年左右的時候。
  • 抵達深淵之底的海洋探險家 ——維克多·維斯科沃
    2019年,終於有一位探險家成功潛入了世界各大洋的最深處,徵服了地球上的最後一處「探險死角」,掀起了人類深海探險的熱潮。這位探險家就是美國人——維克多·維斯科沃。最初的探險目標是登山,短短數年裡,維斯科沃先後登上了包括珠穆朗瑪峰在內的世界七大頂峰,他又徒步跋涉,穿越過南極和北極。為了探險,維斯科沃毫不吝惜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他因遇險受傷而縫合的傷疤就多達100多處。努力換來了回報,2018年,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維斯科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63位完成「陸地探險大滿貫」的探險家。
  • 世界地球日 快手上的環保愛好者相約做「自然守護者」
    中新網4月23日電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快手上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直播連麥,連麥嘉賓都是環保愛好者,他們中有「極地探險家」溫旭,有「徒步走冰川」的王相軍,還有呼籲保護草場避免荒漠化的扎瓊衣扎……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裡,因為疫情原因,環保愛好者們無法在線下濟濟一堂,於是快手直播連麥成為他們在環保節日裡交流環保話題的優先選項。
  • 世界地球日:快手上的環保愛好者相約做「自然守護者」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快手上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直播連麥,連麥嘉賓都是環保愛好者,他們中有「極地探險家」溫旭,有「徒步走冰川」的王相軍,還有呼籲保護草場避免荒漠化的扎瓊衣扎……在這個世界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裡,因為疫情原因,環保愛好者們無法在線下濟濟一堂,於是快手直播連麥成為他們在環保節日裡交流環保話題的優先選項。
  • 直播預告|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帶你走近南北極和珠峰
    挑戰極限,探秘地球,現實中的故事比電影裡更精彩。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完成地球三極探險第一人高登義老師將為你講述親身經歷的地球三極探險!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也是《中國兒童地圖百科全書·地球三極探險》的編委會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副團長。
  • 《星際穿越》的科學與哲學,文科生看臺詞,理科生補知識
    作為太空題材的電影,諾蘭的《星際穿越》有著獨特的背景,它的部分靈感就來自基普·索恩的成就,克里斯多福·諾蘭將一些抽象的科學概念,用一種主觀的方式,讓你能體會並感受到,當真正的科學從一開始就被植入影片結構,超越了奇幻科幻範疇,在觀看《星際穿越》時可以感受到其中真實的科學。
  • 地球平均溫度越來越高,帶動氣候變化議題「由冷到熱」——《氣候...
    「大家好,我是溫旭,是一名探險者,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18個小時前剛剛抵達南極點,現在在南極點跟大家聯繫。」1月10日,《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紀錄片觀影會在京舉行,下午8點,身在南極點的中國青年探險家溫旭打通了北京的衛星電話,電話的這頭是他的妻子和百餘位剛剛看完紀錄片《氣候變化大會之旅》的觀眾。現場是紀錄片出品方中華環保聯合會和聯合出品方萬科公益基金會、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在北京舉辦的紀錄片觀影會。
  • 地球科學:人類應對挑戰的重要基礎
    編者按:  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和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地球科學重要性日益凸顯,已成為妥善解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安全、資源安全、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城鎮化等一系列挑戰的重要基礎。  本文主要基於對2015年國際地球科學領域的重要科學戰略規劃、重要科技進展和重要科技文獻等反映的科學研究發展動態的系統監測和整理,遴選並總結了2015年國際地球科學領域的主要科學前沿問題和科技發展態勢,以供讀者參閱。  固體地球科學發展態勢  1. 深部地幔柱的研究持續加強並取得重大突破  地幔柱一直都是地質學研究的熱門話題。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生態屏障建設 為保護地球「第三極」提供數據和...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