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對於我們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說它熟悉吧,因為這是地球僅有的一顆自然衛星,每到夜晚舉頭望星空,就能看到皓月當空。太多的大師將月亮、月光融入到自己的詩詞、樂曲以及電視作品之中,也讓月亮成為了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
說它陌生吧,雖然蘇聯太空狗萊卡到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都曾經登上過月球,但至今為止我們對月球的探索還停留在表層。月亮對我們而言,仍舊是神秘且陌生的存在。
今天,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來談一下異彩紛呈的月亮歷史,談一談安德烈·瓦倫特、翁貝託·奎多尼筆下的《我與月亮》。
在這本書以繪本的形式,向讀者展現了關於月亮的神話、童話、科學,以及人類登月過程中的冒險故事。
在《我與月亮》之中,講述了腓尼基人與「月亮顛倒了」的故事。腓尼基人生活在今天巴勒斯坦地區周圍,擅長經商與航行。在漫長的旅途之中,他們通過觀察日月星辰,創建天文航海學。
大約在公元六世紀左右,幾名航海技藝嫻熟的腓尼基人離開紅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遠航——環繞非洲大陸。他們沿著非洲海岸一路向南航行,整整花了三年時間。
期間,腓尼基人始終在觀察月亮的變化。在航行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儘管月亮蒼白的掛在天空,但某些時候,竟然看到了「倒立的月亮」。
雖然人們長久以來對這條記錄的真實性保有置疑,卻也能提出任何合理的解釋。
從古至今,人類對月球的觀察、探索與徵服之路,從未停止。
《我與月亮》中專門開闢了「月球冒險」一章,利用大量文字和插畫繪聲繪色地向讀者們展示了不平凡的登月探索之路。
在距今五十一年前的1969年7月16日,上午9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事奧爾德林、科林斯一起,乘坐「阿波羅11號」執行登月任務。
四天後,在全球約5.3億人的注視下,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為人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飛躍」。那一天,阿姆斯特朗的名字被載入史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
星期日晚上的20點17分43秒,阿姆斯特朗邁出了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他的聲音從無線電中傳來:「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 」 。
飛船在7月24日下午4:50分以墜入太平洋的方式返回地球,在月亮之上停留了將近22小時,實現了人類與月亮的親密接觸。
2012年8月25日,被譽為「登月第一人」的阿姆斯特朗在美國俄亥俄州病逝,死因是心臟搭橋手術後的併發症,享年八十二歲。
在他臨死之前,對病友們說了一些匪夷所思的話,引起軒然大波,讓世人重新關注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及其背後可能隱藏的秘密。
按阿姆斯特朗的說法:奧爾德林和自己登月之後,他能夠明顯感到在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的後面,有人一直在觀察關注一種生命體?
但是,有人提出置疑說:如果當年美國真的在月球上發現了外星人,為什麼阿姆斯特朗選擇在四十多年後才說出實情,而不是當時就公諸於世呢?
其實,關於登月發現外星生物的問題,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許多當年登月計劃的參與者都陸續披露過相關訊息。
NASA前通訊主管莫裡斯·查特連在1979年就已披露:太空人在月球上空和不明飛行物相遇是一件平常事。而美國前登月計劃負責人馮布朗生前也曾透露:「阿波羅」登月任務時常遭遇某種地外神秘力量的監控。這與阿姆斯特朗臨終前透露有人在「關注」著他們的登月行動如出一轍。
從1969年到1972年,阿波羅登月計劃總共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但自1972年「阿波羅17號」返回地球之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後續的「阿波羅18號」「阿波羅19號」和「阿波羅20號」(原本的計劃是到20號)。
更多的疑問解答與傳奇故事,留待讀者在《我與月亮》這本書中自行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