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是「約茶記」第25篇原創文章,我是茶小約。
本文導讀:茶行業水深,就深在對於茶區的人來說,想入茶行很簡單,但是對於外行來說,隔行如隔山,更何況這其中還有那麼多的曲曲折折和層層的中間商呢?
2018年12月xx日/晴/周六
本期《約茶日記》小約繼續為您講述約茶的經歷,帶您了解一下在普通茶農的家裡茶屬於什麼地位,他們又是怎麼看待自己家的茶的。
上次說到,在和人約茶聊天時小約知道了新人為什麼容易入口普洱老生茶的事,這次小約問起了茶農大姐家茶的事。
喝茶喝到一半,做藥的那個人就帶著那個不怎愛說話的朋友走了,他們好像是要接待其他人。趁著王哥泡茶的功夫,我問茶農大姐:「大姐,像你家這種情況是不是,每年在茶葉上的收入也不少呢?」
大姐卻是一臉苦澀,她說:「哪有你想的那麼好啊,我們那邊幾乎家家都有茶樹,但是大都懶得打理,茶葉也是便宜的很,沒幾家是專門靠茶葉過活的。」
我表示不解:「不會吧?你看咱們這喝的茶葉少則幾百,多則成千上萬的,你們種茶的即便是掙得少,也不會那麼慘吧?」
大姐說:「你說的是那些名山茶,我們那裡的茶不值錢,價格上和那些冰島、班章的差太多了。人家一斤鮮葉賣幾千,我們才十來塊,比不了的。」
聽此說,我就驚訝了,雖說這茶葉賣的有高有低,但是不應該差這麼多吧?我試著問大姐:「那你說的價格差這麼多,豈不是你們那裡的人幾乎也掙不上幾個茶的錢了?」
大姐放下手中的杯子回應道:「可不是嘛!我們那裡幾乎家家都有茶葉,但是家家都不是全靠茶吃飯的,畢竟不是名山頭,所以價格根本上不去。人家冰島、班章這種名山的茶農才能只靠茶吃飯。我們這些平時還是要種地的,玉米、大豆啥的。」
我很奇怪:「那你們為什麼不試著好好做一下茶?爭取靠近那些名山茶茶農的收入水平?」
這時候許久不說話的王哥搭了腔:「可不是你說那樣的,這種事幾乎天註定,茶山的分布和自然環境是關鍵,他們那裡雖有茶樹,但是自然環境沒有冰島之流好,規模也不夠,茶樹不成片,管理也不方便,所以最終的產出和收益上當然不能和那些名山相比了。」
大姐跟著說:「是的,茶這東西吸味很厲害,周圍如果有什麼其他的樹,都會導致最後的茶葉味道不純,出現雜味的。」
我可算聽到奇葩說了,好氣地問她:「我只聽過茶葉製成成品後會有較強的吸味性,還沒聽過你說的在生長過程中也會出現這情況的,沒那麼誇張吧?」
「怎麼沒有?我家的茶樹靠近幾顆櫻桃樹,有時候做來的茶就有櫻桃味,雖沒那麼重,但是味道就是不純了的,所以想製成高質量的茶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姐說。
「乖乖來,這也太誇張了。」我是被雷到了,想不到茶樹還有這癖好。
王哥笑著說:「不足為奇,這事還是有的,不僅僅是炒茶的煙味,其他的雜味也是容易被粘連的,要不然茶樹對自然環境要求那麼高呢?」
大姐又補充道:「我們那邊因為茶不值錢,所以也沒幾個人在乎這事,太常見了,不稀奇。」
「那像你們這樣家裡有茶的人,一年下來茶的收入能佔家庭收入的多少?」我問大姐。
「真不多,好的能佔一半就不錯了,一般都是三分之一多點。」大姐回答道。
我不死心的追問:「那你們沒想過進行量產嗎?」
大姐無奈道:「沒法量產啊,茶樹採摘的時間很緊,一兩天就會老的,都是自己人採摘,僱人又不值當,找人幫忙也不現實,因為大家都有茶樹,幾乎都是同時採摘,都忙啊。」
我接著說:「那像你們這種情況,周圍應該有不少人專門做茶葉的收購生意吧?就是把你們各家的茶收購了再賣出去的人。」這讓我想到了李哥,他就是幹這個的。
「是呢!」大姐說,「我們那裡山腳下這種小作坊很多的,他們上山收我們各家的原料,然後自己統一炒制,再賣出去,這類人比我們多賺點。」
那天大姐說了很多,她說像他們這種茶農,茶山裡很多,但是大家都知道茶錢不好掙,所以也就沒有當成主業來做。還有不少當地的人,在茶季來臨時會去冰島、老班章這種名山頭去幫人採茶,光是手工費一天也能掙幾百。相比較而言,在自己家這邊自己採一天的茶,做成毛料也就掙這些錢了。
想到大姐說的這些,著實讓人唏噓不已,看似值錢的茶葉背後,有那麼多辛苦付出的茶農。各種質量層次不齊的茶,從大姐這種小茶農手中收留流入市場,造成了茶葉質量的千差萬別,這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如大姐所說,他們本身也沒有把茶葉當主要收入,也沒有從茶上掙到錢,因此也不會好好打理茶樹。所以,如果你花大價錢喝到了一般的茶,那就是花了冰島的錢喝到了小茶農的茶而已,很正常,充其量就是交了學費而已。
茶行業水深,就深在對於茶區的人來說,想入茶行很簡單,但是對於外行來說,隔行如隔山,更何況這其中還有那麼多的曲曲折折和層層的中間商呢?
本期《約茶日記》就分享這些,下期小約為您講述茶區周圍的愛茶人是如何通過各種關係自己做茶的,我說的並不是茶農,而是一般的愛茶人哦。
本文系「約茶記」原創文章,作者:茶小約,觀點僅代表個人,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知識和故事持續更新,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