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戰略目標及其實現方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根據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試點先行、動態調整的原則,選擇部分地區和學校開展重大改革試點。
【關鍵詞】 改革創新
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摘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改革創新列為今後10年教育工作基本方針的重要內容,提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這是總結改革開放30年教育發展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也是實現教育規劃綱要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站在我國教育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進一步明確教育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堅持深化改革,通過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實現教育發展形態新的轉變。
全面把握教育改革的戰略目標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當前,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育戰略目標的內涵,通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未來10年戰略目標的實現。
教育改革要大力推進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未來1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為全面實現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資源保障。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要求,一是教育改革不僅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而且要服務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需要。小康社會的成功建設,不僅要求全社會物質財富增長和生活水平提升,更要求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在內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發展,使社會成員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人的主體性、自主性和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二是通過教育改革轉變以規模增長為主的發展思路和模式,確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戰略。現代化的教育應當是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高質量的教育。當前我國教育還不完全適應國際競爭的新形勢、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盼,主要原因就是發展不夠科學、質量不高。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確立和實施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戰略,必須更加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把教育改革發展的力量集中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上來。三是通過改革形成與教育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首先要解決教育內在活力不足的體制機制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提高教育開放水平,全面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這三個方面的要求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體現了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內涵和改革目標。
(責任編輯:鄧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