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生殖方式才是最好的

2020-11-24 搜狐網

  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現年28歲的路易絲·布朗經過自然懷孕和順利分娩,於1月10日產下一名男嬰。路易絲和丈夫都欣喜若狂。

  1978年路易絲以試管嬰兒的方式在英國出生,震驚了世界。在試管嬰兒之後,人工生殖技術又有了長足的發展,隨之而來的還有其他令人心驚肉跳的項目,複製人、利用轉基因培養超人、培養人畜混雜的胚胎或後代。

所有這些當然不可避免地讓人產生疑問:人工生殖技術究竟是科技送給人類的禮物還是災難?

  對這種災難的擔心是自然的,但是就人、生物和自然進化的角度來說,其實有兩大因素制約著人工生殖技術向災難發展。其一是人類社會的倫理、法律,也就是人類規範自身行為方式的準則。其二是自然進化的法則。因為人類只是在模仿自然,而無論人的探索和模仿有多麼高明,都高不過自然進化的巧奪天工和精湛嚴密。以人類模仿自然生育成功率最高的試管嬰兒為例,在技術水平最高的英、美等國,成功率也不超過37%。

  也許,人類的探索總有一天會達到逼真地全面地模仿自然,然而考慮到這種模仿所要付出的時間和物質成本,那麼究竟是自然方式好,還是人工的方式為佳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當千百萬年的自然進化賦予了我們一個最佳生育方式時,又有多少普通人會青睞那種費力費時費錢的人工生殖呢?路易斯現在的回歸自然生殖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且,今天的人工生殖技術只不過是人類生殖中的個別與普遍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普遍和一般當然是人們的首選,而只有那些無法以自然方式生育的人才會求助於人工生殖技術。所以,人工生殖技術永遠不會成為自然生殖方式的革命,而只不過是治癒疾病的一種手段。

  明了了這一點就也可以隨之理解,儘管有人放言利用人工生殖技術去複製人或創造超人,他們既過不了人類社會的倫理文明這一關,也過不了自然的關隘和檢驗,確切地說是比不過自然的傑出、合理和優異。

  現在,世界上首個試管嬰兒以自然的方式生產後代似乎為人們的疑問做出了回答:人工生殖技術對人類只能是一種禮物,而非災難。畢竟,自然的方式才是人類最佳的選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性生殖,取代了無性生殖,成為了主流的生殖方式?
    生命最原始的狀態是無性生殖,單細胞生物自我複製產生新生命。大概在距今五億七千萬年前,產生了第一次的兩性分化。
  • 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原標題:人類的終極生殖方式:孤雌生殖? 《史記·三皇本紀》記載:「太白皋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竹書紀年》卷上記載:「黃帝,軒轅氏 ,母曰附寶 。見大電繞北鬥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
  • 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原標題:科學家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科學家揭示三億多年前魚類的「私密生活」 揭示體內受精生殖方式的更早起源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朱敏研究員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一項新發現,揭示了三億多年前泥盆紀一種披盔戴甲魚類的
  • 北大教授饒毅:生殖細胞有遺傳和擴散特徵,它的編輯最好永遠禁止
    我認為基因編輯應該允許體細胞的基因編輯,在現有的框架下也要監控,但是原則上是允許的,而人類性細胞的基因編輯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禁止,暫時禁止,長期禁止,甚至永遠禁止。這個技術突破了,這篇論文被自然和科學論文打回來,中國一個雜誌趕快把這篇文章撿回來,兩天之內不經過同行評議就發表了。後來有人說美國、英國搞的這麼嚴幹什麼,中國都做了,所以通訊負責作者——俄國移民的美國科學家,也趕緊做了一個在人胚胎上的實驗,在此基礎上,2012年才有馬海濤的論文發表。
  • 人與自然 鋸鰩:無性生殖的海洋白色幽靈
    1930年,在美國維吉尼亞沿岸,漁民在淺水區用魚叉捕到了一尾大鋸鰩,但這隻鋸鰩為了保護自己,猛一回頭就用吻鋸擊中船身,漁民也被刺成重傷;1940年,幾隻大鋸鰩先是破網而出,接著追擊漁船,最落後的那艘實木船雖然結實,竟也被刺穿……面對這樣的記錄,人們自然就對兇悍的鋸鰩望而生畏,唯恐閃躲不及。而「魔鬼劍士」的名號,則源於它極快的攻擊速度。
  • 《自然》研究——性激素對非生殖器官的調控
    《自然》研究——性激素對非生殖器官的調控 2020-08-10 1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生殖方式的演化故事
    通過這種方式,雌性可以確保更高比例的卵子受精,它們也可以更有選擇性地與雄性交配。胚胎可以在母親體內安全發育,直到母親最終將其釋放到一個保護性的殼內。胎生的演化更晚,而且不止一次。僅在爬行動物中,這種生殖方式就至少演化了121次。
  • 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這也太難選了吧!
    不過,總的來說,自然界中主要的繁殖方式可以分為兩種,即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有性繁殖是指由親本產生的兩性生殖細胞相互結合,發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無性繁殖則是指不經生殖細胞結合,由母體的一部分(也就是體細胞)直接產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 二分裂與無絲分裂生殖方式異同比較
    在這幾種分裂模式中,無絲分裂是真核生物的一種分裂模式,而真核生物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無絲分裂這三種形式,而二分裂只是針對原核生物才有的一種分裂模式,這是最根本的區分。其次,關於這幾種分裂形式,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具體闡釋。
  • 魚龍類生殖之謎,既非卵生,也非胎生,這種生殖方式你想不到
    魚龍類生殖之謎,既非卵生,也非胎生,這種生殖方式你想不到在三疊紀的中期,恐龍還處在進化的搖籃中的時候,魚龍就已經在廣闊的海洋中漫遊、興風作浪了。魚龍高度適應海洋生活,分布廣泛,它們的化石在我國發現的較多。
  • 探索鯊魚身上的未解之謎——多樣化的生殖方式
    鯊魚的身上有很多未解之謎,其一就是鯊魚的生殖方式!在美國的一家水族館中,在僅有雌性的環境下飼養的窄頭雙髻鯊居然在3年中依然陸續產下了鯊魚寶寶,一時成為了熱點新聞。人們不禁懷疑,難到雌性鯊魚可以把活著的精子一直儲存在體內嗎?在調查了各種可能性之後,科學家得出了結論,原來生下來的小鯊魚竟然跟媽媽的遺傳信息完全一致。
  • 鯊魚的生殖方式實在是太神奇了,古老生物超乎你的想像
    第一種生殖方式:卵生卵生是鯊魚的一種生殖方式,上面圖片中就可以清洗看到一條小鯊魚,這卵的形狀是有點像一顆大大的種子,卵的外殼非常的堅硬,能起到保護的作用,邊角處能讓海水進入,確保小鯊魚的呼吸正常。不同鯊魚的卵不同。
  • 人類生殖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
    今天探討一下人類的生殖特性。自然界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類型。
  • 自然法則不可違背,強行幹預「生殖隔離」,或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而跨物種合成生命這件事兒,無論科學家們是出於哪種目的,都是一種違背自然法則的做法因為大自然在創造出生命的同時,為了保護物種的存續和穩定,已經提前設置好了物種之間的隔離機制,而一旦有人或者物種越界,就會受到嚴重的懲罰,而這種機制就是生殖隔離。所謂的生殖隔離,就是指不同種群之間,哪怕是地緣關係很近的物種之間也不能繁衍後代,即便是成功繁衍出後代,其後代也會在生理上存在很大的及缺陷。比如,短命、免疫低下、過度成長或者喪失生殖能力等等。
  • 饒毅談基因編輯體細胞:最好的方式是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原標題:「最好的方式是禁止,甚至永遠禁止」)
  • 性與生殖器官
    生命物質在生殖方式上由細胞的分裂方式逐漸進化為以兩性結合的生殖方式,生命物質的生殖器官也是在不斷的進化的。我們知道植物的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花蕊是種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分為雌蕊和雄蕊。花蕊是花的組成部分之一,位於花的中央部分,為高等植物所擁有。
  • 竹節蟲奇異生殖方式:兩個精子把卵子核DNA踢出
    網易科技訊 10月15日消息,今日微博上有科普大V Ent_evo(果殼網編輯、科學松鼠會成員、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生)介紹了一種奇異的生殖方式有些雌蟲不經交配也能產卵,生下無父的後代,這種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近期中科院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具有兩個父系基因組的孤雄小鼠,引發熱議。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佛羅裡達州和北愛爾蘭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它的DNA,證實它是通過孤雌生殖產生的鯊魚。這種單性生殖在昆蟲中比較常見,爬行類的蛇和蜥蜴,以及某些魚類偶爾可見,這個案例是科學界首度證實作為軟骨魚類的鯊魚也能進行孤雌生殖;哺乳類動物身上則至今沒有發現過這種事件。原本許多鯊魚專家都認為,幼鯊的來源可能是雌鯊曾經與雄鯊交配,然後保存了精子,事隔多年才產生受精卵。
  • 為什麼胚胎時期人類就形成生殖細胞?
    胚胎時期,生殖細胞就已經開始形成,它們將發育成精子或者卵細胞。其中,女性卵巢在其出生時就已經保存有未成熟的卵細胞(數量固定),成年後在性激素的影響下,每月只有一個卵細胞會發育成熟。而男性有所不同的是青春期後其生殖組織會不斷產生精子。   但是,珊瑚、海綿動物以及植物卻沒有這樣的計劃:最初它們僅僅規劃軀體(營養器官)的生長,每個細胞都含有完整的染色體。
  • 蜜蜂的生殖方式與其他昆蟲相比有何不同?養蜂人告訴你答案
    關於蜜蜂的繁殖方式根其他昆蟲有何區別的問題,這個問題蜂部落認為是有問題的,因為昆蟲的種類繁多,而我們這裡說的其他昆蟲又是一個比較範的範疇,所以這個問題是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的,蜂部落只能從蜜蜂的繁殖方式和昆蟲的常見繁殖方式來進行回答,具體蜜蜂是與哪一種昆蟲的繁殖方式對比形成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