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馮叔,我從小在一線城市上生活。假期到一個住在小縣城的朋友家做客。我發現兩地除了在語言、飲食、風俗習慣等方面很不一樣之外,大家接人待物的方式也很不同。這幾天的經歷讓我覺得,自己在接人待物、為人處事方面好像還得提升。您有什麼建議嗎?
馮叔: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吧。
首先,你要知道你做事的出發點。所謂的出發點,我拿工作上的事情舉個例子。有兩個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一個跟公司的願景、價值觀是一致的,他在這個公司,可能就會願意多付出,願意為公司的發展多加班。但是另一個人,來這個公司就是想掙工資養家餬口,他可能就會下了班趕緊回家,同時多吃多佔,佔點小便宜。
這樣兩個人,在公司的人際關係自然會很不同。前面那個,公司的領導、同事都會比較喜歡,後面那個,慢慢地,在公司的人際關係就會緊張。
這是價值觀的差異造成的。不同的出發點,不同的價值觀,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工作上是這樣,在生活中,與人交往,同朋友相處,也是如此。
其次,要懂得與人溝通的方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主動說話。很多時候,事成與不成,人能不能相處,歸根結底都在於溝通。很多人際關係不潤滑的原因,也在於雙方都不主動溝通,或者溝通的方法、說話的方式有問題。
有時候,大家評價一個人說,「這個人很拽」。所謂「很拽」,就是溝通時不主動說話,要等別人先說話,他才說。另外,說話時老把人撅回去,或者不注意傾聽,這也是「拽」的表現。
那麼,怎麼說話?很簡單,我們常說要正常說話。也就是,別「拽」,也別「裝」。
第三,特別重要的一點,學會做中國人。
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有點怪,也許你會說,「我生長在中國,難道我還不會做一個中國人嗎?」
事實上,很多人真的不會「做中國人」。我們是一個講究儀式、重視面子的民族。在我們的文化裡,面子很重要,人情很重要。所以,你怎麼給人面子,也是溝通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而且,越是傳統的社會、鄉土的社會、封閉的社會、古老的社會,面子越重要。
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謂「人情練達」,就是能在面子之間遊刃有餘,在面子和裡子之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點。
魯迅曾經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就像頭上的辮子,抓住了辮子,他的身體就會跟著過來。」可見,要緊緊抓住在中國人精神世界中的這個面子,才可以打開一個人的心門,從而在溝通中更加進退有度、遊刃有餘。
比如說,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對吧?這是我們的面子文化中一個很小的要求。
還比如說,該幫助人時要幫人,該用道德來說話時用道德來說話,該用情感說話時用情感說話,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溝通方式,跟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的不一樣。
我認識一些海歸,在國外生活很長時間,回來後,用中國人的方式交流,有時候反倒不大習慣,甚至出現一些交流上的障礙。所以說,要學會「做中國人」,按照中國人的溝通方式溝通。
《回魂夜》|面子很重要
第四,從長期來看,為人處事一定要有善意,要有誠意。這很重要。
跟朋友交往是個長期的事。比如,你和你的同學,從認識開始,都要相處幾十年。你的善意和誠意是在幾十年裡被人來驗證的。假如前 20 年你一直都做得很好,那麼後 20 年別人就會特別地信任你,然後很多事情都會幫助你。這樣的話,所謂的人際關係就能夠正常而且潤滑,同時你也能夠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一起來發展。
問:假期裡我也想讀點書。馮叔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最近您在看什麼樣的書,有什麼書可以推薦給我們?
馮叔:我前一陣看了兩個朋友的書。一本是張磊的《價值》,講他的長期投資的經驗和哲學。
關於這本書,其它的內容我就不多說了,你可以自己看。我就說一個。張磊提了一個問題,說很多人都說要做價值投資,其實最重要的價值投資是對自我的價值投資。如果你對你自己的價值投資都不成功,你怎麼能去做別人的價值投資?
自己的價值投資是什麼?三件事。第一是自己的價值觀,第二是能力,第三是毅力。這都是價值,叫做對自己的價值投資。
所以,首先要對自己進行價值投資,然後才能去管別人的事。把這個觀點分享給你。
第二本是關於雷軍的書,叫《一往無前》,作者是範海濤。範海濤是做口述歷史的專家,也是著名的作家。
《一往無前》寫了小米十年創業發展史。這本書給我很多感動。雷軍也是一名連續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他堅守自己的價值觀,經過艱苦的努力,把企業做得非常好。如果你在創業,或者想創業,我覺得這本書也非常值得讀一讀。
圖片來自網絡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