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期生物分析檢測中心技術人員正在工作。
工作人員正在做數據分析。
文/本報記者 吳君寧 通訊員 莊如真 方舒玫
圖/萊必宜科技 提供
昨日,全省首家生物等效性(BE)I期臨床試驗研究平臺在廈門正式啟動。這對於全市乃至全省的藥企來說無異於一場「及時雨」:目前國內的BE臨床研究資源極其短缺,我省至今仍無能夠開展BE/I期臨床試驗的機構,這不僅將填補福建省空白,豐富和完善生物醫藥產業鏈,還預計將幫助廈門藥企產生80億元的經濟效益。該平臺由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萊必宜科技(廈門)有限責任公司、海滄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臺灣世宬生物科技共同建設。
近年來,我市在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上著力補短板,在產業急需的領域策劃布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除已構建的八個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六個國家級中試及產業化基地(平臺)和27個科技創新與公共服務平臺外,2016年還策劃了包括「廈門生物等效性(BE)/I期臨床試驗平臺」在內的8個平臺項目。
【揭秘】
BE是判定仿製藥療效的「金標準」
生物等效性(BE)試驗,是用來評估仿製藥與原研藥在人體內的療效是否一致、判定口服仿製藥與原研進口藥是否等效的「金標準」,是仿製藥上市前的最後一道關鍵性門檻。
隨著2015年國家發布《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國內藥企已上市的所有仿製藥,及在申報臨床批文和生產批文的仿製藥都必須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
目前,國內的BE臨床研究資源極其短缺,能夠開展BE/I期臨床試驗的機構不到100家,多集中於北上廣地區,遠遠無法滿足藥企的需求。「平臺建成後,預計將為仿製藥企業節省40%以上的費用。」萊必宜董事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康心汕博士介紹說。
據悉,平臺第一期總投入4800萬,按國際標準建設BE/I期生物樣品分析檢測中心、數據分析中心和臨床試驗研究中心,可以同時滿足國內和國際臨床研究需要。生物分析檢測中心選址在廈門海滄生物醫藥港,分析檢測等技術人員已到位並組織開展技術培訓,部分骨幹選派到臺灣培訓,有關分析檢測的儀器設備已到位;臨床試驗研究中心選址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總面積約1700平方米,擁有60張試驗病床。
【優勢】
國內首創合作機制確保規範性
「這個平臺落地廈門是本地藥企的福音,是我們最急切的需要。」廈門福滿藥業總經理呂東輝感慨地說,他們曾有一次跑到陝西做評價,由於路途遙遠,數據出了問題也難以後續跟蹤,花了錢達不到目的,這下將大大節約時間、金錢成本。
作為我市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廈門BE/I期臨床試驗平臺具有國內其他類似研發平臺獨特的競爭優勢。據介紹,萊必宜科技借鑑了臺灣的臨床研究模式,與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形成一個國內獨特的合作機制,直接引進臺灣世宬生物科技的先進管理體系和技術經驗,還能夠提供BE臨床試驗的數據分析和解讀,幫助仿製藥企業提供專業的工藝處方修改方案。
據了解,萊必宜科技負責管理和監控臨床試驗的進行,從日常機制上確保廈門BE/I期臨床試驗研究平臺按照統一的規範運行,這種由一個專業企業來主導臨床試驗的創新合作機制在國內尚屬首創。
【效應】
帶動廈門藥企
約80億經濟效益
中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聯盟秘書長曹彩說,「廈門BE/I期臨床試驗平臺給全國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她表示,平臺直接引進社會資本,並由廈門市政府出面支持主導,將使平臺運行更加規範,也屬全國首創;直接與臺灣企業的合作也是海峽兩岸技術交流合作的一個典範。
統計數據顯示,廈門與生物醫藥相關的企業超過100家,已上市的藥品有近400個品種,即使只有其中10%-20%的產品需要過一致性評價,也將有40-80個左右的項目需要做BE臨床研究,通過這一平臺,能夠讓廈門藥企獲得國家藥監總局對質量和療效認可。據保守估計,若每個上市藥品經濟效益為五千萬到一億元,那麼平臺將幫助廈門藥企產生約80億的經濟效益。
項目平臺的建立,不僅將在我市形成福建省首個符合國際和國內標準的完整的臨床試驗研究平臺,同時涵蓋生物等效性(BE),臨床Ⅰ期,Ⅱ期和Ⅲ期研究,將使福建省及廈門市的臨床研究達到國際水平。同時與省內的臨床前研究機構合作,可形成國家級的新藥創製平臺,進一步促進福建省及廈門市的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廈門日報(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