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剝離了碘原子(右上方)的電子,把它們拉向左側的黑洞,最終吞噬這些電子。Credit: DESY/Science Communication Lab
全球功率最大的X射線機就在兩周前創造了一個分子大小的「黑洞」。
分子「黑洞」不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宇宙裡的黑洞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它吞噬周圍的一切事物。但是這裡X射線激發出的分子黑洞是一個微小的虛空,它剝離了原子核周圍的電子,將電子統統吸進去——對,就像是黑洞的行事風格!
「它僅僅從周圍的原子上吞沒了很多電子。」Sebastien Boutet說道,他是該研究的合作者之一,也是加州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這是一種類比,就好像黑洞用引力將所有的物質拉到它身邊。」
分子黑洞效應的發現多虧了高能X射線,這類X射線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用放大鏡給太陽光聚焦產生高溫,高能X射線也用了大量光學器件將能量聚集在很小的空間內。
高能X射線
實驗主要依靠了SLAC的線性相干光源產生的X射線,這類X射線能量極高,所以又被稱為硬X射線。打開光源之前,Boutet和他的同事找來許多鏡子設計光路系統,給X射線聚焦,目的是為了將光斑縮小到100納米(人類頭髮的直徑是70000納米,一納米為十億分之一米)。
聚焦好的X射線隨後打在充滿氙原子和CH3I(碘甲烷)的氣囊,高能X射線將首先剝離碘原子最內層能級的電子。隨後外層電子也逐漸靠近內層,最後收縮到X射線光斑處。
當然,X射線也不僅僅是剝離碘原子的外層電子,它瘋狂地榨乾碘原子的53個電子後,X射線製造的「黑洞」將矛頭指向了周圍碳原子上的電子。最終合計起來,一個CH3I分子總共失去了54個電子。
整個吞噬電子的過程僅僅發生在30飛秒(1飛秒為一千萬億分之一秒)內。也許是「分子黑洞」吃撐了,實驗最後CH3I分子爆炸了。
理論與實驗
「實驗結果說明以前物理學家提出的X射線脈衝模型可能存在許多缺陷。」Boutet說道。
「即使對於一些簡單的系統,也很難預測最後會發生什麼,例如CH3I的6原子系統,我們最後也沒有預料到它會爆炸。我們也很無奈啊~」Boutet補充道。
這項實驗有什麼用呢?它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加細緻了解高能雷射脈衝帶來的輻射損害。而這些高能雷射脈衝又是人類觀察有機分子(病毒、細菌)的重要手段。
儘管分子黑洞的演化劇烈,但該過程從未在地球上發生過。「也許會有些天體級別的事件會產生類似分子黑洞的現象,例如超新星(Supernova)爆炸」Boutet說道。「人類生活的自然界是不可能發生的。」
超新星爆炸形成太陽系的過程:
a,一團宇宙塵埃和星雲。
b,衝擊波壓縮星雲等物質。c,年輕的恆星形成。 credit:課件
以上的實驗研究發表於Nature期刊上(5月31日)。
來源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