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火星上》:一個成熟電影劇本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國家的倡導和市場的成熟讓科幻題材成為影視行業的風口。兼具專業性、觀賞性和思想性的硬科幻網文卻不多見。如何在邏輯嚴密的科學知識體系之下,虛構一個情感細膩、打動人心的類型化故事,《死在火星上》或許可以給創作者些許啟發。

  娛樂資本論一直關心科幻題材市場,在今年四月推出「金河豚·科幻IP價值榜」之後,我們仍在持續為行業發覺這一領域的優質IP,馬伯庸一條關於《死在火星上》的微博引起了行業與粉絲的大量關注。「非常硬核,作者用這些令人信服的專業細節,講了一個極精彩的異星求生故事。」馬伯庸在微博中寫到。

  作為一個寫歷史故事的高手,馬伯庸擅長考據歷史細節,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虛構精彩的懸疑故事。《死在火星上》在風格上也有相似之處,作者天瑞說符參考了大量航天文獻,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虛構了一個「極精彩的異星求生故事」。

  在文學領域,這樣的硬科幻長篇作品並不多見。眾所周知,由於科幻小說創作難度較高,在國內長期以來一直以期刊文學為主。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外星人》都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爆了後,人們都說「科幻元年來了」,但真正適合改編的硬科幻作品卻依舊難尋。

  《死在火星上》的出現恰在好處。在馬伯庸的推薦下,娛樂資本論花了幾天時間一口氣讀完這部作品,發現正如馬伯庸所言,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結構完整的成熟電影劇本」。

  一、寫網文參考上百條文獻,足夠硬核的科幻設定

  和其他科幻作品相比,《死在火星上》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詳實的參考文獻。不久前,《死在火星上》連載完結,作者在文末附上了整整四章、上百條的參考文獻,而囿於篇幅所限,這還不是全部。

  「這參考文獻拿出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論文。」「作者是火箭或者軌道專業人士嗎?」馬伯庸在微博上推薦這本書後,網友紛紛留言。《死在火星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球突然消失,身在火星崑崙站的太空人唐躍和空間站的科學家麥冬成了僅存的人類。兩人在太空中相互依靠相互鼓勵,和AI機器人老貓一起克服萬難,努力生存。

  作為一部擁有航天背景的科幻小說,《死在火星上》的設定科學嚴謹,足夠有說服力。在第一卷結尾,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描寫唐躍和老貓如何對接飛船、拯救麥冬。整個過程非常詳細,畫面感十足。

  因為唐躍和老貓所在的飛船距離麥冬所在的空間站相距63米,無法對接,最終唐躍啟用了超級大臂,即火星空間站遙控機械臂系統(MSSRMS)。作者詳細地描繪了超級大臂的外形:由加拿大航天局承制,主要結構材質是金屬鋁和環氧樹脂的複合材料,擁有十二個自由度,總長70米。

  而在現實中,加拿大確實生產過類似的機械臂。早在1981年,加拿大就生產出了擁有六個自由度的機械臂系統,總長15.2米。經過多次升級迭代,如今的美蘇空間站設計都帶有空間站機械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國際空間站上的空間站遙控機械臂系統(SSRMS)。

  可以說,文中涉及的每一處科學技術,幾乎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於描繪未來的可能性,因為有龐大縝密的科學邏輯體系作支撐,《死在火星上》的故事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幻景,而是知識含金量極高的「科幻現實主義作品」,更有說服力。

  要寫出如此硬核的作品,需要作者擁有很高的科學素養和邏輯思維能力。國內這兩種素質俱佳的創作者並不多,天瑞說符算是其中的一個。作為閱文集團旗下起點中文網的人氣新銳作家,《死在火星上》被讀者稱為近期最有創意的科幻小說。在評論區,時不時有較真的讀者探討文中的科學設想能否實現。

  也正因為設定足夠硬核,《死在火星上》如果能夠影視化,會給改編者省去很多時間。最難的科學部分搞定了,剩下的就是太空奇觀的視覺呈現。讓人驚喜的是,作者在提供科學理論的同時,對書中的太空飛行器械和太空環境也進行了細緻的描繪。

  依然以《死在火星上》第一卷末尾的對接飛船戲為例,作者詳細地描繪了麥冬逃離空間站的場景,細節豐滿、理論紮實,給人的代入感很強。麥冬緊張的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緊急逃生艙門就在眼前。救命的飛船向她飛來,仿佛迎面開來的列車。

  相比短篇小說,《死在火星上》對場景細節的描述更豐富,結合一波三折的逃生情節,看起來畫面感十足,天然適合改編成視效大片。

  二、生存危機+人性抉擇,類型化故事如何打動人心

  如果你認為《死在火星上》過於硬核,閱讀門檻太高,那可就錯了。事實上,這部科幻小說最可貴的一點就在於,科學的理性和細膩的情感平衡得恰到好處。

  劇情方面,《死在火星上》以主角的火星生存為線索展開敘事,主角憑藉自己的頑強意志和科學知識,利用一系列手段創造適宜的生存條件,故事跌宕起伏,戲劇衝突不斷。這類逆境生存的故事模型非常典型,之前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尤其是在硬科幻電影裡,「生存危機」更是一個經典的創作母題。從諾蘭的《星際穿越》,到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都講述了一個英雄在外太空克服萬難,終於得救的故事。足夠類型化的故事,會為改編帶來很多幫助。

  還是以《死在火星上》第一卷末尾的對接飛船戲為例,這一段落被馬伯庸稱為「一波N折,精彩絕倫,完全是一部太空大片」。主角的心情在希望和絕望之間來回拉扯,讀者也跟著主角一起緊張。身在飛船的唐躍先是以為可以接到麥冬,沒想到飛船距離空間站還差63米。啟用超級大臂後,沒想到因為測量誤差,最後還是差了5釐米。5釐米的生死之隔,讓麥冬不得不奮力一躍,冒險求生。

  而在人物方面,《死在火星上》的主角唐躍身上也有人物弧光,性格轉變自然合理。置身於荒涼的火星,唐躍無時不刻不在面臨人性抉擇。食物短缺,是留給麥冬還是獨佔?機器人同伴失蹤,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尋他還是先走?在接連不斷的人性考驗中,唐躍逐漸從一個手足無措、只懂理論的科研人員轉變成能獨當一面、掌握多項求生技能的生存大師。

  另一個亮點人物老貓,則是全書的笑點擔當,是緊張劇情裡的調劑。這位理性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和唐躍的相處過程中,也逐漸有了人情味兒。當唐躍面對地球消失的事實不知所措時,是它第一時間進行科學分析,為唐躍提供了生存指南。當唐躍不顧一切要幫助遠在空間站上的麥冬時,它在理性勸說未果之後,盡己所能幫助他實現物資運輸。在紮實的科學設定和驚心動魄的情節之外,兩人一貓的輕鬆日常讓故事妙趣橫生。

  讀者也對老貓這個幽默的角色表示了肯定。網友一屋所有表示,「很喜歡老貓這個角色,雖然是個未來機器人,但是有人的豐富的情感,也在緊張刺激的故事中帶來一些笑料讓讀者緩解情緒,這本書值得推薦。」

  三、主題正能量、粉絲活躍度高,下一個《火星救援》?

  《死在火星上》的故事,很容易讓人想到電影《火星救援》,除了因為都講了火星生存故事之外,還有個原因是全書積極向上的主基調。儘管身處荒涼的異星,三人卻從未放棄希望。唐躍對麥冬不拋棄不放棄,每次都選擇和她一起共渡難關。麥冬在面對食物儲備嚴重不足的威脅時,也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度過了五天艱難的時光。

  這種在絕境之中積極進取的精神,非常正能量,符合社會主流情緒。另一方面,本書在暢想未來的可能性的同時,也凸顯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寫道,「謹以此書獻給人類歷史上曾為偉大的航天探索事業貢獻力量奉獻身心的人們,他們的功績永垂不朽。」

  而如今國家對科幻題材的支持也是有目共睹。《流浪地球》就是中影集團主導的項目,上映後官媒多次報導,上映期也延長到五月份。在《死在火星上》中,指揮中心設定在酒泉,崑崙站的設計參考借鑑了中國南極崑崙站,很多細節都帶有中國航天的影子,如果能影視化,也將會成為響應國家號召的佳作。

  另一方面,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死在火星上》的粉絲活躍度較高,影視化的呼聲也一直都有。在馬伯庸的推薦微博下,有不少網友提到,要艾特導演和製片公司了。事實上,本書的結局,就是網友和作者互動的結果。按照作者原先的構想,應該是一個團滅的結局。但粉絲投票「票死」了這個的悲傷結局。最終,作者還是留下了一個光明的結局。

  如果能影視化,這批一直追到結局的硬核粉絲,將成為電影的首批觀眾。當地球炸了之後,人類將何去何從?這個懸念在開篇拋出,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大批讀者。從目前網上大家對這部作品的好評來看,《死在火星上》的質量是過硬的。

  也難怪馬伯庸在微博中稱讚此書是一個「渾然天成、結構完整的成熟電影劇本,觀賞性、專業性和思想性兼備」。曾幾何時,技術樂觀主義催生了美國的科幻黃金時代,也讓《三體》從中國網際網路圈流行開來,走向大眾。如今,中國科幻市場日漸成熟,《死在火星上》也迎來了改編的最佳時機。

相關焦點

  • 馬伯庸力薦《死在火星上》:「一個渾然天成的成熟電影劇本」
    國家的倡導和市場的成熟讓科幻題材成為影視行業的風口。兼具專業性、觀賞性和思想性的硬科幻網文卻不多見。如何在邏輯嚴密的科學知識體系之下,虛構一個情感細膩、打動人心的類型化故事,《死在火星上》或許可以給創作者些許啟發。
  • 《死在火星上》:人在火星,地球沒了,怎麼辦?
    其實,在起點上,科幻有專門的分類,也有很多腦洞大開,或者嚴謹科學的佳作。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非常非常非常硬核的科幻小說——《死在火星上》。簡介:我叫唐躍,我在火星上。我剛剛看到地球炸了。據說作者是一個航天專業科班出身,目前在研究所工作的理工科直男。據說這些參考論文在網上下載需要50多美刀,也不知道作者現在回本沒有。硬核的《死在火星上》講的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故事。2052年,人類把科研站修到了火星表面,男主唐躍就是到崑崙站的一名科研人員。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政策倡導、創作端的成熟和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都已證明,科幻題材已成為影視行業新風口。而數量眾多、具有粉絲基礎且兼具專業性和人文關懷的硬科幻網文,則是科幻IP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死在火星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激發了觀眾對科幻這一小眾類型的興趣。前不久黑洞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也說明大眾對自然科學越來越感興趣。喊了這麼多年的「科幻元年」終於要來了嗎?科幻網文能否突出重圍,成為下一個影視改編的新方向?在梳理國內硬科幻IP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部正在連載中的科幻網文《死在火星上》。
  • 火星和土豆的愛恨糾葛 聽聽《火星救援》電影主創怎麼說
    」嘛,NASA一個接一個開發布會,電影《火星救援》成了年度期待指數最高的科幻電影,甚至比去年的《星際穿越》勢頭更猛。在故事中,火星太空人馬克·沃特尼因為一次沙暴而被獨自一人丟在火星。憑藉科學、樂觀和足智多謀,他獨自存活了整整一個火星年,直到救援抵達;而在現實中,原著小說《火星救援》從默默無聞的安迪在博客上自娛自樂的寫作成為亞馬遜自出版暢銷書。
  • 《特戰行動:毒牙》電影的靈魂是劇本
    ——韓涵《特戰行動:毒牙》在歷經了3年的打磨,無數次的推翻重建,無數次的改動與調整都只為創作出一部好的電影作品回饋給觀眾,相比那些隨意兩個月從劇本到完成任務制的影片來說,我們只能表示嘆息,正是因為他們這樣的人,中國高質量的影片一直在沉睡。
  • 《火星救援》:只要知識豐富,也能在火星上生存
    此前此後的鋪墊更多是為了完成這個電影。與《地心引力》一樣,借科技直追人類存在本身意義的電影。宗教隱喻細節就不說了,達蒙自娛自樂得實在太美了。他是太空人裡最會種土豆的農民,農民裡最會拆解飛船的修理工,修理工裡數理化最好的學霸,學霸裡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驢友,驢友中跑得最遠的太空人。他就是馬特呆萌,第三次弄丟自己,這次擁有了一個星球成了小王子,也是每日農經的主持人。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創作力真是驚人。
  • 盤點與火星有關的科幻電影
    盤點與火星有關的科幻電影「九天之際,安放安屬?」一首《天問》,表達了華夏兒女千年來對自然宇宙和真理的追問和求索。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之際,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在2020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正式公布。
  • 伊隆馬斯克認為他會死在火星上
    我們不知道火星和地球之間交換微生物會產生什麼樣的交叉汙染,我們也不知道馬斯克是否還在計劃人為地提高火星的溫度並給它一個更厚的氣氛以允許流動水。(在2016年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說他會把許多這些問題「留給火星上人民的決定。」)
  • 《回到火星》:愛上火星男網友
    《回到火星》原本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設定,結果被低劣又老套的劇本毀了。這部電影並不是講述第一個在外星出生的地球孩子的成長故事,而是側重於一對青少年由最初的隔膜迅速生出愛情之花、駕駛各種盜竊汽車在(大約 2034年的) 美國西部一路奔馳的常規公路之旅。
  • 《火星救援》:他竟然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令火星顫抖的植物學家
    值得慶幸的是,他是個心智成熟、掌握著各種硬核技能的太空人,否則此時光是面對被同伴拋棄這件事,就足以使人崩潰。不得不說演員馬特.達蒙的演技真的非常精湛,處理傷口時,每一個表情,每一次呼吸都能牽動觀眾的心,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疼。
  • 9月網文書單|《死在火星上》開篇就幾十頁參考文獻
    《死在火星上》by 天瑞說符地球消失,火星自救,可能是今年網文科幻中最大的驚喜之作。因為電影《流浪地球》爆紅的原因,今年網文科幻在書友群中討論也比較多,比如這本「硬」科幻,好評甚多,別的不說,開篇就甩了個幾十頁的參考文獻,就問你怕不怕!
  • 微電影劇本的結構特徵
    微電影結構沒有固定模式,一部好的微電影劇本絕不會有雷同。但是微電影好劇本有共同的特徵,符合現實的客觀規律,服從劇作者創造的形象,體現主題的藝術構思。結構並不是純技術活,而是要將作者的藝術構思和內容緊密相聯的紐帶。
  • 《火星救援》導演執導二戰電影 聚焦「不列顛之戰」
    雷德利·斯科特在《異形:契約》片場時光網訊 自《火星救援》大獲成功之後,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似乎更加快了他的拍片步伐。雖然已有各種片約在手,他還是在最近又下了一部聚焦「不列顛之戰」的二戰電影。據Deadline今日消息,福斯在去年收購了這個項目,並引發了雷老爺子的興趣。不列顛之戰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空中戰役。這場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直接扭轉了二戰戰局。
  • 電影《裂隙》劇本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2020年11月24日,我國新時代首部反映現代監獄生活題材電影《裂隙》(暫定名)劇本研討會在西安陝西會客廳召開,此次會議由陝西電影家協會聯合魅力柒影業主辦,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王明軍主持。陝西電影家協會主席、西北大學廣播電影電視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阿利,陝西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長安大學教授、著名編劇竹子,陝西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教授李愛民,西安音樂學院教授、博士後導師、著名評論家仵埂,陝西省司法廳新聞中心專職副主任、一級調研員王建軍,法制日報社駐陝記者站副站長鄭劍鋒,陝西省監獄管理局政治部宣教處幹部何延軍等陝西省影視業內專家與司法部門核心骨幹在研討會上對劇本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 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兩名美國太空人被成功送至國際空間站,再次證實美國已具備將人類送往太空的能力,曾經僅在美式科幻大片裡出現的電影情節,如今實現了商業化運作。 一、馬斯克:地球不配我死,要死就死在火星上 商業航天領域利好不斷背後
  • 劇本殺原創劇本推薦《鯨之死》│靈感來源於世界上最孤獨的鯨
    鯨落指的是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會緩慢沉入海底並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鯨落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宴席結束後,眾人正準備回房休息,卻傳來宴會主人公死在了血泊中的消息......死亡現場不僅只有夏子辰,還有已經昏迷的邵醫生和林家千金林茵茵,夏子辰的死亡到底是何人所為?
  • 一個劇本創作者的「獨白」
    記者 李 魏    在青島全民閱讀研究院組建的一個有關青島閱讀推廣人培訓的微信群中認識了依依,青春且充滿寫作的創意。作為一名劇本創作者,目前依依正和一位畫插圖的朋友鴨鴨一起,合作一個原創微信公眾號——「依依鴨鴨有話說」。
  • 《火星救援》IMAX今日登陸中國 馬特·達蒙揭秘電影背後細節
    「我從未想過主流讀者會感到任何興趣,更別說像是這樣的電影了。」他一開始的構想只是單純的人類登陸火星任務,後來加入了許多可能的任務失敗情況。威爾故事的時間設定在不久的將來,大約12至15年後,而書中所提所有科學方面的東西都是可信的,都有現存理論的佐證。除了一個例外:火星上的氣壓很低(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威爾所描寫的大風暴不可能出現。
  • 揭秘電影《火星救援》幕後精彩故事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馬特·達蒙等人主演,影片於2014年11月開拍,2015年3月拍攝完成,拍攝地點主要在約旦和匈牙利,影片製作成本1.08億美元,2015年10月開始上映,最終獲得全球票房6.3億美元。同時這部影片獲得了7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口碑和票房都獲得了極大成功。